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
傑克零
發信站: 無名小站 (bbs.wretch.cc )
                        佛法與儒家思想

                             ──第四屆印度請法團前行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日常師父開示於台北學苑

   現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靈提升絕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是佛法,但是我
們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廣,用不上,所以每一個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來提升心靈,對
我們漢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別是跟佛法配合起來,實在是天衣無
縫!

  最近有一個同學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國立大學去,他帶來一個消息,令我大吃一驚。他
說那個大學正好舉行畢業典禮,他看見同學用水球丟老師當作典禮後的師生聯誼活動,每
一個老師都被弄得像落湯雞一樣,我聽後心裡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年
我們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老師過去很努力地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沒有賺錢,也都
很願意出錢合辦謝師宴,用非常感謝的心情邀請老師出席。雖然平時內心對老師有一種敬
畏之心,但是這時候會放鬆心情,所以會非常高興,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師離別的傷感,特
別是到謝師宴最後的階段。這是我自己感覺的,即便是對某個老師印象不太好,可是總覺
相處了幾年,現在即將要離開學校,將來不曉得怎麼把他教我的東西用到社會中,心裡充
滿感恩、不捨之情。 

  回頭來看這個知名的大學,學生們竟然在離開學校前,用水球打老師,如果你是老師
的話,你是什麼心情?我不曉得學校當局會不會注意?然後呢,我更進一步去想,那些家
長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丟水球的對像是老師,會不會有一天輪到家長?我們往往說,「這
件事情還很遠」,但是一葉知秋,依我看來,這種事很快就會輪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在家居士做個家長,可是我也有我的責任在,我想到鳳山寺這批沙彌,他們的父母把最好
的子弟送到這裡來,我感覺這是我的責任,雖然眼前沒辦法幫忙他們,但我告訴自己,對
這些年輕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時候常常感覺自己老了!該走了!但是心裡卻想:「
哪怕老了,我還要待下去,但願我還有二十年的壽命,把這些年輕人帶好,至少對家長、
社會有個交代。」但是反過來看,現在這些未來的菁英竟是這個樣子!現在不少學生要的
是享受,要的是抗爭,完全向外轉,這使我想到,世間學的本來就是物質上的享受,是用
種種方法吃人。假定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教出來的學生像這樣的話,那是多麼嚴重啊!看
見這些現象,更使我感覺到責任重大。 

佛法深廣 仰之彌高 
 儒家為輔 步步增上 

  至於現在,極大部分的同學,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麼深廣、無瑕,包括整個
的佛法內涵,學會了以後在生活當中運用,的確有些困難,所以我們把握住「道前基礎」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運用,而最好的運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們漢民族本身,就是靠這個成長的,儘管現在很多人
已經不了解它的內涵,乃至於要棄捨它,可是畢竟還沒有完全棄捨,所以我們還有機會。

  現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靈提升絕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是佛法,但是我們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廣,用不上,所以每一個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來提升心靈,對我
們漢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別是跟佛法配合起來,實在是天衣無縫
!就像爬樓梯一樣,佛法的層次太高,要真正有條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階梯,使我們能平穩地一步一步、又寬又穩地走上去,因此我
們覺得孔老夫子實在了不起。可是,現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時,心裡就覺得「這種愚夫子
!」再不然就覺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遺憾的事情。 

  最近我輾轉聽到一件事,有個同學問老師,孔老夫子有什麼偉大?老師說:「我實在
想不出他一點點偉大之處。」假定是有種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那他的
確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偉大之處。但是老師,是個教書的人,為何會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偉大?我聽到後,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現在就用兩個角度來談,先講淺的部分,深的
那部分是心靈上的問題,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去體驗的話,根本無法體會孔夫子的偉大,
勉強體會到的,也只是感覺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偽君子!所以心靈部分我們先撇
開不談,先談淺的部分。 

  翻開歷史,縱然各個朝代都曾出現權力大、武功蓋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無是處。
可是孔老夫子既沒有錢,也沒有勢,當時茫茫然如喪家之犬,雖然看似失敗,可是留下來
的影響力量卻極為深遠。現在我們看看,歷史上留下來的人物多得無法想像,小人物不談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東方西方都有。這些所謂的偉大,絕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人評論出來
的,而是世界上有頭有臉的人評論的結果。他們或者是大老闆、大學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很高地位的人,他們的眼光都必須要看整個世界,經過這群縱橫看世間的人(縱的上下幾
千年,橫的是遍世界)評斷的結果,在漢人的歷史上,真正能夠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夫子「大成至聖」!在中國歷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個當得上這種稱呼的人?沒有!也許
有人會說這是「漢人情結」,但是奇妙的是,當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後,我們屬於完全被
打敗者的角色,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一錢不值,可是一些腦筋比較清楚的、比較有深遠眼
光的人,最後篩選的結果,卻在我們這個被打敗的民族當中,選出孔老夫子,評選他為偉
人!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準為一個偉人的真正價值,是因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標,而
且努力去做、去實踐。他的崇高的目標「中外兼顧」,「中外」是廣,「兼顧」是深,所
以他的宗旨理念、見解都站得住腳,而且,不單單只是概念文字,其實踐的內涵也經得起
考驗,像這樣兩點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夠找到幾個人?我們看東方的秦始皇、漢武帝,西
方的亞歷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達林、羅斯福等等,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偉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覺得是耶穌,東方是佛陀跟孔子,他們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點──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標!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種價值觀
念,而且有實踐的內涵。 

  現在我們做為一個承接傳統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認識我們老祖宗有這麼好的東西,是
何等可恥!何等可悲啊!但是這個罪過不在我們,因為現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們漢人
物質比較窮,所以當西方以物質的力量打進來時,我們就顯得很薄弱。最近有人問說:「
師父啊!既然西藏佛法這麼好,為什麼還這麼窮?為什麼西藏還要被中共趕出來?」諸如
此類的問題,他說為什麼窮?舉了很多理由,很有條理的一條條分析給我聽,我覺得他這
些道理都對,可是欠缺一條根本道理,他沒有看見。其實窮富是相對比較出來的,所以中
國古代的聖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樣窮,過的日子卻來得好。 

  一般人的童年時代,比起現在顯得比較窮,但是也有人童年時代比現在好的,那個時
代,大家都不需要車子,車子要來幹什麼?所以貧富本來就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那
個時候有兩個東西在你面前讓你選擇,也就是精神跟物質。其實這兩者本質上來說,都不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靈,物質方面只要過得去就可以。另外一類
人,主要希望在物質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靈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靈,現
在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注重物質,是不是就是這種情形?因為太注重物質,所以我們用自己
的努力毀滅了自己,這是我們共同看見的一個事實。可是很遺憾,發展物質層面的這些人
,腦筋都絕頂聰明,有的是大科學家,發明了很多儀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卻
不知這些發明到最後會毀滅世界,等到發現了真相,要去挽救卻來不及了。 

修身養性 重在心靈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現在的科學家腦筋非常好,可是卻看不到真正重要
的關鍵點,等到他看清楚的時候,已經無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開始就看見除了物
質,必須朝向心靈方面發展,但不是忽視物質,而是認為物質只要維持最低限度,過得去
就好。西藏重視精神,但始終沒有人餓死過,這個事實很明白,但願我們了解這個特徵後
,雖然剛開始看不清楚深遠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質、外在的東西,但維持一
個基本的生活也就夠了,儘量在精神及內在去提升自己,這一點是最最重要的。 

  因剛開始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可以藉儒家的方式來銜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和「誠」。「仁」完全是內心的東西,也就是內心的感受。對內心的東西,我們應該有
正確的認識,我們內心很多東西受客觀環境影響,以佛法來說,是受薰染的結果,真正的
內心本質,因為被薰染的東西掩蓋而看不見了。所以儒家說「赤子之心」,就是我們剛到
這個世界的時候,那個最純真的心。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如果以佛法來說,人的天
性是一樣的,叫做「佛性」,那麼後來為什麼會岔開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耳濡目染所薰
習的結果,如果薰習的部份不能淨化,天性所顯現出來的,就不一定是好的。這個內涵都
在儒家思想當中,《中庸》、《大學》裡有次第、簡單扼要的說明。所以必須要恢復人類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當中的特徵,「天命之謂性」,這天生來的,就是我們的本性;「率
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要怎樣才能把握住這個呢?因為天性已經薰染了,所以要「修
」才能恢復它,故「修道之謂教」,我們現在學的就是這些。 

  在《大學》中我們期望達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希望恢複本
有的光明德性,這個德性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須要照儒家
思想實踐之後,多少才能體驗。拿佛法來說,最後顯發佛性到圓滿的時候就成佛,那時一
切問題都解決了。明明德「在親民」,自己解決了問題,還幫助別人。「止於至善」,也
就是自利利他,應該具足的善良本性,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故曰:「至善」。所以「古
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達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親民),該怎麼辦呢
?先要「治國」,要治國就要齊家,齊家要修身、正心、誠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誠意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麼?格是革除,物是物慾,就是把我
們內心當中薰染的物慾──「我要這個,不要那個」的心要拿掉。 

  《論語》上面講什麼叫「仁」──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個正
確的方法──「復禮」。行為要有規範,使人與人之間達到最和諧的狀態,這就是儒家所
說的禮,所以禮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現在的「禮」只是表面上的虛文,這是很可惜的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慾之後,才曉得我內心應安住在哪裡。「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這樣做對以後推展
開來,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國家、天下。《論語》在講這個道理時,並不
是這樣有次第的,這是在《中庸》、《大學》上面講的,它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天生來
的本性,可是你須要經過學習,也就是「學」跟「習」。因此,《論語》開宗明義:「學
而時習之」,鼓勵我們要去學!而且學完了以後,再不斷地練習,「時」,是指一切時處
,或一切適當的時候。如果真正了解「適當」的內涵,它是時時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準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話,就偏掉了,所以每一個時刻都要適當──坐有坐相,睡有睡
相,獨處有獨處的樣子,與人共處有與人共處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學了
這個道理以後,當眾的時候是一個樣子,獨自一個人時又是另一個樣子,這不是「學而時
習之」應有的態度。《論語》是中國人註解最多的一部書,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註解
雖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脈絡。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種內心的體驗,才是
真正的快樂。 

  到底我們要學些什麼?從哪裡學?怎麼練習呢?我們必須從老師學,學正確的方法,
也可在同學當中去學習。《論語》開宗明義就點出,真正學習的內涵在這裡。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人解釋「說」是內心自然散發出來的,「誠於中,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遠道而來仰慕你、追隨你,「遠」有很多不同的意義,這裡不細述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內心當中的一種提煉,並不需要人家知道。現在
我們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這麼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時應該有我一份
」,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現在我們不求這個,我們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從內心提升,這
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孔子將這個非常重要的大目標告訴我們以後,下面由他的學生──有子來說:「其為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前面說「好犯上,好作亂」,就是社會上的一般亂象,「仁
」的根本從哪裡開始?從「孝悌」開始,而且必須很小的時候,從家庭開始,也就是整個
民族的教育,必須從小著手,養成孝悌的概念。我們學的廣論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獲
得勝者密意殊勝」也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你跟別人學很容易獲得,否則你自己摸索,
雖然也還是可以得到,不過需要的時間長一點。這有兩種角度,從深層去看,有很多人宿
生學過,但這一生沒有找到好的老師,未來世當中還是可以找得到,不過那要經過很大的
辛苦才找得到,實際上,如果宿生沒有學過的話,要想找到師友是絕不可能的。如果從無
限生命來看,這句話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沒有老師絕不可能學到。 

觀照內心 仁為己任 
 孔子行誼 美名弘傳
 
  現在我們都知道,要跟老師學,而且最好是從小開始,如果不是從小開始,已經養成
的習慣要改過來,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們十歲開始學習,到二十歲後養成了習
慣,十年的錯誤,你得花二十倍時間,也就是要兩百年才可以矯正過來。現在我們平均壽
命不滿一百歲,所以須孝悌的基礎,從家庭裡就要教育,才有機會學會。可是我們現在很
不幸,整個社會教育完全顛倒,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都是錯誤的,即便現在有機會改正,
但改不來,形成很大的拉鋸戰,花了好大的力氣,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卻沒有。 

  拿佛法來看,現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現這樣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了佛法,特
別是學了道次第以後,要將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辦學的理由。但願從孩子很小的時
候就開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小孩長大進入學校後,回來質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人家都笑我。」特別是做家長的,做老師的,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
,學了佛法以後很想運用,可是拉鋸戰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無限,是不是值得我們
現在就從這個地方下手?這一生拉鋸已經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鋸戰的時間縮短,除了
辦教育,有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不可能把現在的生活變成廟宇,就算廟宇,如果沒有在家
居士護持,當我們這一代走了,廟宇也會被人家搶走。因此,完全從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想對我們是不是極端重要? 

  有了大目標,從哪裡下手呢?從家裡孝悌開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從小養成聽大人的話,習慣以後,進入學校裡,老師告訴你的,你也會聽,最好的東西自
然就進來了。 

  <學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講「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生得起來。因此,學了廣論以後,希望從根本下手,我們自己已經來不及了,但願教好下
一代。孩子腦中有了正確的概念,如同打了預防針,以後接觸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確的比
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幫助別人。 

  第三章「巧言令色,鮮矣仁。」道理雖然很動人,但不是嘴巴講講就可以,講得很動
聽,根本沒用場。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學而>第五章「節用而愛人,使民
以時。」是說自己站穩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看孔老夫子師生間的對答,不同的學生發問,孔夫子答案都
不同,這個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訴你,你學會了以後就去講給別人聽,如果這樣,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實
踐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應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應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回答。這點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趣入。這樣看來,難道沒有標準
答案嗎?實際上本來就不要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淨化你自己。但是
雖沒有標準答案,可是有一個最崇高的答案──顏淵問「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復
禮為仁。」又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第二句有很特別的意義,只要你真的做到,
就天下歸仁。 

  但是我們總覺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別人沒有做到,其實不要說「別人沒有做到」,如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這麼難,怎麼肯定已達到「仁」的標準
呢?現在我們不是做善行嗎?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實踐,這個實踐要反觀內心,如果不從
內心反觀根本沒有用,不如不學。這裡簡單說明「仁」的幾個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們可以用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消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喜歡的,不要
給別人。這個做到了以後,進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隨著年紀增
長,不知不覺養成一種習性──內心總有一個很好的藉口,做為掩飾,這個習性非常不好
,所以孔老夫子也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也。」有了過失不改才是「過」。只要是人,就
難免有過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說他憂愁的是「聞已不能遷,知過不能改。」(聽了正確的
道理做不到,曉得有過錯改不過來。)而我們憂愁的卻不是這個。 

  中國的概念中,「士」是士農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個,反觀現在世界上「商」
是第一個,第二個才是「士」,現在這個「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工」第三,「農」最後。為什麼是「士、農、工、商」這樣的次第?這有一個基本的特
徵,《論語》上有一段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後已,不亦遠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為己任」,這就是我的中心目標,這件事
只有我來做,不是別人!「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責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長遠,大家
想想,現在世界上有沒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為別人設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子以外,歷來最了不起的偉人都有這樣的特質,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
死後諡號叫文正公,這是諡號中最高的一階,人們對他們如此推崇,都是因為他們具有這
樣的特質。 

  漢滿之間有歧見,曾國藩為了維持儒家正統而挺身出來──「以天下為己任」;范仲
淹更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憂患意識,別人看不見,他已深遠
地看見了,所以好事情先讓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這樣的內涵,所以當你們想到這裡,是不是願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圖,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這件事一直做到死為止,儒
家只講一生,所以到死為止;佛家了解生命無限,則是死而不已。 

  佛法已經很清楚地交代我們,當你忙了一生,結果死的時候是除了業,什麼都帶不走
。下一生帶來的還是這個儒家的「士」,但這還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崇
高的目標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這個目標去做,如何做呢?是「我」來負責!不是說講了
道理要別人去做,而是我先來做,我做的不對,希望大家告訴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的過失時,人家告訴他,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我很幸運,我努力的做
,萬一做錯了,人家告訴我,我馬上改。「過也,人皆見之。」孔老夫子有過失,不會隱
瞞,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過之後,人人皆仰望。為什麼人人仰望?
因為我們有過失改不過來,還要掩飾,他有過失不掩飾,而且很快地改過來。啊!真了不
起!這種人是不是值得我們敬佩?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儒學大興 天下太平 

  孔老夫子以身作則,他做到了,但不說自己是「聖人」,只說是「君子」,在他的心
目中,聖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實上,他已達到聖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覺得他是
聖人,但他絕對不敢當,這就是他的態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則的
事例,在《論語》裡都很清楚地呈現出來。他講的道,我們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一套委曲婉轉的方法。例如有一個人要見孔子,孔老夫子推卻說生病了,不見他;等這個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裡面彈琴給他聽,這說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別的方式,只是我們
不懂得什麼意思。另外有一個人說:「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個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父親偷了鄰居一隻羊,他的兒子跑去告訴別人:「父親偷了人家的羊。
」他覺得這個兒子很「直」,孔老夫子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那個地方的
「直」不是這樣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親偷竊,兒子代他隱瞞,
兒子偷竊,父親代他隱瞞,「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講「仁」是有智慧的。如果這個「
仁」沒有智慧的話,就不叫「仁」。《論語》上說得很清楚,「有仁而無智」不行,「有
智無仁」也不行。以佛法來說,是慈悲與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達德,「勇」也是
一樣,有勇無謀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沒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沒有仁,叫「矯」
,會讓人透不過氣來,還自以為是。 

  整部《論語》都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從「學」開始,然後推己及
人,而且儘可能從小在家庭開始。但願我們形成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以《廣論》道次第為
我們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漸次增上。下士對我們而言還太深,所以我們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釋它,儒家並不忽視物質,譬如孔老夫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
,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飽肚子是需要的,不過簡單一點就是了。需
要的便取,不該取的絕對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
不合道理的話,再好的東西,都如天上的浮雲一樣,跟我不相幹! 

  我覺得實踐過程中,有兩樣東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說: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他弟子身
上說出來,更顯得親切,他告訴我們學習應採取什麼態度。「忠」,後人解釋是忠君,實
際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勢,下面的人拍馬,裡應外合,
不知不覺形成這種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為人謀」,因為每個人都只為自己,「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為我們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幫助別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不起來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是這個。學了道理以後,我們
做事情時,要處處代別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辦了。「為人謀」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種中心思想,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如果在家裡就是孝,孝不需要透過學習,是從
小父母教給我們自然形成的。拿這樣的心對上叫做「孝」,對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一樣的。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們叫信用,我講的話,一定要兌現,儒家所講的
兌現是有條件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你說出來的話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實踐;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謂合理?必須內心有一個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標
,照著去實踐,實踐以後,跟人家談的時候,則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與人之間
有它的內涵──「仁」,如果內心欠缺仁,談理根本沒有用。整體來說:「傳,不習乎?
」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中心就是這個,所以做總結: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學,老師傳給
我的,我是否學到了?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顏回,可是孔老夫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顏回雖
然很了不起,卻不是能幫助我的人,他為什麼如此說呢?這裡有很多內涵。孔老夫子不僅
希望將自己的東西教別人,讓別人接受,如果僅止於此,那麼傳給顏回就夠了。可是孔老
夫子說:「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標,他需要有人幫忙,而真正能夠了解他的
──顏回,卻不能幫助他,這說明什麼?「己立要立人,己達要達人」顏回可以己立,但
是立人、達人方面並沒有幫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說這句話時,多少帶有一點遺憾:不
過,這只是猜測,實際如何我不知道。「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有沒有這樣的中心思想
?然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往,是否有這樣的信念?還是只管他是不是
稱自己的心──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傳,不習乎?」老師傳給我的,我是否學到了?

  從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門令人佩服之處。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偉人,他之所以
被稱為偉人,並不是他有權、有錢、有勢。他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窮
困潦倒沒關係,人總要有志向,在這種情況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幫助所有的人
,達到天下太平。科學家忙的不也是謀求人類文明的提升嗎?雖然很多科學傢俱有崇高的
理念,也盡了最大的努力,沒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為看不見深遠的內涵,他們的成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毀滅了人類。 

  難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沒被旁人借重?會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會不會像現在極力往物質發展後毀滅世界?不會!它會產生什麼現象呢?道,王道。但是
,如果借重的人弄錯方向,就變成霸,霸的結果是「以力假仁」。儘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這一套儒家思想,每過一段時間總有一群人,不斷地把孔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來,提出來之後,太平盛世就馬上出現。這跟現在科學發達的結果大大
不一樣,科學發達的結果是天下大亂、毀滅自己!

已獲得同意轉載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溫暖的心,這才是生活原則。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 218-168-202-120.dynamic.hinet.net
Mon Oct 16 12:55:04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這位剪刀醬糊手還不了解緣儒入佛對中國佛教的傷害嗎?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KKBOX動態歌詞緊緊跟著你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Mon Oct 16 15:51:49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3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這位剪刀醬糊手還不了解緣儒入佛對中國佛教的傷害嗎?
能解說嗎?@.@

我還是覺得儒家是必要的耶,我滿認同 常師父的說法的 :)

--
                          【俺爹俺娘】flash動畫檔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親給我們的關愛,是永無止盡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會再有人,願意這樣對我們了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18.168.202.120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Mon Oct 16 17:41:52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4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銘言: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這位剪刀醬糊手還不了解緣儒入佛對中國佛教的傷害嗎?
> 能解說嗎?@.@
> 我還是覺得儒家是必要的耶,我滿認同 常師父的說法的 :)

  世尊只說端正法是為入道的基礎,不是儒家的那套無用東西,
  歷來這些豬頭僧人切割世尊的正法律將解脫法搞得只剩無字天書。
  儒門非世尊啊。

  以下經典出處請細讀 :

  1. 中阿含38經 ( 大正 1.479下 )。
  2. 雜阿含95經 ( 大正 2.26上)
  3. 南傳相應部 ( S.12,24 Siii.33)
  4. 雜阿含298經 ( 大正2.85上 )。

  以上 簡單舉出五經,出處甚多,身為佛門弟子視聽豬頭法師?還是聽佛?
  提供大家反省一下。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經營社群聯誼天地  
         bbs.kkcity.com.tw           歡迎社團/班系/歌友/藝文創作/公益申請
└──From:220.134.238.232    ──┘KKCity 開設自己喜愛的主題BBS
Mon Oct 16 18:19:30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5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引述《YHHuang ( )》之銘言:
> > 能解說嗎?@.@
> > 我還是覺得儒家是必要的耶,我滿認同 常師父的說法的 :)
>   世尊只說端正法是為入道的基礎,不是儒家的那套無用東西,
>   歷來這些豬頭僧人切割世尊的正法律將解脫法搞得只剩無字天書。
>   儒門非世尊啊。
>   以下經典出處請細讀 :
>   1. 中阿含38經 ( 大正 1.479下 )。
>   2. 雜阿含95經 ( 大正 2.26上)
>   3. 南傳相應部 ( S.12,24 Siii.33)
>   4. 雜阿含298經 ( 大正2.85上 )。
    5. 雜阿含714經 ( 大正2.191 )。



>   以上 簡單舉出五經,出處甚多,身為佛門弟子視聽豬頭法師?還是聽佛?
>   提供大家反省一下。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Mon Oct 16 18:24:19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6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世尊只說端正法是為入道的基礎,不是儒家的那套無用東西,
.....已經討論不下去了耶,抱歉啊 <(_ _)>

因為儒家不是無用東西喔 :)

讓您氣憤也和您說聲抱歉 <(_ _)>

--
                            【俺爹俺娘】flash動畫檔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親給我們的關愛,是永無止盡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會再有人,願意這樣對我們了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經營社群聯誼天地  
         bbs.kkcity.com.tw           歡迎社團/班系/歌友/藝文創作/公益申請
└──From:218.168.220.67     ──┘KKCity 開設自己喜愛的主題BBS
Mon Oct 16 22:16:37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7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銘言: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世尊只說端正法是為入道的基礎,不是儒家的那套無用東西,
> .....已經討論不下去了耶,抱歉啊 <(_ _)>
> 因為儒家不是無用東西喔 :)
> 讓您氣憤也和您說聲抱歉 <(_ _)>

 不用跟我說抱歉,去跟佛陀說啦
 內容幫你草擬為:
 佛滅2500年,捷克零不聽老人家的教誡,一心聽禮豬頭僧人法號日常的偽比丘教導
 聽孔子的教導來代替您佛陀老人家的端正法,我是依人不依佛,但又號稱是你弟子
 ,佛陀阿,您聽完後會七竅生煙嗎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KKADSL六星級優質連線服務
         bbs.kkcity.com.tw          └─ 馬上申請帶你上網環遊全世界!
└──From:61.216.195.122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Mon Oct 16 23:00:15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8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不用跟我說抱歉,去跟佛陀說啦
>  內容幫你草擬為:
>  佛滅2500年,捷克零不聽老人家的教誡,一心聽禮豬頭僧人法號日常的偽比丘教導
>  聽孔子的教導來代替您佛陀老人家的端正法,我是依人不依佛,但又號稱是你弟子
>  ,佛陀阿,您聽完後會七竅生煙嗎 ^^
我不認為佛陀會這樣說哦 :p

還是和您道歉 <(_ _)>
--
┌─────KKCITY─────┐   線上音樂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隨選隨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218.168.220.67     ──┘     http://www.kkbox.com.tw     
Mon Oct 16 23:26:46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9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銘言: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不用跟我說抱歉,去跟佛陀說啦
> >  內容幫你草擬為:
> >  佛滅2500年,捷克零不聽老人家的教誡,一心聽禮豬頭僧人法號日常的偽比丘教導
> >  聽孔子的教導來代替您佛陀老人家的端正法,我是依人不依佛,但又號稱是你弟子
> >  ,佛陀阿,您聽完後會七竅生煙嗎 ^^
> 我不認為佛陀會這樣說哦 :p
> 還是和您道歉 <(_ _)>

 這是幫捷克零做早課的佛前祝禱詞啦,你會錯意了,
 奇怪,你為何一直像我道歉?
 去問日常僧人,緣儒入佛是釋門沒端正法需要他畫蛇添足嗎?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  只要你通過身份認證 ~    ◥█
         bbs.kkcity.com.tw           免經驗、五人連署即開班系板 
└──From:220.134.238.232    ──┘   ◥╲  趕快為班上設個秘密基地吧! 
Mon Oct 16 23:34:14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0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ack0.bbs@bbs.wretch.cc (傑克零)》之銘言:

 佛教是?身為僧人竟然言儒教為輔,誠然可默殯。
 本版文章編號:

  2204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1
  2205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2
  2206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3
  2207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4
  2208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5
  2209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6
  2210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門課文五篇~~7

 轉給這位豬頭僧人看一下,應該算是捷克零功德無量。

 


>                         佛法與儒家思想
>                              ──第四屆印度請法團前行
>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                                                         日常師父開示於台北學苑
>    現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靈提升絕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是佛法,但是我
> 們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廣,用不上,所以每一個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來提升心靈,對
> 我們漢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別是跟佛法配合起來,實在是天衣無
> 縫!
>   最近有一個同學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國立大學去,他帶來一個消息,令我大吃一驚。他
> 說那個大學正好舉行畢業典禮,他看見同學用水球丟老師當作典禮後的師生聯誼活動,每
> 一個老師都被弄得像落湯雞一樣,我聽後心裡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年
> 我們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老師過去很努力地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沒有賺錢,也都
> 很願意出錢合辦謝師宴,用非常感謝的心情邀請老師出席。雖然平時內心對老師有一種敬
> 畏之心,但是這時候會放鬆心情,所以會非常高興,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師離別的傷感,特
> 別是到謝師宴最後的階段。這是我自己感覺的,即便是對某個老師印象不太好,可是總覺
> 相處了幾年,現在即將要離開學校,將來不曉得怎麼把他教我的東西用到社會中,心裡充
> 滿感恩、不捨之情。 
>   回頭來看這個知名的大學,學生們竟然在離開學校前,用水球打老師,如果你是老師
> 的話,你是什麼心情?我不曉得學校當局會不會注意?然後呢,我更進一步去想,那些家
> 長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丟水球的對像是老師,會不會有一天輪到家長?我們往往說,「這
> 件事情還很遠」,但是一葉知秋,依我看來,這種事很快就會輪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 在家居士做個家長,可是我也有我的責任在,我想到鳳山寺這批沙彌,他們的父母把最好
> 的子弟送到這裡來,我感覺這是我的責任,雖然眼前沒辦法幫忙他們,但我告訴自己,對
> 這些年輕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時候常常感覺自己老了!該走了!但是心裡卻想:「
> 哪怕老了,我還要待下去,但願我還有二十年的壽命,把這些年輕人帶好,至少對家長、
> 社會有個交代。」但是反過來看,現在這些未來的菁英竟是這個樣子!現在不少學生要的
> 是享受,要的是抗爭,完全向外轉,這使我想到,世間學的本來就是物質上的享受,是用
> 種種方法吃人。假定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教出來的學生像這樣的話,那是多麼嚴重啊!看
> 見這些現象,更使我感覺到責任重大。 
> 佛法深廣 仰之彌高 
>  儒家為輔 步步增上 
>   至於現在,極大部分的同學,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麼深廣、無瑕,包括整個
> 的佛法內涵,學會了以後在生活當中運用,的確有些困難,所以我們把握住「道前基礎」
>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運用,而最好的運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們漢民族本身,就是靠這個成長的,儘管現在很多人
> 已經不了解它的內涵,乃至於要棄捨它,可是畢竟還沒有完全棄捨,所以我們還有機會。
>   現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靈提升絕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是佛法,但是我們
>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廣,用不上,所以每一個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來提升心靈,對我
> 們漢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別是跟佛法配合起來,實在是天衣無縫
> !就像爬樓梯一樣,佛法的層次太高,要真正有條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階梯,使我們能平穩地一步一步、又寬又穩地走上去,因此我
> 們覺得孔老夫子實在了不起。可是,現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時,心裡就覺得「這種愚夫子
> !」再不然就覺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遺憾的事情。 
>   最近我輾轉聽到一件事,有個同學問老師,孔老夫子有什麼偉大?老師說:「我實在
> 想不出他一點點偉大之處。」假定是有種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那他的
> 確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偉大之處。但是老師,是個教書的人,為何會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 偉大?我聽到後,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現在就用兩個角度來談,先講淺的部分,深的
> 那部分是心靈上的問題,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去體驗的話,根本無法體會孔夫子的偉大,
> 勉強體會到的,也只是感覺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偽君子!所以心靈部分我們先撇
> 開不談,先談淺的部分。 
>   翻開歷史,縱然各個朝代都曾出現權力大、武功蓋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無是處。
> 可是孔老夫子既沒有錢,也沒有勢,當時茫茫然如喪家之犬,雖然看似失敗,可是留下來
> 的影響力量卻極為深遠。現在我們看看,歷史上留下來的人物多得無法想像,小人物不談
>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東方西方都有。這些所謂的偉大,絕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人評論出來
> 的,而是世界上有頭有臉的人評論的結果。他們或者是大老闆、大學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 很高地位的人,他們的眼光都必須要看整個世界,經過這群縱橫看世間的人(縱的上下幾
> 千年,橫的是遍世界)評斷的結果,在漢人的歷史上,真正能夠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 夫子「大成至聖」!在中國歷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個當得上這種稱呼的人?沒有!也許
> 有人會說這是「漢人情結」,但是奇妙的是,當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後,我們屬於完全被
> 打敗者的角色,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一錢不值,可是一些腦筋比較清楚的、比較有深遠眼
> 光的人,最後篩選的結果,卻在我們這個被打敗的民族當中,選出孔老夫子,評選他為偉
> 人! 
>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準為一個偉人的真正價值,是因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標,而
> 且努力去做、去實踐。他的崇高的目標「中外兼顧」,「中外」是廣,「兼顧」是深,所
> 以他的宗旨理念、見解都站得住腳,而且,不單單只是概念文字,其實踐的內涵也經得起
> 考驗,像這樣兩點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夠找到幾個人?我們看東方的秦始皇、漢武帝,西
> 方的亞歷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達林、羅斯福等等,
>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偉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覺得是耶穌,東方是佛陀跟孔子,他們
>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點──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標!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種價值觀
> 念,而且有實踐的內涵。 
>   現在我們做為一個承接傳統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認識我們老祖宗有這麼好的東西,是
> 何等可恥!何等可悲啊!但是這個罪過不在我們,因為現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們漢人
> 物質比較窮,所以當西方以物質的力量打進來時,我們就顯得很薄弱。最近有人問說:「
> 師父啊!既然西藏佛法這麼好,為什麼還這麼窮?為什麼西藏還要被中共趕出來?」諸如
> 此類的問題,他說為什麼窮?舉了很多理由,很有條理的一條條分析給我聽,我覺得他這
> 些道理都對,可是欠缺一條根本道理,他沒有看見。其實窮富是相對比較出來的,所以中
> 國古代的聖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樣窮,過的日子卻來得好。 
>   一般人的童年時代,比起現在顯得比較窮,但是也有人童年時代比現在好的,那個時
> 代,大家都不需要車子,車子要來幹什麼?所以貧富本來就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那
> 個時候有兩個東西在你面前讓你選擇,也就是精神跟物質。其實這兩者本質上來說,都不
>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靈,物質方面只要過得去就可以。另外一類
> 人,主要希望在物質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靈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靈,現
> 在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注重物質,是不是就是這種情形?因為太注重物質,所以我們用自己
> 的努力毀滅了自己,這是我們共同看見的一個事實。可是很遺憾,發展物質層面的這些人
> ,腦筋都絕頂聰明,有的是大科學家,發明了很多儀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卻
> 不知這些發明到最後會毀滅世界,等到發現了真相,要去挽救卻來不及了。 
> 修身養性 重在心靈 
>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  
>   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現在的科學家腦筋非常好,可是卻看不到真正重要
> 的關鍵點,等到他看清楚的時候,已經無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開始就看見除了物
> 質,必須朝向心靈方面發展,但不是忽視物質,而是認為物質只要維持最低限度,過得去
> 就好。西藏重視精神,但始終沒有人餓死過,這個事實很明白,但願我們了解這個特徵後
> ,雖然剛開始看不清楚深遠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質、外在的東西,但維持一
> 個基本的生活也就夠了,儘量在精神及內在去提升自己,這一點是最最重要的。 
>   因剛開始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可以藉儒家的方式來銜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 」和「誠」。「仁」完全是內心的東西,也就是內心的感受。對內心的東西,我們應該有
> 正確的認識,我們內心很多東西受客觀環境影響,以佛法來說,是受薰染的結果,真正的
> 內心本質,因為被薰染的東西掩蓋而看不見了。所以儒家說「赤子之心」,就是我們剛到
> 這個世界的時候,那個最純真的心。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如果以佛法來說,人的天
> 性是一樣的,叫做「佛性」,那麼後來為什麼會岔開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耳濡目染所薰
> 習的結果,如果薰習的部份不能淨化,天性所顯現出來的,就不一定是好的。這個內涵都
> 在儒家思想當中,《中庸》、《大學》裡有次第、簡單扼要的說明。所以必須要恢復人類
>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當中的特徵,「天命之謂性」,這天生來的,就是我們的本性;「率
> 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要怎樣才能把握住這個呢?因為天性已經薰染了,所以要「修
> 」才能恢復它,故「修道之謂教」,我們現在學的就是這些。 
>   在《大學》中我們期望達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希望恢複本
> 有的光明德性,這個德性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須要照儒家
> 思想實踐之後,多少才能體驗。拿佛法來說,最後顯發佛性到圓滿的時候就成佛,那時一
> 切問題都解決了。明明德「在親民」,自己解決了問題,還幫助別人。「止於至善」,也
> 就是自利利他,應該具足的善良本性,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故曰:「至善」。所以「古
> 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達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親民),該怎麼辦呢
> ?先要「治國」,要治國就要齊家,齊家要修身、正心、誠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誠意
>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麼?格是革除,物是物慾,就是把我
> 們內心當中薰染的物慾──「我要這個,不要那個」的心要拿掉。 
>   《論語》上面講什麼叫「仁」──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個正
> 確的方法──「復禮」。行為要有規範,使人與人之間達到最和諧的狀態,這就是儒家所
> 說的禮,所以禮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現在的「禮」只是表面上的虛文,這是很可惜的
>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慾之後,才曉得我內心應安住在哪裡。「
>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這樣做對以後推展
> 開來,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國家、天下。《論語》在講這個道理時,並不
> 是這樣有次第的,這是在《中庸》、《大學》上面講的,它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天生來
> 的本性,可是你須要經過學習,也就是「學」跟「習」。因此,《論語》開宗明義:「學
> 而時習之」,鼓勵我們要去學!而且學完了以後,再不斷地練習,「時」,是指一切時處
> ,或一切適當的時候。如果真正了解「適當」的內涵,它是時時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準
>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話,就偏掉了,所以每一個時刻都要適當──坐有坐相,睡有睡
> 相,獨處有獨處的樣子,與人共處有與人共處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學了
> 這個道理以後,當眾的時候是一個樣子,獨自一個人時又是另一個樣子,這不是「學而時
> 習之」應有的態度。《論語》是中國人註解最多的一部書,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註解
> 雖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脈絡。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種內心的體驗,才是
> 真正的快樂。 
>   到底我們要學些什麼?從哪裡學?怎麼練習呢?我們必須從老師學,學正確的方法,
> 也可在同學當中去學習。《論語》開宗明義就點出,真正學習的內涵在這裡。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人解釋「說」是內心自然散發出來的,「誠於中,
>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遠道而來仰慕你、追隨你,「遠」有很多不同的意義,這裡不細述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內心當中的一種提煉,並不需要人家知道。現在
> 我們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這麼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時應該有我一份
> 」,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現在我們不求這個,我們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從內心提升,這
> 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   孔子將這個非常重要的大目標告訴我們以後,下面由他的學生──有子來說:「其為
>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前面說「好犯上,好作亂」,就是社會上的一般亂象,「仁
> 」的根本從哪裡開始?從「孝悌」開始,而且必須很小的時候,從家庭開始,也就是整個
> 民族的教育,必須從小著手,養成孝悌的概念。我們學的廣論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獲
> 得勝者密意殊勝」也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你跟別人學很容易獲得,否則你自己摸索,
> 雖然也還是可以得到,不過需要的時間長一點。這有兩種角度,從深層去看,有很多人宿
> 生學過,但這一生沒有找到好的老師,未來世當中還是可以找得到,不過那要經過很大的
> 辛苦才找得到,實際上,如果宿生沒有學過的話,要想找到師友是絕不可能的。如果從無
> 限生命來看,這句話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沒有老師絕不可能學到。 
> 觀照內心 仁為己任 
>  孔子行誼 美名弘傳
>  
>   現在我們都知道,要跟老師學,而且最好是從小開始,如果不是從小開始,已經養成
> 的習慣要改過來,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們十歲開始學習,到二十歲後養成了習
> 慣,十年的錯誤,你得花二十倍時間,也就是要兩百年才可以矯正過來。現在我們平均壽
> 命不滿一百歲,所以須孝悌的基礎,從家庭裡就要教育,才有機會學會。可是我們現在很
> 不幸,整個社會教育完全顛倒,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都是錯誤的,即便現在有機會改正,
> 但改不來,形成很大的拉鋸戰,花了好大的力氣,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卻沒有。 
>   拿佛法來看,現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現這樣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了佛法,特
> 別是學了道次第以後,要將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辦學的理由。但願從孩子很小的時
> 候就開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小孩長大進入學校後,回來質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 ,人家都笑我。」特別是做家長的,做老師的,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
> ,學了佛法以後很想運用,可是拉鋸戰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無限,是不是值得我們
> 現在就從這個地方下手?這一生拉鋸已經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鋸戰的時間縮短,除了
> 辦教育,有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不可能把現在的生活變成廟宇,就算廟宇,如果沒有在家
> 居士護持,當我們這一代走了,廟宇也會被人家搶走。因此,完全從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 想對我們是不是極端重要? 
>   有了大目標,從哪裡下手呢?從家裡孝悌開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 從小養成聽大人的話,習慣以後,進入學校裡,老師告訴你的,你也會聽,最好的東西自
> 然就進來了。 
>   <學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講「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 生得起來。因此,學了廣論以後,希望從根本下手,我們自己已經來不及了,但願教好下
> 一代。孩子腦中有了正確的概念,如同打了預防針,以後接觸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確的比
> 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幫助別人。 
>   第三章「巧言令色,鮮矣仁。」道理雖然很動人,但不是嘴巴講講就可以,講得很動
> 聽,根本沒用場。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學而>第五章「節用而愛人,使民
> 以時。」是說自己站穩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   「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看孔老夫子師生間的對答,不同的學生發問,孔夫子答案都
> 不同,這個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 訴你,你學會了以後就去講給別人聽,如果這樣,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實
> 踐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應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應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 回答。這點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趣入。這樣看來,難道沒有標準
> 答案嗎?實際上本來就不要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淨化你自己。但是
> 雖沒有標準答案,可是有一個最崇高的答案──顏淵問「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復
> 禮為仁。」又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第二句有很特別的意義,只要你真的做到,
> 就天下歸仁。 
>   但是我們總覺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別人沒有做到,其實不要說「別人沒有做到」,如
>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這麼難,怎麼肯定已達到「仁」的標準
> 呢?現在我們不是做善行嗎?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實踐,這個實踐要反觀內心,如果不從
> 內心反觀根本沒有用,不如不學。這裡簡單說明「仁」的幾個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 們可以用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消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喜歡的,不要
> 給別人。這個做到了以後,進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隨著年紀增
> 長,不知不覺養成一種習性──內心總有一個很好的藉口,做為掩飾,這個習性非常不好
> ,所以孔老夫子也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也。」有了過失不改才是「過」。只要是人,就
> 難免有過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說他憂愁的是「聞已不能遷,知過不能改。」(聽了正確的
> 道理做不到,曉得有過錯改不過來。)而我們憂愁的卻不是這個。 
>   中國的概念中,「士」是士農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個,反觀現在世界上「商」
> 是第一個,第二個才是「士」,現在這個「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 「工」第三,「農」最後。為什麼是「士、農、工、商」這樣的次第?這有一個基本的特
> 徵,《論語》上有一段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
> 而後已,不亦遠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為己任」,這就是我的中心目標,這件事
> 只有我來做,不是別人!「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責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長遠,大家
> 想想,現在世界上有沒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為別人設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 子以外,歷來最了不起的偉人都有這樣的特質,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
> 死後諡號叫文正公,這是諡號中最高的一階,人們對他們如此推崇,都是因為他們具有這
> 樣的特質。 
>   漢滿之間有歧見,曾國藩為了維持儒家正統而挺身出來──「以天下為己任」;范仲
> 淹更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憂患意識,別人看不見,他已深遠
> 地看見了,所以好事情先讓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 這樣的內涵,所以當你們想到這裡,是不是願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 圖,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這件事一直做到死為止,儒
> 家只講一生,所以到死為止;佛家了解生命無限,則是死而不已。 
>   佛法已經很清楚地交代我們,當你忙了一生,結果死的時候是除了業,什麼都帶不走
> 。下一生帶來的還是這個儒家的「士」,但這還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崇
> 高的目標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這個目標去做,如何做呢?是「我」來負責!不是說講了
> 道理要別人去做,而是我先來做,我做的不對,希望大家告訴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 的過失時,人家告訴他,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我很幸運,我努力的做
> ,萬一做錯了,人家告訴我,我馬上改。「過也,人皆見之。」孔老夫子有過失,不會隱
> 瞞,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過之後,人人皆仰望。為什麼人人仰望?
> 因為我們有過失改不過來,還要掩飾,他有過失不掩飾,而且很快地改過來。啊!真了不
> 起!這種人是不是值得我們敬佩? 
>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  儒學大興 天下太平 
>   孔老夫子以身作則,他做到了,但不說自己是「聖人」,只說是「君子」,在他的心
> 目中,聖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實上,他已達到聖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覺得他是
> 聖人,但他絕對不敢當,這就是他的態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則的
> 事例,在《論語》裡都很清楚地呈現出來。他講的道,我們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 一套委曲婉轉的方法。例如有一個人要見孔子,孔老夫子推卻說生病了,不見他;等這個
>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裡面彈琴給他聽,這說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別的方式,只是我們
> 不懂得什麼意思。另外有一個人說:「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個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 ,而子證之。』」父親偷了鄰居一隻羊,他的兒子跑去告訴別人:「父親偷了人家的羊。
> 」他覺得這個兒子很「直」,孔老夫子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那個地方的
> 「直」不是這樣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親偷竊,兒子代他隱瞞,
> 兒子偷竊,父親代他隱瞞,「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講「仁」是有智慧的。如果這個「
> 仁」沒有智慧的話,就不叫「仁」。《論語》上說得很清楚,「有仁而無智」不行,「有
> 智無仁」也不行。以佛法來說,是慈悲與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達德,「勇」也是
> 一樣,有勇無謀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沒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沒有仁,叫「矯」
> ,會讓人透不過氣來,還自以為是。 
>   整部《論語》都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從「學」開始,然後推己及
> 人,而且儘可能從小在家庭開始。但願我們形成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以《廣論》道次第為
> 我們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漸次增上。下士對我們而言還太深,所以我們
>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釋它,儒家並不忽視物質,譬如孔老夫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
> ,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飽肚子是需要的,不過簡單一點就是了。需
> 要的便取,不該取的絕對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
> 不合道理的話,再好的東西,都如天上的浮雲一樣,跟我不相幹! 
>   我覺得實踐過程中,有兩樣東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說: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他弟子身
> 上說出來,更顯得親切,他告訴我們學習應採取什麼態度。「忠」,後人解釋是忠君,實
> 際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勢,下面的人拍馬,裡應外合,
> 不知不覺形成這種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為人謀」,因為每個人都只為自己,「
>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為我們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幫助別人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不起來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是這個。學了道理以後,我們
> 做事情時,要處處代別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辦了。「為人謀」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 種中心思想,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如果在家裡就是孝,孝不需要透過學習,是從
> 小父母教給我們自然形成的。拿這樣的心對上叫做「孝」,對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 一樣的。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們叫信用,我講的話,一定要兌現,儒家所講的
> 兌現是有條件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你說出來的話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實踐;
>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謂合理?必須內心有一個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標
> ,照著去實踐,實踐以後,跟人家談的時候,則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與人之間
> 有它的內涵──「仁」,如果內心欠缺仁,談理根本沒有用。整體來說:「傳,不習乎?
> 」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中心就是這個,所以做總結: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學,老師傳給
> 我的,我是否學到了? 
>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顏回,可是孔老夫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顏回雖
> 然很了不起,卻不是能幫助我的人,他為什麼如此說呢?這裡有很多內涵。孔老夫子不僅
> 希望將自己的東西教別人,讓別人接受,如果僅止於此,那麼傳給顏回就夠了。可是孔老
> 夫子說:「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標,他需要有人幫忙,而真正能夠了解他的
> ──顏回,卻不能幫助他,這說明什麼?「己立要立人,己達要達人」顏回可以己立,但
> 是立人、達人方面並沒有幫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說這句話時,多少帶有一點遺憾:不
> 過,這只是猜測,實際如何我不知道。「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有沒有這樣的中心思想
> ?然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往,是否有這樣的信念?還是只管他是不是
> 稱自己的心──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傳,不習乎?」老師傳給我的,我是否學到了?
>   從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門令人佩服之處。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偉人,他之所以
> 被稱為偉人,並不是他有權、有錢、有勢。他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窮
> 困潦倒沒關係,人總要有志向,在這種情況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幫助所有的人
> ,達到天下太平。科學家忙的不也是謀求人類文明的提升嗎?雖然很多科學傢俱有崇高的
> 理念,也盡了最大的努力,沒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為看不見深遠的內涵,他們的成
>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毀滅了人類。 
>   難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沒被旁人借重?會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 會不會像現在極力往物質發展後毀滅世界?不會!它會產生什麼現象呢?道,王道。但是
> ,如果借重的人弄錯方向,就變成霸,霸的結果是「以力假仁」。儘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這一套儒家思想,每過一段時間總有一群人,不斷地把孔
>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來,提出來之後,太平盛世就馬上出現。這跟現在科學發達的結果大大
> 不一樣,科學發達的結果是天下大亂、毀滅自己!
> 已獲得同意轉載
>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詞專輯搜尋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超過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權 音樂盡情下載
Mon Oct 16 23:47:23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1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ack0.bbs@bbs.wretch.cc (傑克零)》之銘言: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西方歐美社會的.是由世界佛教聯合會所作的佛教常識問答x小冊子

                什麼是佛教?

  葛拉瑪經(Kalama Sutta)曾經記載佛陀教導說:

  1.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2.不因為奉行道統,就信以為真。   

  3.不因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4.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5.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6.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7.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8.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理念,就信以為真。   

  9.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10.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一件事情只有你自己思考、檢驗、體驗周全后,你覺得是對于自己有益的,那就接
受。如果你自己思考、檢驗、體驗周全后,你覺得是對于自己有害的,那就不要接受。

  1, 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一種全世界約有3億人信仰的宗教。“佛“這個詞源于“budhi”,意思是”
覺悟“。佛教起源于大約2500年前,當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佛35歲覺悟得道時,佛教
誕生了。

  2, 佛教是一種宗教嗎?

  對許多人而言,佛教與其說是一種宗教,倒不如說是一種哲學,或是一種“生活的
模式”。佛教是一種哲學,這是因為哲學的意思是“愛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
下的概括︰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心靈處于覺知狀態,並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開發智慧和洞察力。

  3, 佛教如何能利益我?

  佛教解釋了為什麼要過有目的的生活,解釋在世界中為什麼有這么多非正義和不平
等,並指出了在通向真正福祉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模式)。

  4, 為什麼佛教這樣受歡迎?

  佛教在西方國家受歡迎有許多原因。一個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橫飛的現代社
會裡為許多問題提供了答案;另外,對那些感興趣的人而言,佛教對人的心靈的理解非
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許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療法。當今世界上許多威權心理學家發現這
些療法非常有效,非常先進。

  5, 佛陀是誰?

  喬達摩悉達多于563BC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室家庭.29歲時,他意識
到榮華富貴並不能保證人生的福祉.因此,他在當時的不同哲學和宗教尋找人類福祉的答
案,經過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終找到了”中道”,並大徹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
生教導佛教的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我們稱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歲去世.

  6,佛陀是神嗎?

  佛陀不是神,他也從來沒有宣稱自己是神.他是一個從自身經歷中教導通向覺悟之路
的人.

  7,佛教徒崇拜偶像嗎?

  佛教徒有時對佛像表示敬意,但並不崇拜,也不為了祈求福報.一個雙手輕放在膝蓋上
,面帶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們要努力發展內心的安詳和慈柔.向佛像鞠躬是為了表達
對佛的教導的感激之情.

  8,為什麼許多佛教國家非常貧窮?

  有一佛教的教義認為財富並不能保證福祉,並且財富是無常的.任何人無論屬于富國
還是窮國都在苦著.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導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福祉.

  9,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佛教嗎?

  由於習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國對佛教教義不同部分的著重點不同,導致形成了不同的
佛教.但佛教教義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變的.

  10,其他宗教信仰是錯誤的嗎?

  佛教是一種對其他任何宗教信仰採取寬容態度的信仰體系。佛教認同其他宗教的道
德教導,但佛教不僅如此。透過智慧與洞察,佛教為我們的存在提供了一個長期的目的
。真正的佛教是非常寬容的,並不在意“基督教徒”,“穆民”,“印度教徒“,和
”佛教徒“之類的標籤。因此從來沒有以佛教的名義進行的戰爭,因此佛教徒並不極力
鼓吹佛教,也不強力使他人皈依,佛教徒只是解釋,如果能尋求一種解釋。

  11,佛教是科學的嗎?

  科學是倚賴于觀察,並能被檢驗的事實和普遍的自然規律構成的知識的體系。佛教
的核心符合科學的這種定義。因為四聖諦(見下面)是能夠被任何人檢驗和證明的。事
實上佛陀親自讓他的追隨者們檢驗他的教導,而不是盲目的接受。佛教與其說是建立
在信仰的基礎上,到不如說是建立理解(理性)的基礎上。

  13,佛陀教導了什麼?

  佛陀教導了許多東西,但佛教的基本概念可以用四聖諦(苦集滅道)和八正道來概
括。

  14,什麼是初諦(苦諦)?

  初諦認為生命是苦的,包含著生老病死。我們也遭受著孤獨,挫折,恐懼,尷尬,
失望和憤怒等心靈痛苦。這些事實是不容反駁的。這是一種現實主義,並不是悲觀主義
,因為悲觀主義期望著事情在變壞,而佛教解釋了苦是如何能夠避免的,我們如何能
真正福祉。

  15,什麼是二諦(集諦)?

  集諦認為苦由渴求和厭惡產生.當我們期待別人符合我們的期望,當我們要求他人與
我們一樣,當我們無法獲得我們願望的東西等等的時候,我們都在苦著.另外,得到了你
想得到的東西並不能保證你福祉。與其不停地為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而奮爭,不如嘗
試著調整你的慾望。慾望剝奪了我們的滿足感和福祉感。終生的欲求特別是對生的欲求
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導致個體的輪回。因為渴求導致輪回,所以渴求導致
身苦。16,什麼是三諦(滅諦)?

  滅諦認為苦是能夠被克服的,福祉是能夠獲得的,真正的福祉和滿足是可能的.當我們
放棄無用的渴求並學會每日活在當下(不再沈迷于過去,也不再憧迥于未來),我們就會
獲得福祉和自由.我們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利益他人.這就是涅磐(Nirvana).

  17,什麼是四諦(道諦)?

  道諦認為認為八正道是通向苦滅之道.

  18,什麼是八正道?

  概而言之,八正道是指我們的言行和謀生模式要符合道德規範;專注我們的心靈,使
其充分意識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透過對四聖諦的理解和慈悲心的培養來開發智慧。

  19,什麼是五戒?

  佛教的道德準則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奪取任何活著的生命(殺戒
);不謀取任何他人不自願給予的財物(盜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為,禁止沈湎
于感官的慾望中(不邪淫);禁止謊言(不妄語);遠離麻醉品,因為麻醉品使人失
去覺知力(不飲酒)。20,什麼是因果律?

  因果律認為任何原因都有結果。比如,我們的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這個簡單
的規律解釋了世上許多事情︰世上的不平等,為什麼有人天生生理殘障而有人天生聰穎
?為什麼有人生命短促?因果律強調所有個體對過去和現今行為負責的重要性。在因
果律下,我們怎樣檢驗我們行為的后果?答案可以歸納為如下三點︰一,看行為背后的
動機;二,看行為對自身的影響;三,看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21,什麼是智慧?

  佛教教導我們,智慧應與與慈悲一同培養。一個極端是,你可以是一個善良的愚人
;另一極端是,你可以是一個知識淵博但沒有慈悲心的人。而佛教用中道發展智慧和慈
悲。最高的智慧是認識到在現實中,任何現象都是不完全的,都是無常的,不能組成
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真正的智慧是不僅要相信佛陀對我們的教導,而且還要理解,實
踐佛教的真理(法)。智慧要求一個人的心靈開放,客觀,沒有偏見。佛教的修行需
要勇氣,耐心,靈活性和一定的智力條件。

  22,什麼是慈悲?

  慈悲包含了與人共享,扶困救急,同情關懷等品性,在佛教中,當透過智慧我們能
真正了解自己時,我們也能真正理解別人。

  23,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佛教徒?

  佛教的教義能夠被任何人檢驗和理解。佛教教導我們,我們能在自身而不是在身外
找到我們人生的問題的解決方法。佛陀讓他的所有追隨者們不要把他的話視為理所當然
,而是要求他們要親自加以檢驗。這樣每個人根據自身作出決定,並對他們自身的行
為和理解負責。這樣佛教沒有變成一組必須全盤接受的僵化的信條,而是每個人可以根
據自身的條件學習和實踐的教義。

-




>                         佛法與儒家思想
>                              ──第四屆印度請法團前行
>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                                                         日常師父開示於台北學苑
>    現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靈提升絕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是佛法,但是我
> 們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廣,用不上,所以每一個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來提升心靈,對
> 我們漢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別是跟佛法配合起來,實在是天衣無
> 縫!
>   最近有一個同學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國立大學去,他帶來一個消息,令我大吃一驚。他
> 說那個大學正好舉行畢業典禮,他看見同學用水球丟老師當作典禮後的師生聯誼活動,每
> 一個老師都被弄得像落湯雞一樣,我聽後心裡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年
> 我們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老師過去很努力地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沒有賺錢,也都
> 很願意出錢合辦謝師宴,用非常感謝的心情邀請老師出席。雖然平時內心對老師有一種敬
> 畏之心,但是這時候會放鬆心情,所以會非常高興,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師離別的傷感,特
> 別是到謝師宴最後的階段。這是我自己感覺的,即便是對某個老師印象不太好,可是總覺
> 相處了幾年,現在即將要離開學校,將來不曉得怎麼把他教我的東西用到社會中,心裡充
> 滿感恩、不捨之情。 
>   回頭來看這個知名的大學,學生們竟然在離開學校前,用水球打老師,如果你是老師
> 的話,你是什麼心情?我不曉得學校當局會不會注意?然後呢,我更進一步去想,那些家
> 長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丟水球的對像是老師,會不會有一天輪到家長?我們往往說,「這
> 件事情還很遠」,但是一葉知秋,依我看來,這種事很快就會輪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 在家居士做個家長,可是我也有我的責任在,我想到鳳山寺這批沙彌,他們的父母把最好
> 的子弟送到這裡來,我感覺這是我的責任,雖然眼前沒辦法幫忙他們,但我告訴自己,對
> 這些年輕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時候常常感覺自己老了!該走了!但是心裡卻想:「
> 哪怕老了,我還要待下去,但願我還有二十年的壽命,把這些年輕人帶好,至少對家長、
> 社會有個交代。」但是反過來看,現在這些未來的菁英竟是這個樣子!現在不少學生要的
> 是享受,要的是抗爭,完全向外轉,這使我想到,世間學的本來就是物質上的享受,是用
> 種種方法吃人。假定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教出來的學生像這樣的話,那是多麼嚴重啊!看
> 見這些現象,更使我感覺到責任重大。 
> 佛法深廣 仰之彌高 
>  儒家為輔 步步增上 
>   至於現在,極大部分的同學,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麼深廣、無瑕,包括整個
> 的佛法內涵,學會了以後在生活當中運用,的確有些困難,所以我們把握住「道前基礎」
>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運用,而最好的運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們漢民族本身,就是靠這個成長的,儘管現在很多人
> 已經不了解它的內涵,乃至於要棄捨它,可是畢竟還沒有完全棄捨,所以我們還有機會。
>   現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靈提升絕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是佛法,但是我們
>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廣,用不上,所以每一個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來提升心靈,對我
> 們漢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別是跟佛法配合起來,實在是天衣無縫
> !就像爬樓梯一樣,佛法的層次太高,要真正有條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階梯,使我們能平穩地一步一步、又寬又穩地走上去,因此我
> 們覺得孔老夫子實在了不起。可是,現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時,心裡就覺得「這種愚夫子
> !」再不然就覺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遺憾的事情。 
>   最近我輾轉聽到一件事,有個同學問老師,孔老夫子有什麼偉大?老師說:「我實在
> 想不出他一點點偉大之處。」假定是有種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那他的
> 確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偉大之處。但是老師,是個教書的人,為何會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 偉大?我聽到後,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現在就用兩個角度來談,先講淺的部分,深的
> 那部分是心靈上的問題,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去體驗的話,根本無法體會孔夫子的偉大,
> 勉強體會到的,也只是感覺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偽君子!所以心靈部分我們先撇
> 開不談,先談淺的部分。 
>   翻開歷史,縱然各個朝代都曾出現權力大、武功蓋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無是處。
> 可是孔老夫子既沒有錢,也沒有勢,當時茫茫然如喪家之犬,雖然看似失敗,可是留下來
> 的影響力量卻極為深遠。現在我們看看,歷史上留下來的人物多得無法想像,小人物不談
>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東方西方都有。這些所謂的偉大,絕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人評論出來
> 的,而是世界上有頭有臉的人評論的結果。他們或者是大老闆、大學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 很高地位的人,他們的眼光都必須要看整個世界,經過這群縱橫看世間的人(縱的上下幾
> 千年,橫的是遍世界)評斷的結果,在漢人的歷史上,真正能夠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 夫子「大成至聖」!在中國歷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個當得上這種稱呼的人?沒有!也許
> 有人會說這是「漢人情結」,但是奇妙的是,當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後,我們屬於完全被
> 打敗者的角色,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一錢不值,可是一些腦筋比較清楚的、比較有深遠眼
> 光的人,最後篩選的結果,卻在我們這個被打敗的民族當中,選出孔老夫子,評選他為偉
> 人! 
>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準為一個偉人的真正價值,是因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標,而
> 且努力去做、去實踐。他的崇高的目標「中外兼顧」,「中外」是廣,「兼顧」是深,所
> 以他的宗旨理念、見解都站得住腳,而且,不單單只是概念文字,其實踐的內涵也經得起
> 考驗,像這樣兩點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夠找到幾個人?我們看東方的秦始皇、漢武帝,西
> 方的亞歷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達林、羅斯福等等,
>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偉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覺得是耶穌,東方是佛陀跟孔子,他們
>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點──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標!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種價值觀
> 念,而且有實踐的內涵。 
>   現在我們做為一個承接傳統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認識我們老祖宗有這麼好的東西,是
> 何等可恥!何等可悲啊!但是這個罪過不在我們,因為現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們漢人
> 物質比較窮,所以當西方以物質的力量打進來時,我們就顯得很薄弱。最近有人問說:「
> 師父啊!既然西藏佛法這麼好,為什麼還這麼窮?為什麼西藏還要被中共趕出來?」諸如
> 此類的問題,他說為什麼窮?舉了很多理由,很有條理的一條條分析給我聽,我覺得他這
> 些道理都對,可是欠缺一條根本道理,他沒有看見。其實窮富是相對比較出來的,所以中
> 國古代的聖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樣窮,過的日子卻來得好。 
>   一般人的童年時代,比起現在顯得比較窮,但是也有人童年時代比現在好的,那個時
> 代,大家都不需要車子,車子要來幹什麼?所以貧富本來就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那
> 個時候有兩個東西在你面前讓你選擇,也就是精神跟物質。其實這兩者本質上來說,都不
>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靈,物質方面只要過得去就可以。另外一類
> 人,主要希望在物質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靈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靈,現
> 在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注重物質,是不是就是這種情形?因為太注重物質,所以我們用自己
> 的努力毀滅了自己,這是我們共同看見的一個事實。可是很遺憾,發展物質層面的這些人
> ,腦筋都絕頂聰明,有的是大科學家,發明了很多儀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卻
> 不知這些發明到最後會毀滅世界,等到發現了真相,要去挽救卻來不及了。 
> 修身養性 重在心靈 
>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  
>   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現在的科學家腦筋非常好,可是卻看不到真正重要
> 的關鍵點,等到他看清楚的時候,已經無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開始就看見除了物
> 質,必須朝向心靈方面發展,但不是忽視物質,而是認為物質只要維持最低限度,過得去
> 就好。西藏重視精神,但始終沒有人餓死過,這個事實很明白,但願我們了解這個特徵後
> ,雖然剛開始看不清楚深遠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質、外在的東西,但維持一
> 個基本的生活也就夠了,儘量在精神及內在去提升自己,這一點是最最重要的。 
>   因剛開始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可以藉儒家的方式來銜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 」和「誠」。「仁」完全是內心的東西,也就是內心的感受。對內心的東西,我們應該有
> 正確的認識,我們內心很多東西受客觀環境影響,以佛法來說,是受薰染的結果,真正的
> 內心本質,因為被薰染的東西掩蓋而看不見了。所以儒家說「赤子之心」,就是我們剛到
> 這個世界的時候,那個最純真的心。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如果以佛法來說,人的天
> 性是一樣的,叫做「佛性」,那麼後來為什麼會岔開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耳濡目染所薰
> 習的結果,如果薰習的部份不能淨化,天性所顯現出來的,就不一定是好的。這個內涵都
> 在儒家思想當中,《中庸》、《大學》裡有次第、簡單扼要的說明。所以必須要恢復人類
>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當中的特徵,「天命之謂性」,這天生來的,就是我們的本性;「率
> 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要怎樣才能把握住這個呢?因為天性已經薰染了,所以要「修
> 」才能恢復它,故「修道之謂教」,我們現在學的就是這些。 
>   在《大學》中我們期望達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希望恢複本
> 有的光明德性,這個德性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須要照儒家
> 思想實踐之後,多少才能體驗。拿佛法來說,最後顯發佛性到圓滿的時候就成佛,那時一
> 切問題都解決了。明明德「在親民」,自己解決了問題,還幫助別人。「止於至善」,也
> 就是自利利他,應該具足的善良本性,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故曰:「至善」。所以「古
> 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達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親民),該怎麼辦呢
> ?先要「治國」,要治國就要齊家,齊家要修身、正心、誠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誠意
>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麼?格是革除,物是物慾,就是把我
> 們內心當中薰染的物慾──「我要這個,不要那個」的心要拿掉。 
>   《論語》上面講什麼叫「仁」──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個正
> 確的方法──「復禮」。行為要有規範,使人與人之間達到最和諧的狀態,這就是儒家所
> 說的禮,所以禮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現在的「禮」只是表面上的虛文,這是很可惜的
>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慾之後,才曉得我內心應安住在哪裡。「
>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這樣做對以後推展
> 開來,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國家、天下。《論語》在講這個道理時,並不
> 是這樣有次第的,這是在《中庸》、《大學》上面講的,它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天生來
> 的本性,可是你須要經過學習,也就是「學」跟「習」。因此,《論語》開宗明義:「學
> 而時習之」,鼓勵我們要去學!而且學完了以後,再不斷地練習,「時」,是指一切時處
> ,或一切適當的時候。如果真正了解「適當」的內涵,它是時時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準
>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話,就偏掉了,所以每一個時刻都要適當──坐有坐相,睡有睡
> 相,獨處有獨處的樣子,與人共處有與人共處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學了
> 這個道理以後,當眾的時候是一個樣子,獨自一個人時又是另一個樣子,這不是「學而時
> 習之」應有的態度。《論語》是中國人註解最多的一部書,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註解
> 雖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脈絡。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種內心的體驗,才是
> 真正的快樂。 
>   到底我們要學些什麼?從哪裡學?怎麼練習呢?我們必須從老師學,學正確的方法,
> 也可在同學當中去學習。《論語》開宗明義就點出,真正學習的內涵在這裡。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人解釋「說」是內心自然散發出來的,「誠於中,
>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遠道而來仰慕你、追隨你,「遠」有很多不同的意義,這裡不細述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內心當中的一種提煉,並不需要人家知道。現在
> 我們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這麼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時應該有我一份
> 」,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現在我們不求這個,我們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從內心提升,這
> 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   孔子將這個非常重要的大目標告訴我們以後,下面由他的學生──有子來說:「其為
>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前面說「好犯上,好作亂」,就是社會上的一般亂象,「仁
> 」的根本從哪裡開始?從「孝悌」開始,而且必須很小的時候,從家庭開始,也就是整個
> 民族的教育,必須從小著手,養成孝悌的概念。我們學的廣論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獲
> 得勝者密意殊勝」也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你跟別人學很容易獲得,否則你自己摸索,
> 雖然也還是可以得到,不過需要的時間長一點。這有兩種角度,從深層去看,有很多人宿
> 生學過,但這一生沒有找到好的老師,未來世當中還是可以找得到,不過那要經過很大的
> 辛苦才找得到,實際上,如果宿生沒有學過的話,要想找到師友是絕不可能的。如果從無
> 限生命來看,這句話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沒有老師絕不可能學到。 
> 觀照內心 仁為己任 
>  孔子行誼 美名弘傳
>  
>   現在我們都知道,要跟老師學,而且最好是從小開始,如果不是從小開始,已經養成
> 的習慣要改過來,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們十歲開始學習,到二十歲後養成了習
> 慣,十年的錯誤,你得花二十倍時間,也就是要兩百年才可以矯正過來。現在我們平均壽
> 命不滿一百歲,所以須孝悌的基礎,從家庭裡就要教育,才有機會學會。可是我們現在很
> 不幸,整個社會教育完全顛倒,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都是錯誤的,即便現在有機會改正,
> 但改不來,形成很大的拉鋸戰,花了好大的力氣,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卻沒有。 
>   拿佛法來看,現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現這樣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了佛法,特
> 別是學了道次第以後,要將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辦學的理由。但願從孩子很小的時
> 候就開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小孩長大進入學校後,回來質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 ,人家都笑我。」特別是做家長的,做老師的,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
> ,學了佛法以後很想運用,可是拉鋸戰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無限,是不是值得我們
> 現在就從這個地方下手?這一生拉鋸已經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鋸戰的時間縮短,除了
> 辦教育,有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不可能把現在的生活變成廟宇,就算廟宇,如果沒有在家
> 居士護持,當我們這一代走了,廟宇也會被人家搶走。因此,完全從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 想對我們是不是極端重要? 
>   有了大目標,從哪裡下手呢?從家裡孝悌開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 從小養成聽大人的話,習慣以後,進入學校裡,老師告訴你的,你也會聽,最好的東西自
> 然就進來了。 
>   <學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講「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 生得起來。因此,學了廣論以後,希望從根本下手,我們自己已經來不及了,但願教好下
> 一代。孩子腦中有了正確的概念,如同打了預防針,以後接觸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確的比
> 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幫助別人。 
>   第三章「巧言令色,鮮矣仁。」道理雖然很動人,但不是嘴巴講講就可以,講得很動
> 聽,根本沒用場。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學而>第五章「節用而愛人,使民
> 以時。」是說自己站穩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   「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看孔老夫子師生間的對答,不同的學生發問,孔夫子答案都
> 不同,這個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 訴你,你學會了以後就去講給別人聽,如果這樣,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實
> 踐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應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應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 回答。這點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趣入。這樣看來,難道沒有標準
> 答案嗎?實際上本來就不要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淨化你自己。但是
> 雖沒有標準答案,可是有一個最崇高的答案──顏淵問「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復
> 禮為仁。」又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第二句有很特別的意義,只要你真的做到,
> 就天下歸仁。 
>   但是我們總覺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別人沒有做到,其實不要說「別人沒有做到」,如
>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這麼難,怎麼肯定已達到「仁」的標準
> 呢?現在我們不是做善行嗎?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實踐,這個實踐要反觀內心,如果不從
> 內心反觀根本沒有用,不如不學。這裡簡單說明「仁」的幾個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 們可以用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消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喜歡的,不要
> 給別人。這個做到了以後,進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隨著年紀增
> 長,不知不覺養成一種習性──內心總有一個很好的藉口,做為掩飾,這個習性非常不好
> ,所以孔老夫子也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也。」有了過失不改才是「過」。只要是人,就
> 難免有過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說他憂愁的是「聞已不能遷,知過不能改。」(聽了正確的
> 道理做不到,曉得有過錯改不過來。)而我們憂愁的卻不是這個。 
>   中國的概念中,「士」是士農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個,反觀現在世界上「商」
> 是第一個,第二個才是「士」,現在這個「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 「工」第三,「農」最後。為什麼是「士、農、工、商」這樣的次第?這有一個基本的特
> 徵,《論語》上有一段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
> 而後已,不亦遠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為己任」,這就是我的中心目標,這件事
> 只有我來做,不是別人!「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責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長遠,大家
> 想想,現在世界上有沒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為別人設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 子以外,歷來最了不起的偉人都有這樣的特質,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
> 死後諡號叫文正公,這是諡號中最高的一階,人們對他們如此推崇,都是因為他們具有這
> 樣的特質。 
>   漢滿之間有歧見,曾國藩為了維持儒家正統而挺身出來──「以天下為己任」;范仲
> 淹更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憂患意識,別人看不見,他已深遠
> 地看見了,所以好事情先讓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 這樣的內涵,所以當你們想到這裡,是不是願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 圖,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這件事一直做到死為止,儒
> 家只講一生,所以到死為止;佛家了解生命無限,則是死而不已。 
>   佛法已經很清楚地交代我們,當你忙了一生,結果死的時候是除了業,什麼都帶不走
> 。下一生帶來的還是這個儒家的「士」,但這還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崇
> 高的目標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這個目標去做,如何做呢?是「我」來負責!不是說講了
> 道理要別人去做,而是我先來做,我做的不對,希望大家告訴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 的過失時,人家告訴他,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我很幸運,我努力的做
> ,萬一做錯了,人家告訴我,我馬上改。「過也,人皆見之。」孔老夫子有過失,不會隱
> 瞞,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過之後,人人皆仰望。為什麼人人仰望?
> 因為我們有過失改不過來,還要掩飾,他有過失不掩飾,而且很快地改過來。啊!真了不
> 起!這種人是不是值得我們敬佩? 
>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  儒學大興 天下太平 
>   孔老夫子以身作則,他做到了,但不說自己是「聖人」,只說是「君子」,在他的心
> 目中,聖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實上,他已達到聖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覺得他是
> 聖人,但他絕對不敢當,這就是他的態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則的
> 事例,在《論語》裡都很清楚地呈現出來。他講的道,我們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 一套委曲婉轉的方法。例如有一個人要見孔子,孔老夫子推卻說生病了,不見他;等這個
>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裡面彈琴給他聽,這說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別的方式,只是我們
> 不懂得什麼意思。另外有一個人說:「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個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 ,而子證之。』」父親偷了鄰居一隻羊,他的兒子跑去告訴別人:「父親偷了人家的羊。
> 」他覺得這個兒子很「直」,孔老夫子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那個地方的
> 「直」不是這樣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親偷竊,兒子代他隱瞞,
> 兒子偷竊,父親代他隱瞞,「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講「仁」是有智慧的。如果這個「
> 仁」沒有智慧的話,就不叫「仁」。《論語》上說得很清楚,「有仁而無智」不行,「有
> 智無仁」也不行。以佛法來說,是慈悲與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達德,「勇」也是
> 一樣,有勇無謀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沒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沒有仁,叫「矯」
> ,會讓人透不過氣來,還自以為是。 
>   整部《論語》都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從「學」開始,然後推己及
> 人,而且儘可能從小在家庭開始。但願我們形成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以《廣論》道次第為
> 我們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漸次增上。下士對我們而言還太深,所以我們
>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釋它,儒家並不忽視物質,譬如孔老夫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
> ,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飽肚子是需要的,不過簡單一點就是了。需
> 要的便取,不該取的絕對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
> 不合道理的話,再好的東西,都如天上的浮雲一樣,跟我不相幹! 
>   我覺得實踐過程中,有兩樣東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說: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他弟子身
> 上說出來,更顯得親切,他告訴我們學習應採取什麼態度。「忠」,後人解釋是忠君,實
> 際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勢,下面的人拍馬,裡應外合,
> 不知不覺形成這種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為人謀」,因為每個人都只為自己,「
>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為我們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幫助別人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不起來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是這個。學了道理以後,我們
> 做事情時,要處處代別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辦了。「為人謀」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 種中心思想,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如果在家裡就是孝,孝不需要透過學習,是從
> 小父母教給我們自然形成的。拿這樣的心對上叫做「孝」,對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 一樣的。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們叫信用,我講的話,一定要兌現,儒家所講的
> 兌現是有條件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你說出來的話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實踐;
>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謂合理?必須內心有一個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標
> ,照著去實踐,實踐以後,跟人家談的時候,則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與人之間
> 有它的內涵──「仁」,如果內心欠缺仁,談理根本沒有用。整體來說:「傳,不習乎?
> 」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中心就是這個,所以做總結: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學,老師傳給
> 我的,我是否學到了? 
>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顏回,可是孔老夫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顏回雖
> 然很了不起,卻不是能幫助我的人,他為什麼如此說呢?這裡有很多內涵。孔老夫子不僅
> 希望將自己的東西教別人,讓別人接受,如果僅止於此,那麼傳給顏回就夠了。可是孔老
> 夫子說:「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標,他需要有人幫忙,而真正能夠了解他的
> ──顏回,卻不能幫助他,這說明什麼?「己立要立人,己達要達人」顏回可以己立,但
> 是立人、達人方面並沒有幫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說這句話時,多少帶有一點遺憾:不
> 過,這只是猜測,實際如何我不知道。「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有沒有這樣的中心思想
> ?然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往,是否有這樣的信念?還是只管他是不是
> 稱自己的心──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傳,不習乎?」老師傳給我的,我是否學到了?
>   從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門令人佩服之處。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偉人,他之所以
> 被稱為偉人,並不是他有權、有錢、有勢。他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窮
> 困潦倒沒關係,人總要有志向,在這種情況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幫助所有的人
> ,達到天下太平。科學家忙的不也是謀求人類文明的提升嗎?雖然很多科學傢俱有崇高的
> 理念,也盡了最大的努力,沒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為看不見深遠的內涵,他們的成
>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毀滅了人類。 
>   難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沒被旁人借重?會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 會不會像現在極力往物質發展後毀滅世界?不會!它會產生什麼現象呢?道,王道。但是
> ,如果借重的人弄錯方向,就變成霸,霸的結果是「以力假仁」。儘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這一套儒家思想,每過一段時間總有一群人,不斷地把孔
>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來,提出來之後,太平盛世就馬上出現。這跟現在科學發達的結果大大
> 不一樣,科學發達的結果是天下大亂、毀滅自己!
> 已獲得同意轉載
>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團站台嗎?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開放BBS站申請囉!
└──From:220.134.238.232    ──┘   ◥ ╲  免程式技術、硬體成本的選擇!!
Mon Oct 16 23:50:44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2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這是幫捷克零做早課的佛前祝禱詞啦,你會錯意了,
>  奇怪,你為何一直像我道歉?
>  去問日常僧人,緣儒入佛是釋門沒端正法需要他畫蛇添足嗎?
您不是氣憤嗎  當然道歉啊  @@

其實....我也不知道說甚麼

其實文看完應該就知道師長為甚麼要這樣作

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我再說甚麼都是多餘。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聽音樂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18.168.220.67     ──┘ http://www.kkbox.com.tw
Tue Oct 17 01:02:14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3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銘言: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這是幫捷克零做早課的佛前祝禱詞啦,你會錯意了,
> >  奇怪,你為何一直像我道歉?
> >  去問日常僧人,緣儒入佛是釋門沒端正法需要他畫蛇添足嗎?
> 您不是氣憤嗎  當然道歉啊  @@

 恨鐵不成鋼,捷克零從蓮花站到現在一點知見成長也沒有,能明白這種氣憤嗎?
 說關心也行,你當我生氣了,那就不太了解 jt5354 了。


> 其實....我也不知道說甚麼
> 其實文看完應該就知道師長為甚麼要這樣作
> 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我再說甚麼都是多餘。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KKMAN團隊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聽就聽
└──From:220.134.238.232    ──┘※※ 內容豐富多元的線上音樂台 ※※
Tue Oct 17 01:23:07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4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銘言: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這是幫捷克零做早課的佛前祝禱詞啦,你會錯意了,
> >  奇怪,你為何一直像我道歉?
> >  去問日常僧人,緣儒入佛是釋門沒端正法需要他畫蛇添足嗎?
> 您不是氣憤嗎  當然道歉啊  @@
> 其實....我也不知道說甚麼
> 其實文看完應該就知道師長為甚麼要這樣作

 我回應文章之前都是細讀深思過,你不要用上面那句話當馬虎眼,
 師長?以儒們為師?助外道增長稱為師長嗎?

 這種文章還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
 我說的恨鐵不成鋼,就是氣憤入佛門還助外道,
 難怪地獄門前豬頭僧人多,那豬頭白衣呢?


> 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我再說甚麼都是多餘。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Tue Oct 17 01:30:47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5
rlai000
末學真的不明為何要把佛教與儒家思想混為一談。

佛教有自己應有的次第抉擇,才可依之作觀修。若持混淆不清的抉擇,觀修則無所依,何來現證?

如「三士道」便有不同的次第抉擇。末學記憶中,如「下士」的抉擇則為「出離心」。又何來與儒家思想配
合?

但又要明白一點,因修行佛法而有應作的行為,如孝順父母、為社會盡力等,是自然而然的事。

還請學長慎思。
2006年10月17日 4:16:17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6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恨鐵不成鋼,捷克零從蓮花站到現在一點知見成長也沒有,能明白這種氣憤嗎?
>  說關心也行,你當我生氣了,那就不太了解 jt5354 了。
您人真的很不錯啊
不過放心啦  我有認真啦  :p

上次那個彼得潘抱歉讓您傷神啦  我滿輕浮、幼稚、沒擔當是真的
不過那ID和暱稱純粹是我喜歡彼得潘啊  以前小時候看印象滿深刻的
--
┌─────KKCITY─────┐   ◢╱  只要你通過身份認證 ~    ◥█
         bbs.kkcity.com.tw           免經驗、五人連署即開班系板 
└──From:218.168.212.21     ──┘   ◥╲  趕快為班上設個秘密基地吧! 
Tue Oct 17 09:36:42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7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我回應文章之前都是細讀深思過,你不要用上面那句話當馬虎眼,
>  師長?以儒們為師?助外道增長稱為師長嗎?
>  這種文章還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
>  我說的恨鐵不成鋼,就是氣憤入佛門還助外道,
>  難怪地獄門前豬頭僧人多,那豬頭白衣呢?
兩者都不是啊  我真的覺得您搞錯了耶

而且既然您已經讀過了  為何還說無用儒教? @.@

我真的覺得您誤會啦

且我還是堅持原本的想法  抱歉啦
--
┌─────KKCITY─────┐ KK免/費/撥/接 
         bbs.kkcity.com.tw          電話(1):4491999 電話(2):4058-6000
└──From:218.168.212.21     ──┘帳號:kkcity   密碼:kkcity
Tue Oct 17 09:39:04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8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銘言:
> 末學真的不明為何要把佛教與儒家思想混為一談。
> 佛教有自己應有的次第抉擇,才可依之作觀修。若持混淆不清的抉擇,觀修則無所依,
> 如「三士道」便有不同的次第抉擇。末學記憶中,如「下士」的抉擇則為「出離心」。
> 合?
> 但又要明白一點,因修行佛法而有應作的行為,如孝順父母、為社會盡力等,是自然而
> 還請學長慎思。
我回去讀了文章  個人覺得文中 常師父有講很清楚耶  是我的問題嗎  Orz

我個人覺得如果對「儒家」、「道前基礎」及「下士道」內涵不瞭解的話
就沒辦法體會為甚麼 常師父會說『儒家基本精神,跟「下士」完全吻合』
也沒辦法瞭解為甚麼 常師父會用儒家來把握住「道前基礎」及「下士道」

我學的還很淺  目前就我的瞭解只能回答這麼一點點  慚愧  Orz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詞專輯搜尋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218.168.212.21     ──┘ 超過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權 音樂盡情下載
Tue Oct 17 10:05:16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19
rlai000
※ 引述《YHHuang@kkcity.com.tw ( )》之銘言:
> > 末學真的不明為何要把佛教與儒家思想混為一談。
> > 佛教有自己應有的次第抉擇,才可依之作觀修。若持混淆不清的抉擇,觀修則無所依,
> > 如「三士道」便有不同的次第抉擇。末學記憶中,如「下士」的抉擇則為「出離心」。
> > 合?
> > 但又要明白一點,因修行佛法而有應作的行為,如孝順父母、為社會盡力等,是自然而
> > 還請學長慎思。
> 我回去讀了文章  個人覺得文中 常師父有講很清楚耶  是我的問題嗎  Orz
> 我個人覺得如果對「儒家」、「道前基礎」及「下士道」內涵不瞭解的話
> 就沒辦法體會為甚麼 常師父會說『儒家基本精神,跟「下士」完全吻合』
> 也沒辦法瞭解為甚麼 常師父會用儒家來把握住「道前基礎」及「下士道」
> 我學的還很淺  目前就我的瞭解只能回答這麼一點點  慚愧  Orz

有一點可給我們提示,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菩提」和「道次第」。由此可知「三士道」是建立於
「菩提」這個中心思想。

末學想儒家不會有此「菩提」作為思想吧。
2006年10月17日 10:25:12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0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銘言:
> 有一點可給我們提示,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菩提」和「道次第」。由此可
> 「菩提」這個中心思想。
> 末學想儒家不會有此「菩提」作為思想吧。
.... 可惜我還不是很懂  不然我很想解答您的疑惑

--
                          【俺爹俺娘】flash動畫檔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親給我們的關愛,是永無止盡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會再有人,願意這樣對我們了
--
┌─────KKCITY─────┐─┐     優質連線服務///!!
         bbs.kkcity.com.tw            └─   KKADSL 帶你環遊全世界
└──From:218.168.212.21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Tue Oct 17 10:34:32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1
rlai000
※ 引述《YHHuang@kkcity.com.tw ( )》之銘言:
> > 有一點可給我們提示,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菩提」和「道次第」。由此可
> > 「菩提」這個中心思想。
> > 末學想儒家不會有此「菩提」作為思想吧。
> .... 可惜我還不是很懂  不然我很想解答您的疑惑

這就要多看、多讀、多學、多修囉。

因不明「抉擇」、「道次第」就沒有「觀修」的基礎,那麼「現證」、「解脫」就徒然吧。

若是說些人倫道理、講些心理學、研究一下哲學,就請不要以為是學佛。
2006年10月17日 11:44:07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2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銘言:
> 這就要多看、多讀、多學、多修囉。
> 因不明「抉擇」、「道次第」就沒有「觀修」的基礎,那麼「現證」、「解脫」就徒然
> 若是說些人倫道理、講些心理學、研究一下哲學,就請不要以為是學佛。
我想除非我們瞭解儒家、道前基礎及下士道這些內涵  不然真的只是徒增誤會而已

我等真實瞭解了那些內涵再解答您的問題  :)

--
                          【俺爹俺娘】flash動畫檔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親給我們的關愛,是永無止盡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會再有人,願意這樣對我們了
--
┌─────KKCITY─────┐KKMAN團隊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聽就聽
└──From:218.168.210.187    ──┘※※ 內容豐富多元的線上音樂台 ※※
Tue Oct 17 16:41:59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3
dc
發信站: 椰林風情 (bbs.ntu.edu.tw )
==> YHHuang@kkcity.com.tw ( ) 提到:
> 我回去讀了文章  個人覺得文中 常師父有講很清楚耶  是我的問題嗎  Orz
> 我個人覺得如果對「儒家」、「道前基礎」及「下士道」內涵不瞭解的話
> 就沒辦法體會為甚麼 常師父會說『儒家基本精神,跟「下士」完全吻合』
> 也沒辦法瞭解為甚麼 常師父會用儒家來把握住「道前基礎」及「下士道」
> 我學的還很淺  目前就我的瞭解只能回答這麼一點點  慚愧  Orz

關於『菩提道次第廣論』, 常師父生前有在台灣大力提倡;
現在各地都有讀書會,除了一起研討外還可以參加義工,解行並重。

關於儒家部分,如果說他是小學,那麼佛教就是大學了。
儒家的基礎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助道資糧喔。
(稍提一下,儒家講求的是心性功夫,內聖外王;
  但後世有為了政治目的變質為儒術,我們可以回歸到原典考察。)

引一篇關於常師父的文章。
聖嚴法師: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Tue Oct 17 21:13:05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4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銘言:
> 關於儒家部分,如果說他是小學,那麼佛教就是大學了。
> 儒家的基礎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助道資糧喔。
> (稍提一下,儒家講求的是心性功夫,內聖外王;
>   但後世有為了政治目的變質為儒術,我們可以回歸到原典考察。)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雙八士,為何佛教滅亡於印度?都是歷來印度比丘雜學增上。


 引一篇關於常師父的文章。
> 聖嚴法師: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
>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人死為大,紀念的客套話話,頂多只是山頭往來的虛偽禮儀。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經營社群聯誼天地  
         bbs.kkcity.com.tw           歡迎社團/班系/歌友/藝文創作/公益申請
└──From:61.216.195.122     ──┘KKCity 開設自己喜愛的主題BBS
Tue Oct 17 21:34:16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5
dc
發信站: 椰林風情 (bbs.ntu.edu.tw )
==> jt5354@kkcity.com.tw ( ) 提到: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銘言:
> > 關於儒家部分,如果說他是小學,那麼佛教就是大學了。
> > 儒家的基礎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助道資糧喔。
> > (稍提一下,儒家講求的是心性功夫,內聖外王;
> >   但後世有為了政治目的變質為儒術,我們可以回歸到原典考察。)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雙八士,為何佛教滅亡於印度?都是歷來印度比丘雜學增上。

漢傳佛教也是。

其實不單是佛教,中國本土思想如儒家,到了後世也是變質得厲害;
後來的儒家,批判性格都不見了。

>  引一篇關於常師父的文章。
> > 聖嚴法師: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師
> >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  人死為大,紀念的客套話話,頂多只是山頭往來的虛偽禮儀。

裡面有些基本資料,如此而已。
Tue Oct 17 21:50:22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6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銘言:
> > 關於儒家部分,如果說他是小學,那麼佛教就是大學了。
> > 儒家的基礎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助道資糧喔。
> > (稍提一下,儒家講求的是心性功夫,內聖外王;
> >   但後世有為了政治目的變質為儒術,我們可以回歸到原典考察。)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雙八士,為何佛教滅亡於印度?都是歷來印度比丘雜學增上。


其實晚學有些搞不懂,基本上自認為儒者,必是排佛,或是借佛深化儒,
偏偏許多學佛的,非要揚儒,而這種所謂儒為根基之說,看在儒家眼裡更
本是矮化與修辱。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經營社群聯誼天地  
         bbs.kkcity.com.tw           歡迎社團/班系/歌友/藝文創作/公益申請
└──From:59.113.112.109     ──┘KKCity 開設自己喜愛的主題BBS
Tue Oct 17 22:04:36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7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銘言: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雙八士,為何佛教滅亡於印度?都是歷來印度比丘雜學增上。
> 其實晚學有些搞不懂,基本上自認為儒者,必是排佛,或是借佛深化儒,
> 偏偏許多學佛的,非要揚儒,而這種所謂儒為根基之說,看在儒家眼裡更
> 本是矮化與修辱。

  法友

  民國初年的歐陽境無乃至他的得意門生呂徵在成立內學院與太虛與他的門生印順
  有關唯識的批判值得閱讀,另外還有呂徵其實對中國歷來某些僧人的援儒入佛
  大表不滿,認為中國佛教與佛學的不振都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相關資料您可以找一下,在此不另外提供了。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聽音樂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61.216.195.122     ──┘ http://www.kkbox.com.tw
Tue Oct 17 22:12:19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8
dc
發信站: 椰林風情 (bbs.ntu.edu.tw )
==> notself@kkcity.com.tw ( ) 提到:
> ※ 引述《jt5354 ( )》之銘言:
>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雙八士,為何佛教滅亡於印度?都是歷來印度比丘雜學增上。
> 其實晚學有些搞不懂,基本上自認為儒者,必是排佛,或是借佛深化儒,
> 偏偏許多學佛的,非要揚儒,而這種所謂儒為根基之說,看在儒家眼裡更
> 本是矮化與修辱。

<插嘴>

我比較搞不懂的是一貫道的說法,
根據一貫道的朋友說他們也是學佛,也上佛堂;
但又認為儒釋道中儒者為上,所以揚儒。
聽他們解釋起儒家內容卻混淆不少迷信色彩。

前面有板友提到常師父借儒家輔證下士道內涵,
他是回到儒家原典本身,跟剛剛說的認知不同。
這裡可能要先去熟悉各自的面向才好討論。

而儒家本身從漢朝董仲舒引用陰陽五行解春秋,
幫助封建帝國大廈的建構;
到宋朝理學家引佛老復興儒家學說,
其中認識論方法論也各有不同,這是另外話題。
Tue Oct 17 23:19:34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29
發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寫於郵件新聞:4QYAfN$nTJ@bbs.kkcity.com.tw...
>  難怪地獄門前豬頭僧人多,那豬頭白衣呢?

你親自下地獄參訪過了嗎?
否則你如何得知地獄門前豬頭僧人多?

或者,只是 人云亦云,你也跟著說而已?
Wed Oct 18 13:28:03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與儒家思想
#30
發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寫於郵件新聞:4QYAfN$nTJ@bbs.kkcity.com.tw...
>  難怪地獄門前豬頭僧人多,那豬頭白衣呢?

你親自下地獄參訪過了嗎?
否則你如何得知地獄門前豬頭僧人多?

或者,只是 人云亦云,你也跟著說而已?
Wed Oct 18 13:28:03 200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