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珍貴的漢文佛典資源[Re: 魔擾與拜懺]
#1
巫師
前面文章中網友提到了不錯得巴利文字典關於魔羅的註解,但另外還有可參考的
佛學辭典。其實早在佛教最興盛的唐代,就已經有一位實修和解經都很厲害的
大沙門慧琳就寫了『一切經音義』共一百卷。

這是一部偉大的佛學及語言學著作。讀這部『字典』不需要煩惱字根的問題,唐朝的
大沙門慧琳怎麼註解波旬的呢?

------------------------------------------------------
波旬
(梵語正云波俾掾唐云惡魔佛以慈心訶責因以為名古人譯為波[田/十]秦言好略遂去
[田/十]字旬字本從目音縣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

魔鬼
(上音摩本是梵語略也正梵音麼莫可反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
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作留難事名為麼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

天魔波旬
(具云提婆魔囉播裨言提婆者此云天也磨囉障[得-彳]也播裨罪惡也謂此類報生天宮
性好勸人造惡退善令不得出離故也)。

魔波旬
(具足梵云稱摩羅波裨旬[稱-禾+示]?云天摩羅云障礙波裨旬云罪惡謂此類報生天宮
惟勸人造惡令退善根不令生離欲界也)。

破魔
(魔羅此云破壞義又言魔卑夜此云惡者云波旬訛也成惡法懷惡意也惡魔波旬號名並述)。

魔怨
([煞-(烈-列)+心]者是位處第六天主也論中釋斷慧命故名為魔又常行放逸而自容身
故名魔言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惡者常有惡意成就惡法成就惡惠故名
波旬經中作魔波旬者存二音也)。

天魔梵
(梵言魔羅此譯云障能為修道作障礙也亦名煞者論中釋斷慧命故名為魔常行放逸而
自害身故名魔魔是位處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名惡愛即釋迦牟尼佛出世時魔王
名也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葉佛時魔名頭師此云惡瞋等者也)。

> 以惡人來譬喻魔羅的話,會引起煩惱的,是心,而非有個名為「惡人」的實體存在,實?
> 上,在勝義中沒也所謂的惡人善人,惡人所為一切惡法為引生吾人的煩惱心,所以不生?
> 心,也就沒有魔羅存在,魔王十軍與心不相應,又何來魔羅?

勝義諦指的是『解脫者所自證自知的真理』,和惡人存不存在是無關的。解脫者證
得五蘊皆空並不代表『他人也同時解脫』,如同世尊證空不代表提婆也一樣。否則
就沒有『惡人為惡法』這件事情。世尊反而很詳細的解釋何為惡法何為善法。

世尊並沒有說『沒有魔羅存在』,但世尊的心『與魔王十軍不相應』是正確的。魔羅
干擾世尊和世尊的程度是無關的,就如同大目見連已經是阿羅漢了還是被人打死一樣
。行惡者造惡業就受惡報,然解脫者如大目見連依然心淨如昔不起煩惱。

對解脫者如世尊和阿羅漢而言無人我相等視一切眾生,不會因為對方是惡人善人就另
眼相待,但世尊並沒有說『惡人不存在』。所以世尊雖不因為提婆發惡心就起煩惱,
但世尊並沒有說『提婆不存在』。

提婆發惡心是引致無間地獄惡報的,而不是『沒有名為「惡人」的實體存在』。

> 所以引述尊者那一段話
> 禪修可以看作是善心與不善心之間的戰爭。處於不善這邊的是煩惱的力量—─我們所知?
> 「十魔軍」(The Ten Armies of MAra),在巴利語中,MAra (魔羅,惡魔)(1) 意指
> 「能奪命者」,*[0;33m他是扼殺美德與存在狀態力量的化身*[m,他的軍隊早已準備就?
> 有的行者,甚至在佛陀成道之夜,努力要戰勝佛陀。
> .......(中略)
> 為了克服*[0;33m心的黑暗力量*[m,我們要修習四念處的善的力量,它能給予我們正念?
> 擊、防禦的戰術。在佛陀的例子中,我們知道誰贏得了勝利。現在,那一邊會戰勝你呢?
> 化身...乃至心的黑暗力量...意味著這就是魔羅本身?

世尊曾說過,當我們聽聞某人自稱他所說得是佛法時,得比較世尊所說是否一致,如果
不一致就不能接受且必須告訴對方世尊不如是說。尊重前賢是必要的,但聽聞先賢的說
法還是得比照經律。鬼神干擾是經律藏中經常出現的,無論是南北傳都一樣。您引述的
該尊者的文字我看不出來對方說的是『波旬不存在』就是,如果有這種說法的話依世尊
所說您就得對照經律審視該說法的正確性。

如果是將佛法當成生活哲學者的確不用理會波旬這類干擾的問題,因為這樣無法解脫所
以碰不到波旬,但如果是一位實修者就表示是想解脫的人就可能碰到。獅吼站是提倡習
誦和實修並重的站台,實修中的這類問題自然也是站上討論的焦點之一。這也是世尊常
常會對弟子提到的問題,因行者的業障會導致受到鬼神的干擾。

這類例子經律中非常多。

而站上網友不少除了讀經外還有實修的功課無論是修定或是夢光明,而這討論串的起因
就是有次讀經班中討論到實修中碰到干擾時的應對方式。

另外,世尊曾經說過傳法時應當已當地的文字來傳法,不用拘泥於世尊說法的語言。也
因此佛經目前有幾種主要文體:梵/藏/巴利/漢文。目前巴利文很流行有一個很重要的
原因,那就是西方研究佛經的學者要研究巴利文和梵文會比研究漢文來的容易。因為前
述兩種文字都是拼音(多音節)文字,和英文類似。西方學者要研究單音節的楔形文字如
中文有先天上的困難(當然還是有這方面的西方學者,只是目前不是主流)。

漢文佛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保存了很龐大數量的經典,其數量遠超過梵藏和巴利文。
有些甚至連梵本佚失的經典都還在漢文佛典保存的好好的。

我們都懂得漢文所以有先天上的優勢,現在cbeta都把漢文佛典轉成電子化了,有這麼
方便的資源捨近求遠實在是很可惜就是。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換成紅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兩片烤魚下巴  (換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內容的節目(換成鬼話連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擺熱呼呼的黑輪攤,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變成老頭子的模樣:  就是櫻桃爺爺那個樣子, 有點呆呆的很可愛.
                             
Thu May 6 10:35:07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珍貴的漢文佛典資源[Re: 魔擾與拜懺]
#2
邱大剛
    真正對修習佛法有興趣的人,都會想要探索什麼是最「真」的內容,
這種追尋真理的態度是很好的,有這種精神,起碼比較不會被一些詐財
騙色的附佛外道所迷惑,而又沒有辦法在義理上脫離附佛外道的說法。
到頭來,只要依經依律,就能自洲自依、法洲法依的漸漸找出真理的道
路。

    近年來也有一些朋友閱讀巴利藏。研習佛典當然是很好的,不過有
時發現幾年之後這些朋友還是停留在只讀一點點的階段。為什麼?因為
語言障礙,使得到後來大多還是去讀巴利論或是再經翻譯闡述的內容,
而不是如初衷的讀巴利文。有時我也會納悶,以這些朋友的資質,用同
樣的時間,讀《阿含經》的話早已可讀幾遍了,那麼得到的法益是難以
言喻的。

    過去幾年我在與南傳僧人聊天或是參與雜阿含經印,對這方面的議
題仍是很關注。一些重要的觀點記錄在下文中,提供作參考:

-.-.-.-.-.-.-.-.-.-.-.-.-.-.-.-.-.-.-.-.-.-.-.-.-.-.-.-.-

歷史上《阿含經》的傳抄,主要分為北傳及南傳兩個路線。北傳
即當今漢譯的《阿含經》,南傳則是巴利語的《尼柯耶》。兩者
的主要義理相同,在細節上則經過千年的傳抄而互有出入。

南傳的《尼柯耶》有五部,是《相應部》、《增支部》、《中部
》、《長部》、《小部》。其中《相應部》即相當於北傳的《雜
阿含經》,《增支部》相當於《增壹阿含經》,《中部》相當於
《中阿含經》,《長部》相當於《長阿含經》。《小部》的成立
較晚,相當於散見北傳大藏經中《法句經》、《本事經》、《本
生經》等經文。

歐美學者對於佛典的接觸,較多起於巴利佛典的譯本,因此巴利
佛典在歐美的知名度一般高於漢譯佛典,近來也有讀《阿含經》
的學者以《尼柯耶》作為對照。

由於中國人對於文字訓詁及典籍保存的拘謹,漢譯的《阿含經》
在一千年前翻譯後即不再更動,不同刻本的異體字或缺字也有校
勘可尋。南傳的《尼柯耶》則到近代還數次結集修訂,由結集者
的共識修改不一致或有疑義的部份;然而結集者的共識是否必定
是原義?則見仁見智。

就傳抄的路徑而言,北傳的四部《阿含經》是由不同部派所傳,
來源較多元,更確保其內容不是單一宗派的一家之言。而南傳的
五《尼柯耶》則皆為同一部派所傳,五《尼柯耶》的組織及義理
相當整齊。

有些人因為佛世時有巴利語,就以為巴利語佛典沒有經過翻譯的
過程,其實是誤解。巴利語接近佛世時的俗語,然而巴利經典也
是西元前一世紀末才以各國的文字書寫下來,當今南傳的《尼柯
耶》一般認為是由僧伽羅文的抄本翻譯的,也是經過幾次翻譯、
傳抄。北傳的《阿含經》則分別由不同的部派所傳抄,大致是由
梵文(佛世時印度的雅語)或僧伽羅文抄本翻譯為中文。兩者有
不同的傳抄路徑、也都經過翻譯的過程。現今《尼柯耶》的中譯
本,則翻譯自日文或東南亞各國文字,翻譯轉手的次數並不會較
《阿含經》少。

因此若見到有部份經文在《阿含經》及《尼柯耶》不一致的狀況
,不須迷信何者才正確,而要從整體佛經的意義來看,透過其餘
經典中相關義理的交叉比對,來確認其意義。

北傳《阿含經》另一個特色在於有龐大的《大藏經》經文互為呼
應,因此若特定古代用詞特別難懂,可以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的電子大藏經)進行搜尋,協助瞭解該用詞的意義。

對於華人而言,讀中文《阿含經》一般還是比讀外文來得能精確
的掌握字義。我們也必須感念諸多翻譯佛經的先賢,有他們基於
實修、一字一句的潛心翻譯,我們才有文詞優美、義理深厚《阿
含經》可以瞭解佛陀說法的原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Thu May 6 13:24:19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