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遭受著仇恨、焦慮和恐懼等弊病的折磨。它需要有個超凡的醫生來治療。佛
陀是位超凡的醫生,一位安詳與快樂的偉大醫生。他所教導的和平與和諧,契合26個
世紀前,他初轉法輪,也就是和平之輪那個時代,甚至到今天依舊息息相關。實際上,
今日更是意義重大。今天下午,我們聚集在這裡來推崇這位人類歷史上傑出的人物 。
讓我們看看他的教導如何消滅深藏于殘酷暴行中的負面情緒,又如何能使負面情緒轉
變成正面的悲憫之情。負面情緒所導致的殘暴,大多是由於盲目的信仰,以及對自己觀
點的強烈執著所引起的。我在祖國緬甸參加第一次內觀課程的時候,接觸到佛陀的教
導。我記得在上課前,我的老師給我看一本小冊子,書的開頭就是佛陀給葛拉瑪人的
開示。
佛陀勸導說
不要接受
因為你已經聽了很多次了;
因為它是世代以來就一直被相信的;
因為它是許多人所相信的;
因為它是跟你的經典吻合的;
因為它似乎是合于邏輯的;
因為它與你自己的信仰是一致的;
因為它是你的老師所宣說的,而這位老師的人格極受人尊敬。
只有當你自己在經驗的層面上體証了,並且發覺它對所有的人都是健康有益時,才
接受它。
那么,不但要接受,而且要身體力行。
這段話有磁鐵般的吸力。我從小受的教導是不要發問,只要接受經典和老師的話。
到了31歲,才初次接觸到佛陀的教誨,讀了之后極為振奮。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
段自由思想的篇章。我已清楚了知了,在覺悟者的教導中是沒有盲目的信念或盲目的信
仰。于是,我決定以開放的心胸來做個公正的實驗,等我體驗到之后,才接受。當我
走上這條道路時,每一天的體驗更讓我確信,這條道路是理性的、務實的、科學的。
沒有必要盲目地接受。在我體驗了之后,才去接受,就不會再有疑慮。我也發現,在道上
的每一步都是普遍通用的,而且沒有宗派之分的。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十日課程結
束后,我發現佛陀的教導是成果取向的。它對我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都有極大的益處
。因此,我全心地接受了它,並且從此就依照佛陀所教的繼續走在這道路上。
大約15年之后,我的老師授權我在印度及全世界教授Vipassana內觀課程。成千上萬
來自不同國家,屬于不同宗教派別及各種道統的人,都獲得相同的好成果。佛陀的教
導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因為他們發覺,它完全沒有宗教派別,而且是成果取向的。
佛陀的教導
佛陀所給的正道有如下的特質
1. Svakkhato 世尊教法詳而明確 它簡單而明確,每個人都可以修習,而不會在心
中產生任何混淆。
2. Sanditthiko 學人皆可自明了 每一步都立足在當下的實相。沒有想像,沒有猜
測,沒有自我暗示,也沒有外來的暗示。
3. Akaliko 當下能得知成果 在今生今世,每一步都可以當下產生有益的成果。在
這道路上的努力都不會浪費。
4. Ehi-passiko 邀君即來即見得 這個教導邀請你自己來看,自己親身體驗真理。
5. Opaneyyiko 直指針的無曲折 這條道路是筆直的,路上的每一步都會帶你漸漸
走向全然解脫痛苦的最終目標。
6. Paccatta veditabbo viuhi'ti 有智之士自可解 無論來自什麼社群的任何明智
、明理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身體內體驗真理。
持續地走在這條正道上,並且經歷了佛陀的教說時,就會更清楚地了解到,佛陀的
教導並不想要改變別人的宗教信仰。這個教導本身就不是一個組織性的宗教。所有人
,任何人都可以修習。
當我們研讀佛陀的教說及論述和註釋時,會很驚訝地發現,在這些文獻裡並沒有出
現“佛教”及“佛教徒”這些字眼。 佛陀不曾用過這些字。有好長的時間他的追隨者
也不用這些字。 他把他的教導稱做 Dhamma,意思是法,真理。他稱他的追隨者為 Dham
mi 如法者, Dhammattho 正直者,Dhammiko 虔信者,Dhammacari 依法生活者,Dham
mavihari 以法為皈依者,等等。印度語,是以Bauddha 來稱呼佛教或佛教徒,但在浩
瀚的巴利文獻中卻找不到相稱的字。
用“Buddhism“佛教”來指佛陀的教導時,就局限成了特定的社群,但 Dhamma 法
是不受局限的──appamano Dhammo。它不僅適用于特定的社群或宗教,而是適用于全
人類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教Buddhism”這個字已為人所熟悉而且方便使用。很多
使用這個字的人也都知道,它是用來表達普遍通用的法Dhamma或Dharma.
八正道
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佛陀的教導。它就是八正道。這條道路是崇高神聖的,意思是
說,任何人只要勤奮地走在這條正道上,都能成為崇高的人,聖人,心地清淨的人。
八正道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 S la 戒 - 道德,扼要地說,就是
Sabba papassa akaranam
諸惡莫作──就是戒絕所有身體及言語上,會傷害到其他眾生,並且會干擾他們的
安詳與和諧的不善行為。
第二部分是 Sam dhi 定──善心的專注,扼要地說,就是
Kusalassa upasampada
眾善奉行──以健康及專注的心從事善行。
第三部分是 pa a 慧──智慧或洞見,扼要地說,就是
Sacittapariyodapana12
自淨其意──培養洞見,使整個心淨化。
這三種訓練,就是過去諸佛所教的,也是將來諸佛要教的。這就是為什麼說,
Eta12 Buddh na s sana12
這是諸佛所教。
佛陀的實際教導
每種宗教都教導人要過道德的生活。這是每一種心靈教導的精華、核心。 然而,佛
陀並不僅是勸誡人家過道德的生活而已。 他教我們修定的下一個重要步驟──掌控自
己的心。
為此,我們要有個專注的所緣。有很多所緣能讓人來訓練心。 佛陀他自己也傳授過
很多所緣,其中最為普遍的是我們自己的呼吸。他稱之為 34 n p nassati 觀息
法──培養覺知入息和出息的能力。 呼吸對屬于任何社群的所有人類都是共通的。 沒
有人會反對練習覺知呼吸。 你要如何分辨呼吸為伊芳斯蘭教徒的或印度教徒的,基督
教徒的或猶太教徒的,佛教徒的或耆那教徒的,錫克教徒的或拜火教徒的,白種人的
或黑種人的或黃種人的,男人的或女人的呢
觀息法要我們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地方持續地覺知呼吸。 它是在人中的地方
製心一處的專注──uttarotthassa vemajjhappadese。
當心專注在這一個小範圍時,它就變得越來越銳利,越來越敏感。 只要練習了三天
之后,就可以在身體的這個部位開始感覺到生理上的感受。 這樣我們就可以進到下一
步的訓練,慧的練習──智慧或洞見。
我們觀察身體上每個地方的感受,從頭頂觀到腳趾尖。 這樣做,我們就會察覺到感
受與心是息息相關的。 任何時候我們做了不善的行為,心中必定是產生了不淨念。人
在殺生之前,必定先產生了極大的憎恨。偷盜前,必定先產生了貪婪。會犯邪淫,人
必定先產生了極大的情慾。 人必定是先傷害了自己之后才會傷害到別人── Pubbe
banati attana, pacch banati so pare 。負面的情緒,諸如生氣、憎恨、貪婪、
惡意、嫉妒、自私及恐懼等等,使人不快樂,痛苦和凶暴。人變得焦躁不安。 當人焦
躁不安時,他不會只將焦躁不安留給自己,而會散播給別人,開始在社會上傷害他人
。我們在自己的身心架構內可以了知這個自然的法則。
有人在從事不善的行為時,外表上可能看起來快樂,但他們實際的狀況就像一層濃
濃的灰,覆蓋著熾熱的火炭一樣── bhasmacchannova pavako 。由於心理的負面
情緒使他內心在燃燒,然而他卻對內在發生的事全然無知。
這就是avijji ,moha──無明。就佛陀而言,無明不是指欠缺了某個哲學信念上
的知識,它是指對自身內所發生的事情缺乏了解。人們由於這個無明的遮障而不知道
為什麼會變得痛苦。沒有人要保持痛苦,但卻持續地痛苦,因為無時無刻不停地在製造
貪愛與 恨; 不斷地對感受起回應。 當無明去除,開始往內觀察時,就會理解,“瞧
,我以產生貪愛來附應這些感受,而給自己製造了痛苦。當感受愉悅時,我產生貪,
而感受不愉悅時,我產生嗔。這兩者都使我痛苦。好,我現下有解決辦法了。當我了解
了這些感受的無常特性,並保持平等心時,就不會產生貪愛與 恨,無貪和無嗔。 心
的習性模式開始改變,而我就開始脫離痛苦了。”
佛陀說,這就是 vijjia 智慧。它與任何的哲學或宗派的信念無關。 它是有關人們
福祉和痛苦的真理,而且只要依照正道上的步驟去做,就能在身體當中體驗得到。四
聖諦不是哲學教條。它們是有關自己的實相,使人從自己身上開始了解自己。只有當我
們體驗到時,才是四聖諦,如此才能成為聖人。
當以感受來修行時,就是在心的深處用功。在心中生起的任何法,都會伴隨著身上
的感受──Vedana-samosaraoa sabbe dhamma。哪怕是在心中生起瞬間的念頭,身上
也會伴隨著感受──Vedana-samosaraoa sankappavitakka。這是佛陀的偉大發現。
佛陀的另外一個偉大發現是,我們以貪愛來附應感受。 在佛陀之前,佛陀當時及佛
陀之后的教師都不知道有這回事。佛陀之前及佛陀當時的教師們,一直都在勸導人不
要對感官根門接觸到的所緣起回應──眼睛對視覺的對象,鼻子對氣味,耳朵對聲音,
等等。他們這樣教說,“當感官的所緣與感官根門接觸時,不要以判斷它們好或壞來
起貪或 的回應。”
這樣的教導早已存在。但佛陀說,事實上你不是對這些所緣起回應。他舉個例來說
明 一條繩子將一只黑牛和一只白牛綁在一起(一只代表感官根門,而另一只代表感官
的所緣)。不是黑牛也不是白牛造成束縛,繩子才是束縛。佛陀說,貪愛的繩子是束縛,
而人產生貪愛(貪或嗔)來附應感受──Vedan paccaya tanh 受緣愛。這是覺悟者
的偉大發現。因為這個發現,他才成為覺悟的人。
有很多人都說,我們不應該對感官的所緣起回應,但他們並沒成為佛陀。有的教師
教導說,我們不應該產生 lobha(貪)和 dosa (嗔)。
佛陀解釋說,只要有愚痴 moha 存在,就會有貪 lobha 和 dosa。他因此勸告我
們要從愚痴中解脫出來。 什麼是愚痴呢 愚痴就是無知。愚痴是 avijj 無明。你
不知道內心裡發生了什麼。 你不知道貪和 生起的真正的原因。你是無知的。 你要如
何脫離無知呢 要直搗問題的根部,以感受來用功,脫離痛苦。
只要沒有覺知感受,就會持續地與外緣纏斗,心想,“這個不好看”或“這個好看
”。你是持續地在表面上用功。你還認為黑牛和白牛是束縛的起因。 事實上,附應感
受而產生的貪和嗔才是束縛。一個酗酒的人以為他是對酒精上癮。事實上是對喝了酒的
感受上癮。
當人客觀地觀察感受時,就開始從無明中出離。 了解感受的無常特性,就生起了智
慧來附應感受。這是自然的法則。 Dhamma niy mat 是現象的自然秩序背后的法則
。不論有佛或無佛,Dhamma niy mat 這個現象的法則始終不變。
佛陀說
我已經在自己身體內經驗了自然的法則,也就是緣起的法則; 體証及理解之后,我
才向人家宣說它,傳授它,闡明它,確立它,並且顯露它。只有在我親証之后,才宣
說它。
這是一個無上的科學家的大無畏宣說。就像有無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都始終是真的
。牛頓發現了它而向世人宣說。同樣地,有無伽利略,地球繞著太陽轉也始終是真的。
感覺感受是個重要的分叉點,從這個地方會有兩條不同方向的道路。如果我們持續
地對愉悅和不愉悅的感受生起盲目的回應,就是在繁衍痛苦。 如果在面對愉悅和不愉
悅的感受時維持著平等心,就開始在心的最深處改變習性模式,並且開始出離痛苦。
感受是根。 只要我們忽略了根,即使樹幹砍倒了,這棵有毒的樹還是會再長。
佛陀說
就像一棵牢固而根部完整的樹
雖砍倒了,又會再長
因此,當潛伏的貪愛沒根除
痛苦就會一再地出現
因此,這位無上的科學家發現,我們必定要在心的根部下功夫,才能從心的不淨煩
惱中解脫。每一個人都得將隨眠的貪愛鏟除。
當整座森林枯萎時,每棵樹都需要照料,去除根部的病害,然後澆水。那么整座森
林又會繁茂滋長起來。 同樣地,為了改善社會,每一個人都要變得更好。社會要安詳
,則每一個人都要變得安詳。因此個人才是關鍵。
要世界變得和平安詳,則每個國家或社會必定要和平安詳。在這裡我還要引述佛陀
對離車族人的重要規勸。佛陀給了下列很實際的指示,會使離車族人不被征服
只要他們維持團結一致,經常聚集開會,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只要他們能團結聚集,團結行動,並且團結地執行任務,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只要他們不違背古老的良好管理原則及司法制度,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只要他們尊崇敬愛長輩,並且重視長輩的言論,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只要他們保護婦女及孩童,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只要他們在境內外都對聖者尊敬,並供養金錢,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當時也有很多的宗派,各有自己的寺廟及聚會的地方。使所有人都快樂和滿意需要
智慧 。他們不應受到騷擾而成為國家的敵人。他們聚會的地方應得到適當的保護。
只要統治者捍衛並支助聖者,他們就不會被征服。
佛陀睿智的勸誡仍舊適用來維系今日世界的和平與安詳。 如果我們要成功地為世界
帶來和平,就不能忽視宗教的相關問題。
保護民眾免受外來的攻擊,盡全力維護民眾及國土安全,是每個政府的職責。做到
了這個,還要謹記在心,這些措施只有短期的利益。 只要善意和同情就能消除深植在
任何族群裡的人作惡時的仇恨。在印度、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監獄內,舉辦過內觀課程,
我們已經看到了人是如何改變的。 恐怖主義的根源在于恐怖分子的心。我們已看到有
些頑固的暴力罪犯在我們的內觀課程中轉化向善了。生氣、恐懼、復仇及憎恨開始消
融,產生了安詳與悲憫的心。我們要求監獄的職員先來學習內觀,然後才為受刑人舉辦
課程。這樣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佛陀的教導中,我們可以找到聯結不同宗派的橋樑。佛陀教導的三個基本要件─
─道德,心的專注和心的淨化──也是每個宗教和心靈道路的本質。戒,定和慧是所
有宗教的公分母。勿庸置疑的,要過有益的生活,就必須要有這三項基本的要素。佛陀
教導的整個重點就是實踐這三要素,這樣才能將正法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是每個
宗教的內在核心。可是,我們沒有重視這個核心,反而為了不同宗教的各種外在原素
而不斷地爭吵。
歷史已經證明,這個普遍通用,而且沒有宗教派別的佛陀教導,所到之處,都不曾
和道統的文化有過衝突。反而有如糖溶解于牛奶中一樣,佛陀的教導已經慢慢地被吸
收而豐潤了社會。我們都知道,現今這苦難的世界是多么地需要和平與安寧的滋潤。愿
覺悟者的教導能為更多的人帶來安詳與快樂,進而使全世界更加安詳與快樂。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