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如何臨終關懷,助長正信正見
如果依原始佛教修六念法,在還沒有到達進昇涅槃而有疾病或
要往生之前遭遇困苦時,要如何的教化或教戒呢?教化教戒就是現
在所說的助念團,助念團的實質目的,就是要幫助疾病者或臨終者
能保持正信。
在雜阿含八七四經就有記載:某一個時間,佛陀住在迦毗羅衛
國尼拘律園中。那時,有眾多的釋迦族集會在論議堂內,作如此的
論議。那時,有釋迦族的人向釋迦族的難提說:「我有時到如來所
居之處,恭敬供養,有時就沒有遇到如來:有時就親近供養善知識
比丘,有時就沒有遇到善知識比丘。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佛
陀弟子在家男居士),有餘智慧優婆塞、智慧優婆夷(佛陀弟子在
家女居士)疾病困苦時,要如何教化、教誡為他們說法呢?今日大
家共同往到佛陀所住處,請示佛陀開示,佛陀所開示的大家當受奉
行。
那時,難提與一些釋迦族的人就前往到佛陀所住處,見佛陀大
家就稽首禮足佛陀,禮足後大家就退住一面,問佛陀:「世尊!我
們大家都是釋迦族的人,集合在論議堂中,作如此的論議,有諸釋
迦族的人向我說:『難提。我等有時能見到如來,恭敬供養,有時
就不能見到如來或有時往見諸善知識比丘,親近供養,有時就見不
到諸善知識比丘。今日來見佛陀就是請佛陀教誡開示,佛陀所開示
的我們就當受奉行。』
我等今日來請問世尊,若是一位智慧優婆塞,遇到智慧未完全
具足的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時,云何教化、教誡說法呢?」
佛陀開示難提:「若有智慧的優婆塞,應當要到還沒有具足一
切智斷除煩惱的優婆、優婆夷疾病困苦者的住所,向疾病苦者教授
說:「仁者!汝當成就對佛不疑,對法不疑、對僧不疑。
以這三種不壞淨而教授以後,當要復問言:﹃汝有掛念父母沒
有?﹄疾病苦者若有掛念父母者,就要教他放下說:﹃汝顧戀父母
就會得到永遠不死嗎?若顧戀父母就能得活者,就可顧戀,既然顧
戀父母不能得活者免死,那麼顧戀父母有何用呢?﹄疾病苦者若是
說不掛念父母者,應當要給他讚歎他看得開放得下是善處,雖然對
父母放得下,還要問他言:『汝對於妻子、奴僕、錢財等一切物有
掛念執著不?』如果他說會掛念執著的話,就教他要捨棄放下,如
何教法呢?教疾病苦者言:你掛念執著妻子、奴僕、錢財等諸物,
你的身體病就會好嗎?就會免病死嗎?如果掛念執著妻子、奴僕、
錢財等物,你的身體病就會好,也能免死永遠活著,那我豉勵你繼
續掛念執著,既然掛念執著妻子、奴僕、錢財等,疾病困苦不會好
也不可能永遠就不會死,那麼你掛念執著有何用呢?放下妻子、奴
僕、錢財等對你才有幫助,如果疾病困苦者言,不會掛念及執著妻
子、奴僕、金錢財物一切,那就讚歎他鼓勵他要繼續保持下去,然
後再問疾病困苦者言:『你對於人間財色名食睡五欲有掛念不?』
如果說有掛念,應該為他說:『人間五欲是惡是煩惱根源不淨的,
會敗壞是污穢臭處,不如天界勝妙五欲。』教他捨離對人間五欲的
執著,天界生活勝過世間生活,天上享受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樂。
疾病困苦者,如果說他的心已經遠離了人間五欲,志向往天上
勝妙欲了,就讚歎他能捨世間執著念天妙欲是善,讚歎以後再次的
向疾病困苦者說:『天上妙欲雖然比世間五欲美樂,但是這種天上
妙樂並非永久,是無常變化不停,也是生滅法,享受天上妙樂福報
享盡,也必須遭受到苦,因為是無常生滅法必竟空,(空並非是無,
是生滅法不能自主,簡稱為空)一切都是變壞之法,諸天上妙五欲
只是勝過人間五欲而已並非究竟。』
疾病困苦者若言已經知道並非究竟,願捨已捨掛念天上五欲,
也捨有身之欲,就讚歎這種是善,然後還要再次的教導疾病困苦者
言:『有身體活命享受人間五欲的掛念或天上妙樂五欲的掛念這些
都是無常、變壞之法並非究竟,還有一種修行方法可滅棄有身之欲
掛念及天上妙樂之欲掛念,到達究竟的涅槃,出離一切貪、瞋、痴
憂悲惱苦的究竟樂,汝應當捨離有身的掛念,樂於涅槃寂滅之樂才
是究竟樂,也是最殊勝之聖界。』
這位學聖法的弟子已經能捨離有身的掛念,樂於涅槃者,就讚
歎鼓勵這是最善,大家為你歡喜。『要按照這樣的,難提!一位學
聖法的弟子要有先後次第教誡、教授,使疾病困苦者不再執著掛念
一切,使一切執著掛念不再生起,內心能到達寂靜之境,猶如一位
比丘雖然有百歲的壽命,最後還是會死,最究竟的目的也是解脫涅
槃。』佛陀開示以後,釋迦族難提等聽聞佛陀所說,內心隨時都有
法喜,向佛陀行禮以後就離開去了。
我們從以上雜阿含八七四經的內容,就可了解對一位智慧未具
足到達涅槃的修行人
,當遭受到疾病困苦時,應幫助教導對佛法僧三寶的正信,然後有
次第的依各人根性教導,目的是離開父、母、子、女、眷屬、名利、
錢財、物質及捨離世間五欲之樂及天上五欲之樂,更能體驗無常、
苦、空,變化之法,趣向究竟涅槃的正見思想,這才是對疾病困苦
或要往生的人,有正面的幫助使他有正信及正見。雖然還不能到達
涅槃,但心識已經有正信及正見了,未來因緣具足就能進道上昇到
達究竟涅槃,這才是助念教誡的最終目的。
第六節 具足五法來修六念
那麼要依何方法修六念處呢?在雜阿含九二四經內有記載:本
經?說佛陀要離開迦毘羅衛國而遠行四方弘法,釋迦族摩訶男依依
不捨,佛陀為摩訶男說應該要依正信為主,不可不依正信,要具足
戒、不可不持戒、聞慧具足、布施具足、智慧具足,不可沒有智慧,
至少要依正信、戒、聞、施、慧五法具足而修六念處。
雜阿含九二四經的記載內容大約是這樣說:有一個時間,佛陀
住在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有一次很多比丘集於食堂內,為世尊
縫衣。釋迦族的摩訶男聽到很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佛陀縫衣,佛陀的
結夏安居三個月就快圓滿結束了,待結夏圓滿以後及該縫的衣服都
縫好了,佛陀就要持衣及缽到有人住的地方遊行弘法。摩訶男聽到
這個消息,便前往佛陀結夏安居的住處,見到佛陀以後,即稽佛足
退坐一面,向佛陀說:「世尊。我四大身體越來越衰老了,又迷於
世俗名利之中,因記憶衰退,所以雖然聽很多佛法,但是很快就忘
記了。
摩訶男在釋迦族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所以俗事太多,他
也是一位正信的優婆塞,摩訶男聽到眾多比丘集在於食堂為世尊縫
衣,世尊不久安居就要圓滿了,衣服縫好後就要持缽到有人住的人
群中遊行弘法,因為世尊即將離開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因此我今
思惟: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的見到世尊及諸善知識比丘呢?」
佛陀就向摩訶男開示說:「不論是見到世尊或見不到世尊,見
到諸善知識比丘或是見不到,你當念於五法,精勤修習。
摩訶男:當於正信為主,不可沒有正信;要持戒到達具足、要
時常具足聽聞正法、要行布施具足、要依慧具足為本,不可沒有慧
具足。就是這樣,摩訶男,要依正信為主,不可無正信;戒具足、
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為本,不可無慧具足,要依這五種法,修
六念處。
何等為六念呢?就是念佛、法、僧、戒、施、天事。摩訶男,
念佛,要念佛的十一種名號,就是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回憶、思惟、
憶念這十一種名號的內容就是念佛。念佛以後還要念法、僧、戒、
施、天事乃至自己能得到智慧。
如是,摩訶男,學聖法的弟子必須具有正見,戒具足、聞具足、
施具足、慧具足,以此五法來念佛、法、僧、戒、施、天事成就這
十一種法,則是學習修行的道跡次第,依這種次第修習不要使他放
逸,可以到達知見、自己有肯定和把握,住甘露門,近於涅槃,也
就是說學聖法的弟子,必須要依次第修行學習。不可能要得甘露(不
死之藥)就得甘露,要到達涅槃就到達涅槃,「譬如孵蛋的?在孵
蛋,不論蛋有多少,隨時都很注意愛護的照顧,在此孵蛋其間都不
敢放逸,有須要時也要以爪、以口啄蛋殼,讓小?能從蛋中出來。
修十一種法就要像?母孵蛋隨時注意及善愛護安住於學習的
次第,不可放逸,一步一步進道上昇,不要妄想一步就得到甘露,
到達涅槃。」佛陀說完此經以後,釋迦族長老摩訶男聽佛陀所說,
內心充滿法喜,作禮以後就離開去了。
有人說大願師沒有教人「念佛」只說「四念住」,任何修聖法
的弟子,必須要念佛,不可沒有念佛,但念佛有各人不同的要求目
的,也唸不同的佛號,我是一位聖弟子為何沒有念佛或教人念佛
呢?身為佛陀的弟子,必須憶念佛陀,憶念法、僧伽,只是各人念
佛的要求方法及目的不同而已。
想要成佛必須要念佛,這是必然的基本條件,依各人的根性。
例如佛陀與刀師氏的對話,上、中、下等田那種田先播種呢?當然
上田先播,次播中田,後播下田(上田是具足因緣修解脫的僧伽團
體,中田是在家居士,下田是不信三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