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念佛法門】--原始佛教的念佛觀--第一節
#1
雲漢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bbs.ntu.edu.tw )
  第一節  念如來功德,終得甘露味,自致涅槃

  佛陀所說的念佛與後來所提倡的念佛法門本不相同,佛陀所教
導的念佛方式,乃是回憶想念佛陀的德行、勇猛意志與智慧,並不
是指念佛的名字。有什麼依據呢?增一阿含經可做依據,增一阿含
經卷第二廣演品第三(一一)經有這樣的記載: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
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
功德。如來德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
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
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
憍慢強梁,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慢結,皆悉除
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
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
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
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
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
致涅槃。……」

  其內容的意思就是佛陀向弟子說:

  「若是有比丘身端正心意集中,盤腳而坐,精神一心專一在
前,內心精神集中無其他的雜念,專心回憶想念釋迦如來佛,將釋
迦如來佛的形像憶想起來,觀釋迦如來佛做精神集中專注的目標,
精神無散亂到達專一且無離目,到達完成無離目的境地,也就是具
足定力的時候,開始觀想釋迦如來佛的功德,持戒律清淨、具備自
利利他的智慧。釋迦如來的功德體,如同金剛所成那麼堅固,還有
十力具足:一、具足覺知究竟道理或是非究竟道理的智慧力。二、
具足知道有過去、現在、未來業報的智慧力。三、具足知道禪定次
第及八正道正定解脫的智慧力。四、具足能覺察眾生根性高低,所
證之果層次大小的智慧力。五、具足知道種種解脫的智慧力,也具
足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知解能力的智慧。六、對於世間眾生有種種不
同的境界,具足因材施教普及眾生的智慧力。七、具足知道世間道
及出世間道,例如持守行持五戒十善是人天果報,八正道有漏法是
趣向善、無漏法是趣向涅槃等的如是因如是果智慧力。八、具足一
切無礙智慧力,因為徹底具足戒定慧圓滿因此無礙。九、具足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因果智慧力。十、
具足息滅十結永斷無明習氣的智慧力。

  除了具足十力智慧力,還有四種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也
就是具足一切智慧,能透視宇宙人生的實相,因此無怖畏心。二、
漏盡無所畏、斷盡一切煩惱因此無怖畏心。三、遭遇障礙外道害佛
道之法也沒有怖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也就是說對解脫煩惱,
滅盡一切苦都已自證也能利他。如來具足十力、四無怖畏、在大眾
中是一位智慧猛勇、德行健全的聖者。觀如來的像貌,端正無雙,
視之也不生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的堅固,不會遭受環境而有所毀
害的,到達清淨無缺點,例如白玉無斑痕一樣純白,亦像透明有光
的石一樣。如來的正定從來沒有遺失過(有關正定我在八正道或回
歸自然的中集已說過在此不再解釋了)。行、住、坐、臥都是正念
明覺,保持寂靜沒貪、瞋、癡、掉舉散亂心,也無昏沈無明,已經
破除疑惑,因此只有清淨心並無其他的雜念,甚至內心憍慢滅除無
染,體證一切感情都是無常,因此內心諸情憺泊,欲貪、瞋心想、
愚癡之心、猶豫我慢的煩惱,一切皆已除盡了。

  如來的智慧身是具足無漏智慧、超越一切不受任何的限制,內
心無所罣礙了。如來身者,已經解脫成就,一切善行不染著,諸惡
行已斷盡,沒有一點復生或染著的機會。因此不可能有墮於生死輪
迴的苦惱中。如來自己已自利止息煩惱、度盡苦邊了。但如來身還
是不斷的用在慈悲智慧度化眾生,知道眾生的根性,能度不能度或
應度不應度都很清楚。只要有心學如來者,如來就契理契機而教
化,使因緣具足的眾生都能有機會成就佛道。如來具足智慧圓滿清
楚知道無明眾生,若不念如來學習如來教法者,雖然此身死了但業
力行為意志推動,因緣具足還必須出生於他處,不斷流轉輪迴往來
生死,有解脫或無解脫者,如來皆具足知道,因為如來是自悟證者,
親身體驗自證解脫的智慧已具足了,因此知道生死輪迴的苦痛,無
論解脫與未解脫者,都具足有如來智慧及德行的條件,只要一心不
亂精神集中,雖然如來不在面前,回憶、想念如來德行、智慧、學
習如來的德行以及勇猛意志與智慧,這就是所謂的修行念佛,便有
念佛的實質了,有具足念佛的實質,就得大果報,到達成就大果報
時,一切諸善就具足了,當然就得甘露味,到達無為處,一切智慧
神通自在的能除煩惱,獲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達自知我生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自證涅槃。」

  以增一阿含一一經而言,念佛者必須具足持戒清淨精神集中專
注,因為持戒清淨才能安心,沒有安心就沒有專注力,有了安心培
養出專注力,然後才憶念佛陀,憶念佛陀是要我們親近佛陀,學習
佛陀的行為功德慈悲與智慧,這樣的念佛才是從心中的憶念佛陀,
完成戒、定、慧具足,斷滅貪、瞋、掉舉、昏沈、疑、我見、我慢、
等惡不善習性,離欲捨滅盡煩惱。證入涅槃具足十種智慧力,四種
無畏,具足智慧神通度化眾生出離苦海。

  佛陀已經入般涅槃了。我們要如何親近佛陀,學習佛陀呢?不
難,雖然佛陀的色身入滅了,但佛陀的法身還存在,只要我們親近
佛陀的法身、研究佛陀的法身、學習佛陀的法身、力行實踐佛陀的
法身,那麼就是親近佛陀,學習佛陀了。

  那麼佛陀的法身是什麼呢?佛陀的法身就是佛法,也就是阿含
經典。佛陀自證成正覺是自利,弘法教化眾生四十五年(也有說四
十九年)是利他,雖然佛陀色身入滅了,但是佛陀親口所說的言教,
經過結集記載在阿含,因此阿含經是最早也是第一手的經典,所以
說阿含經典是佛的法身,內容記載佛陀一生教化弟子的言教,只要
我們依阿含經典的「修多羅」修行,就是親近佛陀的身邊,學習佛
陀、憶念佛陀。只要人人方法正確如實的力行實踐佛陀法身,都能
成就阿羅漢,具足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的到達究竟涅槃自在的生活。佛陀是自證者,我們是聲聞者,因此
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所以我們要有感恩禮敬的
心,稱佛陀或如來是我們的老師,只要我們依佛陀留下來的佛法,
如實的修行體驗,都能到達與佛陀一樣的德行功德與慈悲及具足究
竟解脫的智慧。到達這種的境界者,稱為阿羅漢。

    為什麼要稱「阿羅漢」不稱為「佛」或「如來」呢?雖然阿羅
漢的境界和佛陀一樣了,但我們是聽聞佛陀教法修行而成就的,佛
陀是我們的老師,應該感恩尊敬老師,何況佛陀是自悟證者,具足
十號的大智慧者因此稱為佛陀或如來,我們是聲聞者,雖然到達阿
羅漢就和佛陀的解脫境界一樣,但我們並非自悟證者,因此要稱佛
陀為佛陀,我們若修到和佛陀一樣的境界,應稱為阿羅漢,因為我
們是聲聞者,這也是一種稱讚佛陀,感恩佛陀,禮敬佛陀的表現。

  自覺者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無師自通,聲聞者是什麼呢?就
是聽聞佛陀的教法而悟證者。過去有些對阿羅漢誤解是自了漢,修
成阿羅漢以後必須要修菩薩道才能成佛,這些都是因為過去資訊不
發達,因此對印度佛教史的流變過程沒有資訊可做查證,加上沒有
修四念住的實證,因此才產生誤解。佛陀是究竟解脫者,阿羅漢也
是究竟解脫者,兩種之差別,佛陀是自悟證成正覺者,阿羅漢是透
過聽聞佛陀的教義修行而到達究竟解脫者,因此兩種的境界是一樣
是到達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究竟解脫
證入涅槃的生活。

                           台南縣慈蓮寺 大願法師 講述
Wed May 14 00:01:07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