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ytr2320" <ytr2320@yahoo.com.tw>,
關於法義的討論和辯論,後學在這裡做一個小小的補充.
這是發生在佛陀要入滅的前幾天...
佛陀告訴所有比丘,現在向您們說四大教法,仔細聽著,仔細聽著,善加的思索.
所有的比丘回答,是的,世尊,我們樂意聽著您的教法.
什麼是四大教法.如果有比丘這樣講著,諸位賢士,我在某村,某城還是某國,親自聽
到佛陀所說,親身接受佛陀的教化.聽到他的言論後,不應該不相信,,也不應該毀抵
而是依據經典來確認聽到的言論.依戒律和依教法來推究.如果此比丘的言論不符合經
典的記載,不符合戒律的規定及不符合教法的內容,應當向他解釋,佛陀並沒有如此的
教導,您接受錯誤的教法.因為依據經典,依照戒律及依照教法,您先前的言論違背佛
法.您不當依此言論來受持,不要向其他人宣傳,應當捨去.如果這位比丘的言論皆符
合經典,戒律和教法,應當向他說,您的言論確實為佛所說,因為依照經典,戒律和教
法,您先前所說的和佛法相應.賢士,您應當依此言論來受持,盡量向別人推廣,也不
要捨去.這就是第一大教法.
如果有比丘這樣講著,我在某村,某城還是某國,和其他的比丘們,追隨德高望重和博
學的尊者,親自從他接受到佛法,戒律和教法.聽到他的言論後,不應該不相信,也不
應該毀抵,而是依據經典來確認聽到的言論.依戒律和依教法來推究.如果言論不符合
經典的記載,不符合戒律及不符合教法,應當向他解釋,佛陀並沒有如此的教導,您從
那裡接受到錯誤的教法.因為依據經典,依照戒律及依照教法,您先前的言論違背佛
法.您不當依此言論來受教,不要向其他人宣傳,應當捨去.如果這位比丘的言論皆符
合經典,戒律和教法,應當向他說,您的言論確實為佛所說,因為依照經典,戒律和教
法,您先前所說的和佛法相應.您應當依此言論來受教,盡量向別人推廣,也不要放
棄.這就是第二大教法.
如果有比丘這樣講著,我在某村,某城還是某國,和其他的比丘們受持佛法,戒律和律
儀,親自接受到這樣的佛法,戒律和教法.聽到他的言論後,不應該不相信,也不應該
毀抵,而是依據經典來判斷聽到的言論.依戒律和依教法來推究.如果言論不符合經典
的記載,不符合戒律及不符合教法,應當向他解釋,佛陀並沒有如此的教導,您從眾比
丘們接受錯誤的教法.因為依據經典,依照戒律及依照教法,您先前的言論違背佛法.
您不當依此言論來受教,不要向其他人宣傳,應當捨去.如果這位比丘的言論皆符合經
典,戒律和教法,應當向他說,您的言論確實為佛所說,因為依照經典,戒律和教法,
您先前所說的和佛法完全相應.您應當依此言論來受教,盡量向別人宣傳,也不要摒
去.這就是第三大教法.
如果有比丘這樣講著,我在某村,某城還是某國,和一位比丘受持佛法,戒律和律儀,
親自聽到這樣的佛法,戒律和教法.聽到他的言論後,不應該不相信,也不應該毀抵,
而是依據經典來判斷聽到的言論.依戒律和依教法來查證.如果言論不符合經典的記
載,不符合戒律及不符合教法,應當向他解釋,佛陀並沒有如此的教導,您從那位比丘
接受錯誤的教法.因為依據經典,依照戒律及依照教法,您先前的言論違背佛法.您不
當依此言論來受教,不要向其他人宣傳,應當捨去.如果這位比丘的言論皆符合經典,
戒律和教法,應當向他說,您的言論確實為佛所說,因為依照經典,戒律和教法,您先
前所說的和佛法完全相應.您應當依此言論來受教,盡量向別人相傳,也不要捨去.這
就是第四大教法.
原文請至: http://www.cbeta.org/
詳見 No. 01 長阿含經 (卷3) T01, p0017c 遊行經
最後感恩jt5354仁者的更正以及提供下列相關經文。
南傳大藏增支部「 迦摩羅經 」(十種不信)
本經出自南傳巴利藏經增支部經典第一冊﹔《三集第二大品189》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於名為羇舍子之伽藍族邑。
伽藍族羇舍子等聞,沙門尊瞿曇是釋迦子,從釋迦出家是羇舍子,又,
彼尊瞿曇有美好之聲揚,謂﹕彼世尊適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乃至....
宣示.......如是能遇阿羅漢是幸甚甚。
其實,羇舍子伽藍眾即詣世尊之處。詣已,一類之人即問訊世尊而坐於一面﹔
一類之人即與世尊互相慶慰,玫歡迎,銘感之交談已,坐於一面。
一類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白出名姓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默然坐
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羇舍子伽藍眾白世尊言﹕大德!有沙門、婆羅門眾來自羇舍子,
彼等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與駁斥、輕蔑、卑視、拋棄。
大德!復有他類沙門、婆羅門來至羇舍子,彼等即皆只述自說,相反者,對他說則與
駁斥、輕蔑、卑視、拋棄。大德!對彼等,我等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
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偽?
伽藍眾!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藏(經)之教(相合)
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
之見(相合)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與信之。伽藍眾!
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
執取之即能引來無與苦﹔則伽藍眾!汝等於時應斷(彼)。
伽藍眾!汝等云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貪是為益耶?或是無益耶?
大德!是無益?
復次,伽藍眾!此有貪心之人是為貪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取不與者、
與他之妻通、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瞋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復次,伽藍眾!此有瞋心人是為瞋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取不與者、與他之妻
通、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以長夜之無益與苦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愚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復次,伽藍眾!此愚癡人是被愚癡所蔽、心有所捕、殺有命者、取不與者、與他之妻
通、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與苦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無罪耶??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智者之所稱讚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若圓滿之執取取即能引無益與苦,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伽藍眾!是故,我語﹕『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藏
(經)之教(相合) 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與信
之
。伽藍眾!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
此
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與苦﹔則伽藍眾!汝等於時應斷(彼)。』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乃至........勿因是師即與信,迦藍眾!
若汝等唯自覺﹕『 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讚嘆者,若將此法圓滿
執取,即能引益與樂﹕即伽藍眾!其時應具足而住之。』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無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復次,伽藍眾!此無貪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捕、不殺有情命、不取不與者、
不與他妻之通、不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即與彼以長夜之益與樂。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愚人內心之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復次,伽藍眾!此無瞋人是不為瞋所蔽、心不為捕、不殺有命者.....乃至......
不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為益!
復次,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內心之無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復次,伽藍眾!此無癡人是不為愚癡所蔽、心不為捕、不殺有命者、不取不與之物、
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是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無罪耶?
大德!是無罪。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稱讚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稱讚者。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益發樂耶?或不耶?
大德!圓滿執取,即能引益為樂。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伽藍眾!是故,我語﹕『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因
與藏(經)之教(相合),勿信因基於尋思、勿信因基於理趣、勿信因熟慮因相、
勿信因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勿信因(說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門
是我等之師。』伽藍眾!若汝等共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
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則伽藍眾!其時應具足而住,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伽藍眾!彼聖弟子即是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以正知、正念、與慈俱行之心...
與悲俱行之心.......與捨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
(方)
亦同。如是橫遍愚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
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伽藍眾!彼聖弟子如是心而怨憎,如是心無貪欲,
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有是處,我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處趣天
世
,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我將於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
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匠得第二慰安。
又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夜業之人,何有苦之
觸
?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已之清淨,此即彼所得第四慰安。
伽藍眾!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
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欲貪,
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種慰安。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
果,即有是處,我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又若無後世,逤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則我將於此現世,以無怨、無貪、無苦、
有樂以我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
又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
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 ,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已之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
安
。
大德!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
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大德!奇哉...乃至........
大德!我等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請世尊存念我等從今日起終生
皈依為優婆塞。
末學ytr2320合十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1933 梯" <chuit@kkcity.com.tw> 撰寫於郵件
news:492Dhb$hvw@bbs.kkcity.com.tw...
> ※ 本文轉錄自 [chuit] 信箱
>
> >
>
> 仁者 :
>
> 觀於法義的討論和辯論是被佛所允許的
>
> 再者 佛法本身十分重視知見與多聞
> 如果對於法義討論都得小心翼翼害怕業的作用
> 而不去對相似法及假佛說法加以討論辯思的話
>
> 基本上這是對佛法本身並未產生正信
> 同樣的也不了解五色陰的作用本質及業的本質
>
> 至於業報的問題
> 對於業有基礎認識的人 都會了解業本身無可避免
> 即使是阿羅漢與佛在未進入無餘涅盤之前
> 同樣的難逃業的作用
>
> 因此過分強調業並不是佛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