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 傳講
堪布索達吉 譯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117) 獵 人
—兩世救護 恩得仇報
一時,世尊從曼嘎達來到王捨城(Rajagadha)。提婆達多(Devadatta)
正在城中造謠惑眾,把他自己所做的許多不如法的行為,妄說是世尊教他
如此做的,害了很多眾生。世尊得知後,對阿難說:「你著上法衣帶上一
個隨從,去城中路邊、街頭,為人們澄清事實:凡提婆達多的不如法行為
言語都是他自己這麼做的,不是我教他這麼做的。如果人們懼於他的神變,
也清楚地告訴他們:以前提婆達多有神變(Abin-na),現在沒有了。」阿難
遵世尊之言教,到各處廣為人們詳細地解釋。從此,人們對世尊不再有其
它任何想法,一如既往地對世尊恭敬承事。
有一次,世尊顯現生病了。當時很有名望的耆婆醫生用酥油為世尊
配製妙藥,配製好後,世尊問道:「耆婆醫生,你是否覺得稀奇?」「世
尊,是很稀奇。」那你是否覺得稀有?」「世尊,是很稀有。」「那你是
知道?」「世尊,我是知道。」「那你是否不知道?」「世尊,我是不知
道。」如是世尊一一地問,醫生一一地答。世尊進一步問:「你說什麼很
稀奇?」「世尊,犛牛吃草喝水生出牛奶,從牛奶中提煉出酥油,酥油配
製成妙藥,故我覺得稀奇。」「那你覺得什麼稀有?」「世尊,如來出世
宣講妙法,培養僧眾,這是稀有的。」「那你知道什麼?」「世尊,我知
道人有生(Jati)必有死(Marana)。」「那你不知道什麼?」「世尊,我不
知道善逝(Sugata)趨入何處。」諸比丘認為耆婆醫生確實能解佛密意。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為何耆婆醫生能解佛密意?請世尊為吾等演
說。」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也有如是因緣,汝等諦聽:很早以前,
有一小山城,城中有一位財富圓滿的施主,長大娶妻後共享生活,其妻懷
孕九個月後,生下一個孩子,他們為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延續二
十一天,為孩子取了適合種姓的名字。不久,又生了個孩子,像第一個孩
子一樣地舉行賀生儀式等。施主一個人養一個妻子兩個孩子,家產漸漸減
少了,還需要上貢。他就打算外出經商,但他又放不下自己年輕貌美的妻
子,擔心她會與其他的男人胡混,就留下了僅夠她吃穿用的嘎夏巴涅,再
把其它的金錢裝在金瓶裡,瓶頸上系一串寶珠,把它拿到一由旬的屍陀林
那裡的馬耳樹下,挖一個洞,把金瓶藏在洞裡。之後,他就放心地外出經
商了。在外面他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又娶了一妻,生了很多孩子。他以
前的妻子得丈夫留下的一點錢和親友的周濟,好不容易把兩個孩子拉扯大
了,孩子問母親:「我們的父親是誰?他到什麼地方去了?」他們的母親
說他們的父親是某某,他現在某城市另成了家,聽別人說他現在很富有。
又說:「他雖然捨棄了我,但你們畢竟是他的兒子,去找他或許會得到一
些財富的。」長子聽母親的話,歷盡千辛萬苦總算找到了自己的父親,父
親一眼便認出是自己的兒子,假裝不知地問他:「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
去呀?」兒子一一地告訴了父親,已經確認是自己的兒子無疑,便悄悄地
告訴兒子:「你不要對任何人說你是我的兒子,否則,做任何事情都不方
便。」兒子答應了。父親平時對他非常地慈愛,可那些後妻所生的孩子長
時間觀察後,生起了懷疑:「父親,這是誰呀?從哪裡來的?你為何對他
這麼好?」父親騙他們說:「這是我朋友的兒子。」但這些孩子根本不相
信,他們私下商議:「從各方面觀察推測,這個人肯定是父親自己的兒子,
我們應該小心才是。」慢慢地父親也覺察到:如果再讓他呆下去,其他的
兒子會嫉妒(Iccha)加害他的,還是讓他回去為好。讓他回去又不能給他
財物,否則會被其他兒子攔路搶劫的。後來,他就給兒子一封短信:自城
往東一由旬,屍處快耳樹木下,若宜方便可挖出,我之財寶你享用,瓶頸
之物給得吾。寫畢讓兒子帶回去。在途中,其他的兒子們以為父親肯定會
給他很多財物,等他過來時,便一湧而上責問:「我們父親給了什麼?」
邊說邊上下搜查他,他說:「沒給什麼,只是給了一封信。」打開看了看
也沒什麼,心想父親肯定是騙他的,就把他放走了。在家久候的母親待兒
子回來就問:「你父親給了你什麼東西沒有?」兒子說除了一封信以外,
什麼也沒給。母親看了看信什麼也沒看明白,生氣地說:「你的父親很不
好,他騙了你,信裡什麼都沒說。」就隨手把信丟到一邊去了。但兒子心
想:我父親是個好人,肯定不會騙我的。又將信撿起來仔細地看了看,獨
自琢磨:信中的『城』就是我家,『屍處』就是屍陀林,『快』是古時對
馬的贊稱,『瓶頸之物給得吾』即寶瓶外面的財物給我的母親。大概是在
我家住的東方一由旬處的屍陀林,屍陀林有一棵馬耳樹下可以挖出寶瓶,
瓶中財物由我用,瓶外之物給母親。領悟到了父親的密意後,在晚上夜深
人靜時,他向東方一由旬地方的屍陀林處走去,果然見到一棵馬耳樹,他
在樹下一直挖,終於挖到一個金瓶,金瓶的頸上有一串寶珠,他遵照父言,
把這串寶珠交給母親得吾,其餘財寶由自己享用。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
的?當時的施主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當時的大兒子就是現在的耆婆醫
生,當時他也是能知吾之密意。」
耆婆醫生配製好藥後,想:佛陀是金剛身1,像常人一樣的藥量恐怕
不見效,故應該將佛陀的服用量增加至三十二兩。世尊服藥畢,吩咐醫生
將所剩之藥分給僧眾。提婆達多聽說了,便問醫生世尊的服用量,他也要
吃三十二兩,醫生告訴他:「世尊的高大金剛身三十二兩正合適,你也要
三十二兩肯定消受不了的。」他還強辯道:「我也是金剛身,為何消受不
了?就是要給我三十二兩。」無奈,醫生給了他三十二兩,吃了後,他未
消受,極為痛苦。第二天,耆婆醫生供養世尊稀飯,他明知自己消化不了,
卻對世尊心生嫉妒,又要了一大碗,強喝下去後,疼痛更是無法忍耐,倒
在地上,翻來滾去,大喊大叫,難受極了。阿難尊者見自己的親兄弟如此,
生起了很大的悲心,急趨佛前祈求:「世尊,提婆達多已經病得不行了,
請世尊慈悲加持他。」世尊自靈鷲山遙伸手至王捨城的提婆達多的頭頂上,
以諦實語加持道:「我子羅[目+侯]羅天天承敬我,與提婆達多天天加害於我,
在我的心中沒有任何差別,若所言是真實的話,則願他的病馬上好。」言
畢,以世尊諦實語的加持力,他的病立刻好了,但他仍是心裡不滿地說:
「釋迦牟尼佛雖然手摸到我的頭,但沒有任何加持,只是他在醫學方面有
一點點能力,以後可以維持生活而已。很多人都現量見到世尊對他的加持,
包括他自己的朋友也是讚歎世尊的加持力不可思議。諸比丘見他是知恩不
報的人,便請問:「世尊,您已親自解除了他的病痛,他卻是心裡不滿,
不知報恩,他為什麼會這樣?」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我與他也
是類似的因緣。那是很早以前,布德哈的地方,有一位大自在部國王,國
王王宮旁邊有一水井,井裡落進了五個動物:人、獅子、鷂鷹、老鼠和毒
蛇。當時,一個獵人路過此處,口乾準備去井裡取水解渴,見到井裡這麼
多生命,就生起了大悲心,把他們全部救了出來。後來,獵人又去林中准
備打獵,被獅子看見了,認出了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便問:『恩人,您到
林中做什麼?』『我本是狩獵為生,正準備去林中打獵。』『您是我的救
命恩人,為報答您,我每天把殺好的動物給您拿來,您以後不用去狩獵了。』
果然,獅子每天給獵人送來肉,獵人每天滿心歡喜地往家背肉。在路上又
被鷂鷹見了,鷂鷹問自己的恩人在作什麼,獵人說我就是如此生活,每天
要辛苦地把肉背回去,鷂鷹說:『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想個辦法,給您
找到一點財寶,遣除您的貧困。』它便飛到王宮去了。正趕上大自在部的
王妃卸下手飾在洗頭,鷂鷹把頭飾全叼跑了,送給了獵人。獵人高興地帶
在身上往回走,在路上卻被獵人救的那個人見了,他就心裡暗自盤算:救
我的那個獵人,身上帶的是王妃的寶飾,如果我偷偷地去報告國王,肯定
會有重賞。一天,他得知國王已宣佈:若誰人能找到被鷂鷹叼走的王妃的
頭飾,將有重賞。他就親自告訴國王是那個獵人拿去了,國王給了他很多
獎賞,把獵人關進牢獄中。獵人在獄中受苦,經常過來過去的老鼠認出了
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很想報恩,問獵人怎麼會進牢獄,獵人就原原本本地
告訴它事情的經過,它勸慰獵人……,獵人在獄中的生活也好起來。後來,
被救的毒蛇也知道了這個消息,很想報恩,告訴獵人:『恩人,我有一個
辦法這麼這麼做。』商量好後,獵人也答應了。毒蛇就立即前往王宮,咬
傷了國王。國王很痛苦,四處尋名醫治療,但都不見療效,宮廷上下都非
常焦急。此時,獵人就對獄卒們說:『我能治好國王的病,除我以外,肯
定沒有良醫能治療。』獄卒快快將此稟告了國王,國王就宣獵人進宮,對
他說:『你如果真能醫好我的病,朕一定重重地獎賞你。』他滿有把握地
說:『請陛下放心,我一定能治好,只需要準備一個牛糞壇城。』之後,
他準備了壇城,就念了咒語,毒蛇聽了咒語,馬上趕來了,獵人對它說:
『你要麼跳入火坑,要麼醫好國王的病。』毒蛇故意地說:『我寧願跳火
坑,,而不願醫國王的病。』獵人就勸它:『無論如何你要醫好國王的病,
千萬要醫好國王的病啊!』毒蛇就答應了,馬上去國王前用另外一個藥舌
在傷處一舔,傷口馬上就不痛了。國王生起了大歡喜心,賜給獵人很多的
獎賞。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獵人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當
時不報恩的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他當時也是不報恩,現在也是這樣。」
世尊如是宣說。
出處:《百業經》
http://www.palyul.org.tw/palyultaipei/selectedd_articles/hundred.htm
--
確定生命的無限相續,則人生種種現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類行為價值,也有了切身的依託標準。
在生命無限相續中,目前所作所為,
都會影響自己的未來,果報均須自我承受。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dhcp-190.cc.HFU.edu.tw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