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臺灣與中國通郵大事紀.
#1
發信站: 無名小站 (bbs.wretch.cc )
   其實這樣列只是方便吧
   了解裡面的故事也很好玩
   想想這邊歷史板好像總是會往那些去看
   所以好像突顯我們說的觀念會是這樣的
   所以另外一派注重時代條件與背景的 就會變成去注意這種事情
   看了以後其實也會覺得很神奇
   裡面也很多故事
   就像沒有網路通訊時那種把郵政系統玩起來的國際交友與惡作劇信
   就這樣當作浪漫的事情 所以有人總是說是從實用到花俏這樣
   其實這些還很重要就像送達的效力那些
   了解後會覺得郵政人員重要 就不會忽略
   了解我們的信為何會這樣寫 而感到實在的神奇
   而不是神祕寄那些神秘信 在那邊等 會不會繞回來自己這種奇怪的事情     不是嗎


※ 引述《cwj@bcctv.com (蕭郎)》之銘言:
>   臺灣與中國通郵大事紀
> 1888年3月22日:臺灣創辦近代郵政,發行地方郵票。
> 1895年5月16日:臺灣民主國成立,與日人激戰近五個月後失敗。
> 1895年7月31日:臺灣民主國發行獨虎郵票。
> 1945年11月1日:臺灣郵電管理委員會成立。
> 1945年11月4日:臺灣發行加蓋「中華民國臺灣省」郵票。
> 1949年1月:民國郵政總局由南京遷至上海辦公。
> 1949年4月27日:國民政府廣州會議決議,對中共控制地區通郵匯兌一律停止。
> 1949年4月:臺灣郵電分辦,臺灣郵政管理局成立。
> 1949年5月:共軍入上海,民國郵政總局在廣州成立。
> 1949年8月20日:由臺灣郵區代管浙江郵區(舟山群島)的定海、沈家門、岱山三局及所屬代辦所郵務。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佈成立。
> 1949年10月8日:中國開始發行銘記為「中華人民郵政」的郵票。首套為「紀1」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郵票。
> 1949年10月:民國郵政總局遷往臺灣。臺灣繼續發行「中華民國郵政」郵票。
> 1949年10月:沿海國民黨軍隊控制的島嶼(如金門等)的郵局改由臺灣郵區管轄。
> 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聲稱「臺灣地位未定」,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游弋,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進駐臺灣。
> 1950年2月1日:中國郵票銘記改為「中國人民郵政」。
> 1951年3月1日:臺灣在大陳島開設郵政代辦所,屬臺灣郵區管轄。
> 1952年2月1日:臺灣通過《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此後,僅極少數信件通過第三地(香港或外國)轉寄於兩國之間。對外國寄往中國或臺灣的信件誤投對方時,雙方均採取退回原寄信國的做法。
> 1955年2月4日:國民黨軍隊從大陳島等撤退到臺灣,所設郵局亦撤消。
> 1955年9月起:臺灣郵票銘記改為「中華民國郵票」。
> 50-70年代末:除金門與廈門之間炮戰持續進行外,兩國處於隔絕狀態。唯一相互傳遞的信息是海飄、空飄宣傳品。
> 1978年起:臺灣對外國寄臺信件誤投中國(已蓋中國郵戳退轉)再轉臺灣的信件,加蓋「本件係原寄國誤封匪區後再轉來臺,臺北郵局敬啟」特戳。此前不加處理,投寄收件人。
> 1979年5月5日:郵電部正式開辦寄臺灣郵件,比照香港、澳門地區資費計算郵資。因是中國單向開放寄臺郵件,臺灣對中國郵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寄臺信件需由第三地轉寄。
> 1980年起:臺灣郵政部門在中國轉來的誤投信上加蓋「本件因原寄局誤封它局再轉來臺,航郵中心敬啟」特戳,再投遞臺灣收件人。
> 1982年5月起:臺灣郵政部門在蓋有中國郵戳的郵件上覆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自由平等安和樂利」宣傳戳。
> 1988年3月22日:在民眾要求下,臺灣同意投遞中國寄臺信件和電話聯繫,但對信封上的中國郵票仍覆蓋「三民主義統一…….」宣傳戳(至同年9月停蓋),並塗抹郵票上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
> 中國對臺灣信函的郵票均加蓋黑色粗條紋戳覆蓋,並在背面加蓋落地戳。
> 1988年4月18日:臺灣實施《對大陸通信辦法》,同意民眾向中國投寄信函。
> 1988年6月29日:自即日起辦理由臺灣紅十字總會「租用」的第五萬號信箱代轉信件。寄中國的信件採取「母子封」方式,外為寄臺北五萬號信箱附寄件人名址的信封,內為只寫中國收件人名址落款為「香港•內詳」的信封。信函均為航空平信,經香港轉寄中國,郵程長達10天左右。
> 1988年9月底:臺灣郵政部門取消向郵件上加蓋宣傳戳,但仍對「中國人民郵政」文字予以塗抹,不蓋落地戳。
> 1988年11月13日:臺灣大學集郵筆友社於校內舉辦「大陸郵票臺灣首展」。
> 1989年5月13日:臺灣大學集郵筆友社21屆郵展,同時進行「首次海峽兩岸郵票選美活動」。
> 1989年6月7日:臺灣通過《簡化對大陸通信辦法》。自6月10日起民眾可直接在信封上寫中國親友名址,並比照港澳地區資費規定貼足郵票後投寄。對包裹暫不受理。6月起臺北航空郵件處理中心開始向上海直封航空函件總包。
> 1989年7—10月:上海、北京、廣州先後向臺北航郵中心直封航空函件總包。
> 1990年5月13日:臺灣大學集郵筆友社邀請大陸三部郵集到臺首展。
> 1990年7月:臺灣郵政部門首次對中國寄去的查單予以答覆。
> 1990年10月25日:「海峽兩岸集郵家首屆郵展」在北京舉行。
> 1992年1月:中國郵票銘記改為「中國郵政」。
> 1993年2月26日:臺灣開辦寄中國水陸路信函業務。臺灣對收到的中國信件逐步加蓋落地戳。中國逐步取消在臺灣信件的郵票上加蓋黑波紋戳的做法。
> 1993年6月1日:兩國開辦互寄掛號函件業務,同月5日北京、上海郵件處理中心收到臺北航空中心發給中國的首批掛號函件,兩國實現雙向互寄掛號函件,並互辦查詢、補償業務。
> 2000年3月21日:立法院通過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與中國實行「小三通」的議案。
> ---
> Posted via news://freenews.netfront.net
> Complaints to news@netfront.net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 218.81.173.30
Sat Feb 10 05:04:03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臺灣與中國通郵大事紀.
#2
發信站: 無名小站 (bbs.wretch.cc )
    不過奇怪的是 有人不知道的話
    會想起那許 不是很奇怪嗎

※ 引述《ppok》之銘言:
>    其實這樣列只是方便吧
>    了解裡面的故事也很好玩
>    想想這邊歷史板好像總是會往那些去看
>    所以好像突顯我們說的觀念會是這樣的
>    所以另外一派注重時代條件與背景的 就會變成去注意這種事情
>    看了以後其實也會覺得很神奇
>    裡面也很多故事
>    就像沒有網路通訊時那種把郵政系統玩起來的國際交友與惡作劇信
>    就這樣當作浪漫的事情 所以有人總是說是從實用到花俏這樣
>    其實這些還很重要就像送達的效力那些
>    了解後會覺得郵政人員重要 就不會忽略
>    了解我們的信為何會這樣寫 而感到實在的神奇
>    而不是神祕寄那些神秘信 在那邊等 會不會繞回來自己這種奇怪的事情     不是嗎
> ※ 引述《cwj@bcctv.com (蕭郎)》之銘言:
> >   臺灣與中國通郵大事紀
> > 1888年3月22日:臺灣創辦近代郵政,發行地方郵票。
> > 1895年5月16日:臺灣民主國成立,與日人激戰近五個月後失敗。
> > 1895年7月31日:臺灣民主國發行獨虎郵票。
> > 1945年11月1日:臺灣郵電管理委員會成立。
> > 1945年11月4日:臺灣發行加蓋「中華民國臺灣省」郵票。
> > 1949年1月:民國郵政總局由南京遷至上海辦公。
> > 1949年4月27日:國民政府廣州會議決議,對中共控制地區通郵匯兌一律停止。
> > 1949年4月:臺灣郵電分辦,臺灣郵政管理局成立。
> > 1949年5月:共軍入上海,民國郵政總局在廣州成立。
> > 1949年8月20日:由臺灣郵區代管浙江郵區(舟山群島)的定海、沈家門、岱山三局及所屬代辦所郵務。
>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佈成立。
> > 1949年10月8日:中國開始發行銘記為「中華人民郵政」的郵票。首套為「紀1」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郵票。
> > 1949年10月:民國郵政總局遷往臺灣。臺灣繼續發行「中華民國郵政」郵票。
> > 1949年10月:沿海國民黨軍隊控制的島嶼(如金門等)的郵局改由臺灣郵區管轄。
> > 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聲稱「臺灣地位未定」,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游弋,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進駐臺灣。
> > 1950年2月1日:中國郵票銘記改為「中國人民郵政」。
> > 1951年3月1日:臺灣在大陳島開設郵政代辦所,屬臺灣郵區管轄。
> > 1952年2月1日:臺灣通過《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此後,僅極少數信件通過第三地(香港或外國)轉寄於兩國之間。對外國寄往中國或臺灣的信件誤投對方時,雙方均採取退回原寄信國的做法。
> > 1955年2月4日:國民黨軍隊從大陳島等撤退到臺灣,所設郵局亦撤消。
> > 1955年9月起:臺灣郵票銘記改為「中華民國郵票」。
> > 50-70年代末:除金門與廈門之間炮戰持續進行外,兩國處於隔絕狀態。唯一相互傳遞的信息是海飄、空飄宣傳品。
> > 1978年起:臺灣對外國寄臺信件誤投中國(已蓋中國郵戳退轉)再轉臺灣的信件,加蓋「本件係原寄國誤封匪區後再轉來臺,臺北郵局敬啟」特戳。此前不加處理,投寄收件人。
> > 1979年5月5日:郵電部正式開辦寄臺灣郵件,比照香港、澳門地區資費計算郵資。因是中國單向開放寄臺郵件,臺灣對中國郵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寄臺信件需由第三地轉寄。
> > 1980年起:臺灣郵政部門在中國轉來的誤投信上加蓋「本件因原寄局誤封它局再轉來臺,航郵中心敬啟」特戳,再投遞臺灣收件人。
> > 1982年5月起:臺灣郵政部門在蓋有中國郵戳的郵件上覆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自由平等安和樂利」宣傳戳。
> > 1988年3月22日:在民眾要求下,臺灣同意投遞中國寄臺信件和電話聯繫,但對信封上的中國郵票仍覆蓋「三民主義統一…….」宣傳戳(至同年9月停蓋),並塗抹郵票上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
> > 中國對臺灣信函的郵票均加蓋黑色粗條紋戳覆蓋,並在背面加蓋落地戳。
> > 1988年4月18日:臺灣實施《對大陸通信辦法》,同意民眾向中國投寄信函。
> > 1988年6月29日:自即日起辦理由臺灣紅十字總會「租用」的第五萬號信箱代轉信件。寄中國的信件採取「母子封」方式,外為寄臺北五萬號信箱附寄件人名址的信封,內為只寫中國收件人名址落款為「香港•內詳」的信封。信函均為航空平信,經香港轉寄中國,郵程長達10天左右。
> > 1988年9月底:臺灣郵政部門取消向郵件上加蓋宣傳戳,但仍對「中國人民郵政」文字予以塗抹,不蓋落地戳。
> > 1988年11月13日:臺灣大學集郵筆友社於校內舉辦「大陸郵票臺灣首展」。
> > 1989年5月13日:臺灣大學集郵筆友社21屆郵展,同時進行「首次海峽兩岸郵票選美活動」。
> > 1989年6月7日:臺灣通過《簡化對大陸通信辦法》。自6月10日起民眾可直接在信封上寫中國親友名址,並比照港澳地區資費規定貼足郵票後投寄。對包裹暫不受理。6月起臺北航空郵件處理中心開始向上海直封航空函件總包。
> > 1989年7—10月:上海、北京、廣州先後向臺北航郵中心直封航空函件總包。
> > 1990年5月13日:臺灣大學集郵筆友社邀請大陸三部郵集到臺首展。
> > 1990年7月:臺灣郵政部門首次對中國寄去的查單予以答覆。
> > 1990年10月25日:「海峽兩岸集郵家首屆郵展」在北京舉行。
> > 1992年1月:中國郵票銘記改為「中國郵政」。
> > 1993年2月26日:臺灣開辦寄中國水陸路信函業務。臺灣對收到的中國信件逐步加蓋落地戳。中國逐步取消在臺灣信件的郵票上加蓋黑波紋戳的做法。
> > 1993年6月1日:兩國開辦互寄掛號函件業務,同月5日北京、上海郵件處理中心收到臺北航空中心發給中國的首批掛號函件,兩國實現雙向互寄掛號函件,並互辦查詢、補償業務。
> > 2000年3月21日:立法院通過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與中國實行「小三通」的議案。
> > ---
> > Posted via news://freenews.netfront.net
> > Complaints to news@netfront.net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 218.81.173.30
Sat Feb 10 06:06:30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