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 CBETA 較認真的作了些搜尋,看看古代經論到底有沒
有講明安般時是鼻吸鼻呼,還是鼻吸口呼?現代大多是教鼻吸
鼻呼,不過還是想了解古代的方法。
使用的關鍵字為「口而出」、「口出」,「鼻而出」、「鼻出」
等。先講結論:兩者皆可。
□經論中提到鼻吸口呼的:
《中阿含經》卷20〈2 長壽王品〉:「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
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
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
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隨其身
行,便知上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555, b10-15)
《中阿含經》卷24〈4 因品〉:「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
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
(CBETA, T01, no. 26, p. 582, c16-17)
(跟前一經一模一樣。)
《善見律毘婆沙》卷10〈舍利弗品〉是用「喘息」來形容,
後面一段寫:「從此以後,於彼若慇懃當學滅出息入息者,
粗出息入息而滅,滅者住也。云何為粗?比丘初入禪定身心
疲極,是故出息入息粗,鼻孔盈滿【復從口出入息從粗】。
身心不疲極,漸漸細微」
(CBETA, T24, no. 1462, p. 746, b8-12)
(此經中敘述語義較含糊。)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4:「治昏沈心中覺觀者。覺觀起
相。如前說。對治之法。應教令觀息。息入時。諦觀此息從何
處來。中間何所經遊入至何處住。【口出息】亦如是。」
(CBETA, T46, no. 1916, p. 502, c5-8)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卷4:「經至於鼻端者。【此息從口而出】
從鼻而入也。」
(CBETA, T39, no. 1801, p. 1000, a9-10)
□經論中提到鼻吸鼻呼的: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1:「止在鼻頭。報用數息相隨止觀
還淨。皆從【鼻出入】。意習故處亦為易識。以是故著鼻頭也。」
(CBETA, T15, no. 602, p. 166, c14-16)
《修行道地經》卷5〈23 數息品〉:「其修行者坐於寂靜無人
之處,斂心不散,【閉口】專精觀出入息,」
(CBETA, T15, no. 606, p. 217, a28-b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6:「問此觀息風從鼻而入【還從鼻
出】。何故乃說我覺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觀入出息從鼻入
出。息念成已觀身毛孔猶如藕根息風周遍於中入出。」
(CBETA, T27, no. 1545, p. 136, a27-b1)
□還有兩者皆可的:
《解脫道論》卷7〈8 行門品〉:「於是現前令學安者。謂繫
念住於【鼻端】。或於【口脣】。是出入息所緣處。彼坐禪人
以安念此處。入息出息於鼻端口脣。以念觀觸。或現念令息入。
現念令息出。現於息入時不作意。於出時亦不作意。是出入息
所觸。鼻端口脣。以念觀知所觸。現念令入現念出息。」
(CBETA, T32, no. 1648, p. 430, a7-13)
以上查經結果給同學們參考。
上週讀經會時也有討論每個人自己練習的心得,有同學表示用
口呼昏沈狀況較少,也有同學表示一開始心很雜亂時用口呼,
比較不會氣衝上腦,當然也有同學表示比較習慣鼻呼。所謂黑
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什麼方法較好,端看同學自己
的練習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