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傳
如英法師+松錦老師+玉鳳老師+世媞老師
阿底峽尊者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他對教法有很大的貢獻,將佛法從印度帶到西藏,
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要做這樣一件事,首先一定要有善知識存在,還要眾生的福報
夠,此外還要有一群宿世跟隨師長的弟子,願意承接師長的教法。
尊者的誕生、學習與成長 (玉鳳老師)
阿底峽尊者出生於印度,他原本是邦伽羅國的王子,邦伽羅國在印度是一個很大的國
家。阿底峽尊者長相非常莊嚴,3歲就學會算數,而且在很小的時候就見過度母,因此每
當他遇到困難時,就會向度母請求,而度母也多次給予他指引與提醒。尊者11歲的時候,
他的父親為他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宴會,許多國家的公主都應邀出席,看到這麼多漂亮的公
主,尊者就稍微起了貪心,這時候度母就來跟他說:你552生都是持戒清淨的大比丘,你
要小心,不要起貪念啊。
阿底峽尊的第一位老師叫做勝敵婆羅門,尊者第一次遇到他的時候,就覺得非常想要
跟他學,而勝敵婆羅門也非常喜歡阿底峽尊者,並且還告訴他一定要出家修行,當他把所
有的東西都教給阿底峽尊者之後,就告訴他繼續到某個地方去找一個人,可以再跟著他學
習。就這樣尊者跟隨許多位老師學習,而每位老師一見到尊者都非常的喜歡他,也都盡全
力想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尊者,尊者更是常常一見到老師,老師隨即開始為他講法,並且只
要聽完老師的講授,馬上就能完全了解。曾經,大師在跟隨許多獲得成就的上師前,學
習、精研金剛乘而成為對一切密經及教授成為最善巧者,當下心中生起了自以為精通密教
的思想時,夢中見到空行母向尊者展示許許多多從未見過的密教經卷,自此之後尊者消除
了慢心,持續學習更多的經典、教授。有一段時間,阿底峽尊者一心想要學會可以快速成
佛的方法,他一邊思惟這個問題一邊繞佛,這時候他周圍的許多雕像以及天上就傳來聲
音,告訴尊者,一定要修學菩提心,因此成熟了向金洲大師學習圓滿菩提心教授的因緣。
漸漸的,阿底峽尊者將各宗各派都學遍了,除此之外,他還能融會這些內容,了知各宗派
互相的關聯,對整個教法都有很清楚的認識。許多次他在與別人辯論的時候,一開始大家
對於辯論的內容還可以理解,之後能理解的人就越來越少,往往辯論到最後,只剩下與他
辯論的人懂得辯論的內容。此外,尊者還是一位持戒非常清淨的人,他在出家後對言行舉
止都非常謹慎,絕對不說別人的閒言閒語,由於持戒清淨,身上都會散發著一種因持戒而
得的香氣。就這樣,阿底峽尊者成為印度非常有名的人。
藏王捨身盡財迎請尊者入藏 (松錦老師)
當時的藏地,有兩位對藏地佛法的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國王,一位是智光法王,另外
一位是菩提光法王,因為這兩位法王的努力,得以迎請宗大師入藏。智光法王,形容當時
的藏地像「鬼城」,有幾個重要的特徵:其一為各宗各派邪見非常多,僧俗二眾互相攻
擊、傷害,延續了好幾百年,其二為當時藏地佛教的見解,非常的混亂,甚至有一種說法
是什麼都不要做,只要學空性就能成佛(這是一個大邪見)。因此當時西藏的人民生活非常
困苦,佛法也很衰退。
智光法王深刻的覺得,唯一的方法就是到印度去請一位真正具量的老師來到西藏,振
興佛法。於是智光法王送21位聰慧的孩子到印度求法,還特別囑咐:「金錢不是問題,務
必請回具量師長!」。可是求法之路非常艱辛,最後只有寶賢譯師和善慧譯師兩人回國,
不過終於知道在當時的印度,阿底俠尊者被尊稱為「能仁第二」!所謂的「能仁」就是指
佛,而阿底俠尊者因為將佛陀住世以來所開顯出來之各宗各派集大成於一身,大家相信只
有尊者能將佛法振興起來,所以尊稱之。
不久之後,法王請精進師子往再次赴印度迎請尊者入藏。精進師子到印度後,終於見
到阿底峽尊者,但是尊者回答:「我只會有兩個原因會入藏,第一,是為了錢,第二,是
因為我發了菩提心,但是,我不要錢,我也沒發菩提心,所以請回吧!」
為了迎請尊者入藏,法王開始在藏地各處蒐集黃金,最後為了尋找黃金,為藏地的另
外一位外道國王所擄,因為外道藏王不希望法王迎請尊者入藏振興佛法。菩提光王為了拯
救智光法王的性命,卻又不願意興兵攻打致使生靈塗炭,因此與外道王談判,外道王欲令
法王二人無法迎請尊者入藏,因此提出兩個條件,一為放棄迎請尊者入藏並且歸附於外道
王,二為獻上與智光法王身體等重那麼多的黃金。然而在當時的藏地,黃金非常稀有珍
貴,菩提光王很努力的蒐集了全國所有的黃金,最後蒐集到了只差一個頭的重量的黃金,
外道王仍不應允。菩提光王沒有辦法,去見了智光法王,法王以非常堅定的意志告訴菩提
光王:「從無始以來,我從未為正法捨命,這次能為正法捨命,我很慶幸。這些得來不易
的金子,一點都不要給外道王,務必用之迎請尊者來藏地!」最後智光法王死於獄中。
菩提光王自此之後,專心致力於迎請尊者之事上,招來拏錯譯師說:「智光法王和
我,集全國的金銀財寶,很努力的希望迎請尊者入藏,智光法王甚至因此而喪失生命,希
望譯師能幫助我,到印度去迎請尊者來藏地!」拏錯譯師起先因為年紀大了,不太想去,
但是又想到智光法王與菩提光王這兩位國王,都這麼努力的想迎請善知識來藏地,自己身
為比丘卻對法這麼不希求,心生慚愧,最後毅然決然的扛下了到印度請法的重擔!
拏錯譯師帶了菩提光王所集之黃金,踏上往印度之路,途中遇到許多危難,幸得大悲
觀音菩薩的各種化現化險為夷。終於到了印度,欲求見尊者,然而大家心知譯師帶了這麼
多的財寶到印度,必定是為了迎請尊者離開印度到別的地方去,印度人當然不肯,因此沒
有人願意告知譯師。在一個很特別的機緣之下,譯師藉大悲觀音所化現之孩童之幫助,終
於見得尊者,與精進師子向尊者稟報兩位法王以及藏人為了迎請大師入藏的種種努力,至
誠懇切的祈請尊者入藏。尊者感於藏王如菩薩般之行誼,不再拒絕,回應因為掌管印度大
大小小八百多間寺廟,還有許多事情尚待處理,必須慎重考慮。
尊者殷重向度母啟白三個問題:「1.如果到西藏,對佛教及眾生是否能作饒益? 2.
是否能夠圓滿藏王菩薩的願? 3.身體與壽命是否有危難?」最後得到的答案是:「尊者
若入藏,對佛法與眾生都能有極大利益,並且能滿藏王菩薩的願,然而壽命將減少20
年。」尊者最後抉擇饒益佛法與眾生,即使會減少壽命也要入藏。當然,印度人不會輕易
讓尊者離開,尊者便藉故遍訪寺廟,反覆往返,最後終於順利的進入了西藏,受到菩提光
王以及藏人盛大的迎請。
如英法師補充:
阿底峽尊者所有的善知識中,最重要的一位是金洲大師,住在印尼的蘇門達臘。尊者
為何願意遠渡重洋到印尼向金洲大師求法呢?當尊者想要快點成佛之時,就出現了各種境
界提醒尊者,想快點成佛必須要學發菩提心。在當時最圓滿的菩提心教授就是金洲大師,
所以尊者千里迢迢到印度向金洲大師求法。大師的弟子經過與尊者的交談之後,非常高興
有尊者這樣高量的人向金洲大師學法,歡喜的向大師報告。尊者與大師一見如故,大師傾
囊教授所有圓滿菩提心的教授。因為尊者非常想學習菩提心教授,因此雖然尊者的中觀正
見高於大師的唯識,然而尊者卻沒有絲毫慢心,對大師非常恭敬,用心學習,是非常難得
的!尊者的功德:六歲時能分辨內、外道的說法(當時全印度只有三人,尊者為其中之
一)。尊者21歲就通達五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和內明)。
當初智光法王挑選七位資質優異的孩子,每個孩子再加上兩個孩子隨行,一共是21位
孩子成立第一次的請法團到印度求法。最後只有寶賢和善慧兩位譯師回到藏地。在這次迎
請中,並不知道要迎請誰,只是希望能迎請印度具量的善知識到藏地振興佛法,直到兩位
譯師回國才曉得阿底峽尊者,也開啟了後續的請法團。
尊者在藏地的功勞 (世緹老師)
種敦巴尊者是一個比阿底峽尊者小18歲的在家居士,平民出身,媽媽在他小的時候就
去世了,因為後母不喜歡他,所以他在舅舅家長大。後來他跟著一位老師學念書(當時不
是每個藏人都可以念書的),直到19歲開始跟著德從大師學,總共跟了20年,而且除了學
習之外,還要放牛、放羊、打掃,什麼粗活細活都做,但是他一句怨言也沒有。
當時菩提光王正準備開始迎請阿底峽尊者這位大師,當種敦巴尊者聽到了這個名字,
他感動莫名,心裡殷切地希望能夠跟阿底峽尊者學,於是他回去跟德童大師請求,而老師
也同意了,還送了他一些東西就讓他去了。
因為印度不希望阿底峽尊者離開,於是他許下了三年限期的承諾,答應印度三年之後
就要回去。而從印度到西藏的路途遙遠,尊者又帶了許多經典,於是一來一往就花了將近
半年,真正留在西藏的時間很短,因此種敦巴尊者為了想留住阿底峽尊者,他就開始往尊
者來的方向前進,沿途還不斷告訴藏人和有修行的人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準備禮物來迎
請尊者。後來途中遇到一個好人告訴種敦巴尊者說,勸募的事就交給他,而種敦巴尊者就
趕快去迎請尊者吧。
就在種敦巴尊者快要遇到阿底峽尊者的前四天,度母示現跟阿底峽尊者說:「四天三
夜之後,你會碰到一個在家居士,而你要加持他。」因為阿底峽尊者非常相信度母的話,
所以他開始準備灌頂並且修法,心心念念希望找到他的優婆塞(在家居士)。接著他就到鄉
下說法去了。當種敦巴尊者來到了這個地方,別人就叫他在這裡等尊者回來,但種敦巴尊
者說:「迎請一個大乘善知識怎麼能等呢?我一刻都不能等!」於是他馬上就追到鄉下去
了。當他們相見時兩人都非常歡喜,阿底峽尊者也馬上幫他灌頂。種敦巴尊者問了阿底峽
尊者三個問題:「印度有些什麼樣的成就者?我以前跟德從大師學的現在可以用、可以入
道嗎?我能夠跟著你學嗎?」阿底峽尊者回答說:「印度每一天都有一個人發菩提心;而
你以前學的那些東西都不行,只有承事師長的事情可以幫助你入道(即「唯承事師長入
道」);你一定要跟著我學,因為你是我宿生的弟子啊。」從此以後阿底峽尊者就把種敦
巴尊者視為心子,而種敦巴尊者也在那天晚上點了一盞燈,並且每天晚上都點著,不讓它
熄滅(意即從此之後種敦巴尊者一直跟隨在阿底峽尊者身邊學習)。
因為出家人很重視戒律,所以阿底峽尊者一定要遵守三年之約,當回去的時間越來越
近時,尊者身邊的拏錯譯師就一直提醒他該回去了,因為身為受戒的比丘,必須信守承諾
。可是種敦巴尊者很希望阿底峽尊者能夠留下來,於是他開始講盡西藏的好話,說拉薩有
很多修行人,還有很多蓮花生大師留下來的經典,希望能夠吸引阿底峽尊者留下來。當阿
底峽尊者聽了,心裡就想要去看看,並且幫助這些修行人。除此之外,種敦巴尊者也用心
祈求。但是說歸說,阿底峽尊者還是得回去,但沒想到就在他們要往回印度的路上,他們
碰到了戰亂,道路因此封閉了,於是尊者就跟拏錯譯師說:「不是我不願意,但此路不通
也沒辦法,我們還是回西藏吧。」拏錯譯師也很高興,因為他已經盡了義務。這時種敦巴
尊者就開始寫信給各方大德,謙虛地祈請他們能一起迎請阿底峽尊者,他就是用盡各種方
法,一面遊說阿底峽尊者,一面鼓吹藏人。
阿底峽尊者被人稱為「業果喇嘛」或「皈依喇嘛」,並非因為他只會這兩種法,而是
在他講很高深殊勝的法時,菩提光法王與種敦巴尊者為了利益藏人,都曾分別祈請尊者講
業果和皈依,因為世風日下,真正持戒積福的人太少了,所以他希望尊者能講一般藏人都
能修習的法。
種敦巴尊者程度非常高,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化身,為了和阿底峽尊者一起把法傳到
西藏。有幾次他把修行的體證告訴尊者,尊者不只一次讚嘆:「早知道西藏有你這樣的大
德,我就不用來,有你就好了。」
阿底峽尊者有非常多的弟子,像種敦巴尊者這樣的大德就有十七八位,都是以後各教
派的開山,他們確實得到尊者的傳承,也幫尊者講了很多法。
種敦巴尊者在承事師長的時候,有很多教授他都記在心裡頭,有一次,他們來到了一
個很破舊的房子,他就請尊者在外面等,一個人進去打掃、舖床,再請尊者進來。他除了
很殷切的迎請師長,他也很清楚藏人需要什麼,並努力將師長的法往下傳。當尊者要走的
時候,他問尊者以後要依止誰,尊者說「經藏」,也就是法。而當種敦巴尊者要走的時
候,他也是這麼告訴他的弟子-博多瓦,表示他真的是照著師長的話去做。因此,在尊者
快要走的時候他告訴其他弟子,以後要依止種敦巴,因為他是最能傳承教法的人。
將印度和西藏兩相比較,在阿底峽尊者離開印度之後,印度的佛法就漸漸走下坡,反
觀西藏,佛法反而因此開展開來,因為在西藏有一群很好的弟子努力將教法傳承。所以我
們呢?如果我們也像種敦巴和其他弟子一樣,那未來的教法是很有希望的。
玉鳳老師:
種敦巴尊者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大家都希求能夠得到他的教授,因此很多人寫信希望
迎請他,但是他都說沒有空,因為尊者在世他要承事師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情誼
是很濃厚的。
如英法師:
菩提光王迎請到阿底峽尊者之後,他祈請尊者說業果和皈依因為業果和皈依貫通一切
的法,如果沒有對它們有深切的了解,學其他的法就像沒有根一樣。就像廣論所說,聽聞
軌理,依止善知識,皈依,業果,中士道講出離心,上士道講菩提心、空正見,這一切都
是依附在業果之上,這就是菩提光王非常有智慧的地方。
阿底峽尊者的功德有多大呢?有一次他的弟子夢到佛菩薩跟他說:「你所請來的善知
識,他的功德超過所有印度和西藏人加起來的功德。」這就是他多生多世累積下來的。
種敦巴尊者雖然是在家居士,但是他來歷很不一樣,為人非常謙虛,有一次他單獨出
去,結果有一位出家人,看他穿著樸實,以為是個普通人,就想要種敦巴尊者當自己的侍
者,於是他開始向尊者講很多法,種敦巴尊者頻頻點頭說好,這出家人就很得意。走著走
著,他發現有很多人好像要歡迎某個人,他就問:「你們在等誰啊?」「種敦巴尊者啊。
」他再問「那這位大德長什麼樣子呢?」別人回答:「好像就是你後面那位。」這位出家
人趕緊回過頭問:「聽說你是種敦巴?」尊者說:「別人都是這樣叫我的。」於是這位出
家人很慚愧地就跑了。
種敦巴尊者和阿底峽尊者的緣很深,晚上他們都一起睡覺,但礙於種敦巴尊者是一位
在家人,所以兩人中間隔了一個布幔,這表示師長對弟子是非常非常照顧的。阿底峽尊者
晚年時身體不好,種敦巴尊者都幫他處理糞便,有一次他就用手去盛尊者的糞便,他就捧
著走下樓梯,而每下一個台階他就證悟一個甚深三摩地。他得到這種定所產生的功德,可
以讓他知道一隻大鵬鳥飛十八天所見到的範圍以及這個範圍內全部眾生心裡所想的事情,
這種功德就是從承事師長而來。阿底峽尊者一開始即告訴他的弟子:「真正要成就必須依
靠善知識,你所得到的都是來自對善知識的信心,而不是自己的學習。」一般在漢地佛法
不太講傳承教授、承事師長,但是藏地卻非常非常重視,就像廣論中有一句話:萬善根本
從師出。
出處:
http://home.so-net.net.tw/cipherkao/class/93/20041119.htm
--
要消除憎恨與其他毀滅性情緒,你就要發展出相對的情緒──憐憫與慈悲。
如果你有很強烈的憐憫心,非常尊重他人,寬恕就會變得很容易了。
──達賴喇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4.75
※ 編輯: Jack0 來自: 218.168.214.75 (10/13 00:53)
※ 編輯: Jack0 來自: 218.168.214.75 (10/13 01:30)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 218-168-213-240.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6/10/13 15:50:28 從 218.168.213.240 修改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