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大乘佛教]解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
#1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機
[大乘佛教]解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


「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出典如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
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淨土五經.佛說阿彌陀經》


歷代高僧解說上段經文如下:


問:「據經文云,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然,修行者,
或有數月,或是數年,數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亂者何故?」
答:「其因有三:1罪業深重故;2念力不足,或是修持不專故;3念不如法故。」
須知!人之心,散亂因多於見聞所障,若能見聞悉能念佛,
如見色不忘念佛,聞聲不忘念佛,則其心不起妄念,速能得著一心不亂,
得到不亂便是入念佛三昧,往生極樂是不待自得矣!

復次:執持名號有四種:

1事持名念:不論在家、出家、或是天人等,若能看輕五欲名利,身心放下,
            更能斷除習氣,念娑婆苦,欣慕淨土的妙樂,將彌陀六字洪名,
            口念耳聽,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外絕邪境,內心靜慮,行也如如念;
            住也如如念;坐也如如念;臥也如如念;所謂四威儀中,
            不斷相續的念,為事持名念佛。

2理持名念:此法具諸禪觀法門。先明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無量光,
            照而常寂—無量壽,以光壽之體,而起信願持名,一心稱念,
            動靜不二,為理持名念佛。

3事理不二持名念:所謂方便也可,不方便也可,在禪觀中也可,鬧動中也可,
                  誠是真妄不相礙,全妄即真,心佛眾生無差別,念念彌陀,
                  聲聲極樂,為事理不二持名念佛。

4隨意持名念:不局在有無禪觀等方便,只是隨意稱念,念至一心不亂,
              及至命終,得隨意往生,見佛聞法,為隨意持名念佛。

當知:
1修「事持名一心念」成就,則不被見思惑盡,
  臨終感應身佛現前,往生到凡聖同居方便土的極樂;
2修「理持名一心念」成就,能破塵沙無明,
  感報身佛現前,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極樂;
3修「事理不二一心念」成就,則破根本無明,
  感法身佛現前,往生常寂光土的極樂;
4修「隨意持名一心念」成就,則隨其工夫的深淺,
  而得隨意感佛現前,往生極樂淨土的。

附錄:持名念佛十種方便法。

1端身持名念佛:在行住坐時,身必端正,須知身正則心正,
                心正即妄念不生,自然清淨,如是念則速獲一心不亂。
2記珠持名念佛:念佛一聲,以手指過一珠,不得錯亂,則借珠以束心,
                自然速得身心寂然清淨。
3金剛持名念佛:在鬧場中,人地有礙時,則可只動口脣,以金剛密持,
                不拘多少,必須字字分明,從心裡底湧起佛號,
                則能除一切妄念,速證念佛三昧。
4高聲持名念佛:在妄想紛起,或是神智昏沉時,必以高聲念佛,
                振作恢復精神,念到境界煥然一新時方罷,
                降低細聲為最妙的念法。
5低聲持名念佛:在疲勞過迫時,單以口念自聽分明的程度,稱念至精神恢復,
                有興趣時,便可以高聲或轉念別法。
6調息持名念佛:在靜坐時,先調息以不緩不急,隨其出入,
                每一息稱念佛號一聲,念至息念俱忘,身心安泰,
                即就是唯心淨土的境界。
7禮拜持名念佛:端身向佛,一面拜、一面念,或是一拜一念,
                或是一拜念數聲皆可,因為身拜佛、口念佛、意思佛,
                集中三業清淨,六根俱攝,此法效力最大,最易得念佛三昧。
8結期持名念佛:自定期間,謝絕一切來往,身心放下專志稱念,
                所謂:「克期取證。」此法最速能得一心不亂,行者勉之!
9病中持名念佛:在病中,當思惟娑婆所受皆苦,以苦當作死然,勤念佛號,
                期待彌陀接引,則是最好的安慰方法。
                昔時有一病僧,在臨危痛苦時,一聲啊恣A一聲阿彌陀佛,
                晝夜不停的稱念,果感如來的照護,不久病癒,對人說:
                「我在病中痛苦時,痛來即啊恕@聲,稍愈即稱念阿彌陀佛。
                現在病好,阿彌陀佛尚在,啊恕G字則不知到何處去。」
                善哉!此法可以借鏡的。
10十口氣持名念佛:以一氣中,隨息的長短稱念佛號至十餘聲,勢須再抽吸進,
                  方能再念,謂之一口氣,如是十次為十口氣。此法日本最盛行。
                  是根據彌陀四十八願中云:「十方諸眾生,欲生我國,
                  至心信樂,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成佛」之願。
                  此法最簡單,縱是世間第一號的忙人,也都可以辦得到,
                  因總計不費十分鐘的修持,臨終也是一樣的能夠往生,
                  在十種持名中此法為最方便的一種。
總而言之!念佛的方法,無論是依何法,或時之久暫,
必須念得一心不亂,才真是得念佛的工夫。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斌宗大師  解》


--
如果以為只有佛菩薩才會講佛法,那可就誤會大了…
魔也會講似是而非的佛法,那叫做「魔說」,所以要切記,墮入魔道,難以翻身。
如果以為解說佛經與佛法是多麼了不起的事,那可就誤會大了…
胡亂解說佛經與佛法,必定下地獄後,再得智障報哦…
我寧可去佛寺當義工、誦經、拜佛菩薩、禮懺、持咒、念佛、聽歷代高僧的教誨!
我也不要下地獄後,再得智障報呢…
Tue Oct 2 03:24:22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以違反緣起法則的方式解釋緣起
#2
淨心
●以違反緣起法則的方式解釋緣起

◎緣起中沒有自我存在

   現在我們來看看一件極重要的事──被錯誤解釋的緣起既不屬於佛教,也
沒有什麼好處,說實在的,它只導致傷害。

    如前面所提到的,根據經文,佛陀說緣起是相依相續的,其中並未加入任何
東西。緣起始於無明,繼續發展直到最後受苦,在其中並沒有摻雜任何東西,摻
雜任何東西就是違背經文的原則。

    根據佛陀教誨的意義來看,我們很容易就可看出貫通三世的自我說法是錯誤
的。佛陀教導緣起是為了摧破邪見,破除人們對「我」、「人」、「眾生」的執
著。所以才說明緣起是輾轉相續的十一種狀況的連結,其中並沒有自我的存在。

    現在有人將緣起解說為同一主體貫通於三世之中:一個人過去世的煩惱,會
導致今世某一時刻受業報;而今世的業報又會產生新的煩惱,導致來世受業報。

    當緣起被如此教導,就會演變成有個自我、靈魂、眾生或人在輪迴流轉,就
如同漁夫之子嗏帝比丘陷入邪見的例子。佛陀教導緣起,是為了不要讓人們存有
自我,相反地,我們卻教導有個自我,佛陀已經很清楚地把原理說出來,我們卻
偏偏重新創造出有個自我的解釋。

    因此,我們要拿「四大教法」( mahapadesa )做為判斷的準繩,它告訴我
們,若以自我存在的觀點解釋緣起是錯誤的,因為佛陀教導「無我」。因此若你
能認識到緣起沒有自我存在,才是正確的,如果你認為有個自我或緣起貫穿三世
,就是錯誤的,這將會誤導大家產生有「我」的觀念。如果直接以巴利經文的原
則來解釋,緣起是輾轉相依相續的,別對巴利經文有任何修改,就不會產生自我
,這才是正確的。


本文節錄自『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著


--

▲▲▲   歈  稙歈裐    
███ 朅朅歈朅            ▲▲▲
◥█◤ 朅朅潁矙矙  矙朅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Ξ     矙僓裐矙矙      ◥█◤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潁嘵    ◢Ξ  http://cbs.ntu.edu.tw
Tue Oct 9 10:35:45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滅苦?怎麼去做?
#3

多加解釋
以免法迄巴看不懂

※ 引述《fox (淨)》之銘言:
> > ※ 引述《wakalee@kkcity.com.tw (wakalee)》之銘言:
> > > 一、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若不接觸外境時,當下又要存什麼念?
> > 緣起的因不止是外境。三處合和而生受。
> 而且
> 六根對六塵當中
> 有 '法' 塵
    意根對法塵

> 沒有接觸外境時
> 仍然有法塵
        意根對法塵
Tue Oct 9 12:18:48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中台風雲總是空
#4
光明
發信人: matrix.bbs@tiger.hfu.edu.tw (若胎生), 信區: Buddhism

  多年前後學曾參與靈泉寺所辦的"大專禪學會"
  當時由一位在寺中擔任要職的法師來帶領大家打坐
  現在想來還很感謝法師辛苦的指導

  有一次法師再教學之餘,提及台中某居士團體
  多所非難,剛好後學對該團體有一點認識
  覺得法師所言似乎並非事實
  而且偏離主題;例如
  該談談該團體的"六門功課",而非"八大弟子"
  該重視該團體的"敦倫盡份","老實念佛","廣學多聞,一門深入"
  而非盡說些該團體的居士多囂張,多固執,多自恃多學
  等等的言語,甚至批評該團體的創始者李老先生
  當時後學雖覺不妥,但師父畢竟是師父
  在家人不能逾越在家人的本分
  所以後學並沒有反駁

  多年後見網友對中台的"'討論'"
  後學心想不知是巧合還是報應
  但總覺得"傷人者人恆傷之"

  不過後學覺得不管那一方爭來爭去
  似乎只是多增加些複雜的因果罷了
  也許反而妨礙了自己觀照緣起性空的機會

   也許就此打住,適時的觀照一下
  反而會覺得若有所悟歐..........
------------
 2.一切有為法  如虛擬實境  如Matrix  應作如是觀

--
 * 來源: 華梵大學•阿育王 BBS  <203.64.33.5> telnet://bbs.hfu.edu.tw/



發信人: mulder@bbs.ee.ntu.edu.tw (穆德), 信區: Buddhism

感謝 b 及時將討論焦點導入較具建設性的方向,我再來湊熱鬧 :)
但我要談的和 b 不同,是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過我們自己在成為三寶弟子後,對於「道場」或「法師」
的態度是什麼?

說的更清楚一點,如果我們看到一些道場或法師的作法和我們原先的
「信仰」相抵觸,我們自己心中的想法如何處理?所抱持的態度又是怎樣呢?
是選擇將這些作為合理化?還是會去深入經教或找其他法師學長尋求解答?
還是認為自己「修行」不夠而將它置之不理呢?

說的更明白一點:中台禪寺有一些「事實存在」的作法(這樣的說法表示有
一些是似是而非的),在我所接觸到的任何人中,從未有人能給予我合理的、
讓我信服的解釋,我甚至認為其辯護者也無法說服自己這些作法的「如法性」!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自心如何處理這種矛盾呢?

有些人似乎是選擇以「因為我們的修行不夠,沒有能力也不應該去評斷」
這樣的想法「在心中」處理中台禪寺的這些作法;其他人似乎是認為「這樣的
作法根本是有問題的」。然而,即使在不苟同其作法的人當中,有人則是選擇
「自己不會去批評,但也不會去親近」的方式;而有人則是一有機會就加以批判!

不論你我選擇的方式是什麼?不知你我有無在這次的爭論中看出自己的「信仰」
是什麼?是相信道場與法師?相信晨曦社老學長?還是相信經教?或者...
其實是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前幾天在小小福遇到基督教的跟我傳福音,事後我就在想:「為何我就是不相信
這宇宙就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在一位師父傳授藥師法門的
時候,我的直覺想法是:「這是迷信!這在求人天福報!」可是自己還是把它
「信受下來」;說念觀世音菩薩的靈感不可思議,我心就想:「雖然我真的很懷疑,
但是它不可思議,所以我就應該把它『信受下來』。」看到中台禪寺宣揚買靈骨
塔功德不可思議、法輪瑞相多麼殊勝,我曾經也是把它「信受下來」,可是後來
覺得愈來愈不對勁。為什麼呢?誰能告訴我嗎?


--

風兒吹開我的心,
捲走了憂慮,
我把夢想一個一個洗乾淨...

發信人: mulder@bbs.ee.ntu.edu.tw (穆德), 信區: Buddhism

「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問一智慧】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法,來審查及判斷, 並與毘奈
耶( Vinaya )──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
基礎上。                                    ^^^^^^^^^^^^^^^^^^^^^^^^^^^^^^^^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
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
的軌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
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不要一聽聞就相信,例如某個比丘說這教法是我從佛陀那兒聽來的,或說是聽聞於僧
團長老和博學的人,而他們都說這是輾轉從佛陀那兒聽來的。雖然如此,也請各位務必先
起疑,並且去審查它,然後對照經典去判斷,它如法嗎?與毘奈耶比較,它如律嗎? 

    這是個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續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至數千年、數萬年
,假如這個原則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將不會被毀滅或混淆。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有
用的原則,名叫「四大教法」,這是佛陀設定以經和律作為檢核根據的教導,他沒有提到
阿毗達磨( Abhidhamma ),只提出要以經典(經)來審查、判斷,及與毗奈耶(律)作
比較。

                                                        - 佛使比丘講述

--

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
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 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
Fri Aug 27 01:58:29 1999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大乘佛教]解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西方淨土
#5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機
[大乘佛教]解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西方淨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西方淨土,出典如下: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
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淨土五經.佛說阿彌陀經》


歷代高僧解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下:


【消文】世尊再呼舍利弗說:
      「你當知!非是少善根,少福德的因緣,能得往生極樂世界的。」

【釋義】

此段是承上文,更一層的說明,
欲親諸上善人,必須有多福多善根,才能生到極樂國。
故要顯示持名的功德殊勝,預先斥修其他的福德為少善根,
以謂修其他的一切福業,皆為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以非往生的正因故)。

善根:善是純正良好的心願和行為;
根是表示生長之義,所謂純良的心願精進行持,求生西方的根本。
福德:作利人的善事,謂之修福,積聚善行謂之德。
行者若單以有善根,而無福德的助行來配合,亦不是生西方的條件。

故當知!堅持凡夫心是無善根,發小乘心是少善根,
不做利人事業是無福德,做而希望受報是少福德。
反之,若能發願念佛求生,則是難行中能行,即多善根;
一句洪名萬德俱備,即多福德,能以五濁惡世中持念即因緣殊勝。

更進一步說:善根是指念佛的正行,福德是指一切功德的助緣,
是謂念佛為大善根的正因,其餘的福業功德為助緣。

復次:什麼是多大的善?
智論云:謂能證五菩提心為最善。
1發心菩提:是說「無量生死中,能發大菩提心。」
2伏心菩提:是說「能斷諸煩惱,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是說「明了諸法,不外一心。」
4出到菩提:是說「得無生忍,出離三界。」
5無上菩提:是說「坐大道場,成最正覺。」
而能念佛雖是凡夫地能起大覺之心,正念昭彰,煩惱自滅,
由內心能明說法實相,得不退轉地,
直至成佛故,五種菩提俱得,則善中之善,為最多善之大善也。

什麼是多大的福?
行者修持一句彌陀,則萬德俱備,六度齊修!
念至一心不亂,身心放下,則不起貪心(布施度);
既沒有貪心則不造一切惡(持戒度);
沒有一切惡業則不計人我是非(忍辱度);
得一心不亂自然明白內心,不稍間斷,則無懈怠思想(精進度);
由精進道業,自然不起顛倒妄念(禪定度);
既無妄念則正念昭彰,不為他歧所惑,能根斷愚癡(智慧度)。
故堅持六字洪名,六度萬行該攝,修六度成則一切福德圓滿,
誠是福德中之多大福德也。

問:句句說明修持念佛的善根福德大,
    然,若修其他的法門,如禪宗豈是小善少福嗎?
答:當知!修禪是圓頓行,專注重禪定,而不求往生,
    雖是見解高,但後有未盡(來生的生死未了),
    如[吉吉]老人,精進禪定,為禪家大匠,後身托在曾家,仍落紅塵;
    凡五祖戒禪師,後身生在蘇家,貪戀富貴。
    故永明壽禪師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
    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由斯可知修其他法門的不穩當,故不能稱為大善、大福也!
    請行者細思之!

【顯理】善根,福德表自性具一切功德。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斌宗大師  解》


--
如果以為只有佛菩薩才會講佛法,那可就誤會大了…
魔也會講似是而非的佛法,那叫做「魔說」,所以要切記,墮入魔道,難以翻身。
如果以為解說佛經與佛法是多麼了不起的事,那可就誤會大了…
胡亂解說佛經與佛法,必定下地獄後,再得智障報哦…
我寧可去佛寺當義工、誦經、拜佛菩薩、禮懺、持咒、念佛、聽歷代高僧的教誨!
我也不要下地獄後,再得智障報呢…
Wed Oct 10 09:36:20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解釋錯誤的原因
#6
淨心
◎解釋錯誤的原因

    非惡意地錯誤解釋緣起是由於缺乏智慧的無明所造成的,並不像有些人如獅
子身中蟲一樣故意咬噬佛教。會解釋錯誤是因為只懂日常用語,而不懂法的語言
,當我們對勝義諦的理解能力逐漸消失,只能瞭解世俗諦,而依著世俗諦來闡明
緣起,常見便出現了。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分辨法的語言和日常用語,尤其重
要的是所謂的「人」和名色這兩個名詞。

    如果我們說的是日常用語,即一般人使用的語言,則我們每個人都稱呼自己
是個「人」,如果我們使用法的語言,就不說「人」,而說名色或身心。無論你
稱呼它是「人」或名色,並沒有實質的差別。但原來的問題仍然存在:人或名色
,它多久生滅一次?它如何生滅?

[名色的生滅]

    如果你問這兩個問題,有三個不同層次的答案可以回答:

    一、名色在每一剎那間生滅。但這種解釋幾乎沒有人知道或想知道,甚至認
為不需要知道。我們的名色、身心在每一剎那間生滅,這是使用阿毘達磨的解釋
。 心生起後就相續地在有分心( bhavanga-ci tta )之間生、住、滅。而一個
生、住、滅的流轉,就稱為一剎那,它比一眨眼的時間還快。根據這個意思,名
色或「人」在每一剎那間生滅,其速度快得無法以嘴巴計算。【譯註四】

    名色或「人」在一剎那間生滅,這種解釋和電流的高頻率解釋類似。當電流
通過一個連續不斷的電路,就產生電擊。這些電擊可能在一分鐘內即有上千個,
迅速到無法辨識的程度,就因為它們發生地這麼快速,使得燈泡發光而不見閃爍
。一念間也是如此快速,當它們迅速而緊密地連續發生,我們就無法感覺它的生
滅。我們必須依據詳密的心理分析,才能瞭解名色或「人」其實是在每一念間緊
密、連續、迅速地生滅,比電流還要快速。但是這種生滅和緣起沒有關係,緣起
並非指這種生滅。

    每一念的生滅只是單純機械化的心理過程,這是多餘且繁瑣的阿毗達磨知識
,與緣起無關。阿毗達磨用來表示生的這個字不是緣起中的生( jati ),而是
生起( uppada )──意思為「生」或「導致存在」, 其流程是生起( uppada
)、滯留( thiti )、壞滅( bhanga ),或生、住、滅。 生起( uppada )
和生( jati )相似而不相同。以上是名色或「人」的一種解釋:迅速且緊密連
續著的生、住、滅。

    二、另一種說法是一般人的解釋,就是名色從母親的子宮出生,在棺材中滅
去,它存在的狀態可以是八十年或一百年那麼長。在這八十年或一百年?堙A只有
一次生滅,即一次生死。根據這第二個有關生滅的解釋,「生」和「死」這兩個
字,在八十年或一百年的時空?堙A只用過一次。依這種日常用語的解釋,名色或
「人」在生死之間,存在八十至一百年。依據繁瑣的阿毘達磨語言解釋,一個人
的生和死,迅速到無法計算,但日常用語所說的生和死卻長達八十到一百年,讓
人等不及去算它,算一次生,要等到一百年後,才算一次死。阿毗達磨語言和日
常用語反應出兩種極端的見解。

    三、現在另有中道的解釋方式,它是以我們此刻所關切的緣起語義加以解釋
。生和死,在緣起語義中,表示某一個受的產生,而後接著愛、取、有、生,這
種生滅是來得及計算且可清楚觀察到的。當我們心念產生「我」的意識,就產生
了一個有和一個生,它是可以計算的,如果有個人很精進,他可在某一天觀察、
記錄有多少個「我」的產生,然後在第二天和第三天,重覆去觀察和記錄。這種
生滅的解釋不是迅速到無法計算,也不是僅僅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而後在棺材
中死去。這是以「我、我所有」來解釋名色或「人」的生滅,而每一次「我、我
所有」的感覺都由無明所造作。

    這種名色是由無明所造作。無明蘊釀了對「我、我所有」的執著,最後導致
苦的生起,這就是一個生和一個死,這種名色的生滅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是大
家可以在周遭環境中觀察到的。依這樣的解釋,一天之內就會有許多的生和死。
所以,請明白緣起語言的生和死這兩個字,有個特別的意思──即「我」的生和
死。不要將這個解釋和阿毘達磨語言的繁瑣解釋,或從母親子宮中出生是生,進
入棺材是「死」的日常用語解釋混淆了,如果對這三種語言混淆不清,就無法確
實瞭解緣起的意義。緣起應以中道的方式解釋,它並非迅速緊連到無法計算,也
不是分散(或分開)到一生中只有一次生和一次死,緣起是指每一次執著於「我
」的生和滅,此外,是要讓我們瞭解這種生和滅是緣生法,只是相互依存的自然
現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任何一個所謂的「人」,都只是在某一時間內、某種情況下的緣生法,不要
讓它成為一個自我、主體、梵我或任何類似的東西。它只是一個輾轉相依的自然
現象,發生、然後消逝。如果你要稱它為「人」也可以,或稱它為名色、身心,
它們都一起發生,只是個緣生法,由於無明、愛、取,使「我」的意識生起,就
造了一個「人」。我們必須殺死這種「人」,除滅這種「人」,果真如此苦便結
束了。因為這種「人」是苦的根源,佛陀教導緣起是為了要防護我們生出這種「
人」,能夠防護也就不苦了。這就是緣起語言中所謂的生和死。

[物質的生滅]

    另外還有一種關於生和滅的解釋,那純粹是一種物質的生滅,我們不認為它
有思想或感受,就好像野草的生和滅,這種生滅是另一種情況,它與無明或取無
關,不要把它和緣起混淆了。野草有生命,有生也有滅,但與無明、愛、取完全
無關,野草的生滅是另一種的生和滅,不要把這些不同的解釋混淆在一起。如果
我們知道「人」(即緣起的語言所謂的名色)的生和滅,那就夠了,我們知道這
些不同的意義,是為了要能夠辨別它們。但一定要確信,原始巴利經文中佛陀講
述的緣起並沒有被分為三世,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一天中可能發生好多次。

    現在不可能說出誰是第一位以貫通三世自我解釋緣起的人,或何時開始有這
樣的解釋,雖然最早的文獻記載於《清淨道論》,但可確定的是,在此書之前貫
通三世自我的緣起說就已經存在了。如果你想更詳細地知道這種教法,去打開那
些教導緣起的佛學院所使用的書籍以及《清淨道論》,你就會發現為延續三世的
緣起解釋。一般人所教導的緣起是:無明和行是過去因,即前世的因;識、名色
、六入、觸和受是今世的果; 愛、取、業有( kamma bhava )是今世的因;最
後,生有( uppatti-bhava )以及生、老死就是來生的果,這樣便形成了三世。

    再複習一次,我們看到十二支被切割如下:前兩支被列為前世,接著在中間
的八支被判屬今生,最後一或兩支則是來世的果,這一系列延續三世。有三個連
接點被稱為「連結」( sandhi )︰其中一個是介於前世和今世的生之間;另一
個是在這一生的中間,介於因和果之間;最後一個連結今世和來世的生。然而奇
怪的是, 這個說法使用「遙遠的時間」( attha )這個字來連結三世,所以便
產生了遙遠的過去世、遙遠的現在世和遙遠的未來世。但這不符合巴利經文,因
為巴利經文從未把現在稱為「遙遠的時間」,只有過去和未來有「遙遠的時間」
的記載, 即指遙遠的前世、遙遠的來世,但若指稱「現在」就不用 attha 這個
詞。 然而現今,人們將 attha 直譯成「時間」,用來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
世。

    這十二支是以惑、業、異熟來區分。無明是過去的惑,行是過去的業;識、
名色、六入、觸和受是現今的業報,愛和取是今世的惑,業有是今生的業,它發
展出未來;生有以及生、老、死是來世的業報,就這樣解釋前世、今世、來世。
這就是一次緣起流轉貫通三世的說法。想一想吧!

    關於這點,過去有位泰國僧王桑柯拉相信這樣的解釋已被錯誤地教導了一千
年,但他並不確定該如何正確地解釋,據他推測,緣起或許應該只在一世中。我
想我是個固執的小孩,因為我堅決支持巴利經文的解釋──緣起中一次心理活動
的流轉就如閃電。當它因為無明力量而起造作,就被稱為一個流轉或一個輪轉。
因此在一天之中,緣起就會發生很多很多次。

    將緣起解釋成貫通三世自我是錯誤的,它不符合原始巴利經文,因為它提出
了自我、梵我的錯誤觀念,這是常見。而且傷害最大的是,它沒有為任何人帶來
任何益處或用處。

    將緣起解釋成貫通三世自我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因為它不能落實在修行中。
不能修行的理由是因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如果因在前世,而果在今世,那能解
決什麼問題?如果今世的因導致來世的果,除了如痴人說夢空有收穫外,又能帶
給人們什麼好處?

    而且,三世的解釋不符合「法」的準繩:「直接體驗,當下可以得到成果,
讓大家一起來看,向內觀照,智者親自體證。」它引進常見的靈魂或自我,這是
錯誤的,完全沒有益處,無法用來修行,所以放棄這樣的知見以及觀念!讓我們
回到原始經文吧,這些經文在文字和意義上才是正確的。


【譯註四】參考論師阿耨樓陀造,法舫法師譯,《阿毗達摩攝義論》
          分別攝毗提品第四。(《大藏經補編》第7冊,813—816
          頁)


--

▲▲▲   歈  稙歈裐    
███ 朅朅歈朅            ▲▲▲
◥█◤ 朅朅潁矙矙  矙朅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Ξ     矙僓裐矙矙      ◥█◤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潁嘵    ◢Ξ  http://cbs.ntu.edu.tw
Thu Oct 11 08:57:44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7
tsai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akalee (wakalee)》之銘言:
> 雖然成佛與食肉沒有絕對關係,對於那些無法契入素食者,我說:多
> 談無益!本來六和敬中就已說明:戒和同住、見和同解。既非同儕,
> 可愍其眾生不必多言,或可學學六祖所說:若言語不合,合掌令歡
> 喜!(不然,不理會也是很好的方式^^)
>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吃素算是個哪們子的修行方式?
本師既未吃素,何須行素食這個外道法?
飲食方式,托缽是常法,既不托缽又素食有這個臉談戒嗎?
真是黑白顛倒到了極點...
--
┌─────KKCITY─────┐   ◢╱  只要你通過身份認證 ~    ◥█
         bbs.kkcity.com.tw           免經驗、五人連署即開班系板 
└──From:59.127.224.245     ──┘   ◥╲  趕快為班上設個秘密基地吧! 
Mon Oct 15 23:10:43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8
淨心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詳細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說死亡、入棺這件事,而是指在一
天中就已經出現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說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還沒有吞下的短暫時間內,可能就有好幾次的
有和生。假設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鐘或甚至一分鐘的咀嚼,在這六十秒中
,你們的念頭可能已經隨著好吃、難吃而反反覆覆地打妄想,或隨著美味而沈迷
於幻想中,只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
」、「我所有」了,在吃完飯之前,就可能產生了數不盡的有和生。如果你是個
很會想、很能感受或外緣太雜的人,那麼在一餐還沒吃飽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
的有和生了。

    關於這點,佛陀在《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第六樹品中這樣說:「比丘們
!如果在享用段食時,有了貪、喜、愛,就產生了此特定的識,並且在發展增長
中。那裡有識的安住和增長,那裡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確理解這意思嗎
?它可能深奧到讓人無法正確理解。所以,請容我再重覆一次:「比丘們!如果
在享用段食時,有了貪、喜、愛,就產生了特定的識,並且在增長中。」【譯註
十】

    當我們口中咀嚼食物時,如果由於貪、喜而覺得好吃,當下識便已形成且在
增長中。這就是說,它微細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間,就有好多個過程可以產生識,
而且又是很多種識:「哦!這個好吃,我要多吃一點,嗯.... 嗯.... 好吃!」
每一次感覺可口就會產生新的識,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覺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不斷地在心中產生,都是識的力量在驅使,
名色也因此而改變,並產生作用,在這之前名色是沒有作用的,現在它正隨著識
而產生作用。識生起很多次,就有那麼多次名色的生和滅,而這都發生在咀嚼一
口飯的時間內。因此佛陀說識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名色就投入了,這個例子是指
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間,特定的識就已形成並增長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間
」!正在咀嚼食物時,由無明、行、識的造作,就產生種種的名色,因為每一次
的咀嚼都是不相同的,對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變。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進去前
,就產生種種名色了。

    接著在巴利經文中,還有更錯綜複雜的事:「那裡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
嚼一口食物之間)那裡就有行的增長。」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產生,越
來越強烈,愈來愈多,直到形成了強烈的意業。

    接著:「那裡有行的增長,相續地那裡就有新的有將產生。」正當坐著吃飯
時,那?埵釵瑼熙y作,那裡就相續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裡就生起特定的、
新的有了。「那裡有新的有產生,相續地那裡就有生、老、病、死。」

    這點如果以日常用語來解釋,一定會形成來世或未來世,但巴利經文中,佛
陀並不是這樣說。經文說口中咀嚼食物的當下,若貪、喜和愛生起,就有新的有
,而沒有說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說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還有觸食、意思食及識食三種,它們也在同樣的原則下運作。這使我們
更加清楚,色法(純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經是如此迅速了,更何況由內心造作出
「名」的糧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這是
在讀經文時,必須要明白的事實。

    我們在此討論的原則是,只有在品嚐食物產生貪和喜時,也就是對美味感到
滿足和興奮時才能生起,一旦沒有任何咀嚼,它就不會生起。因此,這一切只有
在咀嚼食物,舌頭感到味美時,才能生起。貪和喜也只存在於咀嚼食物時,舌頭
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識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後繼續增長下去,愈是咀嚼,就
有更多識繼續發生、增長。

    這是緣起意義中的識。所謂行引生的識,不是結生識,然而由於那些只知道
日常用語,並認為有個自我、主體在三世中輪迴的人,把識竄改為結生識。我必
須再次重覆地說,無論任何識,若在緣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會照前
面所說的方式作用,若從它連接相續不斷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強可稱它為
結生識。

    希望各位能明白,這種從咀嚼食物而生起貪和喜,並能增長的識是平常的識
,而不是一般人所說的結生識。這些緣起而平常的識,會隨著緣起造作出有和生
,此時此地就有許許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這名詞,意思是
當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時,名色就投入了,並在那時完整地運行它的作用,
絕非如一般人所說的名色,要死後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謂「行的增長」,意思是緣起中的行,它引發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
加強烈且範圍更廣。巴利語所謂「行的增長」,是指在咀嚼美食時,行會迅速增
長, 並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 持續大量地發生,
這就是「行的增長」。

    如此一來,「我」的問題很多,不論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種種等就很多
,並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後繼續這樣宣說:「比丘們!那?埵野矷B老、病、
死;那?奡N有憂心、煩惱的問題。」關於生、老、病、死等問題之所以困擾人心
,是因為人執著於「我」,也就是認為生、老、病、死為「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問題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發生,佛陀說在那裡
就充滿愁、悲、苦、憂、惱等苦。這意思是說新的「我」的狀態,充滿著愁、悲
、苦、憂、惱。在咀嚼美食還來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暫時間裡,,就有數不清的
有和生,在那裡同時存著貪和喜,然後引發行,而成就一次緣起的流轉。


【譯註十】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若於摶食,有貪、
          有喜、有愛,則對其有識之住、有增長。由識之住及增
          長,而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而有諸行之增
          上,由有諸行之增上,而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
          後有之再生,而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
          謂由有未來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惱。」(第
          14冊,120頁)


--

▲▲▲   歈  稙歈裐    
███ 朅朅歈朅            ▲▲▲
◥█◤ 朅朅潁矙矙  矙朅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Ξ     矙僓裐矙矙      ◥█◤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潁嘵    ◢Ξ  http://cbs.ntu.edu.tw
Wed Jun 1 17:35:55 2011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美國阿罕布拉市政府 表明不支持「髮侖功」
#9
光明
美國《僑報》今天報道,一批「髮侖功」分子宣稱阿
罕布拉(ALHAMBRA)市將於十二月四日至八日定為「法
輪大法周」。陶保羅市長聽後,稱阿市宣傳「髮侖功
周」是一個錯誤,係受人欺騙所致,他本人應對此承
擔全部責任。他承諾盡力挽回此事造成的不良影響,
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隨後,陶保羅立即委託市政府律師致信「髮侖功」
分子,表明市政府的嚴正立場,即「髮侖功」是有目
的的政治組織,市政府不支持「髮侖功」分子的觀點
及行動。信件要求「髮侖功」分子立即停止利用市政
府的「賀狀」達到其政治目的,立即向公眾闡明政府
不支持「髮侖功」的政治立場。
Wed Jun 25 19:22:14 2014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