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nk (hank)》之銘言:
> > 世尊說“色受想行識==無我==”。
> > 有沒說過“眼耳鼻舌身意==無我==”?
> 原來如此! (這一點,有任督二脈全通之感覺 XD)
> 世尊的確都是說五蘊無我,很少有說過六根無我的
> 心經也是說照見五蘊皆空,不是六根皆空
> 之前都將六根當成五蘊中的色蘊來看
> 以五蘊包括全部(內外六入處及所有一切)理解
> 原來是實質感官與其作用的關係。(這段難以用文字完全寫清^^")
我覺得往這個角度去想會太複雜了.
蔡老師丟出的是問號, 還有討論空間.
而且 33 及 318 二經, 就是分別在說 "色非我" 及 "眼非我".
也常看到眼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非我, 非我所.
況且, "諸法無我" 是三法印, 我想討論 "體用" 的差別, 最好不要用 "我".
不然有可能會被誤會.
> (三三)與(三一八)經,以前都認為是翻譯的關係,所以文字上有相反的陳述
> 現在對照來看,兩經有著完美對仗的語句,卻敘說著不同的"物件"與意涵
> (33 ) 若色是我者 ... 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318) 若眼是我者 ... 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我真的愈想愈覺得其中很有意思.
我把 "不應於色欲令如是" 想成 "沒必要去希望色能依我的需要改變"
(因為色是我,我表示是完全自主自在,那自然不用去希望如何如何...)
又把 "應得於眼欲令如是" 想成 "應該眼就能完全自主自在"
只能說, 我是依對色與眼的了解, 做出了似乎是相反的見解.
算是望文生義吧, 但我也只能如此解讀這二種句型了. :Q
> 原經文:
> ==============================================================
> (三三)色受想行識
> 如是我聞。
>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
> 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
> (三一八)眼耳鼻舌身意
> 如是我聞。
>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眼非我。
> 若眼是我者。不應受逼迫苦。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以眼非我故。受逼迫苦。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 ...
> ===============================================================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