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只是突破了色身,但是還沒有証得佛法解脫的境界的話,那也還是世間禪定,
像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還有非想非非想處,在這四空處境界如果不懂佛
法的話,那還是世間的一種禪定,當然還有生死輪迴。
當佛陀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未見解脫生死之道,依據經典記載,當佛陀得到非想
非非想處定之後的覺悟已經超過他的老師,但是佛陀還是覺得「那不究竟」!雖然其
實當時佛陀所領悟的已經是超越所有印度宗教師所能領悟的程度;所以決定離開,佛
陀堅定的要「完成滅苦法」的追求。
在這兩位老師之前,佛陀還參訪過「跋伽婆仙人」。他的法門就是「得福升天」。佛
陀的批評是「我今學道,為斷苦本,以此因緣,是故去耳。」所以,從佛陀的修證來
說,不論是升天得福,累積善業,慈悲眾生,或是禪定道最頂級,都不是究竟法。雖
然這些也算得上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但都只是「共外道法」的程度;佛教真正的價
值在於「不共外道」的「究竟解脫」。
所以依據阿含經典中記載,佛陀在悟道之夜,在初夜、中夜分別證得宿命通、天眼通
,但並沒有證得「心解脫」,直到後夜方證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
脫已,便知解脫一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真如」,證到了漏盡
通,解脫生死。
所以最重要的證悟,不是修定到頂級,也不是執著在人間;最重要的修行目標就是「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真如」。至於菩薩道有兩個作用:因地的菩薩,
累積成熟度眾生的資糧,上求佛道;果地的菩薩道,那就是嚴土熟生,廣度眾生。
但不管是因地和果地的菩薩道,都不能夠捨棄「出離心」、「解脫道」的修行。如果
要說捨棄解脫道而有菩薩道,那就「無有是處」。所以在安樂行品第二親近處的時候
,解釋到「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這其實也就是「禪定的境界」,菩
薩在安樂行當中,能夠安住在禪定當中,但是也要能夠修證解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