您有新信

 
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
#1
@Facebook
這如太虛大師說:「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
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 而學者
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

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
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
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
道次第,恰好相合。

所以對:「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
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讚仰。這樣的圓滿佛教 ,應
該是值得積極宏揚的佛教。

成佛之道 自序 釋印順

***********************

太虛大師對於學佛依據根器不同,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編次,將佛教義理重新演繹
歸納之後,整合成為三個階段:

一、 五乘共法:修福(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世間法。發增上生心,希望
福報更大。然而,如果沒有德行,福報越大則越容易造惡業,不可不慎。

二、 三乘共法: 修慧 (聲聞、緣覺、菩薩);出世間法。發出離心,斷絕三界六
道,從輪迴中出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三、 大乘不共法: 福慧雙修 (菩薩道):世出世間法。 

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大體接受宗喀巴所作「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階教學
分類法,並改作「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指的是人、天、
聲聞、緣覺、菩薩等五種行人都須具足的善法(如布施、持戒、禪定之三端正法)。

印順導師曾於解釋人間佛教「依機設教」之特質時指出: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
,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間的。人天乘法是共世間的,顯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質是
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而人間乘的部份,則是佛教和外道各宗教相攝的共法;然要顯示出佛教的殊勝,唯有
進入到三乘共法,也就是出世間法才能夠彰顯出來。而透過將出世間法能夠用於度脫
眾生的,稱為「世出世間法」,則是大乘不共法。從這裡也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菩
薩乘的關鍵,不能夠捨去出世間法的解脫道,若是沒有解脫道,菩薩乘就不能成立,
而落入的人天乘。

進一步來說,參照「頓悟大乘政理決」當中的論述:

問曰:令看心除習氣,出何經文?謹答:准佛頂經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脫。據
金剛經及諸大乘經皆云:離一切妄想習氣,則名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
習氣。

問:所言大乘經者,何名大乘義?答:楞伽經曰: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若無妄
想,則離大小乘,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大乘。 

若人學佛,能夠通曉「依義不依語」,也就是從義諦來說,五乘有分,三乘無別。五
乘當中所專注的部份不同,人天乘專注於福德,聲聞、緣覺專注於智慧的增長,而具
備福德智慧,能夠行於人間就是菩薩道。所以,今人學佛,只想學大乘,以學大乘而
自驕矜,廢棄人天乘故不能得福,廢棄聲聞緣覺乘,連智慧也都沒有了。

既然看不起人天乘,又鄙夷聲聞、緣覺,覺得這些都是下流的修行,看不上眼,心高
氣傲,只剩下「我是大乘,我最棒」的「大小乘見」,那要如何行菩薩道?這種大乘
是空乏的,只剩下妄想習氣而已。真正能夠行大乘的,眼中並無三乘之差。以「無乘
」差別故,所以才能稱為大乘。

雪盧老人(李炳南居士)亦說:

佛法雖有五乘、三乘、大小乘之分別,其實皆佛方便施設,終為導引眾生入大乘佛果
。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佛度生本懷,亦為令眾生究竟成佛;只因眾生尚
有善根栽培不足,不堪直受大乘法者,故佛方便為說中小乘、人天乘,說三、說五,
無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也。

須知人天乘雖最淺,卻亦最為基礎,喻如菩提路之起點,又如高樓之地基。聲聞、緣
覺乘雖未究竟,卻為究竟大乘之基礎,喻如菩提路之中途休息站,又如高樓之一二層
。悖離了人天乘,尚不足以保人身,何況出三界?悖離了聲聞、緣覺乘,尚不足以出
三界,何況成佛道?故真正大乘,必不悖離中小乘與人天乘,而是包含之,且超越之
。

以發心言之,人天乘但發持守戒善之心,未發出離三界生死之心,仍貪著人天果報,
故為世間法。聲聞、緣覺乘不但發持守戒善之心,且發出離三界生死之菩提心,故為
出世間法。然出離心必以持守戒善為前提,未有縱情犯戒,而思出離者也。若菩薩乘
則不但自求出離,且發普度眾生同出離之大心,故為大乘菩提心。然大乘菩提心必以
出離心為前提,未有貪著三界,不思出離,而能度眾出離者也;若不懇切發起求出三
界苦海之心,則雖博施濟眾,仍只是世間善業(人天乘)而已,非是出世三乘法門也
。 

由此可見,太虛大師、印順導師,乃至於台中蓮社創辦人李老居士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後假宗教專家知名,於中挑撥生事的江教授,發表「從解嚴前到解嚴後——戰後印
順導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在台灣的變革、爭辯與分化發展」假借蓮社名義打擊印順導師
發表之 寫《念佛淺說》一書 ,杜撰燒書爭議。隨後於玄奘佛學研究. 2009/9, 第十
二期: 10. 同期也一併刊出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蓮社幾位主要追隨者,所聯合撰寫的否
認燒書的聲明稿,但是當時江燦騰拿不出證據,便以「為保護最先提供其內幕信息的
某位教內重要佛教學者,所以選擇沉默而未作回應。」隱射燒書者為李炳南居士。此
一隱射當時更添蓮社不滿。

導師僅以華雨集第五冊紀錄此一事件,明確的為江教授無端造作李炳南老居士燒書之
謠言協助解釋,開脫此一無稽之談:傳說『念佛淺說』被「少數教徒」焚毀,也就是
那個時候。江文以為:「少數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先生」,那是傳說中的「
少數教徒」 ,又轉而成為一人了(參閱網址: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9_06)。亦即,江教授挑
起此一門脈之爭,實為虛妄、無端。佛教之間,實無需要這種爭端來別苗頭;好在印
順導師與雪盧老人俱為明達有學之士,未受其撥弄,瞬爾及滅除謠言。

顯見,在佛教當中,亦不乏求名之人。如此類「不以教說,而以人我是非之說,搬弄
是非,實為佛教所應棄」之非法行。

雖然在學理上,以及部派發展上,逐漸出現了二部十二派,然而也因為這樣的「爭」
,無論是大小乘相諍,或是漸頓之諍,乃至於南北傳法脈之諍,在在無不顯示出比個
高下的心態。然而這種「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造就更多的親近佛陀法身的門
檻。若能夠「無妄想」,則「離大小乘」之別,才能真實入道。學佛切勿作繭自縛。

既然發心學佛,就要遍學一切法門,勿以成一門、一宗、一派之門徒為目標,甚或沾
沾自喜,才能夠知識一切眾生性欲無量,一一教導度脫離苦。


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

這如太虛大師說:「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 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 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 所以對:「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讚仰。這樣的圓滿佛教 ,應該是值得積極宏揚的佛教。 成佛之道 自序 釋印順 *********************** 太虛大師對於學佛依據根器不同,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編次,將佛教義理重新演繹歸納之後,整合成為三個階段: 一、 五乘共法:修福(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世間法。發增上生心,希望福報更大。然而,如果沒有德行,福報越大則越容易造惡業,不可不慎。 二、 三乘共法: 修慧 (聲聞、緣覺、菩薩);出世間法。發出離心,斷絕三界六道,從輪迴中出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三、 大乘不共法: 福慧雙修 (菩薩道):世出世間法。 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大體接受宗喀巴所作「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階教學分類法,並改作「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指的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種行人都須具足的善法(如布施、持戒、禪定之三端正法)。 印順導師曾於解釋人間佛教「依機設教」之特質時指出: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間的。人天乘法是共世間的,顯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質是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而人間乘的部份,則是佛教和外道各宗教相攝的共法;然要顯示出佛教的殊勝,唯有進入到三乘共法,也就是出世間法才能夠彰顯出來。而透過將出世間法能夠用於度脫眾生的,稱為「世出世間法」,則是大乘不共法。從這裡也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菩薩乘的關鍵,不能夠捨去出世間法的解脫道,若是沒有解脫道,菩薩乘就不能成立,而落入的人天乘。 進一步來說,參照「頓悟大乘政理決」當中的論述: 問曰:令看心除習氣,出何經文?謹答:准佛頂經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脫。據金剛經及諸大乘經皆云:離一切妄想習氣,則名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習氣。 問:所言大乘經者,何名大乘義?答:楞伽經曰: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若無妄想,則離大小乘,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大乘。 若人學佛,能夠通曉「依義不依語」,也就是從義諦來說,五乘有分,三乘無別。五乘當中所專注的部份不同,人天乘專注於福德,聲聞、緣覺專注於智慧的增長,而具備福德智慧,能夠行於人間就是菩薩道。所以,今人學佛,只想學大乘,以學大乘而自驕矜,廢棄人天乘故不能得福,廢棄聲聞緣覺乘,連智慧也都沒有了。 既然看不起人天乘,又鄙夷聲聞、緣覺,覺得這些都是下流的修行,看不上眼,心高氣傲,只剩下「我是大乘,我最棒」的「大小乘見」,那要如何行菩薩道?這種大乘是空乏的,只剩下妄想習氣而已。真正能夠行大乘的,眼中並無三乘之差。以「無乘」差別故,所以才能稱為大乘。 雪盧老人(李炳南居士)亦說: 佛法雖有五乘、三乘、大小乘之分別,其實皆佛方便施設,終為導引眾生入大乘佛果。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佛度生本懷,亦為令眾生究竟成佛;只因眾生尚有善根栽培不足,不堪直受大乘法者,故佛方便為說中小乘、人天乘,說三、說五,無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也。 須知人天乘雖最淺,卻亦最為基礎,喻如菩提路之起點,又如高樓之地基。聲聞、緣覺乘雖未究竟,卻為究竟大乘之基礎,喻如菩提路之中途休息站,又如高樓之一二層。悖離了人天乘,尚不足以保人身,何況出三界?悖離了聲聞、緣覺乘,尚不足以出三界,何況成佛道?故真正大乘,必不悖離中小乘與人天乘,而是包含之,且超越之。 以發心言之,人天乘但發持守戒善之心,未發出離三界生死之心,仍貪著人天果報,故為世間法。聲聞、緣覺乘不但發持守戒善之心,且發出離三界生死之菩提心,故為出世間法。然出離心必以持守戒善為前提,未有縱情犯戒,而思出離者也。若菩薩乘則不但自求出離,且發普度眾生同出離之大心,故為大乘菩提心。然大乘菩提心必以出離心為前提,未有貪著三界,不思出離,而能度眾出離者也;若不懇切發起求出三界苦海之心,則雖博施濟眾,仍只是世間善業(人天乘)而已,非是出世三乘法門也。 由此可見,太虛大師、印順導師,乃至於台中蓮社創辦人李老居士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後假宗教專家知名,於中挑撥生事的江教授,發表「從解嚴前到解嚴後——戰後印順導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在台灣的變革、爭辯與分化發展」假借蓮社名義打擊印順導師發表之 寫《念佛淺說》一書 ,杜撰燒書爭議。隨後於玄奘佛學研究. 2009/9, 第十二期: 10. 同期也一併刊出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蓮社幾位主要追隨者,所聯合撰寫的否認燒書的聲明稿,但是當時江燦騰拿不出證據,便以「為保護最先提供其內幕信息的某位教內重要佛教學者,所以選擇沉默而未作回應。」隱射燒書者為李炳南居士。此一隱射當時更添蓮社不滿。 導師僅以華雨集第五冊紀錄此一事件,明確的為江教授無端造作李炳南老居士燒書之謠言協助解釋,開脫此一無稽之談:傳說『念佛淺說』被「少數教徒」焚毀,也就是那個時候。江文以為:「少數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先生」,那是傳說中的「少數教徒」 ,又轉而成為一人了。亦即,江教授挑起此一門脈之爭,實為虛妄、無端。佛教之間,實無需要這種爭端來別苗頭;好在印順導師與雪盧老人俱為明達有學之士,未受其撥弄,瞬爾及滅除謠言。 顯見,在佛教當中,亦不乏求名之人。如此類「不以教說,而以人我是非之說,搬弄是非,實為佛教所應棄」之非法行。 雖然在學理上,以及部派發展上,逐漸出現了二部十二派,然而也因為這樣的「爭」,無論是大小乘相諍,或是漸頓之諍,乃至於南北傳法脈之諍,在在無不顯示出比個高下的心態。然而這種「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造就更多的親近佛陀法身的門檻。若能夠「無妄想」,則「離大小乘」之別,才能真實入道。學佛切勿作繭自縛。 既然發心學佛,就要遍學一切法門,勿以成一門、一宗、一派之門徒為目標,甚或沾沾自喜,才能夠知識一切眾生性欲無量,一一教導度脫離苦。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