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 ——兼談《雜阿含經》的雜中之序
明 遠
內容提要:
本文探討的是北傳佛教《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大致分兩部分:
一、涅槃本質是什麼:是三毒之掃除;是諸法之碩果;是修行之果位;是心靈之淨化;
是人生之至樂;是生命之解脫;是生死之坦然;是佛陀之理想;是流轉之無礙。
二、趨向涅槃的途徑:正觀五蘊、正觀六入、思維四諦、觀緣起生滅、行八正道、念四念
處、修七覺支、正受四禪。
另從諸天偈頌經群分析了涅槃思想的人間性。
關鍵詞: 涅槃 經群 雜阿含經
--------------------------------------------------------------------------------
"四阿含"中《雜阿含經》為最後譯出。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1譯於建康
。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口宣梵本,寶雲傳譯,慧觀筆受,50卷。與其它三部阿含不同
的是,《雜阿含經》不是靠背誦(或者說不只是靠背誦)譯出,它有梵文底本。《佛
國記》載,東晉法顯西行求法,在師子國得到《彌沙塞律》及《長阿含經》、《雜阿含
經》和《雜藏》的梵本,使此次翻譯有了文字依據。所以梁啟超認為"此本與'塞部'當
有關係。'塞部'本盛於南天竺,則師子國宜受其影響。求那東渡之前,固亦久淹師子
也。"2 大概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時代使然,《雜阿含經》的譯本似未得到很
好的整理和保存,使現存本卷次不順,並佚去兩卷,而誤以求那跋陀羅所譯的《無憂
王經》編入3。 《雜阿含經》是由針對不同的對象所說的法而分類整理的,《雜阿
含經》的聽眾、教授、文句無不顯出"雜"的特點,計有1362經之多。這就給我們的閱讀
、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而研究《雜阿含經》又有特殊的意義:《雜阿含經》是在佛
涅槃後三個月的第一次結集時,由阿難誦出的,在"四阿含"中也是誦出最早的,此後在
印度各派中代代相傳,體現了原始佛教的重要精神,龍樹菩薩判為"第一義悉檀",《
法華玄義·卷十》說它"明諸禪定",印順導師認為《雜阿含經》以"甚深法義為主",無
上甚深法義由此出4。 《雜阿含經》的文義如此甚深殊勝,而研讀又如此困難,如
何解決這一矛盾呢?筆者在粗讀、細讀相結合的基礎上,發現從《雜阿含經》的有關"
涅槃"的內容入手,理出相關經群不失為研讀之捷徑。
一、有關"涅槃"的名相 《雜阿含經》中出現"涅槃"558次,分佈於254經當
中,相關的表述有20多個,它們的所指、意義往往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有時甚至是
名異而義同,聯繫上下文,要搞清它們的具體意義還是不難的,研讀時不必為名相表
述的不同而困惑。現大致列出分佈情況: 1、涅槃(36、110、490等) 2、般涅
槃(35、110、237、249、266、271、365、1025、1212等) 3、自得涅槃(32、26
9等) 4、自覺涅槃(33、34、39、46、60、64、76、84、85、104等) 5、見
法涅槃(28、170等) 6、正向涅槃、非正向涅槃(407、550) 7、安隱涅槃、
無上安隱涅槃(36等) 8、增上樂涅槃(254) 9、不順涅槃(407) 10、不
向涅槃(409) 11、無餘涅槃、有餘涅槃(311、1177、1242等) 12、現法智
有餘涅槃(738、740) 13、無行涅槃、有行涅槃(866) 14、甘露涅槃(932)
15、轉趨涅槃、轉向涅槃(866) 16、中般涅槃(866) 17、生般涅槃(8
66) 18、上流涅槃(736) 19、第一義涅槃(170) 20、涅槃道跡(219)
21、似趨涅槃道跡(220) 22、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後住涅槃)
(200、220、545、568、 694、964、1173、1174)
二、涅槃是什麼 涅槃為梵語Nirv?na的音譯,從語言學上看,v?為動詞詞根
,意為吹;nir為否定性前綴。Nirv?na意為吹滅。在《雜阿含經》中"涅槃"的基本意
義為圓寂,是佛陀或大德肉身死去的代稱。 例一:如來涅槃後七日,尊者阿難往支
提所……(1197經) 例二:(世尊)般涅槃已,雙堅樹尋即生花…… 例三:
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979經) 在《雜阿含經》中"涅槃"的意義決非僅此而已,現一一以例說之。
1、涅槃是三毒之掃除: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雲何為涅槃?"舍利弗云:
"涅槃者,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490經)
2、涅槃是諸法之碩果: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
涅槃。…?quot;
3、涅槃是修行之果位: "若比丘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
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中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
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
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740經)
4、涅槃是心靈之淨化: 佛告諸比丘:"惟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
真實。"(39經)
5、涅槃是人生之至樂:佛告難提:"……有身之欲,亦復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
涅槃、出離之樂,汝當捨離有身顧念,樂於涅槃之樂為上、為勝……"
6、涅槃是生命之解脫: 佛告比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
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28經)
7、涅槃是生死之坦然: (富樓那)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床、
臥褥、供養眾具悉皆備足。三個月已,具足三明,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311經) (陀驃摩羅子)即於空中,內身出火,還自焚其身,取無餘涅槃,消盡
寂滅,令無遺塵。(1076經)
8、涅槃是佛陀之理想: 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
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5。"(979經)
9、涅槃是流轉之無礙: 爾時,世尊觀察恆水,見恆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
語彼比丘:"汝見此恆水中大樹流不?"答曰:"已見,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
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
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至大海否?"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言
:"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
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6涅槃。"(1174經) 伽摩
比丘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
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7。"(568經) 總而言之,在《雜
阿含經》中,涅槃的含義是多姿多彩的,表述方式也是靈活多變的。從本質上說,涅
槃是和平寧靜、清涼安樂的心理境界;是究竟解脫、完全無我的理想境界。從這方面看
,原始佛教不是神秘的,而是人生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 其實,涅槃的概念並
非佛教的專利,在佛教出現之前和同時的婆羅門教、耆那教等也有涅槃之說。婆羅門教
將"梵我合一"的境界稱為"梵涅槃";耆那教認為涅槃是擺脫諸業、靈魂升至世界的頂
端、享受絕對的安樂。外道認為涅槃是我之享樂,而佛教所說的是無我的、不執著的和
無自性的,這一點在《中阿含經》和大乘佛典中表述得殊為詳實,所以說涅槃也是發
展的概念。8
三、正觀五陰(蘊)見法涅槃、自覺涅槃、自得涅槃 經群28、32-36、39、
46、60、64、76、109-121、125、129、268、269。 例一:佛告比丘:"於色生厭
、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
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28經) 例二:
"聖弟子於此五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授受。無攝受者,則無
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32
經) 例一解釋了何為見法涅槃:對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產生厭離之心、
滅絕之心,以至於不起煩惱、獲得心靈的超脫。例二則指出觀想方法:要觀五蘊自性為
空--非我、非我所,那麼聖弟子處於既不攝取,也不付出的心境,就沒有了自我的執
著,就證得涅槃了。
四、正觀六入無可取而自覺涅槃、正向涅槃 例一:尊者阿難語純陀言:"…
…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葉、斫枝、剝皮,求其堅實,
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自觀時,
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248經) 例二:"……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六入處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
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274經) 例三
:世尊告諸比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說,是名如實知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經。"(
304經) 例一用形象的譬喻說明六根如樵夫,六塵如芭蕉,六識如利斧,重在揭示
"六塵"無所用,故修禪者當正觀之而自覺涅槃。例三重在揭示六觸之感受為虛妄,是
假名,修禪者當如實觀照而正向涅槃。
五、思議四諦而正向涅槃 經群404、407-409、411、413、414。 例一: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應如是議論: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
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議論,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408經)
例二: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
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四聖諦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
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quot;(411經) 這段經群中論說四聖諦與涅槃的關
係,文句多大同小異。饒益:收益。文義較明確:議論四聖諦自有收益--正向涅槃。
六、觀緣起生滅而趨涅槃 經群293、308、347-349、351、468、470-473。
例一:世尊告諸比丘:"我今於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說
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
,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349經) 例二
:世尊告異比丘:"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慾
、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
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寂滅涅槃。……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
一切取盡、愛盡、無慾、寂滅、涅槃?quot;(293經) 例一從還滅的角度說明無明
滅則苦滅,則趨向涅槃。例二從緣生、緣滅正反兩方面說明有為、無為二法都歸趣涅槃
,最後又描述了涅槃的心理境界。
七、行八正道直通涅槃 經群271、490、492、495、497。 例一:(閻浮
車)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
,正見乃至正定?quot;(490經) 例二:佛告低捨:"……從此道出,前見二道,
捨左從右前行,復有澗坑渠流,復當捨左從右;復有叢林,復當捨左從右。汝當如是漸
漸前行,得至某城……前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
、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澗
渠流者,謂嗔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城者,謂般涅槃。"(271
經) 例一通過閻浮車與舍利弗的問答,明確指出八正道是通向涅槃的大道。例二為
佛陀所說,強調捨左從右意在說明正見的重要--首先要知道選擇正確的道路。但涅槃
之路是充滿荊棘的,要在右路上殺貪、嗔、癡三毒,除色等五欲,最後才能直達涅槃的
城堡。修習八正道是佛陀的重要思想,這段頗富文學色彩的譬喻把八正道與涅槃的聯
繫這一深刻的道理說得形象生動、淺顯明白,即使是佛學根基很淺的人也不能不信服佛
法的殊勝。
八、念四念處求安隱涅槃 經群542、545、621、627、636、638。 例一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心住,聖弟子雲何修習多
修習,於此法律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住四念處。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
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592經) 例二:佛告阿難?quot;若比丘住學地者,未
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
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621經) 例一明確指出欲求安隱涅槃心住
,當住四念處。例二詳說身身觀念處,從說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勤修此四念處自
然能不放逸於行,進而導歸正念正智的正道,寂靜於心就得安隱*9涅槃。
九、修七覺支轉趣涅槃 經群498、706、707、713、727、734、736、740、8
03。 例一:佛告諸比丘:"……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
、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旖覺支、喜覺支
、定覺支、捨覺支。為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706經)
例二:世尊告諸比丘:"……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
,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
為正覺,轉趣涅槃。"(707經) 例一首尾說明七覺支的作用,直至轉趣涅槃。中間
一句指出七覺支的具體內容。例二則有對比的方法:先說五蓋不轉趣涅槃,再說七覺
支轉趣涅槃,也就說明了七覺支能破五蓋。趣,向。七覺支是令修習者轉向涅槃的方法
。
十、正受四禪而寂滅涅槃 經群170、474、747、864、867、869、870。
例一: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
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
,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
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門寂滅。"(474經) 例二: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余愛盡、無慾、
滅盡、涅槃。"(864經) 例一的經文直白如話,具體解釋四重天的心理境況為:言
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和出入息寂滅,而二、三、四禪天又是漸次對前一禪天
心境的寂滅。例二先解釋初禪天如何觀想,最後總結初禪天之境界:捨離、余愛盡、無
慾、滅盡、涅槃。867、869、870三經分別說二、三、四禪。474經是總說,864、867
、869、870分別解說,在《雜阿含經》中這樣條理清晰、圍繞一個主題解說的經群還不
算很多。
十一、諸天相應偈與涅槃 經群995-1022、1062-1070、1275-1299。 自9
95經之後,多為諸天子與世尊的往復偈頌。內容涉及家庭、社會和王室的具體生活,
結句偈大多是: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或:
離欲斷諸結,涅槃永不生;將此最後身,催伏眾魔軍。 從以上兩頌中,我們可
以看出佛陀所說的涅槃是不怖不畏、斷除煩惱和超越世間恩愛的。從唱和問答的對象
和內容看,涅槃思想完全是結合各階層人們的現世生活的,是針對各種思想疑惑的。所
以涅槃思想不是一種玄想,而是一種人間思想。
以涅槃為綱,以經群為目,能較清楚地理出《雜阿含經》的雜中之序,弄清各
經之間的關係,如總分關係、並列關係、連續反覆關係、間隔反覆關係。但佛陀的思想
是博大而精深的,有的經在一經中所說的不一定是一個主題,將它歸於某一經群,還
是重複歸類?那恐怕還是要從細微處入手,篇篇都不放過,那一定會發現更多閃光的珍
珠,那時再重作整理,應該會更加合理。
註釋:
1、 梁啟超《說四阿含》定出書年為劉宋元嘉24(434)年。後人多依其說。
2、 台灣新文豐版《中國佛學研究史》P290。
3、 即宗教文化出版社版23、25卷計三經:604、640、641經。另說,東方出版中心
《中國佛教·雜阿含經》:"其中第23、25兩卷原已佚失,後人誤收晉法欽譯
《阿育王傳》、梁僧伽婆羅譯
《阿育王經》的部分以及另一典籍共三經。"
4、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P007,東初智慧海叢刊29。
5、 該句在979經中凡見四次,1197經中出現兩次。"於"應解作"為了"。
6、 浚輸:高麗藏、聖院藏有作"後輸"、"後住"、"後輪"、"浚輪",版本之正誤另文詳考
。從1174經看,"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宜整體理解,是互文現義的譯法。
理解中道、直行、無礙即可。
7、 見6。
8、 與婆羅門教、耆那教的比較說采自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P192。
9、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隱通穩。"甚是。《法華經》:"不為五濁人苦所危曰安,
日倒暴風所不能動曰穩。"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 ◤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 bbs.kkcity.com.tw │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