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1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菜菜嘉年華不是討論告一段落了嗎了嗎?
 那位捷克先生被擋信還轉到獅吼,又發大師文?
 大師?看一下這段再思維吧^^


    佛陀入滅后不久,尊者阿難在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迦蘭陀竹
園的竹林精舍。  這天早上,尊者阿難打算入城乞食。  由於時候尚早,尊者
阿難就順道去探訪一位名叫「瞿默目?連」的婆羅門。見面寒暄后,瞿默目?連就問
︰  「你們當中,有哪一位比丘的能力,與尊者瞿曇(佛陀)一樣的嗎?」  
尊者阿難回答說︰  「沒有﹗因為世尊是法的先覺者、教導者,所有比丘,都是
依從佛陀的教導而成就的,就從這一點來說,是沒有任何比丘能與世尊等同的。」
  此時,奉摩揭陀國阿?世王之命,在王舍城督導建設,以防禦跋耆國來犯的大
臣禹舍,也正好來訪,就加入了他們的談話。大臣禹舍對佛陀入滅后,僧團的運作
模式也感到好奇,就接過話題,問尊者阿難說︰  「你們當中,既然沒有一位比
丘能和世尊一樣,那么,有沒有哪位比丘,是沙門瞿曇生前所指定的交棒領導人,
來成為你們的依靠呢?」  「沒有﹗」尊者阿難回答。  「那么,有沒有哪位
比丘,是僧團大眾推舉出來的領導人呢?」  「也沒有﹗」  「如果是這樣,
那你們如何保持僧團的清淨與和合呢?」  于是,尊者阿難就告訴大臣禹舍說︰
  「我們是『依法不依人』。我們沿著村落游化,在每月十五日集會布薩,大家
依法、律,以彼此發問的模式反省檢討。如果有過失犯戒的,就依法、律的規定來
處置,所以我們僧團得以維持和合。」  大臣禹舍再問︰  「你們當中,有值
得恭敬、尊重,讓比丘們願意跟著他學習的嗎?」  阿難回答說︰  「有的﹗
如果有具足持戒圓滿、多聞深入、作善知識、身心遠離、樂于禪觀、衣食知足、正
念成就、精進修行、聖慧明達、漏盡解脫等十種成就的比丘,就是大家恭敬、尊重
,樂于跟他學習的對象。」  大臣禹舍當下深表贊嘆,並且敘說過去一次自己拜
見佛陀的經驗,認為佛陀贊嘆一切禪修。  尊者阿難不同意大臣禹舍的想法,因
而糾正他說,佛陀對沒有離貪、?、昏沉、掉悔、疑等的禪修,並不贊嘆,佛陀經常
贊嘆的是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的禪修。  最後,尊者阿難又為瞿默目?連
婆羅門澄清︰佛陀、慧解脫與俱解脫阿羅漢三者的解脫,並沒有差別,也沒有哪一
種比哪一種殊勝,然後就在瞿默目?連婆羅門家中,接受了午齋供養。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長阿含第二遊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
涅盤經》、《相應部第四七相應第九經》,后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
連經》、《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經》。  二、印順法師在其《妙雲集華雨香
雲》中,有一篇文章,題為〈佛滅無大師〉,即說明佛滅后,僧團依法、律而行,
並沒有所謂領導者的繼承制度。本則故事之篇名,是依《長部第一六大般涅盤經》
之經文「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于我滅后,當為汝等之大師」而定,名稱看似
與該篇相反,實則意涵相同。  三、僧團雖然不設領導權,不過僧團中確有依止
某位有成就大德修學的一群群聚集,這種狀況,在《雜阿含第四四七經》、《相應
部第一四相應第一五經》、《增壹阿含第四九品第三經》均有明白的敘述。而值得
比丘依止修學人的十種標準,《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連經》與《中部第一○八瞿
默目犍連經》所說並不一致,大體來說,《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經》是重于禪
定與神通成就的,《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經》則否,這或許是不同部派的所重
不同。本則故事的敘述,是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連經》的說法。  四、
佛陀、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的解脫並無差別一段,《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經
》無,但在《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
》、《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中,都有相同內涵的敘述,故依《中阿含第一
四五瞿默目?連經》編入。  五、佛法的修學,生死的解脫,除了依靠自己對法的
實踐外,再沒有其它依靠了。這樣的遺教,明白顯示了佛法自力解脫的精神,與后
來傳出的一些他力法門不同。所依靠的法,佛陀簡要地說,是「四念處」。有些鼓
勵修四念處的經、論,會特別強調四念處的重要性,但佛法的修學,有其整體性,
如果參考其它《阿含經》,佛陀一生的教說,最能表示這整體性的,其實是「八正
道」。例如,佛陀初轉法輪時,說了「四聖諦」與「八正道」,入滅前,度化最後
一位弟子須跋時,也說「八正道」。再依《雜阿含第二八一經》來看,在「四念處
」修學之前,要有「正見」、「六觸律儀」、「三妙行」的成就為基礎,而「四念
處」成就之后,還要「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于舍」修「七覺支」,才契入解
脫(參看故事第九二〈縈發目?連的參訪〉)。《雜阿含第六二四經》、《相應部
第四七相應第一六經》也表示了要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
」的意思,都值得參考。  六、佛法有關禪定的修學內容有很多,例如「四禪、
四定、八解脫、三三昧」等。如果參考其它《雜阿含經》的敘述,佛陀所偏重的,
確實像本則故事中尊者阿難所說的,是從初禪到第四禪的「四禪」。  七、依《
阿含經》經文,佛弟子間所稱呼的「大師」,都是指佛陀。這與現代常以「大師」
為某些法師的敬稱,廣用「大師」稱號的情形不同。




> 印老說得很好。
> 達賴喇嘛、聖嚴大師、星雲大師對於素食的看法與此也並無不同。
> 小弟我的見解,更是與這些大師的說法沒有差別。
> (所以不知道板上這幾位到底要我醒什麼?)
> 我在日常生活中,從來沒有因為別人是否吃素而起有瞋心,
> 更不會動不動就拿素食與否當標準去評價別人。
> 小弟我在板上所寫的文字,也從來沒有這種主張。
> (所以我不知道板上這幾位花偌大力氣到底在打什麼稻草人?)
> 雖然說,學佛之人,飲食習慣只是小事;
> 但釋尊既然要求弟子以淨肉為限,
> (當然,有人認為在家眾不必守淨肉戒。在此不提。)
> 我們自然應該善盡1.直接感官經驗、2.間接感官經驗、3.邏輯分析能力,
> 去判斷眼前的食物是否屬於淨肉,若非淨肉則不應食用。
> 板上這幾位修行程度都很夠,所以都沒有會誤食不淨肉的可能。
> 小弟對此深感欽佩,也很歡喜讚嘆。
> 可惜,小弟我不是多麼聰明的人,福緣又薄,
> 沒有能力像板上這幾位,
> 永遠都很信心滿滿地確定自己每天碗中的肉品絕對都是淨肉。
> 所以,小弟採行了兼顧環保、健康與慈悲心的「素食」,
> 以確保小弟不會誤食不淨肉。
> 幸好臺灣物產豐富,採行素食幾乎不必多負擔額外的成本。
> 因此小弟才可以不用擔心飲食的問題,
> 好好地研讀佛經、思考佛理、力行佛法。
> 板上這幾位,整天很擔心有耆那教徒混進佛教團體,
> 這種憂天的精神,真是令小弟感到自嘆弗如。
> 不過,若有外道混入僧團,自有破僧的罪報;
> 外道的在家眾,多接觸佛法則自有機會“改邪歸正”。
> 板上這幾位,其實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 事實上,板上這幾位與小弟的言論,
>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多有衝突,但其實並無二致。
> 小弟並不主張學佛必要素食,更不認為素食就有大功德、大修行。
> 小弟不會用素食與否去判斷人的修為高低,
> 更不會捏造經典走恐嚇訴求來鼓吹素食。
> 若有學佛之人,本著慈悲心,合理地採行素食,
> 小弟對此深感佩服,歡喜讚嘆,如此而已。
> 卻不知板上這幾位動不動就要小弟醒醒,到底醒些什麼?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KKBOX動態歌詞緊緊跟著你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Mon Sep 10 23:48:13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