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有關大小乘
#1
Nice to meet you
keyboard.bbs@cbs.ntu.edu.tw :

:1.阿羅漢是否有習氣呢? 在阿含經典中, 後學並未明確看到經典提及, 但不可否
: 認的, 在大乘經典中, 阿羅漢的形象比之於小乘 (這裡指阿含經) 經典, 的確
: 差了許多. 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若二者皆為佛所宣說, 則不是經典矛盾, 就是
: 我們不解經意. 若以歷史角度來看, 阿含經最先集結, 當無大小乘的問題, 但
: 過了數百年之後, 大乘經問世, 開始引起爭議, 先放下內容不談, 光以歷史而
: 言, 大乘經典中明顯不同於小乘之處, 怎麼叫人不起疑惑? 又怎能責怪有人指
: 責大乘非佛說呢!


      這段您提到經典的問題,就末學對歷史上經典結集的了解,雖說四部阿含經

(或五部尼柯耶)向來被認為是最早集出的經典, 但這是泛論,深入討論,則可看出

經典(包含大乘經)結集的若干問題,這關乎我們對經典的態度.


     首先要說明的是雜阿含結集的問題.漢譯雜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南

傳赤銅牒部所傳是分別說系的誦本,經近人的考定,其大致相當(其中差異恰可作

部派的討論),二者皆源自上座部.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化是毗舍離第二次經典結

集後的事,它們所以分化的導火線,除了對戒律(小小戒)的看法不同,另一事件則為

著名的"大天五事".大天是後來大眾部的主導者.所謂大天五事是:
1)餘所誘
2)無知
3)猶豫
4)他令入
5)道因聲故起.

前四項都是針對阿羅漢不如佛圓滿.因此我們得注意,關於阿羅漢不如佛圓滿的

爭議不是大乘經出現後才有的事.


     了解了這點,我們回頭看雜阿含經,現存的傳本無大眾部所傳是相當遺憾的

,但是我們可以了解,雜阿含(包含其它阿含經)的集出並非一次出來的.雜阿含就內

容上可分為:
1)修多羅
2)衹夜
3)記說,

其中記說又有佛所記說與弟子記說,因此,雜阿含不是全部由佛親口所說的,提出

這點是要提醒諸位關於"佛說"的觀念得要修正,如果要認為一部經是佛口所說才

可信,那最早集出的雜阿含便不可全信(不論是漢譯或南傳本).雜阿含的修多羅

是最早結集出的部份,次為衹夜,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修多羅被分類為蘊,

處,緣起,食,諦,界,及念住等道品,這是事相應教最原始的部分,弟子所說與如來

所說是編附在蘊,處,緣起,菩提分法(道品)下的,衹夜則是偈頌部分.這些約成立

在第一次結集階段.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中,長和增一阿含的集出.這三部的集出是在第一次結集

後到七百結集左右.它們的集出是和上述雜阿含之修多羅,衹夜,記說三部分有關

係的.當時的佛教界稟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羅,經"弟子所說"的學風,而展開法義的

分別,抉擇,闡發,論定,形成了好多的經典,這些就是"中阿含",是以僧伽,比丘為重

的.而將分別抉擇的成果,對外道表揚佛是正覺者,法是善說者,適應天,魔,梵等世

俗的宗教意識,與"衹夜"的精神呼應.記說相對於衹夜是了義經,而演變為後來中

阿含相對於長阿含是了義經.這都是以修多羅為宗本的.而以"如來所說"為主,以

增一法進行類集,"如是語"和"本事經的形成,成為"九分教"之一,這是在中,長二部

形成之前,但為了便於誦持,著重一般信眾的教化,廢去"傳說"及"重誦"的形式,而

進行擴大的增一阿含編集,這卻在長阿含之後.漢譯的增一阿含是大眾部末派的

誦本,與南傳增支部有相當多的差距,且有大乘思想,可說部派的色彩相當明顯,至

於中,長二部,則有漢譯編在中,而南傳編在長部,或編在長部,而南傳在中部.雜阿

含也有些是被編在南傳的中部的.而經典的書寫是在阿育王以後的事,當時部派

已經分化,這些都說明了四部阿含的傳出,不論漢譯或南傳, 都有相當的部派色彩,

而雜阿含與相應阿含,雖分別為說一切有部與分別說部末派,但重疊最多,而說一

切有早於赤銅牒部,可知原貌的雜阿含可能最接近原型.


    從上面四部阿含的結集情況,我們當可以了解,經典是不斷被結集出來的,

且其傳誦的型式受到部派的影響很大,經典的結集到部派分化後就有很大的差

別了.而王舍城以大迦葉為首的五百集結,在傳說中為最早的結集,其內容當為

雜阿含的修多羅,衹夜與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到七百結集,四部阿含的形

式才大至完成,但另有於四部外的雜藏,這在南傳中有小部的部份,但隨著部派

的分化與經典不斷的傳出,雜藏越來越龐大而多於四部甚多,且各部派都有自己

的雜藏.事實上,隨著各部派的態度不同,對經點的編入與否,或編入何部,都抱持

著不同的看法.大乘經,傳說是從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的部分傳出的,這是在雜藏大

量形成後的事.從保守的上座部分出的分別說系中的飲光,法藏與化地與大眾部

相鄰而相互影響.,這些是大乘思想的出處.


       因此對於大乘與四部阿含差異處,我們不能單純說成那是大小乘的矛盾,

或全然以"佛說"來理解它.如阿羅漢不圓滿的問題,這是四部阿含完全成立時就

有的問題,上座部抱持著人間佛陀的觀念,而大眾部抱持著理想的佛陀觀;在戒

律上上座部則嚴守大迦葉之"輕重等持",大眾部則採"小小戒可捨"的態度.一個

趨於保守,一個趨於開放,這是我們得注意的地方,由此造成此對於不斷集出的

經典採取接受與排斥的態度.再則,從中阿含的弟子所說擴演而成,我們可以明

白集出的經典不是全都是"佛口親說" 的,它是不斷輾轉傳誦的,早期以修多羅為

宗本,提出"修多羅相應,不越毗尼"的態度來作為持誦法與律的準則,並允許經佛

弟子抉擇,闡發,分別的記說,而相對於外道的衹夜為了義,成為相應於修多羅的

阿含.這個態度在部派分化,怕是觀念的越形遠離,故必要冠以佛說來取得信任,

這多少與經典結集的精神不符了.


       綜合上述,末學要提出的是,經典不該有是否佛說的問題,因為佛陀的教化

人間,以口說,以身行來傳播佛法,在佛弟子的領受下,逐漸輾轉流佈持誦,經典的

結集,是把這些持誦經過合誦,分別,抉擇來審定的.它只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

"佛親口宣說"窄化了佛陀以身,口,意三業來教化人間.早期的經典,在四部阿含形

成前,同時發展的九分教,到後來的十二分教,有很多沒編入阿含的,有部分,如本

生,譬喻,因緣都是大乘思想的根源,這些著重於如來身教的描述,實則早在阿含

成立前影響著佛教界,成為部派分化的潛在因素.今天眾多討論的癥結,都在認

定四部阿含為佛說,與之矛盾者則懷疑,卻忽略了傳本有部派的色彩,結集者的

態度有保守與開放,佛陀所謂的依法不依人,怕是在多數的佛弟子心中,成為固

守經典的教條,是的,佛法有其核心的論點,但別忘了其開展的態度是"修多羅相

應",佛法流佈世間,不能不有方便,就算是佛陀親所所教化的弟子也有適應的四

不壞淨與六隨念等的方便法,其中的念佛,念法等在大乘中被大大的開展出來.

末學常覺得,今天很多人所理解的大乘,其實是許多方便的形式,大乘與小乘的

差別在於其發心,這並非是大乘經出現後才有的,而是在佛陀時代,大迦葉集團

與其他如邊地的富樓那等其觀念便大不相同,而佛陀自身所行亦是相當的對比

,這在佛滅後成為兩股發展的隱流.而後世稱富樓那等是內秘菩薩的聲聞人是有

其根源的,我們所見的"原始教典"是代表大迦葉集團的觀點,如果以之為佛陀一

代時教的全部,多少是有偏頗的.


       有人說是否口以論語之於孔子的態度來看待佛經,末學覺得雖非完全相

符,但不失為一持平的看法.不論堅持四阿含為佛說,或說大乘別有結集處,多少

都固守著"佛說"的教條.佛法是相應而適應於時空的,如果僵化的限於一時一地

的方便,多少是會成為攝受的阻礙的.那麼我們的問題該只有,什麼是佛法的精

神?什麼是佛陀的本懷?從而理解何是了義不了義,正常與方便,末學以為,這要

比爭論佛說來得實際.


        謝謝!!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Wed Aug 22 17:16:52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