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三世所有諸如來
#1
@Facebook
三世所有諸如來,一切獨覺及聲聞,欲知其法盡無餘,菩薩以此初發心。

就是菩薩要了解所有佛菩薩的智慧、聲聞緣覺的智慧,怎麼樣是佛菩薩的心路歷程、
聲聞緣覺是怎麼樣修才能斷除無餘,菩薩以此初發心。

作為初發心的菩薩,不是單單學菩薩法,還要學獨覺法。什麼叫做獨覺?就是辟支弗
,這種佛很少說法,都是現神通而已,他不講經不說法。那麼阿羅漢呢?悲心不足,
他認為人修到無我的時候,不再出現輪迴,生命不再出現,因為我執我見斷了,招感
生命的動力沒有了,從此不再出現生命,他以這個為究竟。所以阿羅漢翻成無生,或
者應供。

阿羅漢認為生命的出現簡直非常多的問題,只要出現生命就生老病死,然後跟人家發
生關係、恩愛仇離,這些種種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他覺得出現生命是件很麻煩的事
情,那麼不想出現生命,又不可以自殺,佛法是絕對反對自殺的,所以就去修無我觀
,不管眾生的死活,不管眾生的一切一切,只要自己打破了我執我見,就不會再出現
生命,這個是厭離心非常濃厚的。

佛陀當時為什麼說這種法?因為當時整個印度瀰漫著對生命的厭倦,當時的修行方法
就是要修到無我,誰修到無我、不再出現生命,誰就是最高明。當時整個印度瀰漫著
這種厭離心的修行方法,佛的弟子也有許多是外道來出家的,所以佛陀才說這個聲聞
羅漢的法門,那就是觀世間苦。菩薩觀世間苦是發大悲心,那在聲聞法裡面是觀世間
苦發厭離心─世間這麼苦,不值得我們再活下去,不值得我們再出現生命。

觀無我,我執我見破了,就叫做證到初果。然後這個思惑再斷的話,就證到二果、三
果。那阿羅漢的話,思惑全部斷掉了,絕對不會再招感生死。初果證到了以後,還要
七次來往天上人間,到三果的時候才不來人間,那麼到阿羅漢的時候就無生。

這是從歷史上來看,佛陀當時的世間是充滿著悲觀厭世的思想,那後來慢慢慢慢的發
現眾生的苦我們不能夠置之不聞,必須報眾生恩,所以就有六波羅蜜的

法門產生,來激發我們大悲心,叫做留惑潤生。把大煩惱壓制住、化掉了,小煩惱留
一點,就是不急急的把我斷除,這個我來發大悲心、來投胎來轉世,叫留惑潤生─留
有一個我見的惑,再去招感生死,因為必須修兩個學分才能圓滿,一個是智慧的學分
、斷煩惱的學分;一個是慈悲的學分、關懷眾生的學分。這兩個學分就像我們兩隻腳
,左腳右腳相互的才能前進,如果單單一隻腳跳不了多遠。所以,如果缺乏大悲心,
急於了生死,叫做小乘;如果是悲智雙運,同時增長智慧增長悲心,叫做大乘。

就像騎腳踏車,我只能最多載一個人,那麼如果我開汽車的話,十個、二十幾個、四
十幾個,那如果你開飛機的話,可以載四百多個人,這個就是你的心有多大,發的心
有多大,就是能感化多少的眾生。這是菩薩必須學菩薩法、聲聞法、緣覺法、成佛之
法,欲知其法盡無餘,菩薩以此初發心。所以菩薩是法門無量學。

在四弘誓願裡面,我們看到苦集滅道。見到眾生苦,所以我們發一個願:眾生無邊誓
願度;苦集滅道的「集」是招感的意思,就是有煩惱才招感生死,那我們就發第二個
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滅」是聖者證到涅槃的境界,煩惱斷盡的境界,所以我們發
一個願:佛道無量誓願成;那麼要證到這個滅的境界就必須修道,我們修道修那些道
呢?三十七道品、六波羅密,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見眾生苦發菩提心,這個就是菩薩成佛之道必修的學分。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