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讀「大藏經」雜記.
#1
jt5354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bbs.csie.nctu.edu.tw , 信區: Buddhism)
 一

  「大藏經」,是我國對一切佛典的總稱。佛法本有經──「素呾纜藏」,律 ──
「毘奈耶藏」,論──「阿毘達磨藏」,總稱三藏。在佛法發展中,又有大 乘的「般
若波羅蜜多藏」,祕密大乘的「陀羅尼藏」,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 經』所說(大
正八•八六八下)。原始結集的法與律,都是稱為素呾纜(修多羅)的,所以 每泛稱
一切教典為「一切經」。隋、唐的經錄中,都有「入藏錄」。『開元釋教 錄』中,有
本而「入藏」的,共五千四十八卷,這個數目,每被稱為「一藏」。 稱一切經為「大
藏經」,是趙宋初,開始刻印入藏的教典而引起的名詞。華文的 [P222] 「大藏經」,
自宋代刻板以來,我國以外,契丹(遼)、高麗、日本,也都有華 文「大藏經」的刻
、印,板本是相當多的。到了近代,我國還有『頻伽大藏經』 、『佛教大藏經』,
『佛光大藏經』(在編印中)的編印流通。五十年前,我在 普陀山慧濟寺閱藏,閱讀
的是「清藏」本。近四十年,除單行本外,我都用日本 的『大正新脩大藏經』。在閱
讀過程中,偶爾發現些問題,有的在記憶中,有的 在摘錄中,現在把他分類的敘述出
來。由於閱讀的,一向都是『大正新脩大藏經 』,所以這裡要說的「大藏經」,就是
以『大正藏』為主的。引用的教典編號, 出處在某卷某頁,也都是依據『大正藏』
的。

  日本的『大正新脩大藏經』,是日本大正時代,高楠順次郎博士與渡邊海旭 博
士,共同發起編修的。得到小野玄妙博士的努力,經十三年的悠長歲月,才完 成八十
五卷,及『昭和法寶目錄』三卷;後來加入「圖像」十二卷,成為這部一 百卷的大藏
經。這部大藏經,質量並重,包含了部分新發現的資料,受到佛學界 普遍的尊重。在
八十五卷中,可分為三大類:一、初三十二卷,是我國古德,從 [P223] 西方傳譯來的
(四十九與五十卷中,還有傳譯的十七部),代表了傳入中國的印 度佛教。二、從三
十三到五十五卷,是我國古德的撰述──注釋、法義、史傳, 代表了中國傳統的佛
教。三、五十六卷以下,除八十五卷的「古逸」與「疑偽」 外,是日本古德的華文撰
述,代表了日本的佛教。這部大藏經的內容,印度的, 中國的,日本的佛教,是以中
國佛教為中心的:印度部分,是中國人所傳譯的; 日本部分,是繼承中國所宏傳,探
究而又有所發展的。以中國佛教為中心的佛法 ,日本學者能編成這樣的大藏經,中國
佛教界應該慶幸,也應該反省!在八十五 卷中,中國著述的二十三卷,而日本著述的
是二十九卷,日本古德的作品,似乎 分量多了一些,不過這是日本教佛界所編修的
呀!

  『大正藏』的編修,據「刊行旨趣」說,不是順從古傳的「編纂舊習」,「 錯雜
混淆」的。如「嚴密博涉的校訂」;「周到清新的編纂」;「梵漢對校」, 列出梵、
巴原語等。而最便於閱覽的,是全藏八十五卷,二九二0部,也就次第 編列二九二0
號目。含攝眾多經而成一大部的,如四部『阿含』、『大寶積經』 [P224] 等,又將該
經一一的編列號目,所以檢閱上的確非常便利。我的研究,重在中國 譯傳的印度佛
教,所以『大正藏』的前三十二冊,成為我近四十年來的修學良伴 。然完善是不能
「一蹴即至」的,『大正藏』當然也還不能說「盡善盡美」。以 『南傳大藏經』的經
藏,對勘華譯「四阿含」,有些也還需要修正的,這裡姑且 不談。『大正藏』(前三
十二冊)的編校,大抵以「高麗藏」為底本,而以「宋 藏」本等來校訂的。所以部類
方面,雖已有新的分類,而校訂的內容,還不免受 到古傳的「編纂舊習」,「錯雜混
淆」的影響。在我長期的檢閱中,覺得有些是 重複而應該刪削的;有些是編入部類不
適當的;有些是同本異譯,分編在各處, 沒有注明而不便初學的。我把他摘錄出來,
不是為了批評『大正藏』,而是提貢 些意見,作為將來發願修藏者作參考!

 二

  大藏經中,有些是重複的。重複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從大部中「抄出」別行
[P225] ,久了被認為不同的譯本;或是被編入大部,而仍舊編列別本;也有是古人的
抄 錄混雜,使人誤認為又一譯本。重複本是應該刪去的,在『大正藏經』中(譯者 人
名,這裡姑且依『大正藏』說),如:

  八六 佛說泥犁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本經從「聞如是」起,到「當復還入惡道
中」止(一•九0九中),確是『中阿 含』(一九九)『癡慧地經』的異譯(缺智慧
一大段)。但接著說:「聞如是… …佛說教如是,比丘皆歡喜」(一•九0九中──
九一0下),顯然是另一經本。這一大 段文句,與竺曇無蘭所譯的,四二『佛說鐵城
泥犁經』,可以說是一致的(不同 ,是抄錄所引起的)。這是竺曇無蘭的另一譯本,
所以附在『佛說泥犁經』下的 部分,應該刪去。如因文字小不同而要保存的話,可改
為四二經的「別本」。
圖片

      四九九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他]作苦經─  失譯;
      五0三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法炬譯,

   這二經,依『出三藏記集』(卷四),都是「抄」出的。四九九經,與『雜阿
[P226] 含』(三0二)經;五0三經,與『雜阿含』(一三四四)經,文句都是相同
的 。這都是「抄」出的,應該刪去。

  一二八 須摩提女經 ─ 吳支謙譯, 本經是『增一阿含經』(三0)「須陀品」第
三經的異譯。『大正藏』所載 的別本──宋、元、明本,其實就是『增一阿含經』
「須陀品」第三經,文句相 同,所以「別本」是應該刪去的。

  二三二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梁曼陀羅仙譯, 本經二卷,是『大般
若波羅蜜多經』(七)『曼殊室利分』的異譯,一向列 為「般若部」的異譯。到了唐
代,菩提流志編譯『大寶積經』,本經被編為『大 寶積經』的(四六)『文殊說般若
會』。這樣,注明彼此是同本異譯(別編)就 可以了,本經沒有再編入「般若部」的
必要,應刪去以免重複。

  三三六 須摩提經 ─唐菩提流志譯, 在『開元釋教錄』(卷九)中,本經題作
『妙慧童女所問經』,唐長壽二年( [P227] 西元六九三)譯出。神龍二年(西元七0
六)起,菩提流志又譯出『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四十九會,是採用固有譯本,
補譯新譯本,新舊綜合而成的。三 十會的『妙慧童女會』,就是採用本經的,文句相
同。本經只在「六種震動」下 ,少「天雨妙華,天鼓自鳴。說是語時,於虛空中花散
如雨,天鼓自鳴,三千大 千世界六種震動」(大正一二•八二下,一一•五四八
中)。缺少的三十四字,分明是抄寫 者的脫落。先譯『妙慧童女所問經』,後來編入
『大寶積經』的三十會。在譯經 史上,有『妙慧童女所問經』,與『大寶積經』的
『妙慧童女會』,但決不是再 譯。所以本經已編入『大寶積經』,不應在異譯中再佔
篇幅,應刪去以免重出。

  三三五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 姚秦鳩摩羅什譯, 這部經,『出三藏記集』是沒有
的。隋『歷代三寶紀』(卷八),才說到鳩摩 羅什所譯的『須摩提菩薩經』。檢閱經
文,這是在竺法護所譯的,三二四『佛說 須摩提菩薩經』中,插入竺法護所譯的,五
六七『佛說梵志首女經』文一大段: 「女[汝]意云何?無上正真之道」(大正一二•
八0下──八一中、一四•九四0上──中)。 [P228] 「女意」上多三十四字,「之
道」下多九字,文義也不通順。這不是鳩摩羅什所 譯,也不是「失譯」人名,而是妄
人拼湊所成的,應該刪去。

  四九二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漢安世高譯, 本經與乞伏秦法堅所譯的,四九
五『佛說阿難分別經』,是同本異譯。『大 正藏』所依的麗藏本,與明本相同,而宋
、元本等大異,所以附為「別本」──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然檢閱經文,宋、元
等「別本」,與法堅所譯的『佛說 阿難分別經』,文句相同,所以應刪去宋、元等
「別本」。

  七五一 佛說五無反復經 ─宋沮渠京聲譯; 七五二 佛說五無反復經 ─ 宋沮渠京
聲譯, 同一經名,同一人譯出,是可疑的。『大正藏』在七五一下,附有宋、元等
「別本」。七五二經,是「明藏」本所特有的。其實,二經及別本(共三本), 大體
相同,只是七五二經,末後增一小段,又少了一小段。這本是一經,不過在 展轉傳寫
中,文字上略有出入與脫落而已。應列七五一經,而以其他二本為「別 [P229] 本」,
以恢復一經的古說。

  六一 佛說受新歲經 ─西晉竺法護譯,

  本經與『增一阿含經』(三二)「善聚品」第五經,文句相同。這是從『增 壹阿
含經』抄出,並不是別譯,應刪去以免重複。

  二九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唐地婆訶羅所譯的,從天主光童女,到德生與有德兄妹──九位善知識的參 訪,
是晉譯『華嚴經』所沒有的,現已編入晉譯『華嚴經』了(九•七六五上──七六 七
上)。後來,唐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也採取了地婆訶羅所譯的( 一
0•四一七中──四二0上)。已編入二部『華嚴』,似乎注明這部分是地婆訶羅譯的
就可以,不必再別立了。

  

 三

  在華文的譯典中,同本異譯是相當多的,也有只譯出全經的一部分。不同譯
[P230] 本的保存,可以了解我國佛教譯經史的先後差別;對印度佛教聖典的理解,也
是 很有價值的!如我國的『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誦本。『中含』(一八一)
『多界經』,共六十二界;趙宋法賢譯的,七七六『四品法門經』,是五十六界 ;而
『中部』(一一五)『多界經』,僅四十一界。這是由於部派不同,同一經 典而內容
大有出入,這還是作為同本異譯的。即使是同一經本,因時代先後而不 同,如『華嚴
經』的「入法界品」,在六十卷本、八十卷本中,及後出的四十卷 本,就可以發現增
益與變化的痕跡。同本異譯的比較研究,對佛法的正確理解, 是很有價值的!凡是同
本異譯的,應該先後次第,不適宜散編在各處;先後次第 的,也應該注明是同本異
譯,這才能便於修學者的比較。對於這,『大正藏』是 相當不完善的。有些同本異
譯,編者似乎也沒有知道。這樣,同本異譯部分,『 大正藏』的編列,有些是應該改
正的,如:

  八四五 佛說尊那經 ─ 趙宋法賢譯, 本經是『中阿含』(七)『世間福經』的異
譯。 [P231]

  一四九五 善恭敬經 ─隋闍那崛多譯; 一四九六 佛說正恭敬經 ─ 元魏佛陀扇多
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

  七五四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 趙宋施護譯, 本經是『中阿含』(一七0)
『鸚鵡經』的異譯。本經初沒有「白狗」因緣 ,所以與『中部』(一三五)『小業分
別經』更為接近。本經共有(華文的)六 譯,還有七八『佛說兜調經』,七九『佛說
鸚鵡經』,八0『佛為首迦長者說業 報經』,八一『分別善惡報應經』。八0經也沒
有「白狗」因緣;八0與八一經 ,增多了部分業報說,所以文段要長一些。經典在印
度,是有部派不同,及先後 增減的。

  七七六 佛說四品法門經 ─ 趙宋法賢譯, 本經是『中阿含』(一八一)『多界
經』的異譯。

  七三七 所欲致患經 ─晉竺法護譯, [P232] 本經是『中阿含』(九九)『苦陰
經』的異譯。本經也與『增一阿含』(二一 )『三寶品』的九經相當。

  五三八 佛說呵雕阿那含經 ─晉竺曇無蘭譯, 本經是『中阿含』(四0•四一)
兩篇『手長者經』的異譯。

  五八二 佛說孫多耶致經 ─吳支謙譯, 本經是『中阿含』(九三)『水淨梵志
經』的異譯。本經又與『增一阿含』 (一三)「利養品」五經相當。

  五一一 佛說洴沙王五願經 ─吳支謙譯, 本經主體部分,是『中阿含』(一六
二)『分別六界經』的異譯。以洴沙王 五願為緣起,五願出佛傳。後說弗迦沙為牛所
觸死,是取『雜阿含』(三0二) 經阿支羅迦葉的故事。──以上七經,應編入『中
阿含經』的異譯部分。

  八0三 佛說清淨心經 ─趙宋施護等譯, 本經是『雜阿含』(七一0)經的異
譯。 [P233]

  八0二 佛說信解智力經 ─ 趙宋法賢譯, 本經是『雜阿含』(六八四•七0三)
二經綜合的異譯。

  八00 佛說無上處經 ─東晉失譯, 『雜阿含』(九0二•九0三•九0四)三
經,分別說佛、法、僧三寶的究 竟無上。本經是綜合這三經的異譯。

  七八0 佛說十力經 ─唐勿提魚犀譯; 七八一 佛說十力經 ─ 宋施護等譯, 二
經同本異譯,是『雜阿含』(七0一,參閱六八四)經的異譯。

  六五五 佛說勝義空經 ─ 趙宋施護等譯, 本經是『雜阿含』(三三五)經的異
譯。

  五0五 佛說隨勇尊者經 ─ 趙宋施護譯, 本經是『雜阿含』(二五二)經的異
譯。

  五0二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晉法炬譯, [P234] 本經是『雜阿含』(八一
五)經的異譯。

  二一0 佛說醫喻經 ─趙宋施護譯, 本經是『雜阿含』(三八九)經的異譯。

  五0四 比丘聽施經 ─晉竺曇無蘭譯, 本經是『雜阿含』(二七一)經的異譯。

  七一八 佛說分別緣生經 ─ 趙宋法天譯, 本經是『雜阿含』(一一八八•二九
八)經糅合而小有變化的異譯本。

  七一三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吳支謙譯; 七一四 緣起聖道經 ─唐玄奘
譯; 七一五 佛說舊城喻經 ─趙宋法賢譯, 這三部經,都是『雜阿含』(二八七)經
的同本異譯。

  七九九 佛說略教誡經 ─ 唐義淨譯, 本經是『雜阿含』(二七二)經主體部分的
異譯;也與『中阿含』(一四0) [P235] 『至邊經』相當。──以上十五經,應編入
『雜阿含經』的異譯部分。

  七五六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唐義淨譯, 本經是『增一阿含』(四二)「八難
品」第一經的異譯;也與『中阿含』(一 二四)『八難經』相當。

  五一三 佛說琉璃王經 ─晉竺法護譯, 本經的事緣,與『增一阿含』(三四)
「等見品」第一經相同。

  五九五 佛說嗟!B溗曩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趙宋法天譯, 本經的事緣,與
『增一阿含』(三二)「善聚品」六經相當。

  一三八 佛說十一思想念如來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本經是『增一阿含經』的異
譯。內含二「聞如是」,也就是二經,為『增一 阿含』(五0)「三寶品」第一經,
(四九)「放牛品」第十經的異譯,『大正藏 』所注不精確。──以上四經,都是
『增一阿含經』的異譯。

  二七一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P236] 二七二 大
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元魏菩提流支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但二七二經多一「王論
品」。『大正藏』誤以二七一及二 七0『大法鼓經』為同本異譯,『索引』也同樣誤
注,應改正。

  三一0 (寶積經45)無盡菩薩會 ─ 唐菩提流志譯; 三0七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三0八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元魏吉迦夜譯, 上三經是同本
異譯。三一0經已編入『大寶積經』,三0七與三0八經,應 該編為『大寶積經』的
異譯。六六四•六六五──『金光明經』的「陀羅尼最淨 地品」,就是依這部經而秘
密化的。

  三一0 (寶積經18)護國菩薩會 ─ 隋闍那崛多譯; 三二一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
大乘經 ─趙宋施護譯; 一七0 德光太子經 ─晉竺法護譯, 上三經是同本異譯。一
七0經不應編在「本緣部」。 [P237]

  三一0 (寶積經14)佛說入胎藏會 ─ 唐義淨譯 本經是從義淨所譯的,一四五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一一• 一二)中抄出,編入「寶積部」的,應該
加以注明。

  三一0 (寶積經30)妙慧童女會 ─唐菩提流志譯 三三四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
晉竺法護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三三五『佛說須摩提菩薩經』,三三六『須摩提經』─
─ 『妙慧童女所問經』,應該刪去,前文已經說明了。

  三一0 (寶積經43)普明菩薩會 ─ 失譯; 三五0 佛說遺曰摩尼寶經 ─漢支婁
迦讖譯; 三五一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失譯; 三五二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
趙宋施護譯; 一四六九 佛說迦葉禁戒經 ─宋沮渠京聲譯; 六五九 (大乘寶雲經
七)寶積品 ─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P238] 前四經,是同本異譯。一四六九
『佛說迦葉禁戒經』,是本經後分的異譯, 古人編入「律部」,應改編為『大寶積
經』四三會的異譯。六五九(七)「寶積 品」,也是本經的異譯,卻被編入『大乘寶
雲經』中;『大乘寶雲經』的異譯本 (三種),都是沒有這一品的。

  四五七 佛說彌勒來時經 ─ 失譯, 本經也是四五三•四五四•四五六──三經的
異譯

  四六0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晉竺法護譯; 一四八九 清淨毘奈耶方廣經 ─姚
秦鳩摩羅什譯; 一四九0 寂調音所問經 ─宋法海譯, 三經是同本異譯,不應分編在
二處,以編入「經集部」為宜。

  四八九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趙宋法護等譯; 六五八 寶雲經 ─梁曼陀羅仙
譯 ; 六五九 大乘寶雲經 ─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P239] 六六0 佛說寶雨經
─唐達磨流支譯, 四經是同本異譯,應該先後次第,編在一處。『大乘寶雲經』多了
一品── (七)「寶積品」,是『大寶積經』(四三)『普明菩薩會』的異譯。

  四九二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漢安世高譯; 四九五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
秦法堅譯; 七三九 慢法經 ─晉法炬譯, 三經是同本異譯,但『慢法經』僅是該經的
前分。『大正藏』分編在各處, 沒有注意到是同本異譯。

  四七三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趙宋法賢譯; 六九一 大乘百福相經
─唐地婆訶羅譯; 六九二 大乘百福莊嚴經 ─唐地婆訶羅再譯, 三經是同本異譯。四
八九『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及異譯各本)中,卷 七說「菩薩如風」,有「百福
之相」,與本經大同。這部經傳出遲一些,可說是 [P240] 摘出『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的「百福之相」,而自成一經的。

  五五0 五母子經 ─吳支謙譯; (別本)五母子經 ─吳支謙譯; 七五0 沙彌羅
經 ─失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

  五九八 佛說海龍王經 ─晉竺法護譯; 六00 十善業道經 ─唐實叉難陀譯; 六
0一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趙宋施護譯, 三經是同本異譯。後二經,僅是
『海龍王經』「十德六度品」的部分異譯。

  六九0 希有校量功德經 ─隋闍那崛多譯 ; 六九一 最無比經 ─唐玄奘譯, 二
經是同本異譯。

  七二三 分別業報略經 ─宋僧伽跋澄譯 ; [P241] 七二五 佛說六道伽陀經 ─趙
宋法天譯; 七二六 六趣輪迴經 ─趙宋日稱譯 ; 七二九 分別善惡所起經 ─漢安世
高譯 , 四經是同本異譯。『分別善惡所起經』,偈頌前多了一段長行。

  七三四 佛說鬼問目連經 ─漢安世高譯; 七四五 佛說雜藏經 ─晉法顯譯 ; 七
四六 餓鬼報應經 ─東晉失譯 , 三經是同本異譯。七四五『佛說雜藏經』,後面多了
一段槃提王、月明夫人 等故事。

  七七二 大乘四法經 ─唐地婆訶羅譯; 七七三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唐地婆訶
羅譯, 二經同本,同一人譯出,應該是初譯本與再治本。

  八一一 佛說決定總持經 ─晉竺法護譯; [P242] 八三一 謗佛經 ─元魏菩提流支
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

  八四六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趙宋法天譯; 一六四三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趙宋日稱等譯, 二本似乎是經、論不同,然文義次第是一致的,應為同本別傳的異
譯。

  一五七 悲華經 ─涼曇無讖譯;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經 ─秦失譯, 二經是同本
異譯。

  一九一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趙宋法賢譯, 本經是一四五0『根本說一切有部毘
奈耶破僧事』,卷一──卷九的異譯。

  一九九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晉竺法護譯, 本經是從一四四八『根本說一切
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六──一八)中摘 出別譯的。末品「世尊品」,在『藥事』
作長行。 [P243]

  一四九一 菩薩藏經 ─梁僧伽婆羅譯; 一四九二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漢安世高
譯; 一四九三 大乘三聚懺悔經 ─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三經是同本異譯。

  一五五七 阿毘曇五法行經 ─漢安世高譯; 一五五六 薩婆多宗五事論 ─唐法成
譯, 二本是同本異譯。是一五四一『眾事分阿毘曇論』「五法品」,一五四二『 阿毘
達磨品類足論』「辯五事品」的異譯。『阿毘曇五法行經』,五法前有苦法 黠[智]等
八智的解說,應是抄寫者附錄上去的。一一五五『五事毘婆沙論』,是「 五事品」的
廣釋。『大正藏』所注不分明。

  一六四一 隨相論 ─陳真諦譯, 本論解說一五五八『阿毘達磨俱舍論』的四諦、
十六行相,應編於一五六一 『俱舍論實義疏』以下。 [P244]

  一六一六 十八空論 ─陳真諦譯, 本論的內容,是一五九九『中邊分別論』的部
分解釋,應編在『辯中邊論』 等以下。

  一六一九 無相思塵論 ─陳真諦譯; 一六二四 觀所緣緣論 ─唐玄奘譯, 二論是
同本異譯。

  一六二0 解捲論 ─陳真諦譯; 一六二一 掌中論 ─唐義淨譯, 二論是同本異
譯。

  三五五 入法界體性經 ─隋闍那崛多譯; 三五六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菩薩經
─漢安世高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

  一四六七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漢安世高譯; [P245] 一四六八 佛說目連所問
經 ─趙宋法天譯, 二經是同本異譯。『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在「目連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下,又有「爾時,尊者目連即說偈言」一段,是『佛說目連所問經』所沒
有的 。一般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表示經文的終了,「目連即說偈言」,是
不合常情的。偈頌是不屬於這部經的,是譯者或後人所增附,仰推為目連所說, 不過
為了引人的尊重而已。

  一五一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元魏菩提流支譯; 一五一三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
蜜多經論釋 ─唐義淨譯; 一五一二 金剛仙論 ─元魏菩提流支譯; 一五一五 金剛般
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唐地婆訶羅等譯, 無著造偈頌,世親長行解釋,一五
一一與一五一三,是這部論的同本異譯。 一五一二,是這部論釋的廣說。一五一五的
次第,也是依這部論釋而說的,又兼 取龍樹的中觀說。後二論是解說前論,不能說是
同本異譯的。 [P246]

 四

  印度傳譯部分,『大正藏』共分為十六部:「阿含部」、「本緣部」、「般 若
部」、「法華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 經集
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 「瑜伽
部」、「論集部」。部類的區分,有了良好的新的開始;但對傳譯教典的 分部,有些
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審定,如:

  一二0 央掘魔羅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央掘魔羅,與『雜阿含』(一0七七)
經所說的,當然是同一人。但本經的 內容,呵斥一切法空,說如來藏我,解脫身有
色,怎可編入「阿含部」!本經的 思想,與「阿含經」無關,應編入「經集部」,與
六六六『大方等如來藏經』, ……六六九『佛說無上依經』;及五八0『佛說長者女
菴提遮獅子吼了義經』等 為一類。

  一五六 大方便報恩經 ─失譯; [P247] 一五七 悲華經 ─涼曇無讖譯;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經 ─失譯 ; 一五九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唐般若譯 , 這四部經,編
在「本緣部」,都不大適合。前三經,應編入(大乘)「經集 部」。『大乘本生心地
觀經』,說發菩提心,依月輪觀修三種秘密法門,速證菩 提,應編入「密教部」。

  一四八二 佛阿毘曇經 ─陳真諦譯, 本經二卷,附題「出家相品」,被編入「律
部」。其實,這是真諦所傳的, 「佛說九分阿毘曇」的殘本。本有九卷(九分),今
只存二卷。二卷的內容是: 前明因緣,與『稻!8蝏經』等相同,佛說(『稻!8蝏經』
等作彌勒說),這是「九分 毘曇」中的「分別說因緣」──因緣施設。次明律相,出
家受具足的次第成立, 是「九分毘曇」中的「分別說戒」──戒施設。這是真諦(依
正量部)所傳的「 [P248] 九分阿毘曇」殘本,應編入「毘曇部」。

  一五0五 四阿鋡暮抄解 ─苻秦鳩摩羅佛提等譯; 一五0六 三法度論 ─東晉僧
伽提婆譯, 二論是同本異譯。本論不是四阿含經文的解釋,是犢子部系的阿毘曇論。
不 是「釋經論」,應編入「毘曇部」。

  犢子部系的論書,還有一六四四『佛說立世阿毘曇論』,一六四九『三彌底 [正
量]部論』,與上二部,都應次第的編入「毘曇部」。

  一五四九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苻秦僧伽跋澄譯, 本論就是瑜伽學者所傳的,
「經部異師世友」的『問論』。在說一切有部中 ,這是「持經譬喻者」的論書,應編
入「論集部」。

  一六三一 迴諍論 ─魏毘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 一六五六 寶行王正論 ─陳真諦
譯; 一六六0 菩提資糧論 ─隋達磨笈多譯; [P249] 一六七二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
說法要偈 ─宋求那跋摩譯; 一六七三 勸發諸王要偈 ─宋僧伽跋澄譯; 一六七四 龍
樹菩薩勸誡王頌 ─唐義淨譯; 後三部偈頌,是同本異譯。上列六部論,都是龍樹所
作,應編入「中觀部」 。

  一六五四 因緣心論頌釋 ─失譯; 一六六四 廣釋菩提心論 ─趙宋施護譯, 一六
五四是龍樹論,一六六四是蓮華戒所造,都應該編入「中觀部」。

  一六六五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唐不空譯[出], 本論應編
入「密教部」。

  四九八 佛說初分說經 ─趙宋施護譯, 經說佛化三迦葉,化頻婆娑羅王,化二大
弟子,是佛傳的一部分,應編入「 [P250] 本緣部」。

  二四0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菩提流志譯; 二四一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
唐金剛智譯; 二四二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趙宋施護譯; 二四三 大樂金剛不空
真實三麼耶經 ─唐不空譯; 二四四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 趙
宋法賢譯, 這幾部經的心要,是二二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0)『般若理趣
分』 的異譯。『般若理趣分』的經義,是屬於「秘密大乘」的,但沒有密教的事相。
二四0──二四三經,譯文附入了秘密字義及咒語;二四四經更大為擴編,成為 秘密
教的要典。大乘經的陀羅尼或咒,以護持佛法(及修行者)為主。如著重秘 密字門,
三密加持,用作成佛方便的,就屬於秘密教。上五部,應編入「密教部 」,但應注明
與「般若部」『般若理趣分』的關係。

  二三0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 [P251] 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 ─趙宋施護等
譯; 二四九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趙宋施護譯; 二五八 佛說聖母小字般若
波羅蜜多經 ─趙宋天息災譯; 二五九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趙宋天息
災譯, 上四部,應從「般若部」移編「密教部」。在西藏大藏中,這都是屬於密部
的。

  三六八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宋求那跋陀羅譯; 三六九 阿彌陀佛說
咒, 三七0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 上三部,應編入「密教部」。『大寶
積經』四十九會中,(二)『無邊莊嚴 會』,應屬「秘密部」,但已編入『寶積經』
大部中,只能如舊編列。

  三九七 (九)寶幢分 ─北涼曇無讖譯; 三九七 (一0)虛空目分 ─北涼曇無
讖譯; [P252] 三九七 (一三)日密分 ─北涼曇無讖譯; 三九七 (一四)日藏分
─隋那連提耶舍譯; 三九七 (一五)月藏分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三九七 (一
六)須彌藏分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三九七『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所依的六
十卷本,是隋僧就編成的。 如(一三)『日密分』,(一四)『日藏分』,是同本異
譯,卻集在一大部中,是 極不合理的!『大集經』(九)『寶幢分』起,與前八分的
意趣不同,每分都有 陀羅尼,廣說龍、神、夜叉、星宿吉凶等,與「秘密教」相通。
不過古來都作為 『大集』部類,也只好如此了!

  三九七 (一七)十方菩薩品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這一品,實是安世高所譯的
『明度五十校計經』。僧就為了集成六十卷本『 大集經』,竟改變經名,說是高齊那
連提耶舍所譯,未免太荒唐了!應恢復經名 及譯者名字,編入「經集部」。 [P253]

  四0五 虛空藏菩薩經 ─姚秦佛陀耶舍譯; 四0六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失
譯; 四0七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宋曇摩蜜多譯; 四0八 虛空孕菩薩經 ─隋闍那崛
多譯, 上四部是同本異譯。虛空藏,與上日藏,月藏,須彌藏,都以藏[胎]為名;性
質也相同,是「大集」而傾向秘密的。

  七八七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唐義淨譯; 七八八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
經 ─唐寶思惟譯; 七八九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唐不空譯, 前二經是同本異譯。這
三部,都應編入「密教部」。

  六二 佛說新歲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佛說『新歲經』,本出於『雜阿含』(一
二一二)經,又編入『中阿含』(一 二一)經,但本經的內容,已大為改觀。說到
「虛空諸天八萬四千,咸見開化, [P254] 皆發無上真正道意」;「十方諸菩薩,天龍
神王,各從十方面而來會坐」(大正一 •八六0上、中)。明顯的已經大乘化了,不
能說是『中阿含經』的異譯,應編入「 經集部」。

  一五三五 大乘四法經釋, 這是對世親『四法經論』所作的「釋題」。說到大乘宗
見,有勝義皆空,唯 識中道,法性圓融──三宗,是我國古德的作品,不應該編在
「釋經論部」。

  二0四四 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 ─失譯, 本經共十三則,先舉一事緣,然後以佛
(天尊)說,「示語後世人」。這是 「譬喻」集,應該編入「本緣部」。阿育王事,
只是本經的第一則,編在「史傳 部」,是不適當的! [P255]

  

下編 雜附、疑偽與倒亂

 一

  華文佛典的傳譯,從漢代到趙宋(以後還有少數的譯品),起初是抄寫流通 的。
部類這麼多,有的又部分抄出(別生)流通,經過了近千年的時間,錯誤是 難免的!
有的是不同的經篇(或殘篇),有的是我國古德的作品,漢、魏、兩晉 所傳出的,錯
誤、雜亂的情形,特別嚴重。古代的「經錄」,都曾為此而盡力, 但不免還有些可討
論的。先從附錄於經後(或中間)的說起:

  五 佛般泥洹經 ─西晉白法祖譯,

  『佛般泥洹經』末附記說:「從佛般泥洹,到永興七年二月十一日,凡已八 百八
十七年,餘七月十有一日。至今丙戌歲,合為九百一十五年:是比丘康日所 記
也。……一千九百九十四年」(一•一七五下)。這是佛滅年代的一項傳說。經是
[P256] 西晉白法祖譯的;「永興」是西晉惠帝的年號,但永興是沒有七年的。所說的
「 永興七年」,可能是惠帝「元康九年」的誤寫?這一附記,可另行編入「史傳部 」
的。

  一六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漢安世高譯, 經文終了,「作禮而去」。以下有
「佛說唄偈:雞鳴當早起,披衣來下床, 澡漱令心淨,兩手奉花香(供佛)。……不
與八難貪,隨行生十方。所生趣精進 ,六度為橋梁,廣勸無極慧,一切蒙神光」(
一•二五一下──二五二中)。在多部異譯 中,沒有這一「唄偈」,這是後人所增附
的。偈文古樸通順,表示在家佛弟子, 在信佛持戒的基礎上,以「六度為橋梁」而求
成佛道。提到了般若波羅蜜──「 無極慧」,是在家菩薩的形象。這是中國人所造的
好偈頌!

  二三 大樓炭經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 「比丘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經文已
畢。以下有「地深二十億萬里,… …盡地起故」(一•三0九下)一段文,「元本」
、「明本」缺。這不是經文,可能 [P257] 是古人解答世間成壞問題,因便附在這敘述
世間成壞的『樓炭經』下。

  二六 中阿含經(二一五)第一得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經文末段,是錯亂的。
一、「欲,若有人習此法,……愛敬無厭足」一段( 一•八00中),宋本等是附在
經後的。這是『增一阿含經』(二二)「三供養品」 ,第十經的後段( 二•六0八下
──六0九上),錯附在這裡,應從『中阿含經』中刪去 。二、經後附有「若有斷樂
速者……歡喜奉行」(一•八00下)。這正是『中阿含 經』文,上接「於中若有斷
樂」的,但抄寫者略有增損,原文應為:

   (於中若有斷樂)「若有斷樂(四字重出,應刪)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 說
下賤。於中苦[若]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 苦速者,此
斷苦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此斷)(應增補六字)非廣布,不流 布,乃至天人亦不
稱廣布」。……(此下依經文說)。

  三二 佛說四諦經 ─漢安世高譯, 末附「持宿命觀……如後事是也」──二十七
字,是後人所附,應依宋本等 [P258] 刪去。

  六二 佛說新歲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本經在「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
去」下,又有「缽蘭和偈」,五言與 七言的都有,中間還有「一月已過,即得一智」
等一段長行。這是元本、明本所 沒有的,大概是校刻者認定為古人所附而刪去的!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一)序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 品末,附有「於今我首
上,……便說偈曰」──二百九十九字,應依宋本等 ,在「序品」的「如上作偈」下
(二•五五二上)。這樣,也與『增一阿含經』(五0) 「禮三寶品」第四經(二•
八一0上)相合。「序品」的長壽王,經(譯)作長生; 「善觀者優多羅比丘是」,
經說善盡是調達,小有不合。依「序品」,優多羅是 『增一阿含』的承受者,似乎
「序品」是再加修正的。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四六)結禁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 品末,附有「聞如是,
一時,……歡喜奉行」(二•七八0下)。依內容而論, [P259] 這是「結禁品」第五
「十念」經。應該依宋本等,編在「十力」與「十非法」親 近國家間,才能與「結禁
品」的「錄偈」相合。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四七)善惡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 品末,宋本等有「經言
百歲,當經三百冬夏秋,……蓋譯者不善方言也」一 段(二•七八五下),是後人對
經文的解說。多讀經論的,自然知道印度的一年三季 說,附文可以刪去。

  一四五 佛母般泥洹經 ─宋慧簡譯, 宋、元本等,在這部經的末後,附有『佛般
泥洹後變記』(二•八七0中──下) ,敘述佛泥洹後,從百歲到千歲,佛教出家眾
漸漸墮落的過程。在『出三藏記集 』(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泥洹
後諸比丘經』一卷,異名有『泥 洹後變記經』等,可見這是另一經文,與『佛母般泥
洹經』無關,應別立為一篇 。

  一六一 長壽王經 ─失譯, 經末,附有禮讚佛的五言二十偈,宋本等是沒有的。
二十偈中,如「敬謁法 王來,……光若靈耀明」(一•一七九中);「佛為海船
師,……縛解致泥洹」(一•一 七八上──中);「佛所以度世,……龍敬承行禮」
(一•一九0上):以上六偈,見於 失譯的『般泥洹經』。「八正覺自得,……從是
通聖道」;「至道無往返,…… 皆莫如泥洹」(四•一四八上──下):以上四偈,
見於漢曇果共康孟詳譯的『中本起 經』。「聽我歌十方,……大悲敷度經」(三•四
八0上):四偈是見於吳支謙所譯 的『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吾師天中天,……
心淨開法門(四•二五五中──下) :二偈是見於吳支謙譯的『撰集百緣經』。雖還
有四偈,沒有查明出處,而偈頌 也偶有一二字的潤飾,但可以斷言的,這讚佛的二十
偈,是我國古德所纂集的, 應該編入「讚頌」類。

  一七二 佛說菩薩投身飼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法盛譯, 經末「禮佛而去」下,宋
本續有「爾時國王聞佛說已,……終無絕時」── 百二十七字。這是後人對該塔現況
的記述,不是經文。 [P261]

  二0四 雜譬喻經 ─漢支婁迦讖譯, 經說十二譬喻以後,又說:「有十八事,人
於世間甚大難,……是為十八事 」(四•五0二上)。十八事,與「譬喻」的體裁不
合。在『出三藏記集』(卷四)「新 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十八難經』一卷,
「舊錄所載」。可見十八事本是 另一經篇,一定是被抄寫者寫在經後,這才錯了;應
從經末刪去,自成一篇。

  二二五 大明度經 ─吳支謙譯, 在第一「行品」中,附有非常簡略的注釋。注中
每說「師云」,不知道是誰 注的?不會是道安的『道行集異注』,可能是支遁的『道
行旨[指]歸』。

  三八三 摩訶摩耶經 ─齊曇景譯, 『摩訶摩耶經』終了,附有『摩訶摩耶經』
「八國分舍利品第二」。有人以 為是『涅槃後分』,其實是從『長阿含經』(二)
『遊行經』抄出的;文句大致相 合,只刪略些重複的,加上五言的兩偈,七言的五偈
半。這是古人抄出增附,妄 稱「摩訶摩耶經八國分舍利品第二」。與『摩訶摩耶經』
無關,「疑偽」而沒有 [P262] 保存的必要!

  四0九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曇摩蜜多譯, 在經的末後,麗本與宋本,又有眾多
的佛名、咒語,「該是校人採集虛空藏 經咒,並諸經中佛名及咒,以為勸世修行法」
──「校勘大藏竹堂講師」所批, 是正確的,元本、明本都刪去了。麗藏本雖說「徒
存似是,姑為刪之」,不知為 什麼還是保存在經後?這是應該刪去的!

  四三四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元魏吉迦夜譯, 經後附有「巍巍十方佛……願禮
天人師」──六偈,稱揚十方世界佛功德, 勸學大乘。這是出於『六菩薩亦當誦持
經』的(一四•七五二中),應刪去。

  四九一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 本經初列六菩薩名號,後又「別有四菩
薩」,是說念誦菩薩名號功德的。中 間有讚佛偈:「巍巍十方佛……願禮天人師」─
─十二偈,與經義不合,應別立 。 [P263]

  六0三 陰持入經 ─漢安世高譯, 經後,麗藏本附有「佛說慧印三昧百六十三章
定解」,宋本等是沒有的。考 六三二『佛說慧印三昧經』說:慧印三昧的境界,「佛
身有百六十二事,難可得 知」(一五•四六一中──下)。百六十三事,與『慧印
經』相當,但文字小異。可能 是古師,對慧印三昧,依原文而校勘修正,別出流行,
應編在『慧印三昧經』等 以後。

  六一0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失譯, 經文後,有「十一因緣章,……得道疾」─
─百二十四字,這是另一經文。 『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
在十與十一間,有『十二一因 緣章經』,應別立。

  六一六 禪法要解 ─姚秦鳩摩羅什譯, 『禪法要解』卷上後,有「淨觀者……甚
可患也」一大段文字。從「淨觀者 三品」,到「是名初學禪門」(一五•二九二
中),是引用六一四『坐禪三昧經』卷上 [P264] 的(一五•二七二上),應刪去。
「若定得勝心」以下(一五•二九二中──下),也是淨觀 ,出處待考。

  七三五 四願經 ─吳支謙譯, 『四願經』後,附有一千多字的長文。內容是:一
、「佛念天地八方之外, ……弟子聞經歡喜前受教」(一七•五三七上──中),是
一篇經文;經前缺些,不知 是什麼經?這是應該別成一篇的。二、「是為痛痒要識如
諦知也……歡欣受行」 (一七•五三七•中──下),是『七處三觀經』的後半;別
處已有『七處三觀經』,這 裡的可以刪去。

  七四一 五苦章句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在經末「作禮而去」下,有五言偈:
「天上福已盡……三界皆禮佛」──二 十六偈,說三惡道與八難,勸人信佛修行的,
應離此經而獨立成篇。

  七七一 四品學法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經後附有二則:一、「若失威儀一事
者……疾成大願」(一七•七0八上),是上 [P265] 品出家戒律事。二、「散侍法:
問曰:令受真戒號」(一七•七0八上),是對下下品 「散侍法」的再解說。這二
則,是「四品學法」的解說。

  九七七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元真智等譯, 經後附有『大白傘蓋佛母總
讚歎禱祝偈』,可以別立。

  一四二五 摩訶僧祇律, 律文終了,有『摩訶僧祇律私記』。『記』後,附有『佛
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與一四九七『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相同,所以應從『摩訶僧
祇律』後刪去 。

  二九七 普賢菩薩行願讚; 一一六七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這兩部,都是唐不空譯
的。在經文後,都附有『八大菩薩讚』:「圓寂宮城 門……如彼成讚器」十偈(一
0•八八一中──下、二0•六七五下──六七六上)。這都是附出 ,不屬經文,應
從二經中刪去,別立『八大菩薩讚』一部。 [P266]

 二

  大藏經中傳譯的教典,有些是名不符實,有些是內容不純,應值得提出辨別 的,
如:

  一六0 菩薩本生鬘論 ─趙宋紹德等譯, 論是聖勇菩薩造的,趙宋紹德、慧詢等
譯出。這部論,實是兩部論的湊合, 而又有所缺少的。從第一卷偈頌──歸敬述意,
「投身飼虎緣起第一」,到卷四 「出家功德緣起第十四」止,是「菩薩本生」;藏譯
的『本生鬘』,也與此相同 。卷五起,前有缺文,說到「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義
邊十一」(三•三四四下) 。這樣的十二、十三,一直到卷十六末,「菩薩施行莊
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第 三十四:是謂菩薩修行勝行」(三•三八五下)。這明顯的
是,以護國[賴吒和羅]尊者的 本生事緣,闡揚布施的深義,共有三十四節,而本論從
十一起,顯然的少了前十 節。這部論,實是兩部論:一、「菩薩本生鬘」(十四
事);二、「菩薩施行莊 [P267] 嚴尊者護國本生鬘」。本論合為一部,又有所缺佚,
到底是譯者還是傳者的錯誤 呢?

  三一五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竺法護譯, 本經是『大寶積經』(一0)『文殊師
利普門會』的異譯。『普門品經』的 宋、元、明本等,與唐譯雖有長行、偈頌的差
別,而內容是相同的。『大正藏』 以麗藏本為主,與宋本等非常不同。審細的研考,
麗本是依竺法護所譯經,敷衍 解說,加入可怪的異義。如經中說:「案:內歷
觀……」,就是增附的異義。如 「入色為金翅鳥,出色為文殊師利」(一一•七七三
中);「入欲為師子王,出欲為維 摩詰」(一一•七七四上)。特別是「等遊瞋
恚」,說三尊、六度無極。內三尊──心 ,耳,眼;如清淨了,名波旬、師子王、金
翅鳥。外三尊──佛、法、僧,外六 度無極是事行(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
中);所說是非常的怪異。經是佛為溥首童真說 的;增附者不知溥首就是文殊師利,
所以別說文殊師利名字。五陰──色、痛痒 、思想、生死、識,是安世高的古譯,增
附者也糅合在內(一一•七七五中)。站在譯 [P268] 經史的嚴正立場,這(麗本)不
能說是異譯,而是那一位敷衍附會的作品。在『 大寶積經』異譯中,應該刪去;如從
保存資料著想,那可以編入「疑偽部」,再 加注明。

  四四一 佛說佛名經, 『佛名經』的三十卷本,是依菩提流支的譯本(十二卷),
增入法、僧與懺 悔文;每卷末,引偽經『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從所引經
論,可推定 為隋、唐時代所編的。種種錯誤,經卷一末按語,說得很明白。雖因為
「舉國盛 行」,不敢刪削,但不是譯本,就不應該編入印度傳譯的「經集部」。最好
是編 入「疑偽部」;或在中國佛教部分,立一「懺儀部」來容攝這些部類。

  四四三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失譯, 本經八卷。卷二──五,經名
『五千五百佛名經』;『古今譯經圖記』(卷四 ),『開元釋教錄』(卷七)全經都
是稱為『五千五百佛名經』的。這部經有幾點 是值得注意的:一、經名「五千五百
佛」,而實際是四千七百二十佛,為什麼名 [P269] 稱與內容不符?二、經名有「五千
五百佛名」,「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 的二類差異。三、『大正藏』本在(卷
三)一千五百佛以下,體裁有了變化,佛 名、陀羅尼雜出,一直到(卷五)一千七百
三十五佛處,又恢復了專稱佛名的體 例。這就是經名與內容不符的原因吧!除去了七
、八百佛名,加入了眾多的咒語 ,這才名實不符了!也許是印度的原典如此,印度的
某些教典,是在不斷的修正 、補充、竄改而流傳的。

  四四六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失譯; 四四七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失譯; 四四
八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失譯, 四四六經明本前,有「三劫三千佛緣起」,是從一
一六一『佛說觀藥王藥上 二菩薩經』中錄出編成的(二0•六六三下──六六四
上),可以刪去。

  這三部「千佛名經」,麗本、宋本等,與明本相當的不同。麗本等在佛名中 ,尤
其是賢劫千佛,每百佛就附入懺儀。過去劫的末後幾位佛,是「南無須彌力 [P270]
佛,南無摩尼珠佛,南無金剛王佛」(一四•三七一上),與佛教一般所說不合。賢劫
千佛名號,是依『賢劫經』的。從過去劫千佛名的不合,可以推定為:我國古德 ,依
賢劫千佛名而成為禮懺儀。或者再加上過去及未來劫(懺儀也不全),不免 有些隨意
編集。到明代,發現了過去佛名的錯誤,才糾正、刪去懺儀,重在稱念 佛名。明本末
後說:「其無常者,生無量壽佛國」(一四•三九九上)。宋代以來,念 佛往生西方
淨土,成為佛教界的風尚;這是明代的修正本。最好,這都應該編入 中國佛教部分的
「懺儀部」。

  六0六 修行道地經 ─晉竺法護譯, 『修行道地經』卷七,是「弟子三品修行品
第二十八」。依『出三藏記集』 (卷二),竺法護所譯的,『修行經』七卷,二十六
品。『三品修行經』一卷,「 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經」。可見這本是不同的,但合
而為一,已經太久了!前 六卷是『修行道地經』,第七卷是『三品修行經』。雖譯者
都稱之為經,其實『 修行道地』是論書中的「觀行論」;『三品修行』是分別三乘修
行的論典,最好 [P271] 是恢復為原來的二部。

  七四一 五苦章句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五苦章句」,是攝集佛說,沒有序起
與流通的。但麗本等都有「爾時,佛 告阿難」,到「莫不歡喜,作禮而去」(一七•
五四七下──五四八上)一段流通文。文 中說到:「是經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一名
授無思議光菩薩道決」,與「五苦章 句」不合。這段經文,與鳩摩羅什所譯的,四八
四『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的流 通分(一四•六七三上),文句不同而意義相合。考
竺法護所譯,『出三藏記集』(卷二 )說有『無思議孩童經』一卷,或名『無思議光
經』,已經佚失了。「無思議光 」,正與本經流通分相合。可以斷定的是:這是竺法
護『無思議光經』的殘篇, 被抄寫者誤附在『五苦章句』以後的。為了保存殘篇,應
編在羅什所譯,『不思 議光菩薩經』以下。

  七四二 佛說自愛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這部經,是依二一一『法句譬喻經』
「雙要品」,佛說「心為法本,心尊心 使」的譬喻(四•五八二中──五八三上)為
底本而成的。『法句譬喻經』原文,可以在 本經中勾畫出來,所以這不是譯本,是我
國古德的改編,應編入「疑偽部」。

  七六八 三慧經 ─失譯, 經名與內容不符。

  七九一 佛說出家緣經 ─漢安世高譯, 經說犯五戒的過失,與出家因緣無關。

  八0一 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契經 ─唐義淨譯, 經分三段,所以名為「三契」。
初後是偈頌,傳說是馬鳴所作。中段,是『 佛說無常經』正文。『佛說無常經』,可
說是『雜阿含』(一二四0)經的異譯 ;所差異的,只是對比丘或波斯匿王說而已,
可參考『雜阿含』(三四六)經初 段(為比丘說);『佛說無常經』是依此而來的。
在人病重,死亡,印度大乘佛 教時期,是誦讀這三契『無常經』的。

  在經終了後,有「若苾芻,苾芻尼……」大段文字,這是印度佛教的『臨終
[P273] 方訣』。『三契經』與『臨終方訣』,是印度佛教應付病、死的宗教儀軌,可
編 入「懺儀部」。

  八0六 佛說枯樹經 ─失譯, 經上所說的,是僧伽尸自移塔的事緣,與經名「枯
樹」不合。『出三藏記集 』(卷三)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有『枯樹經』一卷,
「安公云出中阿含」。『 增一阿含經』(三三)「五王品」末,確有名為「枯樹」經
的,但古譯已佚失了 。這不是「經」,可以編入「史傳部」。

  九八二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 ─唐不空譯, 『孔雀明王經』,現有六種譯
本。九八二是唐不空所譯的,經前有「讀誦佛 母大孔雀明王經前啟請法」;末後有迴
向發願偈。九八四、梁僧伽婆羅所譯,九 八五、唐義淨所譯本,九八七、附秦錄的失
譯本,經前經後都有同樣性質的文句 。這不只是經文,而是誦經儀軌,如一般「戒
經」,實際是誦戒儀軌一樣。秘密 教典而稱為經的,多數附有壇法、持誦法等,與大
乘經的體例不同。 [P274]

  一三三二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 失譯, 本經四卷,簡稱『七佛
所說神咒經』。依唐『開元釋教錄』(卷三)說:「諸 失譯錄,闕而未書」,這是到
了唐代,才被記入「失譯錄」的。這部經的內容, 七佛……龍王等說咒、說偈(二
一•五三六中──五五六下),被編入一三三六『陀羅尼 雜集』前三卷。五戒神、三
歸神、十八護伽藍神(二一•五五七中──下),被編入『 陀羅尼雜集』卷六。四天
王所說大神咒經,共六十六首(二一•五五七下──五六一中) ,被編入『陀羅尼雜
集』卷七。本經所說的八菩薩,救脫是出於『拔除過罪生死 得度經』──『藥師經』
的古譯本。大勢至,得大勢,本是同一菩薩的異譯,而 本經卻誤解為二位了。本經說
斷二十五有的二十五三昧,十六童子(主眾生命) ,釋迦佛的十大說法等(二一•五
五七上──中)。二十五三昧出於『大般涅槃經』, 但本經的三昧名字,大都與『涅
槃經』不同。十六童子的名字,多數依經典立名 ,如法華三昧,涅槃三昧,首楞嚴,
放光,華嚴,維摩詰,大集,金光明,佛藏 三昧,華首三昧等,也有些不合理。這不
是依原文翻譯的,與一三三一『灌頂神 [P275] 咒經』等相類。『出三藏記集』(卷
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七佛神 咒』一卷,『七佛各說偈』一卷。大抵
依據部分譯典、傳說,由古德纂集所成的 ,約成立於晉代。『陀羅尼雜集』,也就是
纂集的作品,不免有「疑偽」的成分 。

  一四八七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本經題作宋求那跋摩譯。經文分
二大段:一、菩薩戒十二時;二、十住菩薩 行。「佛說菩薩戒十二時竟」以下,與題
作東晉祇多蜜所譯的,二八四『佛說菩 薩十住經』的文句相同。這二部,不可能是二
人別譯的。考尋「經錄」,『出三 藏記集』(卷四),有失譯而闕本的『菩薩內誡
經』。隋『眾經目錄』(卷五)與『大 唐內典錄』(卷六),都是失譯,唐『開元釋
教錄』(卷五),依高齊『法上錄』,說 是宋求那跋摩譯的。祇多蜜譯的『菩薩十住
經』,也初見於隋『歷代三寶紀』( 卷七)。『菩薩內戒經』,可能是「疑經」。一
、十住菩薩行部分,與竺法護所 譯的,二八三『菩薩十住行道經』,文句大同而明確
些。二、「菩薩受戒十二時 [P276] 」,可說是非常的異義。中國說十二時,印度是分
晝夜為六時的。三、內戒的「 內」,是魏晉時代佛教的特殊術語(將在別處說明)。
這部經成立於東晉(或宋 );有的「抄出」十住菩薩行部分,這才又成為一經。保存
『菩薩內戒經』,可 見中國古代佛教的一斑;但『佛說菩薩十住經』,是可以從「華
嚴部」中刪去的 。

 三

  古代譯出的『阿含經』,每部都含有多數的經典,在長期的抄寫流通中,不 免有
缺佚與次第倒亂的情形,如:

  九九 雜阿含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五十卷,是宋求那跋陀羅譯出
的。近代學者公認:五十卷中的 二三,二五──兩卷,不是經的原文。『雜阿含經』
佚失了二卷,大概是以求那 跋陀羅所譯的『無憂[阿育]王經』來補足的。『出三藏記
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 [P277] 雜經錄」中,有『阿育王獲果報經』,『阿育王
於佛所生大敬信經』,『阿育王供 養道場樹經』,『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經』,都注
明是「抄雜阿含」的。可見『 雜阿含經』譯出以來,到『出三藏記集』的撰集,不過
五、六十年,就已經佚失 錯亂;阿育王譬喻,也已被編入『雜阿含經』了。這兩卷,
應從『雜阿含經』抽 出,別立『無憂王經』,編入「史傳部」。缺失以外,經卷次第
也有錯亂的,如 卷二、四、一0、一二、一三、二三、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
六、四七 ──一二卷。『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中,我已有詳細的敘述,這裡不再重
說。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增一阿含經』,是由曇摩難提誦出而
翻譯的。譯經當時的釋道安,在『增 壹阿含經序』中說:「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
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 十五卷,失其錄偈。……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
(二•五九四上)。依安公說, 似乎全部完整的誦出,只是下部(以全經五十一卷來
說,下部約為後十八卷)沒 有「錄偈」而已。但現在所見到的,沒有所說那樣的完
整。前三十二卷、三十八 [P278] 品中,有十二品沒有「錄偈」,這能說「全無遺忘」
嗎?反而與下部相當的十四 品中,卻有五品是有「錄偈」的。經文的錄偈不全,也就
是誦出者對經文次第的 記憶不全,經文就有顛倒錯亂的可能。依經中的「錄偈」,可
以指出次第錯亂的 ,有一、(卷七)「一入道品第十二」與「利養品第十三」間的錯
亂:「利養品 」末「錄偈」說:「調達及二經,皮及利師羅,竹膊,孫陀利,善業,
釋提桓」 (二•五七六上)。比對經文,「調達……師羅」,是「一入道品」的七、
八、九、 十──四經;「竹膊……提桓」,是「利養品」的三、五、六、七──四
經;「 竹膊」與「孫陀利」間,有四「那憂羅」經:全偈有九經。剩下「一入道品」
的 一……六經,「利養品」的一、二經,共有八經,也可自成一品。二、「安般品 第
十七」,「慚愧品第十八」,「勸請品第十九」──三品間的倒亂:「勸請品 」二經
下,有「錄偈」說:「羅云、迦葉、龍,二難(陀)、大愛道,誹謗、非 、梵請,二
事最在後」(二•五九三下)。依偈比對,「羅云」是「安般品」一經; 「迦葉……
非」,是「慚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十──七經;「梵 [P279] 請、二
事」,是「勸請品」的前二經。以上十經,成一偈一品。「勸請品」三… …十一──
九經,別有錄偈,自成一品。「安般品」除了第一經,還有十經,也 自成一品。「慚
愧品」僅剩前三經,一定有所脫落了。三、「聲聞品第二十八」 ,與「須陀品第三
十」間的倒亂:「聲聞品」末「錄偈」說:「修陀、須摩均, 賓頭、塵翳、手,鹿頭
、廣演義,後樂、柔軟經」(二•六五四上)。「賓頭……柔 軟」,是「聲聞品」全
品七經;「修陀、須摩均」,是「修陀品」全品三經。依 「錄偈」次第,「修陀品」
應在「聲聞品」前,而且只是一品(十經)。依上來 三偈,可見在一法、三法、四法
中,有「錄偈」也還是有倒亂的。

  『增一阿含經』的次第倒亂,實由於誦出者的遺忘。除「錄偈」外,還可以 從次
第去發見倒亂。『增一阿含』是增一法,從一法到十一法(說一切有部本, 以十法為
止)的次第,是結集者依據的原則。然(四五)「馬王品」是九法,而 第五經說「聲
聞部」,辟支佛部,佛部──三乘行,而稱歎(佛的)慈心最勝 (二•七七三中);
第六經說三三昧耶,而以空三昧為王三昧(二•七七三下);第七經說 [P280] 佛、法
、眾[僧],三寶的沒有三毒(二•七七五上)。這三經都是三法,卻編在九法中, 顯
然是錯亂了!『撰集三藏及雜藏傳』說:「難[問]答一一,比丘念佛,以是調意 ,故
名增一。……十一處經,名放牛兒,慈經斷後,增一經終」(四九•三上──中) 。
一法以念佛為始,十一法以「放牛兒品」的慈經為最後,這一次第,與『增一 阿含
經』是大體相近的。如(四九)「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為第一經,慈心 十一功德
為最後。但「放牛品」第八經,說沙門、婆羅門行,沙門、婆羅門義; 第九經說五逆
──調達的事緣,都與十一法不合。反而「放牛品」後,(五0) 「禮三寶品」的一
──三經,說禮佛、禮法、禮僧,當念十一事,倒是應該編入 「放牛品」的。「禮三
寶品」第四經以下,(五一)「非常品」,(五二)「大 愛道品」,都不是十一法,
與增一法的編次原則不合!可說是誦出者忘失了次第 ,一起編在後面而已。『中阿含
經記』說:起初,『增一』與『中阿含』等,「 違失本旨,名不當實,依稀屬辭,句
味亦差,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 耳」(五五•六三下)。『增一阿含
經』,雖在洛陽修正一番,遠不如在建康重譯的 [P281] 『中阿含經』來得好。次第錯
亂,文義又不善巧,在我國所譯的「四阿含」中, 『增一阿含經』是最不理想的!

  一0一 雜阿含經(一卷•二七經) ─失譯附吳魏錄, 全部二十七經;末後一
經,別題『七處三觀經』,其餘的都沒有經名。梁僧 祐的『出三藏記集』(卷三)的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中,列舉『色比丘念本起經 』,到『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
經』,下注說:「安公云:上四十五經,出雜阿含 。祐校:此雜阿含唯有二十五經,
而注作四十五,豈傳寫筆散重畫致誤歟」!「 古異經錄」的二十五經,雖次第略有倒
亂,大致與這一卷本的『雜阿含經』相合 。一卷本的第九經,與六一二『身觀經』的
文句相同。第十經說四種婦的譬喻, 應該就是竺法護所譯的『四婦喻經』(五五•九
上)。九、十──二經,是「古異經 錄」所沒有的,是後人附加進去的。一卷本的
『雜阿含經』,與「古異經錄」的 對比,僅缺『署杜乘披[婆]羅門經』。佚失一經而
增多二經,末後再加『七處三觀 經』,就成為二十七經了。第九經就是『身觀經』,
應刪去以免重複。第十經與 [P282] 『七處三觀經』,應別立為二經。今對列「古異經
錄」與『大正藏』本的次第如 下:
圖片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  『大正藏』
──────────────┼────────────
        色比丘念本起經      │  一二經
        佛說善惡意經        │  一三經
        比丘一法相經        │  一五經
        有二力本經          │  一六經
        有三力經            │  一七經
        有四力經            │  一八經
        人有五力經          │  一九經
        不聞者類相聚經      │  二0經
        天上釋為故世在人中經│  二一經
        爪頭土經            │  二二經
[P283]
        身為無有反復經      │  二三經
        師子畜生王經        │  二四經
        阿須倫子披羅門經    │  二五經
        披羅門子名不侵經    │  二六經
        生聞披羅門經        │  二經
        有桑竭經            │  三經
        署杜乘披羅門經      │  (佚)
        佛在拘薩國經        │  一經
        佛在優墮國經        │  四經
        是時自梵守經        │  五經
        有三方便經          │  六經
        披羅門不信重經      │  七經
[P284]
        佛告舍(利)日[曰]經│  八經
        四意止經            │  一四經
        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經│  一一經
                            │  九經
                            │  一0經
                            │  二七經

  

  以上二十五經,安公說出於『雜阿含』,後來也就總稱為『雜阿含經』了, 其實
也有出於『增一』的。舍利曰(今本誤作「舍日」)是舍利弗的古譯。阿須 倫,經中
是譯為「阿遫輪」的;披羅門,經中已改為「婆羅門」了。

  一五0 A七處三觀經 ─漢安世高譯; 一五0 B九橫經 ─漢安世高譯, 本經應
分別的解說。一、A『七處三觀經』,二卷,四十七經。四十七經中 [P285] ,『佛說
九橫(經)』,『佛說積骨經』,『佛說七處三觀經』──三經是有經 名的;其他的
四十四經,沒有經名。檢尋「經錄」,這就是『出三藏記集』(卷二 )中,安世高所
譯的「雜經四十四篇,二卷」。附注說:「安公云:出增一阿鋡 經」。今本四十七經
中,除去有經名的三經,恰好是四十四篇,而又是出於『增 一』的。『七處三觀
經』,是『雜阿含』(四二)經的異譯;『積骨經』是『雜 阿含』(九四七)經的異
譯;『九橫經』,在安世高的譯典中,也是自成一經的 (與一五0B『佛說九橫
經』,是同譯的別本)。所以,應除去三經,恢復「雜 經四十四篇」的古稱。或仿照
一卷本『雜阿含經』的先例,改名『增一阿鋡經』 二卷,附注「古稱雜經四十四
篇」。『七處三觀經』與『九橫經』,都應自成一 經。『積骨經』是從一卷本『雜阿
含經』抄出的,文句相同,這裡的應該刪去。

  二、本經二卷四十七經,『大正藏』所依(麗藏)本,與「宋藏」本等次第 不
同。依「宋藏」本等,『大正藏』編號的一──三經,三一──四七經,是卷 上;四
──三0經是卷下。不但二本的次第不同,同一經文而分在兩處的,就有 [P286] 三
經。如一、(一)經是『七處三觀經』,只說到「何等是思」(二•八七五下六行)
,到(三)經才接著說:(何等是思)「想盡識?栽盡是思想盡識。……歡喜奉 行」
(二•八七六中一行──下一行)。二、(三)經是三人,說到「從後說」(二•八七
六上 一六行──中一行);(四一)經接著說:(從後說)「絕:無有財產,……佛
說如 是」(二•八八一中二二行──下三行)。三、(四一)經是三惡行,說到「不
舍身惡行, 便」(二•八八一中一八行──二二行);在(一)經中接著說:(便)
「望惡,便望苦, ……亦如上說」(二•八七五下一六行──一八行)。經文次第紊
亂,今依增一法次第,改 編如下(下是『大正藏』本次第):
圖片

        增一法  │改編次第(原本)      │『大正藏』本
        ────┼───────────┼──────
        二法    │一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二經
                │二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三經
                │三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四經
                │四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五經
[P287]
                │五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六經
                │六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七經
                │七經:二人世間難得    │三八經
                │八經:二人世間難斷難勝│三九經
                │九經:二清白法        │四0經
        三法    │一0經:三惡行        │四一經上•一經下
                │一一經:三世(間)    │四二經
                │一二經:三行          │四三經
                │一三經:三安善樂      │四四經
                │一四經:三大病        │四五經
                │一五經:三惡本        │四六經
                │                      │一經上,三經下(『七處三觀經』)
                │一六經:三守(身口意)│二經
[P288]
                │一七經:三輩人        │三經上•四一經下
        四法    │一八經:四行為黠所有  │四七經
                │一九經:四著          │四經
                │二0經:四顛倒        │五經
                │二一經:四施[攝]      │六經
                │二二經:四行法輪      │七經
                │二三經:人有四輩      │八經
                │二四經:人有四輩      │九經
                │二五經:四輩雲        │一0經
                │二六經:四舍          │一一經
                │二七經:四行          │一二經
                │二八經:四家歡喜      │一三經
        五法    │二九經:色力病壽豪    │一四經
[P289]
                │三0經:五福施        │一五經
                │三一經:布施有五品    │一六經
                │三二經:五法得道      │一七經
                │三三經:五行          │一八經
                │三四經:五種煩惱      │一九經
                │三五經:步行五德      │二0經
                │三六經:五法行        │二一經
                │三七經:五惡          │二二經
                │三八經:五惱          │二三經
                │三九經:五惡不忍辱    │二四經
                │四0經:五惡不耐行    │二五經
                │四一經:象有五相      │二六經
                │四二經:五惡不依他    │二七經
[P290]
        八法    │四三經:八欲          │二八經
                │        瘡有八輩      │
        九法    │四四經:九漏          │二九經
                │                      │三0經(『積骨經』)
                │                      │三一經(『九橫經』)

  

  三、出於『增一阿含』的「舊經四十四篇」,是漢安世高所譯的。名為『雜 阿含
經』一卷本的二十五(今缺一)經,『出三藏記集』是「失譯」,今推定為 也是安世
高的譯典。如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二•四九六中、下),與安譯的『 七處三
觀經』相同。經中說到:「從移[後]說絕辭」(二•四九四上),「說是絕」(二•
四九四下),「從後說絕」(二•四九五中、四九八上、下)。「從後說絕」,就是
「而說偈 言」,「復說偈曰」等異譯。這一特殊的譯語,在一五0『七處三觀經』─
─「 舊經四十四篇」中,「從後說絕」(二•八七六上、下、八七七下、八八一下、
八八二上),也 一再的說到。安世高所譯(六0七)『道地經』,是『修行道地經』
的略譯。『 [P291] 道地經』說到:「從後來說」,「從後縛朿說」(一五•二三一
上);「從後現說」( 一五•二三一中、二三二中);「從後現譬說」,「從後說」
(一五•二三一下);「從後縛 朿」,「從後來結說」,「從彼[後]舍來說」(一
五•二三二下):這都是『修行道地經 』「於是頌曰」的異譯,也就是「從後說
絕」。「絕」是祇夜或伽陀的音譯;『 道地經』的「縛」與「結」,都可能是「絕」
的訛寫(「結」可能也是音譯)。 祇夜,是歌頌,重頌,以歌頌重說,使意義更明白
些,所以意譯為「從後說現」 ,「從後現譬說」。『道地經』可能是安世高(重禪
觀)的初譯,所以譯得很不 統一,後來才一律的改為音譯──「絕」(後人又改為
「偈」)。我國詩中的絕 句──五絕、七絕,大概是依此而稱為「絕」的!
Sun Sep 30 02:39:00 2001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