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鏡論》第三章 世間果報 第五節 十善業果 下
#1
傑克零
發信站: 無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鏡論》第三章 世間果報 第五節 十善業果 (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我們應斷離間語及其習氣,不在人與人之間製造矛盾、惡化關係,且應主動善巧地運

用語言使關係破裂者重歸於好,使關係緊張者得以緩和,使彼此隔閡者溝通理解,這樣在

我們的周圍就會出現團結和睦的眷屬,但存這一念善心,可為天地創造吉祥和平。人與人

之間產生怨隙,總是由於彼此都執著自我,缺乏溝通與理解,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充當

調解的和平使者,用語言去啟發、調動雙方的善意和寬容之心,為雙方的和好積極地創造

條件。


  我們如是地行持,則生生世世中都會遇到善友,彼此情意穩固,這種友誼誰人也無法

使之破裂。經雲:"畬伬Y斷除,離間拆散友,喜愛調和者,彼人生善趣。"《念住經》雲

:"親朋與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極調解,轉生於天界。"


  宋英宗即位之時,遇內侍少恩,多於太后之前讒言離間,致使兩宮成隙。一日韓琦與

歐陽修,奏事於簾前。太后嗚咽流淚,對二臣具道所以。琦勸道:"這可能是因皇上生病

,如皇上病癒,必不致於如此。"因當時英宗以驚疑得病。接著歐陽修進言:"太后事先帝

數十年,以仁德稱譽天下,昔日溫成之寵,太后處之裕如。今日母子之間,為何反不能相

容?"韓琦複勸:"太后無親生兒女,皇帝小時即養于宮中,皇后又是外甥,此乃上天安排

此兒婦給太后,豈可不自愛惜。"太后心情稍得平和,韓琦擔心有變,又以危言觸動太后

之心,說:"臣等在外,不能見官家。內中保護,全賴太后。倘若官家不得照管,太后則

不容辭。"太后驚曰:"相公是何言,我心實更迫切。"當時在場聽聞此話的,莫不擔心流

汗。他日韓琦獨自拜見英宗,奏曰:"陛下即位,都由太后之恩,不可不報,願陛下加意

奉承,便得無事。"帝曰:"謹奉教。"數日過後,琦又見帝,帝曰:"太后待我少恩。"琦

勸:"自古聖帝賢王,不能說不多,而獨稱舜為大孝,難道其餘都為不孝?父母慈愛而子

女孝敬,這是常事,不足為道。惟有不慈仍能盡孝,方為可稱。只恐陛下事母不能盡心,

豈有父母不慈之理。"帝聞後大感悟,時朝廷多故,小人離間者百端,而終使兩宮得以調

和,當在韓琦與諸賢之力。


  (七)說具義語


  斷除綺語,我們應當唯一言說具有實義之語。語言是溝通心靈、傳播思想的工具。我

們應當運用語言,滿懷慈愛去安慰一切苦難中需要慰籍的人;我們應當運用語言,隨順他

人的根性,啟發、引導眾生對解脫生信從而趨入正法;我們還應通過音聲以念誦持咒來淨

化自己的心地。無著菩薩說:"多言可生不善業,縱然未生虛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語,精

進禁語極重要。"


  如能斷除綺語、說具義語,則生生世世中生在貴族之家,眾人擁戴,語言暢達,前後

連貫,無有差錯,能言善辯並與正法毫不相違。而所說之語相合眾人心意,猶如蜂蜜一般

。

  佛言: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三常樂實事;

四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尊重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

樂賢聖默然;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宋興孝安禪師,住清泰寺。定中見二僧倚檻交談,起初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散去,

繼而餓鬼在旁唾纂A掃其足跡。後安禪師問及他們,原來二僧初論佛法,接著朝簧a常,

末後談論資養。安禪師自此之後終生未嘗言及世事。


  蓮池大師對此論道:"古人為生死行腳,才逢師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論?今

人終日雜話,求如二僧,亦不可複得;鬼神在側,又當如何?噫,可懼也已!"


  (八)離欲


  世人如饑似渴地追逐外在的六塵境界,人們將欲望不得實現視為痛苦,而將欲望的滿

足視為安樂。其實不論欲望滿足與否,只要有貪求的心理,則同樣是在貪欲煩惱的纏縛之

下,身心不會有真正的安樂。依照意業串習的道理,貪欲放縱一次,就會增長堅固一次,

如人以鹽水止渴只會渴上加渴一般。所以想通過貪欲的放縱來使內心得到滿足,無異於揚

湯止沸,必將永無可能。貪欲的膨脹只會讓我們陷入難耐的欲渴之中,時時現起追求的衝

動,內心沒有絲毫的安寧。所以只有斷除貪心,知足少欲,方才能夠止息欲渴之苦,使身

心如釋重負,得到輕安。經中如是比較貪欲者和離欲者的內心苦樂差別:少欲知足者即使

身為乞丐,卻享受著天人一般的安樂,而不知足的貪欲者即使在天宮,也象乞丐一樣,精

神十分貧乏。


  《遺教經》雲:"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

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為了幫助弟子解脫世間塵境的束縛,使身心得以放下而趨向禪觀智慧,佛制頭陀7之

行,其行即:(1)住阿蘭若(寂靜處);(2)常行乞食;(3)次第乞;(4)日中一食

;(5)節量食;(6)過中(正午)不飲漿;(7)著糞掃衣;(8)但三衣;(9)塚間

坐;(10)樹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臥。出家行人依頭陀行可離欲出塵,抖

擻身心專志向道。從此之後,三衣一缽、露宿空桑、日中一食,便成為解脫者清淨離欲生

活的風範。而後代祖師立志行道,均遵奉佛教,自奉儉約,超脫物累,惟以道業為重。


  佛鑒禪師談及先師行誼時說:"先師節儉,一缽囊一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捨棄。

曾說:此二物相隨我出關,已十五年矣,豈肯中途棄之。時有泉南吾上座,送一褐布綴,

自言此衣自海外得來,冬服則溫,夏服則涼。先師說:老僧寒有柴炭紙衾8,熱有松風水

石,蓄此何為。最終競謝而不受。"


  妙喜禪師說:"節儉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曆觀古人,鮮有不節儉放下者,

年來衲子游荊楚買毛褥,過浙右求紡絲,得不愧古人乎?"


  真淨禪師住持建安保甯寺時,王安石以素絹供養。禪師問侍者:"這是何物?"答曰:

"紡絲羅。"真淨問:"何用?"侍僧答:"能作袈裟。"真淨指所穿布伽黎說:"我平常披此

,他人見了也不會嫌惡。"即令送入庫司估賣供眾,其不事服飾如此。


  方會禪師初住楊歧山,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粒滿床,師終不以寒苦動

其心。衲子中有志誠發心的,願化募為師修造。會禪師不允,說:"我佛有言,時當減劫

,高岸深谷,遷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行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

五十歲,豈有閒工夫,營事豐屋。"明日上堂,師曰:"楊歧乍住屋壁疏,滿床盡撒雪珍珠

。縮卻項,暗嗟籲,翻憶古人樹下居。"


  如是絕意名利,放捨身心,自然心入於法,惟精惟一,與道日親。佛雲:"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道人平日離欲寂靜,萬緣放下,最終而能徹悟心源,生死自在,脫化如遊

戲,亦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


  唐通慧,三十出家,入太白山不帶糧,取給草果,渴則飲水,息則依樹,坐起禪思。

經於五年,一次以木打塊,塊破形銷,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被,所穿麻鞋二十載未換,

布納重縫,冬夏不易。


  後周行因,隱居於廬山佛手岩。每當夜闌之時,一鹿一山雉棲遲于石屋之側,溫馴如

伴侶,人獸相處,殊無疑怖。行因平生不畜子弟,有鄰庵僧作師侍者。一日師對侍者說:

"卷上簾,吾欲去!"簾方就鉤,因下床行數步,屹然立化。


  行因法師一生清氣逼人,臨終如是瀟灑,心無一絲粘著,豈非亦得力于平時離欲之功
夫?


  (九)慈悲心


  在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們都身處在各種身心的疾苦之

中。眾生隨著業力轉生為人,有著俱生的報障,避免不了生死病死的痛苦,又由無常業力

,難免天災人禍、子散妻離的降臨。面對眾生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少不得養、老不得安

的困苦,我們應該發起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悲心,由此心推動,應盡己之心,竭己之

力,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饑者得食、寒者

得衣、少者得養、老者得安。


  如是生起慈悲心利人濟世有何功德呢?


  無須說真實行持菩薩行,即使生起一念慈悲之心,功德亦不可思議。經雲:"生一慈

憫心,較施諸眾勝。"《因緣品》雲:"每月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慈眾生,十六分之

一。"又雲:"每月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憫眾生,十六分之一。"


  從前有母女二人渡河,為水所溺,母親想如女兒能得救,我被水沖走也可以。其女也

生如是之心。結果二人都因一念慈心而生天上。


  晉太元中,京兆人張崇,素奉佛法。苻堅兵敗之後,長安百姓有千余家,將南走歸晉

,被鎮戍擒獲。當時欲將男子殺絕,而搶虜女人。張崇也被縛,手足被上鐐銬,下身埋於

土中。次日將被人馳馬射擊,以供娛樂。崇自計必死,唯以至心念觀世音菩薩,夜半鐐銬

忽自破,身體從土中湧出,遂乘夜潛逃,但腳已疼痛至極,乃複稱大士名,至心禮拜,以

一石置於身前而發誓願:我欲過江東,向晉帝陳訴冤情,盡救今日所有遭虜的女人,如能

滿願,此石當分為二。祈禱完畢,投石于地,石果裂開。張崇至京師陳白此事,晉帝悉加

撫慰,已被掠賣者,都贖買而歸。張崇一念慈悲,濟急救難,其心極其精誠,故能感應金

石為開。


  經稱八種福田,看病第一。阿底峽尊者說:"若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

父母等慈愛行事,則與實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昔日世尊親自服侍病比丘,以身垂范教育

後世弟子。


  高庵禪師住雲居時,每聞衲子有病,則令送延壽堂,師乃咨嗟歎息,如病出於己身。

師早晚親臨問候,以至親自煎藥煮食,每次給病人食前,先自嘗,如未嘗則不與。遇天稍

寒,禪師撫病人背問:"衣不單薄?"遇時暑熱,即觀病人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啊!"不幸

不可救而死的,不問其衣缽有無,常住盡禮津送。


  四方智識之士,敬重高庵為人之高妙。當師告退雲居過天臺時,衲子隨從而去的有五

十多人,或有不能同去者,與師流淚告別。師盛德巍巍,足以感人如此。


  禪師見人病苦,如自身受,推己及人,一片慈心,關懷、照顧病人,每事躬親,無微

不至,以一代祖師之風範,故能感得退後衲子景從及如子戀母依依不捨之真情。


  唐智寬,常誦維摩經和戒本,感得天神繞房。寬天性慈惠,歡喜瞻視病人。不論道俗

及遠道近鄰,凡無人護理的,即將其抬到房中,躬自護理。有患腹癰的,膿不能出,寬即

以口吮吸,病人因此而得痊癒。後來嫋感作亂,藉故逮捕寬大師,將其流放西蜀。發配之

時,錢財衣帛一概不受,唯以一驢馱經。


  途中遇一僧寶D,腳傷臥於道旁,寬即舍驢給他乘,自擔經籍。時逢歲儉,寬大師煮

粥給他喝,又脫己衣給他穿,凡己厚用,或割或減,且滿懷悲憫,勸導他念佛。


  西藏朗日唐巴大師曾有名句"失敗虧損我取受,一切勝利奉獻他",這種痛苦歸己、安

樂施人的慈悲心,可以成就廣大的福德而淨化我執業障。世間善士能如是吃虧讓人者,必

深積陰德,末後得以貴顯,也是因果一定之理。


  宋紹興中,廬陵周必大,監9臨安和劑局。當時不慎失火,火勢蔓延焚及民房,典守

吏由此當論死罪。周即問吏:"假使失火是官之過失,應得何罪。"吏答:"不過革職而已

。"必大遂自誣服罷官,吏得以免死。必大歸家,拜見父翁。翁因其官職被免,心中不快

。時值大雪,童子在庭院打掃,忽憶起昨夜曾夢掃雪迎宰相,因而挽留而善待必大。後必

大中博學宏辭科,曆官至宰相,封益國公。


  為民官者,舊時稱為"老爺",即百姓父母官之意。既然身為百姓父母,就應體察民間

疾苦。父母唯其疾之憂,必定夙夜憂歎,心心念念惟願愛子得離病苦,寧願自己受苦,不

願愛子有片刻不安。若為官者能以萬民為子,民有一疾,則必施以一救濟之法。如此盡心

竭力,慈祥為民,承其福澤,則人民幸甚,自己也將名垂青史,留芳百世。


  太倉黃建安,見蘇州松江兩郡,百姓困于浮稅,常自憂思。每日晨興禮佛,必定叩天

禱告,祈求豁免兩郡浮糧。又不遺餘力,呈示民情於當事,時人都笑其多事。庚寅午秋,

建安患病,入冬病情加劇。至十一月晦,已經數日水不沾唇,當夜五更,忽夢帝君傳其到

丹陛,帝君示諭他說:"你數久當命終,因為志誠懇切為民減糧,所以延你壽算。"遂口授

一教敕。經三次傳誦,而後記憶。待建安睜眼驚視,才知身在床榻,而精神忽覺健旺,舊

病頓若捐除。後建安謝絕世事,長齋學佛,又過數年,無疾而終。


  人間孤兒寡母,最為孱弱可欺。見人無依無怙,如風中衰草,我們應有矜恤憫憐之心

,盡力扶助,為其排憂解難,送去溫暖。即使沒有力量。資衣給食,也當心存惻隱,善言

寬慰。


  宋範文正公(范仲淹),主持越州,有孫居中攜家客居於此,後死于任中。孫家子幼

家貧,難以歸回故里。範公以自己的俸祿,為孫家備船,且派下吏送孫家眷屬返鄉。臨行

之時,範公作詩一絕,告訴下吏:"過關津11之時,但以吾詩示之。"詩雲:"十口相依泛

巨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由此孫家得以平安歸家。


  如是斷除害心,行持慈悲,則能給世界帶來溫暖,凡與自己接觸的人都會舒心悅意,

得到慰籍。而慈悲的生起,也使自己處在純淨的歡喜之中。因為慈悲施以無畏,使自心得

安穩,於一切處都無所畏懼。《因緣品》雲:"何人無害心,憐憫眾有情,慈愛諸眾生,

彼永不生怨。"此生命終,也將感受天界的大福報。如經雲:"慈心不損惱,無有害心者,

不傷諸有情,彼士趨善趣。"


  (十)正見


  當相續中遣除了邪見,對因果生起了如理的正見,就會以正見來指導自己一切身語的

行為,謹慎細緻地取捨善惡。如是畬犰瑹驧蔆~、斷除惡業,善業的習氣深植于相續,使

我們生生世世之中,不會業際顛倒,正念分明,善心善語善行油然而發,對一分戒律也將

極為重視,內心畬匟Q往出家清淨之行,有視上師為真佛的清淨心,恭敬善知識,對聞法

欣樂歡喜,痡`生於正法興盛、善友雲集之地。由此正見將不會墮落惡趣,暫時轉於天界

獲得吉祥圓滿的增上生,究竟往生清淨h土,成就無上菩提。如經雲:"業及業異熟,誠

信此二者,受持正見者,彼士趨善趣。"


出處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我愛阻礙了我們對他人產生同情心,
        由於自我中心也限制了我們對外產生真正的關懷。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218-168-220-67.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16 23:54:32  218.168.220.67 修改這篇文章
Mon Oct 16 23:54:32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