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時,親口教導摩訶男的念佛法門,分有六念和十念二
種,在雜阿含九二四(九三二)經中有一段,佛陀開示摩訶男當念
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事。在雜阿含九二三(九三一)
經也有一段這樣的記載,經文如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世尊!
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住,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
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
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
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
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
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隱涅槃。」
「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
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
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
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
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
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
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
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
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
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
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
起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
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
不起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
垢處。於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聖弟子
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昇進涅
槃。」
「復次,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
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
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捨、慧,於此命終,
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
不起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
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
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
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
涅槃。」
「摩訶男!若比丘住於學地,欲求上昇安樂涅槃,如是多修
習,疾得涅槃者,於正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
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經文中是敘說佛告摩訶男,若比丘於學習因地求生到上地,當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以下略釋經文內容:
我親身聽到這段往事,有一次,釋迦族的摩訶男來到佛陀住
處,頂禮以後就退坐一面,請示佛陀說:「世尊,若比丘在因地初
學時,因不知要領向上進道,安穩的到達涅槃,世尊若是這樣的話,
要如何的修行,多修行學習安住,於此法、律得諸煩惱盡,到達無
煩惱心境解脫、慧解脫,現在自己已經知道體證到法。到達「我生
已盡」,就是指煩惱業縛已經止息滅盡,證到阿羅漢果。也就是說
已經從過去的煩惱生死的束縛中解脫而成為真正自在的人了。「梵
行已立」,是指脫離了愛欲而過著清淨無煩惱的生活,在生活中只
有符合八正道的正行、正精進,而沒有邪行了。「所作已作」,是指
完成一切義務職守應做之事了。「不受後有」,是指現在已得解脫,
將來不在受任何的束縛,不再於生死輪迴之中遭受果報了。佛陀就
回答開示摩訶男說:若比丘在於初學的階段中,修行的進道無能夠
上昇到達安穩的涅槃,若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六種憶念修行方
法,因為修六種憶念的因緣,就有機會引生法次法依次第的增進,
最後到達涅槃。
譬如一位肚子飢餓又沒有食物可吃的人,體質氣力弱又瘦,若
是得到豐富的美食以後,體質因而增強、豐盈。一樣的道理,若是
比丘住於初學階段中,欲求進步上昇進道,但不知道修行要領如何
才能夠到達安穩涅槃,就像飢餓無食物可吃的人一樣,此時若修六
種隨心憶念者,就像飢餓的人得到食物一樣。修六種隨心憶念的
話,然後趣向法次法上昇層次增進,就有機會很快的得到安穩涅
槃。法次法就是有次第的方法,從初學地到達體驗苦集滅道,證道
智及果智,到達貪、瞋、痴息滅。
什麼是六念呢?就是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憶念施、憶念
戒、憶念天事。
如何憶念佛呢?佛陀開示弟子憶念如來事者就是憶念:如來、
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
師、佛、世尊。在此順便簡單說明這十一個名號,給修六念法的行
者知曉,才能夠達到實質隨心憶念佛,而不會變成落入依語言不解
意義只空念名號。
第一「如來」。如來的解釋,就是平等觀,無餘解脫。如來兩
字分開解釋,「如」即是平等觀,「來」就是成就解脫。在長阿含第
十二卷十七經內中,有一段這樣說「……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
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
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
佛陀所說的法,頭、中、尾都是事實,能當今自證的,做不到
是我們沒有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精進。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依照緣起
因緣法則,順著緣起因緣的條件闡述真理,不會違背緣起因緣法
則,如違背緣起之因緣法則,就會落入無因無緣而自生或是偶然而
生。
佛陀說法的要件大約不離三種。第一種契理,契理就是順著緣
起因緣條件做事。第二種契機,契機就是對你說了你一定會懂的,
你不懂的他就不會說,因述說你不懂的事對你來說是無益的。第三
是事實,事實就是當今可自證的,並非是不能自證的空談玄妙道理。
如來簡單說就是:到達平等觀的智慧,因此完成究竟解脫。如
來因為到達究竟解脫的智慧,所以如來所說都是事實,所以說如來
是實語者。
第二「應」。應,是應供的簡稱,應供是指阿羅漢,意思為「正
值得,正應該」;也就是說面對佛陀或阿羅漢,我們應該對他禮敬、
供養、奉事。因為佛陀或阿羅漢是自覺、覺他圓滿,已經到達我生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解脫者。所以佛陀及
阿羅漢值得別人的禮敬、供養、奉事。也就是說見到佛陀或阿羅漢,
當下應該供養就馬上供養,該禮敬馬上就禮敬,該服務馬上就服
務,因為應供有含馬上的動詞在內。簡單說,就是對善知識要尊敬、
稱讚、供養、奉事,這些行為都可得到很大的利益。
第三「等正覺」。什麼是等正覺呢?長阿含經卷第十二(十七
經)這樣記載:「……以何等義,名等正覺呢?佛所知見、所滅、
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
等正覺的意思就是有覺醒、有究竟的覺悟。也就是佛陀對六根
觸六塵一切都很清楚,覺悟到一切都是因緣生滅法,簡單的說,也
就是說佛陀已經完成最究竟圓滿的智慧,徹見一切真相都是因緣生
滅法,所以稱佛陀為等正覺。不覺悟、不覺醒就是無明,因為無明
才會引生憂悲惱苦的大苦集,若已具足究竟智慧而覺醒覺悟,便能
破除無明了,貪、瞋、痴、憂悲惱苦因而止息。佛陀是一位自悟證
者,他所覺悟的是最究竟的真理,徹底的了解宇宙及人生的真相是
因緣生滅法,所以稱佛陀為等正覺。
第四「明行足」。明行足第一明就是具足三明智慧的行者,明
行足依據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三(二○)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內記
載:「……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闇冥消滅,光曜法生,此是比丘
宿命智明。……」這就是明行足三明的第一明。這種宿命智明是從
何來的呢?是由精勤,念無錯亂,樂獨閑居修禪定所得。
明行足第二明,天眼明:「彼以定心,清淨無行為骯髒的,柔
軟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
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
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
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
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
所業緣,往來五道。(五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共稱為
五道)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
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見之。摩納!比丘如是,以
定心清淨,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淨,盡見眾生所為善惡,
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斷除無明,生
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如何能
到達此境界呢?就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以上
就是明行足的第二明。
明行足第三明,無漏智證明。彼以定心,清淨內心無污穢,柔
軟調伏,住不動地,一心修習無漏證。彼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道
煩惱生起的根源,如實知滅盡煩惱,如實知滅盡煩惱的方法。彼如
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到達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
魚鱉水性之屬東西游行,有眼目的人明了見之;此是木石、此是魚
鱉。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
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
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這種無漏智證明是從何來呢?是由精
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明行足的明,就是三明,行就
是一切戒定慧解脫的過程,這些都是明行足所行。佛陀及阿羅漢都
可以說是具足明行足。
第五「善逝」。善逝就是具足徹底的滅除貪、瞋、痴,只有佛
陀及阿羅漢才可稱為善逝。也就是說:佛陀及阿羅漢才能稱為善
逝,因為佛陀及阿羅漢才能徹底的斷除貪、瞋、痴。
第六「世間解」。世間解就是對種種世間一切的因緣性都透視
得清清楚楚,當然身心世界的因緣性也一樣透視清楚,因此才能解
脫染著,不能透視到因緣性的真相也就不能了解宇宙身心真相,不
能了解就不可能得到解脫。也就是說具足智慧圓滿的掌握到對布施
之行、有齋戒、有善行、有惡行、有善報、有惡報、有此世、有他
世、有父母、有眾生、有阿羅漢存在於此世間,對有罪、無罪、該
親近、不該親近、劣法、勝法、穢污、乾淨、可分別、不可分明的、
緣起的、非緣起的種種都清楚的了解,因此到達解脫,佛陀就是到
達這樣智慧圓滿的人。
第七「無上士」。無上,是一個形容詞,譬如在諸法中涅槃無
上,在一切眾生中佛是無上,佛陀就是到達無上智慧解脫的人。
第八「調御丈夫」。眾生習性有善惡,有的像野馬,有的不信
因果,有的自高我慢必須馴服、調教。佛陀是具足種種智慧的人,
能觀機調教未成就阿羅漢的人,故稱佛陀為調御丈夫。
第九「天人師」。佛陀有具足一切智慧,因此能做天界及人間
的導師,教導天界及人間,惡者斷惡,善者趣向增上信學、增上戒
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到達正解脫學。
第十「佛陀」。佛陀解釋為自證覺悟者,知道種種因緣生滅法,
已經自體證苦集滅道完成道智及果智,所以稱為佛陀。
第十一「世尊」。世尊就是具足世間及出世間的福德及智慧。
世界上無論是人間或天界,如來是最尊貴的人,也就是說已經具備
了十種名號的智慧了,因此稱為世尊。簡單說,因為已經具足十種
名號的智慧所以稱為世尊。
十一名號簡介到此,接下來繼續解釋經文:
做一位聖人的弟子,內心要如實的時常回憶,想念這十一種佛
陀的智慧功德,如此即是念佛。當如實回想憶念的時候,內心因此
就不起貪欲的纏縛,不生起瞋恨心、愚痴的心;因為內心有不斷的
憶念佛陀的十號智慧功德,內心就能保持正念光明沒有顛倒,這種
心就是正直的心,有正直的心就容易悟得如來的正法,悟如來正確
方法者,因為有如來的正法,所以內心就能隨時保持法喜的心;有
法喜的心時,就會再進一步的進入喜悅;喜悅心生起了,身就得到
輕安柔順,身輕安柔順以後,就會覺受到樂;覺受到樂以後,此時
的心就會進入定;心有定了,修聖法的人在於兇嶮的眾生中就無罣
礙;因為無罣礙心,因此就能依法次法增進向道,就會進入了預流
初果,在一直增進就會到達涅槃,這才是真實佛陀親口所說的念佛
法門。
佛陀開示「念佛」法門以後,接下去再次的開示「念法」的修
行法門說:修聖法的人還要有念於法事,念法事就是憶念思惟世尊
親口教導的蘊、處、界、根、塵、識、三法印、四聖諦等法。這些
法都是當今能現法自證,解脫貪、瞋、痴、憂悲惱苦的生死輪迴大
苦集,不必等待未來或是必須有時空上的限制才能成就,主要通達
現法,依正法律精勤增進,就會當今親自悟證緣起法則。
修聖法的人若是內心保持有憶念思惟法,就不起貪欲、瞋恚、
愚痴,因為內心裡憶念思惟法的關係,因此就會依法次法增進向
道,最後會昇進到達涅槃。
佛陀開示念法事法門以後,再次的開示念僧事說:修聖法的
人,內心要憶念佛陀的僧伽弟子,人人都修三善根,具足三善根,
有具足三善根以後,一心正向、直向、誠實的一心趣向解脫,按照
修行次第不放逸的精勤增進,有向初果者、有證到初果者、有向二
果者、有證到二果者、有向三果者、有證到三果者、有向四果者、
有證到四果到達阿羅漢,這就是四雙八輩賢聖者,是名正言順的佛
陀的弟子僧。
四雙八輩的佛陀弟子僧,為何稱名為賢聖者呢?因為他們具足
圓滿清淨聖戒、具足正定、一切智慧都具足、解脫智慧具足、解脫
知見具足。也因此可做我們的善知識,常常親近善知識,承事供養,
可以做為我們上等的福田僧。學聖法的人若是能如實的念僧伽事,
內心就不起貪欲、瞋恚、無明顛倒,時時內心憶念僧伽事的關係,
因此就會發心趣向進道昇進,甚至到達涅槃。
佛陀開示念僧事法門以後,再次的開示念戒的法門說:學聖法
的人,自己的心內應該要時時憶念思惟淨戒。就是內心上保持清
醒,時時自己反省憶念思惟保持不要去犯戒,時時持守應持的戒律
不缺戒,不要染污戒,雖然持戒也不要犯戒禁取見,不要持守與修
行解脫無關與道德無關者的戒。
戒是活戒注重力行實踐,在生活中要依義不依語,依義將戒律
力行實踐在生活中就是活戒只背念空戒條不重視意義就是口頭禪
的死戒,不只是持戒律而已,也要善護戒律,有智慧的人常常會稱
讚戒的不可思議功德,戒是無上的菩提智慧本,就是修行人的根本
基礎,也是世間善人應持的基本條件。
持戒對自己及社會都會有無限的貢獻,並非是幾句語言就能表
達完全,一位有智慧者,他對持戒是永遠不會厭倦,因為戒是無上
菩提本。修聖法的人若是能如實念淨戒,內心就會不起貪欲、瞋恚、
愚痴顛倒無明,這是因為內心有憶念淨戒的關係,使內心正直修行
有信心,就會趣向增上定學、增上慧學,進道昇進到達涅槃的解脫
知見智慧具足。佛陀開示念戒的修行法門以後,再次的開示念布施
的修行法門。
那麼如何修憶念布施得到善利呢?真正的修憶念布施方法,是
透過修憶念布施,力行實踐布施捨離慳貪、慳貪就是苦的根源。
佛陀開示說:「內心憶念布施,力行實踐布施能自得善利。」
為什麼布施能得善利呢?因為若有正確的布施觀念就能捨慳
貪的習性,從過去慳貪的?染眾生透過憶念布施,行布施,就能從
慳貪的污染垢處中解脫出來。
布施的觀念大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求功德善法,另一種是培
養捨離慳貪的習性污染。佛陀在念施的開示是趣向離慳垢處的布
施。佛陀說:「於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
於非家行解脫施的意思就是說,不要為了有漏的自利行布施,要趣
向行究竟解脫的布施。常自手施就是要時常的親手施供於人。不只
是時常親手施供於人,還要內心很誠懇樂意的行捨布施,對佛法有
正見的悟證者,也要樂行捨法布施於他人,具足種種應行布施。
修聖法的人若能依正確的觀念,如實的行憶念布施及親手施供
於人的布施,內心就不起貪欲、瞋恚、愚痴無明,這是因為有正確
觀念的憶念布施因緣,就會依法次法向趣向進道上昇,最後到達究
竟涅槃的智慧具足。
佛陀開示念布施的法門以後,再次的開示念諸天事說:修聖法
的人有念天事的修行方法,如何修念天事的方法呢?就是內心憶念
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四大天王是屬天的名,依佛學辭典記載,四大天王是帝釋的外將。
在須彌山之半山腰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
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中國傳統寺院的入口兩邊就可以
看到。他們所居稱為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天,四大王天分有,
東持國天、南增長天、西廣目天、北多聞天,在長阿含經曰「東方
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
毘琉璃,領鳩槃荼及薜荔神,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
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那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羅
殺將,護鬱單越人。」
「三十三天」梵語忉利天,簡譯作三十三天,為欲界之第二天,
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各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
「焰摩天」是欲界天的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處,具稱須焰摩,
簡稱為焰摩。「兜率陀天」即兜率天,是欲界諸天之一,其義為妙
足,亦譯為知足,謂此天人於五欲皆知足也。
「化樂天」,是六欲天的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
下,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日一夜,身長八由旬,身上時常有光。「他
化自在天」,簡稱為他化天,是屬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稱為第六天,
此天是屬快樂天。
佛陀為何說這些天呢?因為眾生長期染著此世間不放,為調伏
他們染著世間之心,所以才說出除了世間有欲樂之外,還有比世間
欲樂更好的天界,引導染著世間欲界的人,有出離世間欲界的心,
然後才教導他們天界雖然快樂,但並非是永久常居之處,然後再引
導趣向解脫。
「六念法」是依各自不同根性的人所開示的,每一種法門都可
引導趣向涅槃。簡單說,就是依各人的根性藉用方便法,引導到究
竟解脫道的方法,何況當時印度的宗教信仰,死後生天的思想很興
盛,為了要引導這類生天思想的人,佛陀的智慧具足發揮契理、契
機的作用,藉用方便法引導趣向究竟之道。我常說一句話:「想抓
魚要到有水的地方,還要知道水性;要抓老虎要到森林內,還要知
道森林的性質。」佛陀是一位大智慧者,當然也了解這些道理的。
佛陀介紹天界以後,再繼續的開示說,若有正信有天界的心,
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佛陀)也曾經行過這種信天的方法,然
後依法次法修淨戒,得到淨戒,行布施得布施自得善利離慳貪,然
後依內正思惟自證體驗到無常,修習捨覺支到達捨覺支圓滿。到達
體驗苦、集、滅、道的智慧,具足道智及果智,於此命終了,若欲
生天就能生天。我雖然到達智慧圓滿具足,現在也當行淨戒、常行
法施、思惟及智慧。
學聖法的人如是念天界之事情,內心就會不起貪欲、瞋恚、愚
痴。此種正直心的因,就會緣諸天,死後到達天界的果。修聖法的
人若有念天的實直心,了解彼諸天是一種饒益隨喜的方便法。增上
昇道,透過得到內心隨喜,繼續進道,內心可進昇喜悅;喜悅了;
繼續進道內心可進昇身輕安的靜止下來;身輕安靜止下來時,就覺
受到樂;覺受到樂以後可得心定;心定生起時,修聖法的人處於兇
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因為無罣礙故,就能進入思惟法義無礙的順
流暢通。因而得甚深法義的智慧。能到達這種智慧者,都是憶念天
界的因所感招來的果,然後在繼續依法次法向進道增進,就會昇進
到達涅槃。
佛陀開示六念法門以後,就叫摩訶男的名號,摩訶男!若是比
丘住於初學地的階段,想要對道業有所進步上昇到達安樂的涅槃,
就要按照各人的根性,內心憶念佛、法、僧、戒、施、天的修習。
無論任何人若想要到達涅槃,一定要有次第的依法次法向進昇,到
達正法、律具足捨棄一切煩惱,才能到達無煩惱心的究竟解脫、慧
解脫,在當今就現法自知作體證,知道已經到達我生已盡,「我生
已盡」就是指煩惱業縛已經盡了,可證到阿羅漢果。已經從過去的
煩惱、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一位無貪、瞋、痴、憂悲惱苦
的自在人。「梵行已立」,是指脫離愛欲的束縛而過著清淨的生活。
在生活行為中,只有正行、沒有邪行(邪就是不適當或不適合之
意),也就是生活行為完全符合八正道。「所作已作」,就是應修的
法、應行的善、應持的戒、應行的律、應具足的智慧都已經完成。
「不受後有」,是指現在當今自證得解脫,將來不再受束縛,不再
憂悲惱苦的生死輪迴中遭受果報。釋迦族的摩訶男居士,聽完佛陀
開示六念法門以後,內心非常歡喜,從座起立向佛陀行禮以後就離
開了。
我們從雜阿含九二三經中,就可發現當時佛陀親自教導的六念
法和現在所聽到看到的六念法,這兩種中的要求及目的全然不同,
如果你所修的六念法門對你有進道上昇,可以進道上昇到涅槃的
話,那麼我就向你恭喜,也希望繼續進道達到當今自證到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是無法進道上昇的話,
就應該用客觀的心理,按照阿含經所記載的六念法學習,必定會進
道上昇,因為任何的法,有可能在理論上難免有爭議,但透過實修
現法自作證的話,當然就不會有爭議了,何況佛陀是實語者,不妄
語者。
這種六念法門並非我大願創造的,也不是我大願發明的,而是
依原始佛教最初的第一部雜阿含經中所記載的,我大願只是提出來
提供給念佛的人知道,能不能接受,要不要學習那就不是我大願的
事了,我身為一位佛陀的使者,就有責任及義務將原始佛陀的念佛
法門介紹出來,這只是一種單純的責任及義務而已。我非常,也希
望人人能成就佛陀所說的「家家」,因為一切名利都是因緣生滅法,
人與人之間也是因緣生滅法。何必已出家做學習佛陀的使者了,還
要在落入世俗的家家呢?這種是可惜又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