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念佛法門】--當今行者的念佛觀--求功德
#1
雲漢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bbs.ntu.edu.tw )
  第二種是念佛號求功德。若是專心的一句接一句的念佛號,是
可以培養精神集中生定力,有足夠的定力它能帶給我們喜樂,藉定
力使精神專一內心?靜,可感受到輕安、喜悅、?靜的功德,若是
不知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基礎,誤為已經有所成就而滿足者,那就是
實在太可惜了,因為只有專注所產生的定力仍是不足的,因為缺乏
智慧因而不能透視洞見真理,沒有透視洞見真理的智慧,就不能將
內心的染著永遠根除,唯有再向上精進的修內觀智慧,有內觀智慧
力才可以如實透視的洞見真理,真理就是苦集滅道的因緣法則。要
究竟的得到解脫,必須要知道如何修內觀,以及了解內觀的目的以
及如何修學。
  內觀能使我們對這個身心世界體驗得很清楚,對我們過去種種
不正確的觀念,所造成我們在生死苦惱中輪迴解脫出來。只有足夠
內觀智慧力量,才能體驗到身心的真實相,身心的真實相就是生滅
法,是無常不能主宰,不知者就產生苦,因為是無常所以是沒有永
恆不變的我及我的觀念。如果是透過念佛號的精神已經有集中了,
應該趕快修學內觀來究竟止息輪迴之苦,止息輪迴之苦的工作,就
像頭髮著火或者如身中箭一樣的迫切。佛陀說過,只有靠專注一心
的定力並不能趣向涅槃的,唯有修習內觀智慧才能走向涅槃的究竟
解脫。念佛號求功德,若以功德兩字來解釋者,是有各種不同的功
德解釋,也就是說各人的解釋見解有不同,如果有符合因緣法則的
話,那我們就應該尊重他的說法,若違背了因緣法則,那我們也只
有保留不加批評,當然我有自己對功德的見解,現在來提供給大家
做參考。
  用最簡單來說:「功」就是適當的「布施」簡稱為律,「德」就
是持守道德簡稱為戒。也就是說戒律就是功德。如何說呢?因為功
就是對國家、社會、家庭有所貢獻者,才可以說有功。例如對國家
有正面的貢獻者,就是對國家有功,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者,就是
對社會有功,對家庭有正面的貢獻者,就是對家庭有功。布施就是
不損己又利人才是正確的布施,布施簡單來說就是貢獻,因此功就
是布施就是貢獻。德呢?當然就是持守道德的行為,不違犯違背道
德,簡單來說就是持戒清淨,至少也要持守不故殺、不偷盜、不邪
淫、不妄語、不吸毒及不飲酒亂性。如果沒有持守戒的人那來德呢?
只有持守戒到達清淨者才有德,若無者也要有持幾條戒就有幾個
德,如果沒有貢獻也沒有持戒,只有空念經、持咒、念佛號、拜佛
那來功德呢?
  中阿含一八一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佛告阿難: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
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
終無是處。」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無論是出家或有意志修梵行的人,只
有持咒想要解脫苦惱,得證苦、集苦、趣苦、苦盡者是無可能的。
一位有內觀智慧者,應該知道各種因緣有各種因緣的果,都要很清
楚,不可能對因緣果含糊不清籠統的說法,各種因有各種的果,例
如持咒的因有持咒的果、持戒的因有持戒的果、法法雖然有相依相
緣的可能,但也必須要有相依的因緣才能有相依相緣的果,否則者
就變成無因自生了。也就是說念佛號、持咒拜佛、誦經都有各自的
因果,只有單靠念佛號、持咒、拜佛或誦經者,要體證苦、集、滅、
道四聖諦離苦止息輪迴,必須還要有體證苦、集、滅、道的因緣,
才能具足對苦的真理知道。對集苦的真理知道。對滅苦的真理知
道。對修道的真理知道。只有念佛號就只有念佛號的因果,只有持
咒就只有持咒的因果,只有拜佛就只有拜佛的因果、只有誦經就只
有誦經的因果,若要有其他的發展必須要有其他發展的因緣具足。
例如持戒只有持戒的因果,若要具足定力必須要有修定力的因緣,
若要具足解脫智慧,必須要有修解脫智慧的因緣,不可能說只有持
戒就自然生定,有定自然生智慧,這樣太籠統了。前面有說過有可
能會有法法相引而相依相緣,但引起相依相緣,必須有引起相依相
緣的因緣,並不是無因自生的。
  例如眾生輪迴生死的潛能或力量,是來自於無明而引生渴愛,
也就是說:他是對四聖諦的無知:一、對苦諦的無知。二、對苦集
諦的無知。三、對滅諦的無知。四、對道諦的無知。若要止息輪迴
生死,必須要有止息輪迴生死的方法。不可能說單念佛號,持戒、
修定、拜佛、誦經、持咒就可體證苦集滅道止息輪迴的。
  來看看增一阿含二七五經有云:
  「……爾時,目連弟子、阿難弟子二人共談:『我等二人同聲
經唄,誰者為勝?』……爾時,世尊便說此偈:『多誦無益事,此
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
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
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
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
  這段經文意思,就是有一個時間,目連的弟子和阿難的弟子二
人共同談論時,其中一位就提起一個意見說:我們兩人共同來唄誦
經文,看什麼人比較勝利?那個時候佛陀聽到兩人的話,就說以下
的偈語:「空誦經文比勝負,對實質的修行來說是無益的,這種修
行方法並非是妙法,因為空誦經文猶如是算牛頭一隻、二隻、三隻
一樣的。這並非是出家修行的方法。無論是對經文的唄誦多唄誦
少,能體解經文的內容意思,也能按照法義來行持者,這種的方法
就是最好的也是最高上的。這種才是出家修行的方法。雖然會誦很
多的經文,若是對經文的內容意義不了解,對修行是無益的,不如
只有知道一句經文的內容意義,聽到或看到就可悟道。雖然是能誦
千言,但是不知內容意義,是沒有任何利益的,不如只有知道一個
意義,聽到就可體悟及做到,就像幾千人的敵人,一夫能勝之,未
若自勝,自己能忍者為上。
  簡單說,就是會唄誦或念很多經,但是不知經內的意思,是好
像算牛頭一樣,對修行來說是無任何益處的,若是唄誦經文不多,
誦經也不多,但是他知道經文的內容意思者,就可悟證道理,也會
力行實質的做到,這是最理想也是最高上的。比如說要戰爭雖然是
人很多,但沒有一個會打仗的,只是人多並不是就有好處。若是一
位正法修行的行者,他是會依佛陀所悟證的真理次第而行,先建立
正見的觀念,如實持戒安心,培養精神專注集中,透過精神集中力
量發展內觀覺知的智慧,從內觀覺知智慧力量,覺知到身心的生滅
實相,從身心生滅中體驗身心無常法則,因為是無常老病死等不能
自主,因此產生苦,進一步從無常中體驗到沒有永恆的我及我的觀
念。從此知道不再有所依靠染著了,只有培養涅槃為所緣,保持六
根觸六塵能在自然的觸受中,不落入我及我所的自在生活,到達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涅槃生活。
  未體驗無常、無我的人當然會問,那麼死後要到那裡去呢?既
然保持在涅槃寂靜的生活了,要到那裡有何分別呢?況且世間的流
轉生滅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
因緣果真實道理上所建立的。其實了解緣起生滅法則的人,對死後
要到那裡去是無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現在的行為,人人必須要為
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何況佛陀教導弟子不談無記事,只談苦集滅
道。因為談無記事對現在及未來是無益的,只有談論苦、集、滅、
道才能促進正精進,由訓練內心來開發智慧,以正法來滅除貪、瞋、
痴憂悲惱苦的輪迴。
Thu May 22 01:41:5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