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可以直觀過去、未來、他人的五蘊嗎?
#1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問與答*


  Hla Myint Kyaw 著

  U Hla Maung 英譯

  仰光班迪達禪修中心

  1999年


  前言

  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最近舉辦一次七日禪修,共約有九十個外國禪修者參加。在此
期間,某些學員顯然對毗婆舍那有若干誤解。

  這次七日禪修的翻譯者之一烏拉明(U Hla Myint),為此寫了兩篇短文,以釐清可能
困擾禪修者的幾個問題。U Hla Myint曾出家二十二年,十年為沙彌、十二年為比丘,期
間並獲得僧團授予的「嚴飾」(Ala?ka-ra)、「法阿闍梨」(Dhamma-cariya)和「勝種」
(Abhiva?sa)的學位頭銜。

  烏拉明為比丘時(名為 U Va??ita-bhiva?sa),便是馬哈希尊者及班迪達禪師的弟子
,曾在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擔任助理禪師許多年。這一段出家的訓練,讓烏拉明對佛陀的
教法,以及毗婆舍那修行的教學與實踐,有廣泛的了解與認識。

  烏拉明還俗後,仍持續親近班迪達禪師學習,並擔任禪師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英
國、美國等處弘法時的翻譯。


  英譯者U Hla Maung

  1999年2月。



  1.毗婆舍那:時時刻刻觀照當下


  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修毗婆舍那時,禪修者必須只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並
不符合三藏聖典。

  這句話,是從一位「持三藏法師」(Tipi?akadha-ra)[1]那裡聽來的。所謂「持三藏
法師」,是通過一連串嚴格的口試及筆試之考核,精通三藏聖典的法師。「持三藏法師」
學位的考試,有極嚴格的標准,以致過去五十年來,只有六位比丘通過考核,被授予「持
三藏」的頭銜。

  我長久以來一直是馬哈希尊者的弟子,向來也很努力學習馬哈希尊者的著作。聽到
上述的話時,我感到很困惑。我想到一句緬甸諺語:「不犯錯的律師,不死的醫師。」

  那時,我陪著仰光「金陵」班迪達禪修中心的兩位資深禪師(Na-yaka Saya-daw),
去拜訪一位持三藏法師[2],邀請他蒞臨參加「第十哩」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位於Bago南
方十英哩?cool.gif密集禪修的開幕式。兩位禪師與持三藏法師彼此很熟稔,他們的對話
,談到馬哈希尊者弘法利生的事業,尤其是尊者帶給了緬甸及海外數以萬計禪修者毗婆舍
那修行的利益。

  當時,那位持三藏法師提到了1954年「第六次聖典結集」中一位協助審訂聖典的法
師所說過的話:「馬哈希尊者原本只是「法阿闍梨」 (Dhamma-cariya)的學位,未曾以學
者而聞名;後來,在第六次結集時,馬哈希尊者擔任首席提問者(Pucchaka),而在這次更
深入的研習經教之後,尊者才真正精通佛典。」

  因為馬哈希尊者從未被授予「持三藏」的學位,所以我們很難去論辯上述這些話,
是否符合事實。

  那位三藏法師接著說:「有一天,在一次應供午餐的場合,談話的內容又談及上述
這件事,現場一位馬哈希中心的禪師聽了之後,立刻指正:「不對!」他很堅定地說:「
馬哈希尊者並非在「第六次結集」後,才變成博學多聞的學者。尊者有關毗婆舍那修行的
論著,早在「第六次結集」之前就已撰寫完成、出版問世, [3]那是值得所有學者重視與
尊崇的著作,倘若能仔細地深入研讀,將會發現,馬哈希尊者不僅精通禪修的實踐
(pa?ipatti),同時也精通教理 (pariyatti)。

  聽到這段話,我松了一口氣,因為總算有人替馬哈希尊者說話了。

  持三藏法師接著說:「今日這個年代,沒有人敢批評馬哈希尊者,無論在教理或實
踐的領域,尊者都受到高度的尊崇,是公認的大師。以往我對於馬哈希尊者的了解,就僅
止於此。然而不久前,我讀完了尊者那本關於毗婆舍那的論作,至此我才真正了解,馬哈
希尊者的學問是多麼的淵博啊!

  我那時候才體認到,若因為馬哈希尊者未曾被授予「持三藏」的學位,而說他不是
一位學者,這就等於說,愛因斯坦並不是卓越的科學家,因為他未曾被授予任何一所大學
的博士學位。

  接著,那位持三藏法師談到下列讓我更加困感的事:最近出版的一本書指出,馬哈
希尊者所教導的毗婆舍那,不符合佛陀在三藏(Tipi?aka)裡的教示。這本書是由某位頗富
盛名的長老所寫成,其目的不外乎是想要為緬甸的毗婆舍那修行設定新方向與新議題,書
中有幾點主張:成佛前的菩薩,透過「出入息念」 (a-na-pa-nasati)方成就佛道,「出
入息念」才是佛陀要弟子依循的修道方法;觀腹部起伏的禪修方法,僅是由馬哈希尊者所
提出的,與佛陀的教法並不相符。

  持三藏法師繼續說,該書中還提及另一個問題:馬哈希尊者教導禪修者,僅需持續
觀照自身當下生起的一切身心現象,〔也就是,〕在任何色、聲、香、味、觸、念頭生起
時,禪修者即立刻加以觀照;在禪修者了知一切現象是無常的——生起後隨即滅去——之
時,毗婆舍那智便生起。然而,那本新書卻主張,禪修者不僅必須了知自身當下身心現象
的無常、苦、無我,也必須了知他人的、過去的,乃至未來的身心現象。那本書援引諸多
經典,來支持此種說法,其中也包含了為人所熟知的《無我相經》
(Anattalakkha?asutta)。

  從一位持三藏法師的口中聽到這些話,觸動了我的身心,彷佛正在觀看一場激烈的
拳擊賽一般。無論如何,這位三藏法師最後所作的結論令人松了一口氣,他說:「然而,
當我仔細檢視、研讀那本書所引用的經典時,我發現,馬哈希尊者才是正確的,他的禪修
教法完全符合佛典的教示。」

  拜別了持三藏法師之後,我們便告辭離去。然而,他所說的話,一直在我動蕩的心
裡回繞不去。過了一個星期,我找到機會請教班迪達禪師,有關於只觀照自身當下身心現
象,及觀照自、他、過、未身心現象的問題。昔日,班迪達禪師長年跟隨馬哈希尊者,既
是尊者的法嗣也是知交,可以說,沒有其他人會比班迪達禪師更了解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了
。對於這個問題,班迪達禪師一開始便回答我說,他教導禪修這麼多年來,在他的經驗裡
,批評馬哈希尊者的人,最後總是被證實是錯誤的。班迪達禪師如此解釋:

  「修習毗婆舍那時,觀照自身可以讓佛弟子「直接」、「親證」而「確實地」體驗
那構成一切『有』的名、色現象。「直接」體驗別人的名、色現象,是不可能的,只能基
於親身的體驗與智慧來予以推斷、比較、確定。針對這一點,《中部.隨足經》[4]的注
釋書,有清楚的說明。如此,修習毗婆舍那時,禪修者應該觀照發生於自身相續內的身、
心現象,從中獲得親證、直接的體驗。」

  「再者,對於尚未發生的未來,要「精確地」預知什麼會發生,顯然是不可能的,
只能夠假設什麼可能會發生而已。因此,要「直接」、「親證」、「確實」且「精確地」
體驗所預想的未來身心現象,同樣是不可能的。另一個清楚的事實是,過去世的名、色現
象,也僅能作假想而已,人不可能於現在「直接」、「親證」、「確實」且「精確地」體
驗它們。

  就算是對於今生裡,幾年、幾個月或幾周前所發生的名色現象,禪修者也不可能准
確地予以回想、了知。即使是幾個小時前的名色現象,例如見、聞或觸,禪修者對這些現
象的印象,都還會受到「有我、我所、人、女人」等世俗概念所影響,就此,一般禪修者
會發現,就算是可能也很難穿透、了知那些身心現象的究竟真理。

  這就是為何《賢善一夜經》[5](Bhaddekaratta Sutta)說:「paccuppanna?ca ya?
dhamma? tatha tatha vipassati」,意思是,必須持續地觀照當下生起的名色現象,如
見、聽、聞等等。《念處經》[6]也教導佛弟子,無論是行、住、坐、臥,皆要觀照當下
生起的名色現象,如說:「gacchanto va- gaccha-mi-ti…」,也就是,「走時,了知在
走」等等。精勤不間斷地觀照,禪修者可了知名色是苦、無常、無我。親證此事之後,他
了解到: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是如此;自己如此,別人也是如此。禪修者不可只因《
無我相經》開示這些深奧的真理,便〔僅依字面的理解而〕對所依循的禪修方法感到困惑
。

  因此,批評馬哈希尊者只觀照當下身心現象的教導與佛典不符,這見解是毫無根據
的。更詳細的說明,請讀者參考馬哈希尊者的《無我相經講記》。[7]



  2.出入息念與毗婆舍那相同嗎?


  「太好了,有這麼多外國禪修者在這裡禪修。他們是在修習出入息念
(a-na-pa-nasati)嗎?」說這話的人,是一位到訪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的訪客。那時候,
中心有將近九十位外國禪修者在密集禪修。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位於Bago南方十英哩處的
竹林中,是班迪達禪師於1993年所創建。1998年,為了紀念?房、禪堂、齋堂、大?等設施
順利落成,舉辦了一次約有九十名外國禪修者參與的密集禪修。禪期自1998年11月15日開
始,持續七十天直到 1999年1月25日圓滿。

  到中心參訪的訪客,見到這麼多外國人正在努力修行佛法,既感到歡喜也頗感訝異
,許多人還因此而想要更進一步了解毗婆舍那修行。他們通常會問的問題是:「出入息念
不是和毗婆舍那一樣嗎?不是也能引生道、果、涅盤的體悟嗎?」「出入息念在本質上,
與觀腹部起伏不是相同的嗎?」

  這些問題讓我想起六個月前的一件事。那時,我待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一座寺院--
——過去,我曾在此擔任班迪達禪師的翻譯員——,禪師的一位日本弟子瑪莉(Mary
Shimoda),從東京打電話到吉隆坡給我,問了一些與禪修有關的問題。之前,瑪莉曾參加
在仰光舉行的一次密集禪修,那時我擔任翻譯員,自那次禪修起,我們成了好朋友。

  瑪莉問我說:「古拉明(Ko Hla Myint)!有個朋友從仰光打電話給我,說菩薩藉由
出入息念而成佛,這是真的嗎?」這問題讓我有些意外,心跳跳快了許多。是啊,依據我
對佛典的了解,瑪莉的朋友所說的是正確的。在佛陀成正等覺的前一晚,他藉由出入息念
,進入深定。初夜時,他證得宿命智;中夜時,證得天眼智;後夜時,他徹底了悟一切身
心現象的「緣起」法則。

  「是的!」我回答:「佛陀藉由出入息念而證悟成佛。」

  瑪莉接著又問我兩個問題,讓我的心跳更快了些許:「如果是這樣,為何馬哈希尊
者不教導出入息念,而要教導觀腹部起伏呢?另外,觀腹部起伏,只是馬哈希尊者提出的
,佛陀並沒教過這方法,佛陀只明白地教過出入息念。這是真的嗎?」

  當時,我了解到我的回答將無法令她滿意。所以,我用了簡單的解決方法,說:「
禪師四月將到馬來西亞,我會請禪師解釋,之後我再和你聯絡。」

  就最後的那個問題,瑪莉和她朋友的說法是對的。佛陀在許多地方教導出入息念,
譬如於《律》的〈波羅逸〉、〈大品〉及《無礙解道》,佛陀都曾開示出入息念的方法及
其利益。至於觀腹部起伏,佛陀則從未直接提及。因此,瑪莉電話中的問題,會讓我感到
傷腦筋。

  我是馬哈希尊者的弟子,也研讀過他的許多著作。對於尊者禪修指導的效益,我是
深信不移的。以腹部起伏作為根本業處,正念觀照當下生起的色、聲、香、味、觸及念頭
,持續不斷地保持正念,不受妄想、想像干擾,這樣就足以親自了知名、色,及其因果關
系,乃至證得更高的觀智。我自己就曾使用這個方法,密集禪修過。

  緬甸國內、外,有數以萬計的禪修者,也同樣是以觀照腹部起伏的方法來禪修,而
且有很多人依此而證得了高階的觀智。現在,就有近九十位的外國禪修者正在運用馬哈希
尊者的方法密集禪修。顯然的,所有成功的毗婆舍那禪修方法,都必然根植於佛陀的教導
。就此,無論是禪師自己提出的方法,或者是改良的方法,若不是以佛陀的教導為依據,
就無法幫助禪修者成功地證得高階的觀智。

  班迪達禪師身為馬哈希尊者的大弟子、法嗣,教導馬哈希尊者的毗婆舍那禪修方法
,已長達四十余年。今日,班迪達禪師可能是教導毗婆舍那的緬甸禪師中,最有名望且最
成功的一位。當禪師抵達吉隆坡的寺院時,我趁這機會向禪師提出瑪莉所問的問題。第一
個問題即是:「佛陀是藉由出入息念才證得佛果嗎?」

  「古拉明!」禪師回答說:「你沒有好好地仔細研究佛典。那一晚,菩薩的確先依
出入息念,分別在初夜及中夜,證得宿命通及天眼通。但是,在後夜時,菩薩就不定著於
出入息念,而是用智慧觀照緣起:「無明緣行,…」等等。在破曉之前,菩薩藉由觀照五
蘊名色現象而證得阿羅漢道、果及正等覺者的一切知智。因此,菩薩乃依正念觀照五蘊身
心現象而證得佛果,並非透過出入息念。
  瑪莉的第二個問題(即:如果佛陀因出入息念而成佛,為何馬哈希尊者不教出入息念
),班迪達禪師其實也回答一部分了。無論如何,禪師剛才的答覆讓我難為情,因為我之
前給予瑪莉錯誤的回答,說出入息念會帶來佛果。

  再者,我對另一個問題仍感到困惑:

  「為何馬哈希尊者不教導佛陀直說的出入息念,而提出觀腹部起伏的方法?出入息
念在本質上,與毗婆舍那、觀腹部起伏相同嗎?能夠引生道、果和涅盤嗎?」

  班迪達禪師如下地解釋了馬哈希尊者的教導,來回答這些問題。

  出入息念的修行,可有兩種方式。如果禪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的「形狀」或
「方式」,那麼,此即屬於「奢摩他修行」,會引生心一境性;如果禪修者觀照出入息移
動、接觸的感覺,那麼,這就是「毗婆舍那修行」。「移動」,或說風界(vayo-dha-tu)
,是色法(ru-pa)。對「移動」的覺知,是「名法」(na-ma)。循此,出入息念亦可用來修
習毗婆舍那,而能引生高階的觀智。然而,《清淨道論》談「身隨觀」的十四種業處時,
將這些業處分為「毗婆舍那業處」和「奢摩他業處」兩個范疇,其中是把「出入息念」納
入「奢摩他業處」。[8]因此,如果我們教導禪修者用出入息念來修毗婆舍那,將會引來
無謂的批評與諍論。而且,馬哈希尊者[9]和我並不想說,《清淨道論》這部倍受尊重的
經典之作,在這部分並不圓滿。

  有人曾說,若禪修者觀照腹部起伏,就是在讓自己遠離佛陀的教法。對這種說法,
我的回覆是堅決、肯定的「不對!」除了許多禪修者確實依此方法證得成就的事實之外,
佛典之中,如《相應部.六處相應》等等,就有許多的鐵證顯示,觀腹部起伏的方法,即
是屬於佛陀所教導的身念處、界作意,以及五蘊觀的教法。


  附注:

  關於上述幾點的詳細說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馬哈希尊者的《馬陸迦子經講記》
(A discourse on Malukyaputtasutta)。馬哈希尊者撰寫了許多關於禪修的書,禪修者不
妨好好地研讀這些著作。

  將班迪達禪師的回答,摘錄、傳真給東京的瑪莉後,不到一個鐘頭我就收到傳真回
條,她要我代替她謝謝班迪達禪師為她釐清了困擾著她的問題。我也松了一口氣,並為瑪
莉感到高興,因為她終於得到正確的答案,相信她也會把這些答案轉達給她的朋友知道。


  目前正有九十位外國禪修者,在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密集禪修,這是令人歡喜的事
。在這裡,禪修者即是以觀照腹部起伏,作為根本業處,在經驗豐富與具大智慧的班迪達
禪師之指導下,肯定有許多人正證得高階的毗婆舍那智。

  願這些禪修者,將他們在此處證得的智慧、安詳與滿足帶回家裡。並且,也希願他
們將佛陀的教法傳播到世界各地,利益一切眾生。


  3.禪修者應該知道的一些事實


  許多虛假的智慧之光正積極地在世界上傳播,此事值得我們注意。以下的訊息,是
一位緬甸禪師匯集而成的。

  不久前,在緬甸某個小鎮,有一位長老向人們教導自己的禪修方法,他也撰寫一些
書,批評了雷迪尊者(Ledi Saya-daw)和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但是在不久之
後,他就沒落了。雪達功禪修中心的主持,班迪達禪師認為,那些惡意批評、毀謗馬哈希
尊者的人們,會遭受這類果報,是不足為奇的。

  禪師說:

  (1) 任何攻擊馬哈希尊者的人,將必然衰敗。其所倡導的禪修方法會像乾稻草的燃
燒一樣,不能持久。

  (2) 馬哈希禪法就像是熱氣球,若人愈是壓迫它,它就升得愈高。

  (3) 批評馬哈希禪法的人,離正道尚遠。

  (4) 不知馬哈希禪法是正確的人,就如同眼盲之人。

  馬哈希尊者在緬甸開始弘揚佛法時,曾面臨許多挑戰。一些比丘與在家居士,在報
紙上撰文指責馬哈希的禪法,然而事後不久,他們一一殞落了。今日,人們已遺忘了那些
當初批評、貶損馬哈希尊者的人。那些批評者的修法,變得默默無聞、乏人問津,而馬哈
希的禪法則更是廣泛地流傳。

  為了釐清、解釋相關的問題,馬哈希尊者的一位弟子,即曾以緬文出版了一本名為
《大寶石》(Mahaggharatana)的書,以回應那些批評者的批判。

  事實上,緬甸大多數學問淵博的法師對馬哈希尊者都極為敬重,而且,愈是博學的
人就愈敬重馬哈希尊者,因為尊者在經教及實修上,皆有極為深湛的造詣。

  一位緬甸禪師,曾敦請以博學著稱的持三藏法師,善吉祥長老(Saya-daw U
Suma?gala)[10],閱讀馬哈希尊者的著作。當長老讀完之後,他評述說,馬哈希禪法是正
確的方法!在仔細審察馬哈希尊者的著作和教學之後,他才完全了解馬哈希尊者的教導,
並認定它們才是正確、純淨的。他也比對了帕奧禪師所著書籍中之三藏引文,發現與三藏
的原義有所差異。

  帕奧禪師一些厚重的英文書,從台灣寄到緬甸時,便被仰光「緬甸宗教部」的大長
老們(Maha-na-yaka Saya-daw)下令禁止流通。

  回應帕奧禪師的弟子對馬哈希禪法的抨擊時,班迪達禪師說:「人不應把毒藥加到
純淨、有用的水中。受污染後,那水就沒有用了。所以,切莫把毒藥加到純淨的水中。」


  最近,帕奧禪師到班迪達禪修中心拜見他昔日的老師,即班迪達禪師。班迪達禪師
也回以慈悲的問候,平和地勸告他的學生:「在車流中,人應小心駕駛,看好自己的車,
走在自己的車道上,不要干擾到別人。若接近紅綠燈交通標志時,要在綠燈時才繼續走,
黃燈時應准備停下,紅燈時則必須停住。倘若逾越這些交通規則,無疑地,將會引發車禍
。」

  「若想到達目的地,人必須走在正確的車道上,注意交通規則,且以適當的速度駕
駛。超速會收到罰單或引起車禍,跨到別人的車道則會有撞到其他車子的危險。此時,就
算你是對的一方罷,還是可能會惹來麻煩。我們必須謹慎小心為是。」







  
--------------------------------------------------------------------------------


  * 本文譯自班迪達禪修中心網站,U Hla Myint Kyaw, trans. by U Hla Maung, 『
Questions and Anaswers』, Panditarama, Yangon, 1999 (取自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pandita5.htm )。

  [1] 參考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tpdkdhra.htm。

  [2] 據班迪達禪修中心的十戒女Ma Ca Ru表示,書中這位持三藏法師指的是一九七
三年,二十七歲便取得「持三藏」學位的Venerable Sumingala-la?kara, Ph.D,
Tipi?akadhara Tipi?akakovida, Dhamma Bhandagarika, Tipitaka Mahaghandayon
Sayadaw。

  [3] 一九四四年,馬哈希尊者以七個月的時間,撰寫《內觀方法》(Vipassana--
nayappakara?a)。此《內觀方法》共兩冊,第一冊談內觀的理論依據,第二冊談內觀的實
踐。此書的第五章,以日常用語詳說內觀修行方法,於 1954年首次譯成英文,以裨益於
馬哈希禪修中心學習的外國禪修者;此英譯後來亦由BPS出版,名為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1999年緬甸的Bamaw Saya-daw (U Kuma-ra-bhiva?a)更將此《內觀方法》翻
譯為巴利文,由「佛教攝益協會」出版。共兩冊,八百余頁。

  [4] 中部111經。

  [5] 中部131經。

  [6] 長部22經,中部10經。

  [7] Maha-si Saya-daw, trans. by U Ko Lay, The Anattalakkhanasutta,
Yangon: Buddha S?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1999.

  [8] Vism 240: a-na-pa-napabba? pana pa?iku-lamanasika-rapabba?ca ima-n』
ev』ettha dve sama-dhivasena vutta-ni.

  [9] 見Maha-si Saya-daw, A discourse on Malukyaputtasutta, First
Published September, 1981 pp. 80-82.

  [10] 即第二頁注2的Ven. Sumingalalankara。此位三藏法師的常住寺院是
Tipitaka Maha Gandayon Kyaungtaik, 地址為:Ward-9, Mayangon Township, Yangon。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41.197.160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
Wed Feb 14 23:44:54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可以直觀過去、未來、他人的五蘊嗎?
#2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But "thinking","wanting to" 「直接」、「親證」is obviously impossible
because the "wanting" itself is a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itself is an
obstacle.
Same goes with believing.

There is actually nothing to do.  馬哈希 did nothing and so he could
「直接」「親證」. It is a paradox hard to explain in words.

You will better chance of achieving something if you will just call
authorities which you have respected for years @#$%^&.

執 身、心、名、色、觀察, 不能親證.
Thu Feb 15 09:51:48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可以直觀過去、未來、他人的五蘊嗎?
#3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__^^^^__ wrote:
> 馬哈希禪法是正確的.
>
> But "thinking","wanting to" 「直接」、「親證」is obviously impossible
> because the "wanting" itself is a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itself is an
> obstacle.
> Same goes with believing.
>
> There is actually nothing to do.  馬哈希 did nothing and so he could
> 「直接」「親證」. It is a paradox hard to explain in words.
>
> You will better chance of achieving something if you will just call
> authorities which you have respected for years @#$%^&.
>
> 執 身、心、名、色、觀察, 不能親證.

There is actually not nothing to do . 有言:「以妄修真」
當你觀察到一切的"真相"的時候, 你不會再 do anything but the best and
appropriate, of which will lead you to a great relief.
即六度裡的"精進".
Fri Feb 16 16:22:11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可以直觀過去、未來、他人的五蘊嗎?
#4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 最近,帕奧禪師到班迪達禪修中心拜見他昔日的老師,即班迪達禪師。班迪達禪師
> 也回以慈悲的問候,平和地勸告他的學生:「在車流中,人應小心駕駛,看好自己的車,
> 走在自己的車道上,不要干擾到別人。若接近紅綠燈交通標志時,要在綠燈時才繼續走,
> 黃燈時應准備停下,紅燈時則必須停住。倘若逾越這些交通規則,無疑地,將會引發車禍
> 。」
>
>   「若想到達目的地,人必須走在正確的車道上,注意交通規則,且以適當的速度駕
> 駛。超速會收到罰單或引起車禍,跨到別人的車道則會有撞到其他車子的危險。此時,就
> 算你是對的一方罷,還是可能會惹來麻煩。我們必須謹慎小心為是。」
>
>
>
以上這段便是在說明小"心"•

比如過獨木橋,會用心的人便不會出差錯.


五蘊便是你的身心,明白五蘊,了解了你自己的心性,便能夠預知他人的五蘊.
Fri Feb 16 16:56:57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可以直觀過去、未來、他人的五蘊嗎?
#5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金文 wrote:
> __^^^^__ wrote:
>
>>馬哈希禪法是正確的.
>>
>>But "thinking","wanting to" 「直接」、「親證」is obviously impossible
>>because the "wanting" itself is a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itself is an
>>obstacle.
>>Same goes with believing.
>>
>>There is actually nothing to do.  馬哈希 did nothing and so he could
>>「直接」「親證」. It is a paradox hard to explain in words.
>>
>>You will better chance of achieving something if you will just call
>>authorities which you have respected for years @#$%^&.
>>
>>執 身、心、名、色、觀察, 不能親證.
>
>
> There is actually not nothing to do . 有言:「以妄修真」
> 當你觀察到一切的"真相"的時候, 你不會再 do anything but the best and
> appropriate, of which will lead you to a great relief.
> 即六度裡的"精進".

He who desires great relief will never find it.  Let it go, and the
moment of truth appears right before you. That's the great relief. The
universal calmness comes just like that. That's the paradox.

All the preaching and teaching agitate one's mind only, creating duality
 and causing more confusion. Even this one.

"無來無去無代志", 廣老 was right about this. He sees everyone in this
state, no single one is left out, but who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at?
Fri Feb 16 14:02:06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可以直觀過去、未來、他人的五蘊嗎?
#6
發信站: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 (yahoo.com>)
__^^^^__ wrote:
> 金文 wrote:
>> __^^^^__ wrote:
>>
>>> 馬哈希禪法是正確的.
>>>
>>> But "thinking","wanting to" 「直接」、「親證」is obviously impossible
>>> because the "wanting" itself is a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itself is an
>>> obstacle.
>>> Same goes with believing.
>>>
>>> There is actually nothing to do.  馬哈希 did nothing and so he could
>>> 「直接」「親證」. It is a paradox hard to explain in words.
>>>
>>> You will better chance of achieving something if you will just call
>>> authorities which you have respected for years @#$%^&.
>>>
>>> 執 身、心、名、色、觀察, 不能親證.
>>
>> There is actually not nothing to do . 有言:「以妄修真」
>> 當你觀察到一切的"真相"的時候, 你不會再 do anything but the best and
>> appropriate, of which will lead you to a great relief.
>> 即六度裡的"精進".
>
> He who desires great relief will never find it.  Let it go, and the
> moment of truth appears right before you. That's the great relief. The
> universal calmness comes just like that. That's the paradox.
>
> All the preaching and teaching agitate one's mind only, creating duality
>  and causing more confusion. Even this one.
>
> "無來無去無代志", 廣老 was right about this. He sees everyone in this
> state, no single one is left out, but who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at?

廣老是在臨終時才冒出這一句的, 這也是他畢生修行得來的果, 平時的行住坐臥no
desires, 不要沒事找事.

天堂地獄, 菩薩是清清楚楚的. 那一個地方不可以去了?
Sat Feb 17 13:49:56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