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直觀的歷程
#1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譯者按〉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dita),一九二一年生於緬甸仰光市近郊,目前
負責「清淨智禪修道場」(Panditarama),為緬甸當代僧人中,頗富國際聲望的禪修大
德。他在二十九歲的時侯,首度接受馬哈希法師(Sayadaw Mahasi)的直觀禪修訓練,此
後,便長期依止馬哈希法師,並擔任馬哈希法師座下的親教師,負責指導國內外的修行人
,從事密集的禪修訓練;一九八二年,馬哈希法師過世,他被推選為「馬哈希禪修道場」
院長,一九九○年,離開馬哈希道場,另行在仰光市巴罕區,創立「清淨智禪修道場」,
隨即又在庇古森林設立森林分院。此道場風格,延續了馬哈希法師的精神,採用全年無休
的密集禪修活動。班迪達法師,目前共有三本英文作品:《就在今生》、《自由解脫的道
路》、《炎炎夏日的雨水》(已由譯者中譯)。本文系譯自《就在今生》的附錄之三,為
該書的濃縮篇,言簡意賅,可視為班迪達法師修行體驗的結晶。

○直觀的歷程

在合格老師的引導下修持直觀法門,修行人會覺知到異於日常生活意識的真理。這些在
修行中生起的直觀,與個人的狀態或智力程度沒有關係,而是經由適切的修行,按特別的
次序生起,並伴隨著心靈的禪定與淨化而成功地深化。以下所列舉的直觀歷程,是要提出
警告:如果你已經踏上修行的道路,就不要去思索這些歷程,即使對非常有經驗的修行人
,都很難評斷自己的修行狀況。只有經過密集的訓練之後,一位老師才能從其它修行人的
口頭報告中,認識到直觀開展的特殊、微妙的徵兆。

○對於心與物的直觀

  覺知到觀察中的心(意識)與物(意識的對象)兩者之間的區別。
  澈見到一個人的經驗全部是由心與物所構成。這種直觀能夠暫時將「自我是獨立於
心與物之外」的錯誤觀念移開。只要正念持續下去,對於「法」的質疑就會停止。

○對於因與果的直觀 

直接去攝受心與物的因果關係。  
舉例而言,一旦意念生起,一連串生理的知覺也會生起,修行人會剎那之間直觀到彼此
的因果關係。或者,痛苦的知覺出現了,就會想要移動身體。
  澈見到只有心與物存在,而且心與物就是促成彼此存在的因素,這種直觀可以摒除
「外力對我們的經驗是可以產生影響力」的錯誤觀念。澈見到只有一連串的因與果,這種
直觀可以摒除「事件是偶然、無因果」的錯誤觀念。

○對於無常、苦、無我的直觀

  「無常隨觀智」(Aniccanupassananana):從意識對像不可避免的毀壞中,澈見無
常。摒除常見的錯誤觀點,減輕傲與慢。
  「苦隨觀智」(Dukkhanupassananana):觀察對像(尤其是痛苦的知覺)的解體,
修行人就可以理解到無常的不舒適與壓迫,並且證知到對像之內,沒有避難所,無常是可
怕的,不可欲的。摒棄「持續性的舒適感可以在無常中達成」的錯誤觀念。
「無我隨觀智」(Anattanupassana-nana):接著,在對象的無常與苦中,澈見不可執
著,並摒除「自我或其它媒介可以制止對象的消逝」的幻想,又清除「內在本質在自我、
心、物中呈現」的錯誤觀念。  
上述三種直觀是屬於第一階段的「直觀禪定」(vipassana jhana),並且是針對無常、
苦、無我的普遍性反省而來的。當對像呈現三法印,修行人就會反省到,並沒有所謂的時
間,也從來沒有時間存在。
  「思惟智」(Sammasananana):經由綜合觀察可以證知到:無常、苦、無我的三法
印是清晰地一起觀察到的。修行人會確信「法」是真實的,正如以前所聽到的一樣。
  這種思惟智的直觀與前面的「無常隨觀智」、「苦隨觀智」、「無我隨觀智」,就
是第一階段「直觀禪定」的全面開展,並且是正見直觀的誕生,舉凡觀察任何對象,都能
在無常、苦、無我的三種角度下,加以證知。

○對於生起與消逝的直觀 

  心靈清晰地澈見任何對像剎那之間的生起與消逝,也就是證知任何心物現象快速的
出現與終結。
  這種直觀是屬於第二階段的「直觀禪定」,在這個階段,概念的思想弱化了,極端
強烈的狂喜與舒適感生起了。由於正念的一些層次還沒有開展,而會執取這些快樂的經驗
(直觀的染著)。在這個階段,修行人信仰堅定,弘法的願力深厚,並且可能相信他們已
經開悟了。

○對於道與非道的直觀

  由於修行人有勇氣正視他們所經驗的信心與狂喜,因而對於這些經驗的執著逐漸淡
化,修行人確定,簡簡單單的覺知,遠比狂喜境界,更是真實的實棧道路。從這個角度來
看,他們信心堅固,往前超越。
  直觀的歷程中,第三階段的「直觀禪定」居於優勢,其關鍵因素是快樂或舒適感,
而且,平衡是一切「直觀禪定」的基礎,此時明顯地呈現出來。修行人現在可以長時間禪
坐,不會產生痛苦的感覺。

○對於分解的直觀

心靈不再集中在任何對象的生起與中間過程,而是專注在對像消逝的階段。因此,覺知
只專注在一切事物止息的分解上,而不會去注意其餘的事物。身體的概念形象會變得非常
不明確。  
一旦對於分解的直觀圓熟了,一種中道的感覺會在身體與心靈中,發生決定性的影響,
這種中道的感覺,並不是舒適感,也非不舒適感。修行人的內心能夠,清澈地觀察一切現
象的分解。這種直觀是第四階段「直觀禪定」的開端。快樂與舒適的情境消失了,捨離主
導一切。在任何一次直觀或直接覺察的剎那,不再生起概念性的思想。

○對於畏怖的直觀

  澈見一切現象的畏怖性質。

○對於厭惡的直觀

  由於一切現象都會敗壞、崩潰,修行人澈見了一切現象的可厭性質。

○對於希求解脫的直觀

  生起持續修行的深沉動力,前進至一切痛苦經驗止息的地方。

○對於一切對像平衡的直觀

中道平衡感確立了,這是由於內心被快樂或不快樂淆亂之前,正念非常靈敏,迅速將這
些對像提起來觀照,這是一種不會產生反擊的詳和、穩定的感覺。  
在這種直觀的過程中,修行人經驗到平和的內心狀態,類似阿羅漢的境界,或者是已經
完美淨化、開悟的眾生。從這種平穩的狀態中,心靈有能力契入涅盤的平和寂靜境界。

○對於涅盤、平和之樂的直觀

  身心現象已經止息了。道與果的意識;涅盤;審察的意識。
這種經驗通常被認為是「開悟」,而且是一種不可能倒退的轉變。依佛陀之言,共有四
種層次的開悟階段。每個開悟階段,都是循序達成,並依照上述的直觀系列,達到極致而
契入。  
第一階段是「預流果道」,這種道的意識已經根除了自我、疑及固守錯誤修行的邪見。
再者,根除了導致修行人墮入地獄道或畜生道的煩惱,其餘的煩惱也已經弱化了。「預流
果道」的聖人,仍會輪迴七次於不同的存在境界。不過,墮入低層境界的道路,已經由第
一階段的道的意識封閉了,這七次輪迴只會在人界或其它更高的存在境界中受生。 
  果的意識,就好像將水撒在營隊生火的灰燼上,惱熱被根除而冷卻土地。
審察的意識審視了道與果的意識,涅盤為意識的對象,一併眺望了前頭的道路。
修行人證知到這點,他的淨化工作才算開始,這是因為還存在許多令人痛苦的煩惱。

○進一步的開悟境界

  「一來果道」、「不還果道」、「阿羅漢果道」。直觀的開發分別導致三種道與果
的意識。
  「預流果道」的聖人只有局部的開悟。其餘的三種淨化境界,尚有待努力,愈是契
入涅盤的寂靜境界中,愈享有快樂與豐盛。擁有純粹的內心喜樂是每一個人天生真切的權
利。每一位修行者應該力求進入阿羅漢境界,完美的寂靜,並且根絕一切內在的痛苦。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優質連線服務///!!
         bbs.kkcity.com.tw            └─   KKADSL 帶你環遊全世界
└──From:218.162.131.136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Fri Oct 27 23:53:23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