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文殊對大眾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
「不用見佛」者,能見的是肉眼,所見的是三十二相的應身佛。應身佛不是佛的真身
,佛的真身是法身;真見佛者是見法身佛。然見法身之時不是以肉眼見,是以慧眼見
法身如來;慧眼見一切相空即見法身如來。故文殊說:「不用見(應身)佛。」
「不用求法」者,法即實相法。有能求法的是第六識的妄心,以虛妄的心怎可求到真
實之法?彼此相違故。惟有以真實心才與真實法相應。如何是真心?把虛妄的心空掉
,當下就是真心。真心無相,實相法亦無相;無相與無相合一,如水合水,無有彼此
。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法一如。既無能求法之心,亦無所求之法,故文殊云:「
不用求法。」
時有二百比丘聽此說後,以為文殊錯亂說法,捨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
欲以神足飛空而過,赫然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望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還歸
佛所,述其所見。佛言:「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墜在見網,欲
度鐵網,亦無是處。」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之下,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
導,証得阿羅漢果。若無文殊菩薩的善巧神通,他們不會回頭。
又一次,文殊與舍利弗到一佛土,見大火瀰漫,若人行其中,即於頃間化為灰燼。舍
利弗見之,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火上,他們踏蓮而行,如履坦途。
舍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覺聲聞之智遠不及菩薩之智。
文殊菩薩以大智助佛教化四眾,活潑生動而不取巧,瀟灑而不狂傲,點到即止,與世
尊配合得天衣無縫。其言行可見於各大乘經中。
文殊於世尊滅度之後,與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流傳後世。
再看《華嚴經》上,菩薩眾的上首總共列了二十位,前面十位是同名菩薩眾,每一位
菩薩名號裡都有一個「普」,就是以普賢為總,普德以下九位是別,說明了「總中有
別,別中有總」。後面十位是異名菩薩,異名菩薩與同名菩薩表「同中有異,異中有
同」,這是法界真相。
《華嚴經》的理論依據,與修學的原理原則,全在這二十個名號中。了解每一位菩薩
名號所表的深義,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提昇我們的智慧,所以《華嚴經》對我們的修
行非常有用處。你體會得深,成就就高;體會得少,也能得受用。
因此,研學一定先要求解,深解義趣比什麼都重要。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
要遵守這些規矩。這些規矩與自性、法界完全相應,它不是任何人建立的,如經所說
「法爾如是」,就是現代人講自然的規律。真實說,它比自然還要自然,所以佛法用
「法爾」,不用「自然」。一切諸佛在因地裡依照這個準則去修學,成佛之後,所表
現出來的依然如是。在因地約束自己,在果地完全恢復到自然,正是所謂「從心所欲
,不踰矩」,自然就相應。
覺悟之後,進一步就可以透徹對於現在整個世界的災難,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共業當
中有別業,有不共業。如果修學的人多,集合這個功德力量,不但自利而且能消除世
間的劫難。真心修學,念念相應,確實可以消除眾生的劫難。做不到完全相應,只要
做到一兩分相應,就能減輕、延緩災難,這是真正自利利他。
從事佛教的工作,就是從事社會教育的工作,要把這個工作做好,首先要求解,然後
要認真去修行,修行就是認真改自己的過失、毛病、習氣。菩薩斷煩惱、改習氣比我
們有效果,因為菩薩改毛病有「為一切眾生」的這種力量在推動他,「這個毛病受害
的不是自己,是一切眾生,為了免除一切眾生的災害,我一定要把這個毛病改過來」
,這個動力殊勝!為自己可以偷懶、懈怠,如果是為一切苦難的眾生,就不應該偷懶
、懈怠了。
《華嚴經》就是教育我們,讓我們理解,起心動念影響的是遍虛空法界。此道理與事
實真相,唯有《華嚴經》講得透徹。我們做的點點滴滴,善事、惡事都是遍法界。造
的業會變,而得的果不變。業力不斷向外擴散,能突破界限,而果則拘束在你的界限
範圍之內。心量小,得小果報;心量大,得大果報。實在說,若是善果,這是福報;
若造作罪業,就十分可怕。
從《地藏經》得知,造五逆十惡的業十分容易,心裡一起念頭都落在貪瞋痴慢,言語
行為都落在殺盜淫妄。有堅固的分別、執著,心量就很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可是
造下的罪業,苦報是無有窮盡!因為罪業的擴散非常可怕,雖然不能說是遍法界,但
是它範圍之大、苦報之長,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修善積福所得的福報,完全受心量
所侷限,心量大,施少得大福;心量小,施多得小福。
《華嚴經》最殊勝之處,就是幫助我們拓開心量,讓我們真正明瞭心量原本是包虛空
法界。這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現在變成如此,是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執著這個
身是自己,身邊的人是我所有的,堅固、執著就把自性無量的德行迷失了,多可惜!
所以,依據《華嚴經》來修行最大的利益,就是幫助行人拓開心量,認識自己。其次
,即是古人所謂的「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華嚴》的富貴是達到了
極處,這是真實的富貴。世間人的富貴容易失去,佛家的富貴永遠不會失去;佛家指
的是學佛之家、學佛之人。
佛法確實是無比圓滿,方法也是無比的詳盡、盡善盡美,但是它的境界與事實真相,
我們學起來感覺很困難,原因是自己無法做到恆順,經上講的「順性德」。法身大士
的行與智德相應,經上講「智行」、「德行」。凡夫的行是與無明、煩惱相應,這就
難了。無明煩惱是貪瞋痴;貪瞋是煩惱,痴是無明。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貪瞋痴生
出來的,我們的行與貪瞋痴相應,貪瞋痴是輪迴心,所以是造輪迴業。因此,於世出
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有絲毫的貪心,就能與法性相應。不能有絲毫瞋恚的意念,對一
切惡人,乃至毀謗、侮辱、傷害我們的人,無絲毫怨恨心,要在此地做功夫。
一般世間人講這樣很難,難在哪裡?難在沒有看破事實真相,所以生活中依舊是隨順
煩惱,不知隨順法性。法性是清淨的,清淨、平等、覺是法性裡的性德,本來有的。
隨順本來有的,這是正確的,是佛行、菩薩行。貪瞋痴慢是本來無的,隨順本來無的
就是顛倒,是六道三途的眾生。所以,佛法修學最重要的就是開悟,沒有開悟要隨順
法性很難。佛教導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悖來行就對了。我們
在生活中學不貪、不瞋、不痴,就與煩惱習氣相悖,如此才能遠離煩惱,真正斷除習
氣。
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依老師,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本師。老師雖然不在
身邊,經典是老師的遺教,依照經典來學習,就如同老師在面前一樣。老師的教誨很
多,適合我們根性在生活中修菩薩行,說得更透徹的是《華嚴經》。我們展開經卷能
見到字句的意義,能見到深度、廣度,都在相應。你的心行不相應,古人解釋得再詳
細,你所看到的是表面,不能深入。唯有清淨、平等心,才能把自己的障礙清除;這
些障礙不是佛設立的,是自己設立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把障礙清除就能深
入,自然能看到深度。
所以,我們的心、願、行若是不相應,這個功夫就達不到,這是真實功夫,是學不來
的,也無法傳給別人。必須自己認真努力依教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才能得到圓滿的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