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 傳講
堪布索達吉 譯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65)一頭犛牛
—辱罵羅漢 累世為牛
一時,佛在捨衛城。祗陀園的附近有一群犛牛,其中兩頭大犛牛互
相角鬥,一頭犛牛鬥輸了,被另一頭牛將其肚皮挑破,內臟都流了出來。
雖然它身受重傷,無力地躺在地上,但它的嗔恨心卻如烈火般難以抑制。
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是眾生唯一的怙主、救度眾
生的慈航,具有二種智慧等無量功德,時時刻刻觀照著一切眾生,即便是
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
世尊觀知那頭受傷犛牛被調化的機緣已成熟,便從祗陀園來到了犛
牛身旁,對這頭受重傷未死的犛牛做了很細心的包紮:把全部的內臟洗干
淨,輕輕地放回體內,然後把傷口縫好。此時的犛牛嗔心小多了,佛陀喂
它一些水草,並對它宣說:「諸行皆無常,諸法皆無我,涅盤即寂滅。你
應對我生起歡喜心,這樣,能使你脫離傍生界。」(譯者:不僅是犛牛,
另外的許多有情也是通人性的,雖然它們不能用人的語言表達,但從它們
的動作、眼神上,都能體現出它們也通人情,請大家仔細觀察。)如是宣
說後,犛牛對世尊生起了歡喜心,(譯者:在臨終時的起心動念特別關鍵,
無論如何要生一個善念,最好是生起一個往生清淨剎土的念頭。)在歡喜
心中它去世了。之後,它投胎到捨衛城中的一位大商主家。商主的妻子生
下一個非常莊嚴的孩子,商主夫婦給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用牛奶、
酸奶等精心餵養著,給他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七歲時,他對釋迦牟尼
佛的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得到父母開許後,於佛陀教法下出家。出家
後他精進修持,很快滅盡了輪迴的煩惱,獲證了阿羅漢果位,具有種種神
變。經常依靠神變去別的地方找一些果實鮮花等來供養僧眾,僧眾對他的
成就都感到稀有。(師言:如果守持清淨的居士戒,精進修持大圓滿法,
到彌勒佛出世時,肯定能得果位。這位沙彌年僅七歲,就已得羅漢果。)
便於世尊前贊曰:「稀有!稀有!年僅七歲,便已得到了如是功德和神變。」
世尊言:「此非稀有。你們還記得祗陀園附近曾有一頭受傷的犛牛嗎?當
時,我為它包紮好傷口,對它宣說了佛法,後來已在對我的歡喜心中去世
了。」「記得,記得。」世尊告曰:「當時,因它對我生起了歡喜心的緣
故,去世後,投胎在商主家 。七歲時,在我的教法下出家,精進修學,
斷除了煩惱,證得羅漢果位。」諸比丘復次請問:「世尊,這位沙彌以何
業感轉生犛牛?又以何業轉得人身,對佛生歡喜心,斷盡三界煩惱,獲證
阿羅漢果?請為吾等宣說其前後因緣。」
世尊告曰:「曾在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
佛出世。時有一比丘僧是僧眾的供水執事員。一次,有位羅漢比丘無意中
撞到了他,把他手中的水瓶碰掉在地上。他生起嗔恨心,惡口罵道:『你
簡直象犛牛一樣,走路也不看,把我的水瓶給碰掉了。』羅漢比丘聽了,
覺得他這樣惡口罵人,造了很大惡業,想救度他。羅漢比丘把他叫到沒人
的地方對他說:『你覺得你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怎麼?你是出家
人我也是出家人呀!』『當然都是出家人,可我已遠離了一切束縛和煩惱,
而你還是煩惱粗重的出家人,我們兩個根本不同,你如果不好好懺悔,恐
怕生生世世要受極大苦報的。』聽了羅漢比丘如是勸誡後,他生了很大的
後悔心,馬上頂禮羅漢比丘,發露懺悔罪業。在臨終時他發願:願我惡口
辱罵聖者的果報不要成熟,願我一生出家的功德,將來在釋迦佛教下令佛
歡喜,出家證得羅漢果位。諸位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這位供水
執事員即現在證果的沙彌。當時,他以嗔心惡口罵羅漢的果報,於五百世
中轉生犛牛。(譯者:《百業經》中,講惡口罵人的果報比較多。所以,
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不可隨便惡口罵人,別人若有小小的觸犯之處,不
必去計較生氣,一旦造了口業,事後追悔莫及。)因他當時在迦葉佛教下
如是發願故,今於我教法下獲得人身,對我生歡喜心,七歲出家,精進修
持,獲證羅漢果位。這是他的願力所致。」
出處:《百業經》
http://www.palyul.org.tw/palyultaipei/selectedd_articles/hundred.htm
--
確定生命的無限相續,則人生種種現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類行為價值,也有了切身的依託標準。
在生命無限相續中,目前所作所為,
都會影響自己的未來,果報均須自我承受。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218-168-204-70.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7/01/18 8:52:14 從 218.168.204.70 修改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