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轉:禪境趣談
#1
風之痕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從宗教角度來說,禪,是佛家一個特殊概念,更準確地說,是人人具有的「至真」、「至
善」、「至美」的本性流露。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徹真理時,讚嘆說:「善哉,善
哉!大地眾生悉具佛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佛」。

「佛」與「人」之間既有差異,又是統一的;就好比「水」與「波」一樣,水不是波,波
不是水,雖是兩者不同的概念,就其實質來說,「水」與「波」是一體的東西,祇是表現
的形象不同而已。「波」離開「水」體,就無「波」可言了。人若脫離「佛」性,就不成
為有情的「眾生」了。人雖具有「佛性」,但它被「無明」煩惱所蒙蔽,用佛家特有的語
言來說,「墮入六道輪迴」「流轉不息」,喪失了原有的「本性」,猶如波濤洶湧,紅塵
滾滾,「我,究竟是誰」?難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許多、許多哲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猶如「盲人摸象」一樣,各憑自己的「見
識」就能說出一套道理來,似是而非,皆不能說到「象」的實體、真相,因為他們是「盲
者」,祇能猜測推敲而已。二千五百年前,大哲者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面對弟子說法時
,剎那間,佛陀不發一言,祇是手持優波羅花(金色蓮花),高高舉起,諸弟子未能領會
其意,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心心相印」。佛陀向與會諸大弟子說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於摩訶迦葉。」這是追溯到禪宗
的起源,於是被傳承流傳下來,摩訶迦葉成了西土傳承禪宗的第一代祖師。後來達摩以「
衣法」付與慧可,以為傳法之信,所謂「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據說
達摩傳法之時,曾說道:「吾滅後二百年,衣缽止而不傳,法亦大盛」。並留一偈: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這是預言了禪宗將在中國興盛發展的前景。經過五代相傳,到了六祖慧能時期,演化成「
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南宗禪。至此,中國化的禪宗正式成立。自唐朝以來,禪宗
非常盛行,影響極大且深遠。「五家七宗」相繼創立,出了不少禪門泰斗,歷代禪師留下
的公案、語錄、禪詩……是其可貴的智慧財產,在今天依然展現光華與魅力!

為了「說禪」,不得不談一段「古」。話說六十年前,編者有緣往廣東乳源雲門寺親近禪
門泰斗虛雲老和尚;稍後又到過揚州高旻寺、鎮江金山寺「入禪堂」、「聽開示」、「參
話頭」:::坐在蒲團上提起念頭來冥思默想:「我是誰?」「誰是我?」疑念未斷,參
來參去參不透,仍在黑漆桶內打圈圈,到頭來:「我還是我!」始終未能找到「本來面目
」。而今在鵬城重遇恩師本煥上人,(早在四十年代,編者在上海普濟寺和韶關南華寺,
乳源雲門寺親近過本煥禪師。)一代高僧,契機施教,語多鞭策,當頭棒喝:「百尺竿頭
,再進一步!」箇中乾坤,破除妄念,繼找「話頭」參!

究竟「禪」是甚麼!它甚麼都是,但是,甚麼都不是。

禪,不可說,但是,又非說不可!由於禪的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作佛。」
所以大多數的人,祇要一談到禪,總認為那是非常抽象且深奧的。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無一不含有禪機,因此,禪是不能離開生活,離開生活便沒有禪。

《香港佛教》從本期開始將陸續講述習禪的方法。這些方法因人施教,靈活多變,生動活
潑,新穎卓異,能迅速有效地啟發人「開悟」,是歷代禪宗大師卓越的創造,宛如顆顆璀
燦的明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歷代禪師的每段公案、語錄、機鋒,皆能盪滌世人的塵勞
,導引人們掙脫生活的桎梏,得大自在!進而啜飲生命無盡的泉源,跨入永恆的彼岸,超
脫「生死輪迴」之苦,是人生追求的終極幸福。

不立文字

佛家「禪宗」一個根本宗旨是:「不立文字」。說起「不立文字」,恐怕很多人不易理解
,或許也有不少人難於接受。一般人,都把語言文字看為是溝通的工具,離開它,又怎能
表達相互之間的思想感情呢?

語言文字,在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比如說,談情說愛,是離不開語言文字傳達愛情
的手段,離開它,又該如何表達呢,如果深一層去想,當一對戀人情意綿綿時,到了這一
境地,語言文字作用,似乎又嫌累贅了。

所謂「禪境」也者,與此頗有相似之處。

應該懂得,語言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會弄巧成拙,把本來很清楚的事物,越說越糊
塗,甚至離題千里。

禪,不靠語言文字,倒是要靠人去思維,去想,去猜,去疑;禪師們常用的一句話:「我
是誰?」「誰是我?」要找出一個究竟來,怎樣找法?就是要自己苦思冥想,思不透,想
不通,還得再找下去!內心思潮,翻騰不息。詩人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

禪宗不須文字、語言。但它卻要一個「疑」字,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有了悟境,就不同尋常了。

禪是甚麼

說到「禪」字,人們便會想起,它是佛家的!

如果這樣認為,這是「死禪」,而不是「活禪」。應該說,禪,是人人具備的;凡是人,
都與禪掛得起 。沒有禪性的人,活著是短暫的,生命是黯淡的;有了禪性的人,才能把
握住真實生活,並使生命散發出永恆的光輝。因此之故,人人都在追求「禪」了!

不可否認,從歷史角度來說,發掘「禪」的真理的人,是佛家始祖釋迦牟尼。

早在二十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講經說法四十多年,在說到最高、最奧妙境界時,他順手
拈起一朵花示意,在座聞法的諸大弟子面面相覷;唯獨摩訶迦葉尊者微笑會意,心心相印
,契悟真諦。於是釋迦牟尼便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傳給
了他——禪,就這樣在拈花微笑間產生了。

由禪達到的境界,不是靠文字、語言所能表達出來的,它太不可思議了;文字、語言有一
定的限度,怎麼說也說不清楚。有一位禪師說:「禪是大海,是空氣,是高山,是雷鳴與
閃電。是春花,是冬雪。不,它在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

他說這一番話,誰又能理解到多少呢?

一默如雷

世間上任何東西,無論是山河大地,抑或是樹林花草,都是藉由其自身的特點來表明,它
們的存在是具有真實性,人人都能看到、接觸到的。也因此才有詩、歌、晝等的產生。

由此可見,人類的感受,來自實物的體驗,而語言的傳達,不是絕對的重要。花開花落,
也是自然界普遍的現象。但在詩人、畫家的眼裡,在心目中別有一番滋味了。正如一位大
師所說:「一默如雷」一樣。沉默,卻猶如雷鳴般地震耳!

實際上,沉默並非無聲,而仍有真實的聲音,祇因音階不同,一般人聽不到罷了。所以必
須有實際的經驗,才能領略到無言的聲響。從前,有一位修行者到深山拜訪禪師,請求指
點。閉目靜坐的老禪師卻避而不答,反問他:「你到這裡之前,是否曾經過山谷?」「是
的,我曾經過一個山谷。」「你可聽到山谷的聲音?」「聽到了!」

「那麼,從聽到山谷聲音的地方進去,就是通往禪門之路了。」聽山谷聲是禪的第-步。

禪師《語錄》

首先要弄清楚,怎樣才叫做「禪境」?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要達到「佛」的境界!而
佛又是甚麼意思呢?是不是寺廟裡供奉的泥塑木雕的偶像呢?不,它就是人人具有的「智
慧」;由於人被「慾念」所障蔽,因而顯不出智慧「圓明澈照」的功能;慾念越是重的人
,常常會做出許多糊塗事來。

所謂「格物致知」,就是排除物慾,顯出智慧。唯有用禪的道理,才能達到「格物致知」
的目的。佛家歷代禪師們都是尋求「智慧」的代表人物。禪師們的人格、行為、語言的表
現,卻集中在《語錄》上,懂得了運用《語錄》精髓,就是打開「智慧門」的金鑰匙——
「我就是佛」。

唐代有一位禪師,名叫道林,他有個弟子叫會通。有一天來向他告辭,禪師問他到哪裡去
,會通回答說:「我為尋求佛法而出家,拜您為師。但是您從不給我說法,如今我要到其
他地方學佛法去。」

道林禪師說:「若為佛法,我這裡也有一點兒。」

會通馬上就問:「您的佛法是甚麼?」

禪師從衣服上拈出一根紗絮,輕輕地吹向會通。會通立即醒悟了,不再求奔他方去了。

 

磨磚作鏡

有一位禪師名叫馬祖,他十二歲那年便做了和尚,隨後到南嶽,去學坐禪。南嶽般若寺住
持懷讓禪師,看到這個年輕和尚相貌不凡,循規蹈矩。一日便問馬祖:

「請問你學坐禪,是為了作甚麼?」

馬祖回答說:「要成佛!」

於是懷讓禪師拿了一塊磚頭在馬祖面前磨,馬祖不禁好奇地問道:

「請問你磨磚作甚麼?」

懷讓回答說:「磨磚作鏡呀!」

馬祖不禁詫異地說道:「磨磚怎麼能作鏡呢?」

懷讓反駁說:「磨磚既不能作鏡,那麼你坐禪又豈能成佛?」

馬祖急忙問道:「那要怎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回答說:「這道理正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了,請問你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
?」

馬祖被問得無話可對。於是懷讓接著說:「請問你是學坐禪,或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
但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學坐佛,但佛並沒有一定的狀態。法是無住的,因此我們求法,
也不應有取捨的執著。你如果學坐佛,就等於扼殺了佛,你如果執著於坐相,便永達不到
悟境。」

這番話,對學坐禪的人,有很大的啟發、鞭策。 
--
┌─────KKCITY─────┐        KKCITY 市民小常識  
         bbs.kkcity.com.tw            Q:文章標題前有#符號是代表什麼意思?
└──From:218.211.64.89      ──┘  A:被作者加密了,需輸入密碼才能閱讀
Fri Mar 16 11:11:33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