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提起與放下(2)《禪修菁華集七、活用》
#1
出太陽了
三、禪修的立場

(一)放下散亂的心,提起專注的心

在沒有修行禪法以前,心猿意馬,無法作得自心的主人。修行是利用
數息、參話頭等方法,讓平時不受控制的心,逐漸調整成為專注的心
。未用禪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們的心念竟會如此的難以駕馭。唯有
開始修行之後,才會發現我們的心是極其脆弱、多變而又缺乏自主能
力。當你打坐的時候,便會發覺你的心念經常如野馬奔騰,無法停止
。有些人,嘴巴雖在誦經念佛,頭腦卻在魂遊太虛;也有些人,身體
雖在打坐修定,心念卻在雲霄之外。

我曾見有一位太太,正在家中敲木魚誦經修行,中途卻高聲呼叫:「
兒子啊!把爐火關掉,鍋子快燒焦啦!」照顧爐火是對的,但她為何
不在誦經之前先作交代,要在誦經做功課時心繫兩處?這便說明,很
多時候,不在乎有散亂心,也不知道那有什麼不好。心念很散亂,仍
然不自覺,如用禪修的方法,便可協助你,經常可以發現自己內心的
散亂,若能發現散亂便已經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會漸漸專注集中。

(二)放下專注的心,提起統一的心

這是進一步的階段。專注是以打坐、念佛等為方法,等到念頭統一時
,協助你專注用功的方法也放下了。這時候,便可享受到天人合一的
無限之我的存在,感覺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通常在哲學及宗教的領
域中,稱之為「大我」或「神我」的境界。對於淺嘗即止的禪修者,
並不容易達到這種程度,唯有鍥而不捨的大哲學家、大宗教家、大修
行者,才能有這種將心內心外打成一片的體驗。

(三)放下統一心,提起自在心

這便是從大我的層次,提昇到體驗無我、無人的解脫境界。猶如《金
剛經》中提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
主觀的自我,沒有個別的客觀對象,沒有眾多的客觀對象,沒有時間
的延續過程。一般哲學家、宗教家,把統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
認作自在解脫,其實那只是放下個別的小我,卻抓住了全體的大我,
不是真自在。放下大我之後,便是超越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的無相
及無心的層次,才是絕對的自在。

《金剛經》的「無我」是沒有主觀的自我;「無人」是並沒有一定的
、單獨的、客觀的對象;「無眾生」是沒有許多客觀的對象;「無壽
者」是指既無我、人、眾生,也沒有他們在時間中的活動過程。如果
對於空間的現象和時間的過程,都能心無罣礙,便是解脫自在的境界
。

(四)徹底放下,從頭提起

放下成敗得失,然後念念新生,從頭提起。我們在勸勉進入禪修生活
的新人時,常常會提醒他們要「大死一番」,便是徹頭徹尾地放下自
己的一切心理執著,才好重新開始作為一個盡責任、盡本分的修行人
。換言之,若要改頭換面,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智者,必須先要放下
自以為是的自我,才能尊重他人,關懷他人。人在世間,只有身分和
立場,責任及義務,並沒有特定不變的自我。責任是指著你的身分和
立場而言,有許多非做不可的事,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義務則是除
了責任之外,仍可依你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額外的事,以幫
助別人。

(五)放鬆身心,提起正念

最近有一對年輕夫婦來探望我,我問候他們的近況時,太太便表示她
的先生最近由於修行太猛,導致身體不太舒服。其實,禪修的基本要
求,就是放鬆身心,如因求好心切而造成身心緊張,就容易發生身心
的毛病。不過,若要放鬆身心,必先試著把成敗得失的念頭放下,若
有只顧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才能輕輕鬆鬆地練習禪修的方法。不斷
地把注意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繼,時時不離所用的方法,便是時
時不離正念。類似的心理狀況,也可用於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一面
保持身心愉快,一面保持身心平衡。


四、提放自在

有提有放的是普通人及修行人;提放自在的則是大成就者,甚至是聖
者或大菩薩了。現在用四點來說明:

(一)因果循環的信念必須提起,因緣聚散的現實必須放下

相信因果,我們便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因為種因雖不一定得果,
有果則肯定有因。用我們的身心每做一件事,便會相對地獲得每種程
度的反應,不論是直接反應或間接反應,或者對外界沒有發現反應,
對自我的身心也會產生反應,那便是因果的延續性,以及連鎖性和循
環性。

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人、事及物,都是因緣聚散的現象。因緣聚
則有種種現象突顯、延續;因緣散則使現實環境變遷、消失。世事變
幻,風雲莫測,起滅無常,出沒不定,因此,我們毋須對現實的環境
看得太實在、太認真。從因果看是有的,從因緣看是空的。由於有因
有果,所以要負責任盡義務;由於因緣是空,所以失敗不必傷心,成
功毋須驕傲。

(二)因有慈悲心,所以提得起;因有智慧心,故能放得下

慈悲心是以一切眾生為救苦救難的對象,以至一肩承擔一切眾生的苦
難。智慧心是從不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也不在乎眾生會不會感恩圖
報。

我曾有極少數學生及弟子,或隨我學佛學,或跟我修禪修,數年後離
開我,並且到處批評我。幾年後,有的倦鳥知返巢,有的一去不回頭
。有人問我的感受如何?感想如何?我說我只知道盡心盡力把師父做
好,把老師做好,至於弟子及學生的動作,是他們自己的事。作為師
父與老師的我,雖然不得不面對不仁不義的學生及弟子,我可不能沒
有智慧,去做一個沒有慈悲的長輩。

(三)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當提即提,當放即放

很多人無法瞭解因果與因緣,不瞭解為何有些人時常獲得照顧,有些
人卻總得不到照顧。有時候,當你準備照顧某人,他卻已經離開;相
對地,有些人雖然你從未預料到要照顧他,他卻適時出現在你面前。
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果及因緣所致。

在臺灣有一位男居士,期望我能為他舉行皈依三寶的儀式,前後等待
了三年時間,總是因為我們相遇的時間不恰當,地方不合適,因果未
到時,因緣不成熟,迄今仍無法使他達成願望。

(四)眾生的業報不可思議,諸佛的悲智不可思議----提放自在

眾生的業報與諸佛的悲智難以想像。能否獲得救濟,一切都得看因緣
是否具足。諸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沒有特定的被度對
象。例如:地藏菩薩曾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
菩提。」他將所有的眾生均看成是他要度的對象,卻有許多眾生並不
領情,並未打算要讓地藏菩薩來度,地藏菩薩卻永遠很有耐心,永遠
在度眾生,所以他是「提得自在」。

曾有一位先生,我一再勸他早日學佛,他卻應道:「不急啦!現在的
我還不想學佛,反正你們有一位地藏菩薩,總有一天會來度我。」事
實上,地藏菩薩當然會等待此人,不過此人若不早日求度,仍然由於
業力而處身於煩惱的苦海之中,毫不輕鬆。地藏菩薩則是以願力度眾
生,雖然同樣是處身於三界的火宅,卻是自由自在,千萬不要誤解。
《華嚴經》內提到:「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意思是說,
當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看到一切眾生都具備了佛一般的智慧、福報
。在佛眼所見的眾生都跟佛相等,因此對佛而言,並沒有眾生可度。
但是,這並不等於放棄眾生、不再度眾生。所以《金剛經》中便說:
「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說明了在眾生的立場
,尚需佛度,不過佛度眾生乃至度盡之際,終不以為佛已度了眾生。
既不抱著一種救世者的心態來度眾生,也不執著這廣度眾生是做的什
麼功德。所以,在度了一切眾生後,也沒有認為自己在度眾生,或有
任何一眾生被他度了,這便是「放得自在」。徹底放下,但又全部提
起。


五、禪宗的提放不二

(一)《維摩經》云:「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
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這是講善惡平等。

(二)《六祖壇經》云:「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邪正盡打
卻,菩提性宛然。」這是度自心中的無邊眾生,斷自心中的無邊煩惱
,學自性中的無盡法門,成自性中的無上佛道。也就是說,雖然忙碌
,其實無事,是放得下。

(三)《六祖壇經》又云:「不思善、不思惡。」這是心中無物的智
慧境界,也是放得下。

(四)虛雲和尚云:「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這
是表現出無盡的悲願,所以在放下之後必當提起。


(選自《禪的世界》)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Wed Dec 4 21:02:36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