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 ̄◥◣●◢◤ ̄)》之銘言:
> 何謂:(末那識)緣(帶質境)?
> 在實務上,就是指:
> (末那識)只會攀緣(自我實體)。
> 而眼、耳、鼻、舌、身、腦
> 就是(末那識)的自我實體。
開場:
法友以唯識名相來推演解讀,但似乎卻對其中內涵未完全釐清,尤其
是此類問題,於前數篇討論中,便已點出予您,這與「識轉變」有重
大關係,但似乎法友尚未全盤瞭解,導致一起始便與古德原論出發與
定義有所不同。
前言:
基本上,三類境是慈恩宗的創說,它除了延續護法系對「識轉變」的
解讀之外,可以說是中國本土文化下的產物。
護法系對「識轉變」的看法中,有所謂見分與相分之解說,而不同於
安慧系。並且,由於在護法系之承傳中,探討主觀精神對於客觀對象
的認識作用之時,產生獨有的心所四分論說,然而,此論中會產生境
相同種或別種之紛擾,是故,三類境之主要任務,為由認識論來辨認
一切境相,來闡明同別種,而並不是用來解釋根塵識。所謂的同別種
,主要是能變與所變〈此變字為慈恩宗獨有,依印度本土原意則是能
緣、所緣〉的過程中,生起異熟轉變、末那轉變、境了別轉變的所緣
境,會難免互相交錯,是故,玄奘對此問題作一總結而獨創。
轉變,透露出原本妄識說的立場,是必須以識用,而並非以識體來說
明識轉變的一連串變化,由這一點看來,安慧系是比較符合世親之原
意,然而,護法系卻有傾向以識體出發來說明轉變的現象界,這雖是
題外話,但卻因為見相分之論,導致識的變境,或是探討識的作用與
被作用的對象之內容,反客為主,成論述主軸。
三類境:
如前所說,玄奘將認識的塵境分成三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性境,為前五識及第八心王對有體實相的直覺〈現量〉或為第六識所
緣種種實色而得境的自相,此時是不帶任何言說,沒有謀劃成其標準
或物質的相關性質,故稱性境。這般的塵境是客觀的存在,並沒有情
緒的分別,也就是如實所呈現的心靈影像。
帶質境,為性境實體有其托帶的特性,這特質可分為真或似,但皆為
錯覺,如鏡在面對某物後,便會帶著其物之特質而於鏡中生其形象,
並且,這類的塵境是由比量所緣而得。
當心與心連帶而起的時候,稱之為真,心與色連帶而起的時候,稱之
為似。所謂心與心連帶指的是七緣八識為本質,見分為我,而此雖為
無明我執之覆性污染,卻以為真。另,心與色連帶而起也就是識緣取
色的境界,有其所托帶的本質,但可藉由事實而知其自相不符,譬如
長短等相是此物所自帶的本質,受第六識緣此物過去影像,而比量〈
indirect measurement〉分別,得所帶本質之結果,這見分別的本質
,由於以落謝影子為比,故此以假名稱之。故心與色連帶所生之似帶
質境,主要所談的是六識外緣五塵的轉變。
獨影境,簡單的說就是指純粹的意識行為,在沒有接觸到外境時,可
以展開回憶、想像等等各種思維,這樣,也會在心中出現影像,故稱
獨影。此塵境有二,其一如前帶質境中所題,意識緣過去五塵時落謝
影子之境,又稱有質獨影,其二則為如其絕對之義,乃純粹的第六意
識行為或所緣,稱為無質獨影。是故,當約概瞭解此三境於慈恩宗中
有何所指及與其關係之後,始才能瞭解如《唯識開蒙》說:
「前五第八。唯一性境。第七末那。唯一帶質。第六通三。」
結語:
雖末那所緣之境,唯一帶質,但主要指七緣八識,而法友所稱之「末
那識只會攀緣自我實體云云」,其實是屬似帶質,而此似帶質為「第
六通三」之範疇,故並非為「末那識」,另,末那指思量、意,有依
生、污染等劣義之意涵,故作為六與八的的橋樑,而第八指有取貪愛
,這是古唯識將原始佛教中的心、意、識的細分說明,也是心、心所
的論述,而中國獨有三類境名相,主要探討的是心與塵境的關係,或
是客觀的對境與主觀的自我,只是,上述所說這些論述,有些已背離
原始教義,而不受個人同意,但有些也以阿含為出發,如不傳於中國
的安慧系論述。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 ◤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詞搜尋!!
│ bbs.kkcity.com.tw │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122.126.36.113 》──┘ ◤ 唱片公司授權,音樂盡情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