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禪與心靈環保(2)《禪修菁華集七、活用》
#1
出太陽了
二、心靈要靜

  我們坐禪時要先練習靜心,靜而後能安,因此我們剛才練習的五
分鐘靜坐法要先學會。先把頭腦放鬆,再把心中的念頭放下,光是體
驗呼吸的感覺,接著再體驗小腹起伏的狀況。當身體放鬆,心中沒有
雜念起伏時,可能會因昏沈而打瞌睡,這時可以散步或數息來驅除睡
意。只是散步之時,要注意雙腳的感覺,一方面也可以享受散步的逸
趣。而禪坐時,則宜仔細體會小腹起伏的感覺,但是不要故意用意志
力來控制小腹的起伏。

  面臨外境困擾時,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再體驗呼吸,了解
心情和心念的狀態。許多人欠缺智慧,明明知道問題不在自身出而在
外境,卻偏偏受影響,變成自己的問題,這是非常愚痴的。例如既是
人,總不免會受到誹難、誣衊和抨擊;然而有很多人遭受這些境界,
已經受到傷害了,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任由怒氣和煩惱再次傷
身。

  我每次演講後,總會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人給予讚歎鼓勵
,也有一些人提供建議批評。對於這些意見,我通常靜靜的聽,聽後
告訴自己:「哦!他們是這麼說....」也許他們都可以做為我的老師
,但是這麼多意見相左的老師,我究竟何去何從?總不能無所適從地
跟著人家的批評,失去了自己的主宰。因此,經過仔細過濾後,如果
確實可行,我一定從善如流,實在是無法接受的話,我也不會生煩惱
。

  如何隨時隨處練習靜心?《六祖壇經》說:「瞋愛不關心,長伸
兩腳臥。」並非身體不工作,而是心中無對象可瞋,無對象可愛,即
是無自私心,所以也無煩惱。

  百丈禪師每日忙著工作,弟子雲巖禪師即問:「和尚每日驅驅為
阿誰?」師曰:「有一人要。」雲巖云:「因什麼不教伊自作?」師
曰:「他無家活。」每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不是為自己爭取什麼
。既然不為己求,做什麼事心都安靜。例如黃檗禪師不為求佛、求法
或求僧,卻仍經常禮拜。


三、心靈清靜環境也清淨

  《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又說:「隨成就眾生
則佛土。」第一句是說心靈若能不受內外環境所困擾,雖然照常生活
在人間,等同於生活在佛國的淨土。第二句話是說,若是能放下自我
的私心,而為一切眾生作不求回饋的服務,內心的平安歡喜,也等於
生活在佛國淨土。

  事實的確是如此。且拿雨天做例子,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風
聲、雨聲都覺得聲聲悅耳,而當心情惡劣時,就會有「秋風秋雨愁煞
人」的感觸了。

  我也曾經目睹一對夫婦,因為出發點的不同,而對幼兒的哭鬧有
著截然不同的兩極反應。那位做爸爸的顯然招架不住兒子的哭聲,氣
咻咻的叱喝道:「哭!哭!哭!就是會哭,沒看過這麼壞的小孩!」
而剛從房間走出來的母親卻喜孜孜的說:「啊!這孩子有這麼大的哭
勁,表示他很健康!」夫婦兩對於孩子哭聲的感受如此不同,諸位可
曾意會到其中的妙處?如果你們有這樣的小孩,你會如何處理?

   如同這位母親一樣,假如我們心中有愛,時時所想的就是付出和助
人,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和眾生,都會是溫暖可愛的。所以,佛經裡
的道理,並不全是高深莫測,難以理解的,那是人人都可以去領會和
實踐的。

  我常建議人要練習著以禪修者的健康心靈,來看待世間。

  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不順
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所以要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胸懷。得志時不必興奮,失意時毋需沮喪,一切終歸
無常。

  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好的是新,壞的也是新。深夜將盡的
時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厭惡,因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
過是個過程。在過程的轉換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

  世間所有現象全是美好的: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也是美好的
經驗,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實只要不管碰到順境還是逆境
,都想:「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是美好的經驗。」這樣,便沒有
什麼事情會讓你生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

附錄:現場即席答問

問:這世界充滿了各種不公平又無可奈何的事,例如戰亂等,令許多
無辜者遭殃,請問我們也可以把這些當做是美好的事物嗎?

答:這些是慘痛的經驗。歷經戰火之後,人類的智慧往往有所提昇。
戰火固然可怖,但是這個經驗可以提醒人不要去重蹈覆轍。所以當我
們面對苦難時,最重要的是去改善處理,而不是坐在那裡痛哭流涕。
我有兩句話奉贈諸位:「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因為僅為
受難者哀傷是無濟於事的。


問:當我們聽到噩耗時,可能會十分哀傷,接到喜訊時,也不免興奮
不已,但是您又說在散步或呼吸的時候,每一分鐘都可以充滿喜悅,
這兩者之間,似乎有點矛盾。

答:問題發生時,若說完全毫無哀傷或興奮,大概不可能,但是事情
既已發生,也只好用方法來疏導情緒,使之不致太過哀痛或興奮。常
人免不了情緒波動,只有大徹大悟的人,才能既有慈悲又沒有煩惱。
我剛才講的散步或呼吸,只是一種方法,用來調整心境,但是這個方
法並非一蹴可及,而需要反覆不斷的練習。


問:平常專注於呼吸走路時會感覺喜悅,請問這種喜悅的感受,可不
可以達到高深的境界?

答:不容易!因為這只是初步的訓練。但是如果你確實已有禪修的深
厚基礎,散步也就可以不離高深的禪境了。


問:作為一個出家師父,您認為美國的在家居士和老師的關係應該是
什麼樣子?如果有一群人,經常固定的在一起練打坐,這樣可否取代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答:老師有兩種作用,一是以正確的觀念和安全的方法來指導學生;
二是在形象上影響學生,有大修行的人,學生只需要見到他的生活威
儀,便會感受修行的好處。所以有師父在旁指導,與沒有師父在旁指
導是截然不同的。當然,有的老師只是告訴學生當怎麼做,而他自己
不一定也怎麼做,這對學生可能有害。所以如果幾個人組成團體互相
學習也沒有什麼不好,只要負責領導的人對禪修的知見很清楚,有沒
有開悟倒是其次,正知正見卻很重要。


問:這世上有許多充滿瞋心怨毒的人,他們有的是天生,有的是環境
所逼。但是這些人既不會打坐,也不知道修行。請問法師,有什麼方
法能讓這些人比較覺醒?

答:除了多給他們愛護與關懷外,別無其它辦法。我們只能用信心和
願心來為他們祈禱,這是屬於宗教層面上的事。以禪法來化度,恐怕
一時難以廣泛地收效。但是假如你能主動接觸他,關懷他的話,也許
可以逐漸影響他。不過,那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心。

(原刊於《人生》一七O期)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Sat Nov 9 15:51:41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