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大乘佛教]解題:念佛三昧(2)
#1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機
[大乘佛教]解題:念佛三昧(2)


念佛三昧,出典如下:

若眾生心憶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歷代高僧祖師解說「念佛三昧」如下:

此科以法合前常人喻。及母子喻。今指佛與眾生二人。顯念佛得甚深利益。
一得生淨土益。謂念佛人。命終決定往生淨土見佛。二生已即生成佛益。
既生淨土。雖非直接成佛。乃間接成佛。對一生念佛。即隔一生即成佛故。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者。或默曰憶。或出聲念曰念。但在念佛時。須審念心。
若用散亂心。妄想心念。得少利益。不能見佛。若用至誠心。無分別心念。
乃能相應。若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無分別心。即不起妄想分別。亦名無分別智。
能念即始覺智。所念即本覺理。亦即無分別理。此是理念。用至誠心者。
即專心一致。雖非無分別心。亦非分別六塵之妄想心。以此念報化身佛。
雖似分理事。而實理事不二。故在念佛時須審察念心。否則儱侗瞞盰。
得益甚微。經云因地發心與果地覺名目相應。憶即記憶。故屬默念。
念字是今心,指念佛時。非過去未來心。應用現在了了分明之心念之。
眾生心過于活動。若不考察。則一邊念佛。一邊想雜事。
又者大勢至菩薩教人憶佛念佛。必教人念阿彌陀佛。因此菩薩在西方輔助彌陀。
接引眾生故。念佛之法略有四種。一持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
持名為總。餘三為別第一持名念佛者。名以招德因眾生妄想熾盛。
故持佛名念佛德。以轉妄心為佛心。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或念阿彌陀佛四字。南無二字是皈依。若四字佛。肯念即是皈依。
但隨自己氣力。念四字六字皆可。唯念時須字字分明。口念耳聽心憶。
如是能令心不散亂。又持名或低聲高聲或無聲。令唇微動。高聲念功德大。
由念佛音聲高大。能令一切聞聲眾生種善根故。若氣力不強。不能高聲念。
又不能低聲念。則默念時嘴唇微動。能治昏沉。使淨念不斷。堅如金剛。
故亦名金剛念。又有十念法。念四字佛。從一至十。十句又十句。
每十句捻一珠。以心記十。以珠記千萬。更能治妄想。使心不散亂。
必須念到動靜不斷。名得念佛三昧。此遵小本彌陀經。第二觀像念佛者。
從佛頂上肉髻相觀起。乃至足下千幅輪相。或先觀眉間白毫相。此相觀須臾項。
功德無量。觀成三昧已。再觀餘相。一一皆須觀成三昧。
三昧者開眼閉眼所觀現前故。若遵觀無量壽佛經。則觀像為第九。
第三觀想。念佛者。通十六觀經。即第一日輪觀。乃至第十六下品觀。
一一皆觀成三昧。第四實相念佛者。那念法身佛是理念。
觀像觀想即觀報化二身佛。屬事念。以持名念佛為總。餘皆不離念佛故。
又以實相為總。前三中依正皆實相故。念佛最穩當。最容易。有心了生死者。
於此法門跨上一步。必得滿願。約小本彌陀經。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
必得往生。多屬自利。為他回向亦屬利他。以無分別心。念法身佛。
重在不可妄分自他。用至誠心。念報化二身佛。重在見佛相好。念法身佛。
亦用至誠心。念報化二身佛。亦用無分別心。三身一際故。上列四種念佛。
后三唯被上根。第一持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持名不為迂屈。下根持名。
不為躐等。略釋四種念佛。隨人自己選擇憶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者。
現前見佛。即念佛人念至寤寐一如。若夢若覺。都能念佛。則成感應道交。
或於夢中見佛。或在三昧中見佛。故曰現前見佛。當來見佛。
即念佛人臨命終時。往生西方。花開見佛。愚人怕死。不知身是色身。
心是法身。色身有生死。法身豈有生死。又執色身為實有者。
已死轉成蓮花化生之身。即妙有。以妙有身。見妙有佛。有何難哉。
念佛人有自念力。又仗佛願力。故必得見佛。然念佛人。務必發願。
求生淨土。否則臨命終時。心中恍忽不定。則難生矣。
昔日有個比丘尼將臨終時。請余開示。余問平生有何願心。彼答云。
一願轉女為男。二願來生有智慧。余云汝何不願生極樂世界。
彼土無有女人。一生彼土。即得轉女為男。又能常得見佛聞法。
何愁不開智慧。該尼聞已依願往生。如世人念佛願求來生榮華富貴。
人天福報。不求生淨土者。皆當猛醒。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慈舟法師講》


--
--------------------------------------------------------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
Wed Sep 12 23:16:47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