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心之失
#1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人類的意識是一種功能, 因為肉身的因緣和合, 六根的形成, 方有這種功能. 在這裡所說的肉身的和合,即是營養元素的攝取.
元素與元素之間,因各自的功德性能, 會產生離或合的作用. 就如人類的愛或者厭的感受而作出執取或拋棄的行為. 離即滅,合即生. 常人稱之為生死.

凡夫通常是以眼見耳聞觸摸, 而意識分別種種事物.非看到的, 非聽到的都認為是不實在的, 不可信的.因此鮮少作深入的思考.

而聖人或思想家就不一樣, 他們不以前面的景況或事物,作為決定性的判斷認為是實在的. 這類人都是以思考和觀察事務的真實性, 可靠性.
非理所當然地作出判斷.
Fri Oct 20 06:35:17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心之失
#2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ingnet.com.sg>)
K B Tee wrote:
> 人類的意識是一種功能, 因為肉身的因緣和合, 六根的形成, 方有這種功能. 在這裡所說的肉身的和合,即是營養元素的攝取.
> 元素與元素之間,因各自的功德性能, 會產生離或合的作用. 就如人類的愛或者厭的感受而作出執取或拋棄的行為. 離即滅,合即生. 常人稱之為生死.
>
> 凡夫通常是以眼見耳聞觸摸, 而意識分別種種事物.非看到的, 非聽到的都認為是不實在的, 不可信的.因此鮮少作深入的思考.
>
> 而聖人或思想家就不一樣, 他們不以前面的景況或事物,作為決定性的判斷認為是實在的. 這類人都是以思考和觀察事務的真實性, 可靠性.
> 非理所當然地作出判斷.
>

 思想家在思惟問題時所用到的意識也稱為‘第七識’或‘觀察智’. 

 與道人或修行者的觀察型式是相同的. 分別是在觀察到的真實性的程度, 即淺,深
 或澈底不徹底的分別.

 這種意識的應用, 還未真正的脫離無我的狀態, 下意識裡還有個自我.

 人們再觀察事物後, 通常會找出答案, 然後付予行動. 這在佛理上被稱為'有為法
 '. 也就是所謂的'妄作'. 因為一切的行為果實都會變異敗壞的.

 此種意識的用法, 在佛理被稱為'妄想', 或'後念'. 是不被讚賞的.

 因這種念頭無益道理, 徒增煩惱, 應予以止念.
Sat Oct 21 13:51:20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