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碎片
#1
巫師
上禮拜本來想直接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直接貼出來。要
貼的那一瞬間CBS斷線之後就一直連不上,要不連上又斷掉就是連上skype但是看不
到其他人又斷掉。就這樣最後放棄了直接去加班,回家後網路又好好的。今天第一
次看到digest版的討論,先隨喜讚嘆一下各位的精進。

(小小想法...)

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其實在阿含經中就找得到。只是得要將四阿
含拆開重組,以阿含中所說得解脫道的架構(有幾部經專門講這個)去思考就會得到
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而且會和大般若經所說得一模一樣相互印證。

證初果到四果的方式實修方式99%是完全一樣,我先由四阿含中理解到證初果到四果
的理論,後來才因為靈感從大般若經的"經海"中找到印證。目前同學們的討論範圍
已經和『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開始一點一點的match了,所以抱歉我改變主意不貼
大般若經了,讓大家一起來多想想這樣比較好。

回想我以前學習的經歷。我也曾經以關鍵字搜尋和字詞比對當成學阿含的入門,直
到後來和站上某位"老"同學討論『無為 vs 涅槃』時,我也是洋洋灑灑的找出cbeta
裡面所有關於『無為』的解釋,當時以為自己有瞭解『無為』,很久之後我才發現
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世尊所說得解脫道(證得初果到四果的法門)是以『戒定』為根基,因此要理解世尊
的說法得要由『實修』的方式來理解。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經文時就要試著想『
經中說法,在實修要怎麼做?』,而要思考『經中說法實修要怎麼做?』就得去理
解『解脫道的大架構』。同學可能會懷疑為何要說『以戒定為根基』,不是以『信
佛法僧』為基礎嗎?辟支佛並不需要聽過解脫者說法照樣解脫,但同樣都有戒定的
基礎。

阿含經充滿了一片又一片的碎片,阿含本身又是一片用來理解大般若經的碎片。因
此讀阿含經一段時間後就得進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重組碎片。重組的方法我會建
議要以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律在阿含經中所說得『解脫架構(也就是他們從頭到尾
怎麼修行)』的經文當骨架,確立了骨架後,再看其他經文時請思考『這是在哪一
個階段?』用來讓解脫法更清楚。要找到骨架另一個方式就是搜尋四阿含中(通常
都在中阿含和長阿含)有出現『四禪』的經文,裡面一樣會有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
律在阿含經中所說得『解脫架構』。

當同學們能從阿含經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脫道,絕對好過背一個大般若經的標準
答案。當同學能從阿含經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脫道,就會發現阿含所說得四聖者
解脫道和『廣衍解脫法的大乘經典(如大般若經)』的說法是一模一樣的。

理解了解脫法的架構,就能像須深經中的比丘對於生死無所畏懼,原因在於就只剩
下找出時間來實修了。如同阿難尊者一樣,雖然當世尊侍者很忙,但是對於解脫法
的理論了了分明,等世尊涅槃後一抓到時間就證了阿羅漢。

感謝諸多同學熱烈的提出經文來討論這個議題,我只補充幾個『由四阿含中
無法"直接"找到的,但是都在阿含經中』的觀念給各位當參考。

一、初果聖者到四果聖者都是『解脫者』,只是解脫的程序不同。初果聖者的意義
    在現今很容易被稀薄化。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輪迴無量劫是很正常的,初果聖者
    將距離解脫的時間由『無量劫』縮短至最多七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
    以才稱為聖者之一。以無量劫來看『阿羅漢當生解脫』和『須陀洹最多七世解
    脫』其實差別很小。只是經中都以解脫者的模範生『阿羅漢』為喻說明解脫法
    ,很容易被誤以為證阿羅漢和證須陀洹不同(以目前流行的講法看來是將證
    須陀洹的資格簡單化太多,比起阿羅漢而言)。

二、要證初果到四果都需要『"至少"四禪的程度』,原理就在阿含經中,如前所說
    得重組經文。

三、證解脫果位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正常的在生時證初果到四果,一是死亡的時候
    證得初果到四果,例如在生時修行普通的病比丘在死前聽世尊說法,死時諸根
    豫悅證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四、對於一個有解脫資格(初果到四果)卻不取解脫想度盡眾生的行者來說,由於對
    於六道的實相清楚明白,輪迴對他們而言就只是一種機制而已,該行者可以自
    行選擇在任何一處(惡道和不還天除外)出生。這種法門已經不僅只是理論,藏
    密的轉生法就是這種理論的運用,理論的原始出處就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

各位都是有福氣的人,祝各位道業精進∼∼


PS.

1.第四點是解脫法的活用,阿含中說得很少,這是訓練不退轉眾的理論像是大般若
  經之類的經文才會談到。
2.讀經班進行時,大家各抒己見是件很好的事情,請勿因為『直接質疑我所說』而
  對我覺得不好意思。還請大家互相漏氣求進步,這才是讀經班同學之福。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換成紅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兩片烤魚下巴  (換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內容的節目(換成鬼話連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擺熱呼呼的黑輪攤,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變成老頭子的模樣:  就是櫻桃爺爺那個樣子, 有點呆呆的很可愛.
                             
Fri Sep 3 12:18:14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碎片
#2
melon
※ 引述《magelinus (巫師)》之銘言:
> 上禮拜本來想直接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直接貼出來。要
> 貼的那一瞬間CBS斷線之後就一直連不上,要不連上又斷掉就是連上skype但是看不
> 到其他人又斷掉。就這樣最後放棄了直接去加班,回家後網路又好好的。今天第一

ㄟˊ∼∼ 結果那天後來我們導讀小組頭 root 大人邊導讀邊狂 call mage 大人,可是一
直 call 不進來,沒福讀到《大般若經》真可惜 >_<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碎片
#3
root
※ 引述《magelinus (巫師)》之銘言:
> 上禮拜本來想直接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直接貼出來。要
> 貼的那一瞬間CBS斷線之後就一直連不上,要不連上又斷掉就是連上skype但是看不
> 到其他人又斷掉。就這樣最後放棄了直接去加班,回家後網路又好好的。今天第一
> 次看到digest版的討論,先隨喜讚嘆一下各位的精進。
> (小小想法...)
> 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其實在阿含經中就找得到。只是得要將四阿
> 含拆開重組,以阿含中所說得解脫道的架構(有幾部經專門講這個)去思考就會得到
> 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而且會和大般若經所說得一模一樣相互印證。
> 證初果到四果的方式實修方式99%是完全一樣,我先由四阿含中理解到證初果到四果
> 的理論,後來才因為靈感從大般若經的"經海"中找到印證。目前同學們的討論範圍
> 已經和『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開始一點一點的match了,所以抱歉我改變主意不貼
> 大般若經了,讓大家一起來多想想這樣比較好。
> 回想我以前學習的經歷。我也曾經以關鍵字搜尋和字詞比對當成學阿含的入門,直
> 到後來和站上某位"老"同學討論『無為 vs 涅槃』時,我也是洋洋灑灑的找出cbeta
> 裡面所有關於『無為』的解釋,當時以為自己有瞭解『無為』,很久之後我才發現
> 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 世尊所說得解脫道(證得初果到四果的法門)是以『戒定』為根基,因此要理解世尊
> 的說法得要由『實修』的方式來理解。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經文時就要試著想『
> 經中說法,在實修要怎麼做?』,而要思考『經中說法實修要怎麼做?』就得去理
> 解『解脫道的大架構』。同學可能會懷疑為何要說『以戒定為根基』,不是以『信
> 佛法僧』為基礎嗎?辟支佛並不需要聽過解脫者說法照樣解脫,但同樣都有戒定的
> 基礎。
> 阿含經充滿了一片又一片的碎片,阿含本身又是一片用來理解大般若經的碎片。因
> 此讀阿含經一段時間後就得進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重組碎片。重組的方法我會建
> 議要以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律在阿含經中所說得『解脫架構(也就是他們從頭到尾
> 怎麼修行)』的經文當骨架,確立了骨架後,再看其他經文時請思考『這是在哪一
> 個階段?』用來讓解脫法更清楚。要找到骨架另一個方式就是搜尋四阿含中(通常
> 都在中阿含和長阿含)有出現『四禪』的經文,裡面一樣會有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
> 律在阿含經中所說得『解脫架構』。
> 當同學們能從阿含經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脫道,絕對好過背一個大般若經的標準
> 答案。當同學能從阿含經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脫道,就會發現阿含所說得四聖者
> 解脫道和『廣衍解脫法的大乘經典(如大般若經)』的說法是一模一樣的。
> 理解了解脫法的架構,就能像須深經中的比丘對於生死無所畏懼,原因在於就只剩
> 下找出時間來實修了。如同阿難尊者一樣,雖然當世尊侍者很忙,但是對於解脫法
> 的理論了了分明,等世尊涅槃後一抓到時間就證了阿羅漢。
> 感謝諸多同學熱烈的提出經文來討論這個議題,我只補充幾個『由四阿含中
> 無法"直接"找到的,但是都在阿含經中』的觀念給各位當參考。
> 一、初果聖者到四果聖者都是『解脫者』,只是解脫的程序不同。初果聖者的意義
>     在現今很容易被稀薄化。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輪迴無量劫是很正常的,初果聖者
>     將距離解脫的時間由『無量劫』縮短至最多七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
>     以才稱為聖者之一。以無量劫來看『阿羅漢當生解脫』和『須陀洹最多七世解
>     脫』其實差別很小。只是經中都以解脫者的模範生『阿羅漢』為喻說明解脫法
>     ,很容易被誤以為證阿羅漢和證須陀洹不同(以目前流行的講法看來是將證
>     須陀洹的資格簡單化太多,比起阿羅漢而言)。
> 二、要證初果到四果都需要『"至少"四禪的程度』,原理就在阿含經中,如前所說
>     得重組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四)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
  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
  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
  得須陀洹;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這部經文的斷句要注意,不同的斷句法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第一種斷句法:

比丘欲求得以下幾種法,就要多修習止觀:

1.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2.慈、悲、喜、捨,
3.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4.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
5.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6.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7.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第二種斷句法:

比丘欲求得以下幾種法,就要多修習止觀:

1.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2.慈、悲、喜、捨,
3.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
4.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5.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6.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若是按照第二種斷句法來斷句,那第3點的次序就是:

  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斷三結得先入非想非非想入處!?

那一種斷句法才是正確的,請看以下: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四二)
 「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
  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
  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

由以上經文知,
 “欲求慈、悲、喜、捨...到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和 “欲求斷三結”
並沒有前後因果關係,是分開來看成是兩種不同的事
經文中沒有入非想非非想入處然後才斷三結的意思。

所以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四)應是第一種斷句法才是合理。

同樣的,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四)的斷句法應為:

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善>喜]樂,初禪具足住,
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欲求以下幾件事,為斷句加上序號數字)

1.第二、第三、第四禪,
2.慈、悲、喜、捨,
3.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4.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5.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6.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7.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

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的確是有禪定功夫很強具無色定的外道,聞佛法後修五根證初、二、三或四果。
由無色定證果只是方法之一,不能說所有的證果法都得先修無色定。


> 三、證解脫果位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正常的在生時證初果到四果,一是死亡的時候
>     證得初果到四果,例如在生時修行普通的病比丘在死前聽世尊說法,死時諸根
>     豫悅證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 四、對於一個有解脫資格(初果到四果)卻不取解脫想度盡眾生的行者來說,由於對
>     於六道的實相清楚明白,輪迴對他們而言就只是一種機制而已,該行者可以自
>     行選擇在任何一處(惡道和不還天除外)出生。這種法門已經不僅只是理論,藏
>     密的轉生法就是這種理論的運用,理論的原始出處就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第一種斷句法,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能了知分別 9種人。序號數字是為了斷句而加上的)
1.是人隨信行。
2.是人隨法行。
3.是人無相行。
4.是人行空解脫門。
5.是人行無相解脫門。

6.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

7.是人名須陀洹。

8.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癡得阿那含。
  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

9.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

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第二種斷句法,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
1.是人隨信行。
2.是人隨法行。
3.是人無相行。
4.是人行空解脫門。
5.是人行無相解脫門。
6.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是人名須陀洹;
  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癡,當得斯陀含;
  增進思惟道斷婬恚癡,得阿那含;
  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

7.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

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第6種人若用第二種方式來斷句,那意思就不一樣了。

變成無作解脫門 得五根 得解脫智 斷三結,此種人名須陀洹。
(至少得無色定才能得須陀洹果!?)

哪一種才是正確,從文句結構來看,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能了知分別 9種人)
主角是人,所以每一句段落開頭應該為:

  是人...
  是人...

所以第一種斷句法應比較合理。也符合一般經文的安排方式。

來看看經文意思。

  6.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


無作解脫門的意思,大智度論解釋為:好行捨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

行捨[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與善心相應之心所,有稱為捨,
  使心住於平等離掉薄之過者。是於五蘊門屬於行蘊,故稱為行捨,
  以別於受蘊所攝之受捨。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三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
  「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故;
  修悲心,為除眾生中惱覺故;
  修喜心,為除不悅樂故;
  修捨心,為除眾生中愛憎故。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三):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無所有入處[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修「無所有處定」(超越識入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
的人所往生的天界。「無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譯為「無所有處」。

無作解脫門[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又云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於一切生死法中離願求造作念之禪定也。

經文的次序是無作解脫門之後才修行五根(信進念定慧),所以在這部經中,
無作解脫門是指一種禪定。

也就是有一種人他具有無色定,聽到佛法後修五根,此時能得無間三昧。
得無間三昧後得解脫智,然後斷三結,然後得什麼果位呢?

先來瞭解下何謂無間三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實際品第八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時,住無間三昧,得無漏根,
  成就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果。


無間三昧,大智度論解釋為:
  取果時相應三昧,名「無間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脫智,以是解脫智斷三結,
  得果證。

這裡說是得果證,沒說是哪一果,可能是初果到四果。若是初果那叫作第一無間等果。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歸依佛、法、
  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

第一無間等果就是初果、須陀洹果。

雜阿含經卷第五(一○九)
  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
  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

所以原來經文的意思是得無間三昧得解脫智斷三結,可能證得初、二、三或四果。
因為是斷三結所以至少證得初果。


由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五二)來看,五根中各根修習滿足或不滿足,決定得那一果。
五根全部滿足則名為阿羅漢。
  「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
  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
  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簡而言之,就是菩薩的法眼淨能了知分別有一種人具無色定,
聞佛法後修五根得無間三昧,可證初、二、三或四其中一果。

所以,以下的斷句法有點怪,因為得證的可能是初、二、三或四其中一果。
而不是僅名為須陀洹。

  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是人名須陀洹;

以邏輯來看,有一種至少證初果的方法為先得無色定,然後得五根,
然後斷三結證初果。但不能說斷三結而證初果一定得先得無色定才行。

在阿含經中已說明由苦集滅道四諦可以證果。並沒特別強調必須一定先得無色定
或四禪才能證須陀洹果。這只是證須陀洹果的其中一種方式。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指出可由見道得須陀洹,見道又稱見諦道,由見四聖諦而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行品第七十二
是菩薩若生八道應作八人,生見道應作須陀洹,生思惟道應作斯陀含、
作阿那含、作阿羅漢,若生辟支佛道作辟支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
  歸依佛、法、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
  【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


> 各位都是有福氣的人,祝各位道業精進∼∼
> PS.
> 1.第四點是解脫法的活用,阿含中說得很少,這是訓練不退轉眾的理論像是大般若
>   經之類的經文才會談到。
> 2.讀經班進行時,大家各抒己見是件很好的事情,請勿因為『直接質疑我所說』而
>   對我覺得不好意思。還請大家互相漏氣求進步,這才是讀經班同學之福。
Sat May 30 23:03:14 2015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