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四正勤的增上意樂,發起智慧之後,這個慧本身就能夠發起「覺觀」;而這樣的
覺觀就可以「止息惡的增長」。所以接下來「止觀」就可以更進一步,也就是四如意
足;不需要再特別去作意,因為除惡已經變成「戒體」的存在,惡既然已經不會升起
,就是善的增上。
這邊強調的是,透過四正勤,就足以發起相當於修禪定,具備相同的止惡生善的定力
的功能,而在定力充盈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可以進階到四如意足;也就是提示,這「
四種定力」不是特別修禪定而得的,而是修四正勤的果;而這些果就成為之後進修四
如意足的因。
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
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
不遂若能樂欲,所願皆得,是為欲如意足。(莊嚴彼法者,謂修希即心,令四念處身
受心法之觀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
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願皆得,
是為念如意足。
三、精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
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一切諸
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願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馳散也。謂凡所修習,若能思惟,所願皆得,是為思惟如意
足。
也就是用前面四正勤的結果,可以自然的攝住心念,從「止」發「覺」,過度到由「
覺」引領「止」。這邊就是四正勤和四如意足的關鍵差異。到了這個階段之後,「覺
觀」會有能力「使定慧均等」,這邊的定不是強壓、強迫出來、求證來的一種行為,
他是自然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能夠神力充沛,所願所修皆能得果,已無障礙,故名
如意足。
如意者如意而得也。是資糧道。作為真正入門「轉識成智」的「立足」點。作為之後
發起菩提心的「五根、五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