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楞嚴經當中
#1
@Facebook
在楞嚴經當中,受陰區宇有十種魔相,每一種魔相不清淨。而此受陰魔相與色陰魔相
不同,色陰中魔相可稱為善境界,但還是要超脫出來,不能沉溺在境界中。至於在受
陰魔相就完全不能稱為善境界,如果沒有辦法走出來就會淪墜,墜到無間地獄去,所
以至此境界不能用感情作事,七情六慾,憂喜苦樂一切的感情作用都要超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內抑悲泣相」,很多人會以為「看到眾生苦就會哭泣是一種我很
慈悲的表現」,但其實那也是一種「魔業」:

在楞嚴經中說明,我們先看經文:

「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
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
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釋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

在色陰魔境過了,身體的五根六塵解黏突破以後,對外境之執著習氣沒了,就會進入
心的反應狀態。在此時,心要突現出來的時候,行者的心會大放光明,遍十方界。

「其心發明,內抑過分。」

行者心能放光明,遍十方虛空,一切有緣眾生趨光而至,行者心性同時可看到或感覺
到無量眾生。此時行者可以看到時,不必害怕,也不必壓抑心光外曳,就讓心發光,
讓覺知歷歷無阻,但要學習自心對境無礙。但一般人若無善知識指導,大都會驚慌失
措,進而自己內心強壓抑。若過分地壓抑,讓心不向外發光,壓抑過分,就會有魔境
發生。

「忽於其處,發無窮悲。」

行者壓抑過分結果,會突發起無窮悲心,對一切眾生起了悲念,對什麼事情也都有悲
傷的念頭,憐愍眾生也好,自己傷感也好,都會引起不必要的悲感。

「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如此發無窮悲後,乃至看到蚊子就像自己小孩一樣,愛惜有加。會生起憐愍心,異想
為什麼此眾生會墜落到那麼微小卑劣眾生之類,憐愍心一起,動了感情作用,一發不
可收拾,不覺痛哭流淚。因有如是的感受,就會迷糊掉。

當通過色陰宇區的考驗之後,到了受陰宇區,心和境界直接交融感應,慈悲心在此境
界時會起,但不要因此就對眾生的業感發起無窮悲,不能順順這種感受而發洩情感,
要能夠見到眾生種種業苦時,還能夠如如不動心念。內抑悲泣不能動感情,要練得能
夠完全用智慧來觀照,感情上則是如如不動完全不起波瀾,不要落入不必要的同情心
的境界當中。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此種現象是行者用心力把能發光心強予壓抑,不讓它發光,壓抑過分而突起無窮悲,
對卑劣的眾生起同情心,看到什麼蚊子、螞蟻也會哭,天天哭。

「悟者無咎,非為聖證。」

如果證到這種情況,要了解會有感情事,突起對眾生悲心,並不是證到聖位了,因無
解脫的知見,還有感情的作用。能了悟此現象,就無過錯,知道這是過程現象。若以
為證到聖人境界,因而會生起大悲心,連看到蚊子都會起大悲傷,不要誤認這是修到
聖人之境。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行者一警覺到這種狀況後,就不要再迷失掉,雖愛哭之心未滅,但要時常提酲自己,
不要動感情,不要對眾生起心動念分別。久而久之,自然愛哭的心,多愁善感的習氣
,就會銷歇下來。

有時在禪修或念佛法會中,有人對諸佛菩薩的感恩之情,常常會悲從中來,號啕大哭
,欲罷不能。不知魔相者,會認為讓他(她)哭個夠,其實這樣因無警覺心,會常隨習
氣而發作。

修行者應自我提醒,要正確的對付此種魔境,當心起悲感要哭時,馬上提起正念,覺
而不迷,提醒自己不能迷失自性,不然無法突破悲情習氣。如此一念覺後,此時頂多
有些感觸,並不至於會失聲痛哭流鼻涕。此兩種境界是不同的,有些為的感觸與痛哭
失聲鼻涕縱橫是不同的,前者是覺而不迷,而後者是迷失自己,行者當分辨詳情,好
好把握住不感情用事。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若有此境界,認為是證到聖人的解脫境界,以為聖人對眾生起慈悲心就是這樣,那就
錯了。聖人因已悟得解脫,對眾生之悲心是不動感情的,是對受苦眾生感同身受,會
盡力協助眾生修行得解脫,不是只會動感情哭泣的。那種悲天憫人到痛苦流涕的心是
錯誤的心態,若不覺而改進,則久而久之,會有一悲魔入侵至心腑中,愛哭魔會跑到
行者的心腑裡去。遇有此悲魔進入心腑,就要靠善知識提醒,或自我覺醒,用智慧去
化解悲魔引發的境象,能如如不動,觀一切法幻化不真實,不隨所見所聞而動悲情。

「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一個修行人動不動就哭哭啼啼,見別人好高興也哭,見眾生不好悲傷也哭,不管怎樣
只要想到眾生可能受苦,產生無窮悲,而不能自主,迷失在感情的觸動上,這樣就是
著魔了,要馬上警覺。不然啼哭無限,不能正當控制自己的覺受,因攝受不住自己的
心,失去正當的感情作用。

正受——受有憂喜苦樂捨五受,正受可以講是證得捨受,憂喜苦樂因是感情作用故要
滅它,而捨受是沒有一絲一毫感情作用,是平等法,憂就是喜,苦就是樂,這是相等
法,不能有排斥憂喜苦樂境,平等就是證入捨受、正受,進入超然的心境,超越覺受
感情狀態。

哭哭啼啼是悲傷,悲傷就是憂愁,失去正受,當從淪墜。修持到此境界已是相當不易
,到此反而因失正受而墜落到著魔之境。故內心的感情世界要能把持住,不要隨便動
感情。

常常聽人在說的「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愛,其實離等覺菩薩的慈悲還有一段不
小的距離。真正等覺菩薩的大悲是輕安的,不會有悲傷的情緒存在。因為能夠超越悲
傷而能夠護念眾生,以智慧化導協助眾生離苦,而不是和眾生哭成一團,所以才能夠
稱為「大悲」。大,是無量的意思,不會困在眼前的境界當中;能夠超脫出來。

有人會說,修到「鐵石心腸」不如不修。其實定境到了受陰宇區的時候,差不多就是
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到這個程度。但還是有所不同,俗情的鐵石心腸是完全不理會別人
所受的苦,甚至還要踹他一腳;但菩薩到了經歷受陰宇區的考驗的時候的鐵石心腸,
則是能夠超越「情欲」,以「智慧」施設種種方便來「解脫」眾生的;而且,有時候
方法還挺殘酷的。比如說閻羅王,其實依據地藏經來說,這些閻羅王每一位也都是菩
薩,但是就會以種種刑罰來逼迫眾生認錯;眾生一旦認錯就知道懺悔,然後就可以離
苦。這也是一種菩薩道的表現。

在修行的時候,要多多留心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把誤入受陰宇區的魔境,當成自己
成為大慈大悲的成就的果證。那就大錯特錯了。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