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2)《禪修菁華集七、活用》
#1
出太陽了
四、禪是什麼?

這是從「現代人的生活」這個觀點而講禪。

佛學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議」,意即無法用頭腦去想像、推理,無法用嘴
巴說明。這是佛法最高的層次,或者是佛法體驗的最高層次。

禪是什麼?剛才一開始我就告訴了諸位,禪沒辦法說明,它不可思議,沒辦法
講、沒辦法想,所以不必講、不必想。但我還是要講,那只有配合實際的生活
來講,旁敲側擊的講,根據前面所提的六項,配合講,看看禪對現代人的生活
,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對知識而超越知識

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禪不反對它,但若說要充實學識至「汗牛充棟」、「
學富五車」的程度,或把耶魯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全部讀完,那也不必。

禪宗史上的六祖惠能並不識字,至少識字不多,不像現代的人要讀幾十年的書
。在禪師之中,有讀書人,不讀書的人更多,知識分子佔少數。禪宗斥知識為
葛藤絡索。相信知識、倚賴知識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這種人不可能瞭解
禪。

我說知識、學問不離思想、語言,而離開思想、語言,才能得到禪,因此仰賴
知識理解禪是困難的!可是我又說禪不反對知識,那怎麼說呢?知識有其功能
,像六祖惠能開悟後,仍要聽經,這樣他可以知曉佛學上的名詞、理論,他可
用那些邏輯、名詞,化度其他人。如果他僅僅開悟,而嘴巴不能說,如何化人
?如果沒知識,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經》傳世。《六祖壇經》充滿智慧,
也利用知識。而且有好幾部經對六祖來講是很熟悉的,這是知識。

知識是用之於對外的。同樣的,知識是用來幫助我們理解的----理解如何體驗
禪,如何進入禪的境界。所以禪不反對知識,但也不倚賴知識,而是超越乎知
識。

(二)順乎科學而不受科學限制

科學能改善、運用物質生活的條件,以及人與人之間事務的處理,因而類分出
自然、社會、人文的科學。

禪不反對科學,因為禪並不是一樣東西,也並不否定一樣東西,它並非是什麼
。

從《六祖壇經》看,六祖惠能涅槃前,召集弟子說:「我有三十六對,能瞭解
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對就是生、滅,煩惱、菩提,明、暗,清、濁等。這
都合乎邏輯,邏輯本身就是科學,從科學精神來求證。胡適說:「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禪法也要證據,因此禪宗重視印可、印證。不管你自己的禪修有
多深的體驗,一定要有老師證明。老師是過來人,他知道新入禪境,或得到禪
的悟境的人是什麼程度。閉門造車,自以為是,便不科學。

曾有一位科學家跟我說:「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視經驗的邏輯
。僅僅是邏輯上講得通,不一定是事實上能夠通。所以今天科學有理論,理論
之後,要講實踐,要實驗。如果理論講通了,在實驗上通過了,那證明你這是
正確的,這是科學的精神。如果你說這是在佛法道理上講得對,我可接受,但
是在實驗室裡實驗一下,才能讓我信服。」我告訴他:「這是精神的,實驗室
裡只能用放大鏡、顯微鏡,或方程式把它套出來。禪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
實地從事,等於說我們有了理論,尚要你到實驗室去從事實驗的工作,你願不
願意去實驗?」他回答:「我現在信都不信,怎麼去實驗?」我說:「你這就
不是科學的精神。比如有一位理論家,把一種理論說明了,說這是可以行得通
的,那要有人願意到實驗室去實驗,而實驗室那個人說我不想實驗,因你還不
能證明它是行得通的,這就本末倒置,不是科學。如果要講科學,就照你說的
,有理論你願意去實驗,實驗以後才可以證明。精神的部分,是不可思議的,
就是已經體驗過的人,他沒有辦法寫成文章,或者拿給你看,就是要你親自去
體驗。然這絕對沒離開科學精神。」

(三)從時間的支配到時間的消失

時間一秒秒的過去,剛才兩點半開始演講,現在已快到四點鐘了,大家都可以
感覺到時間的滑動。現代人的生活,時間縮短了,因時間縮短了,所以更需要
用禪的方法來拉長時間。

時間縮短的原因是,誘惑太多,使人們產生興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時間不夠支
配。禪就是要我們不受種種外境的誘惑,認定自己的興趣、專長,專心一意地
努力,不要學這學那的。宜把興趣的範圍縮小。禪首先教我們把心看住,心看
住了,就不會受外境的誘惑。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家人把鐘撞好
就夠了;在座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鐘可撞。我們要安分守己,認定自己要學的
東西、要做的工作,努力發揮,不要三心兩意,朝秦暮楚。

人的時間有限,一個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試驗上,認識自
己最要緊,要安於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癡的,沒有失敗之前,不甘心
,非要試一試,今天學這,明天學那,結果一事無成。

我們要珍惜時間,警覺時間的可貴,好好支配時間,把每一秒都作最有效的運
用。只要我們從內心減少欲望,減少攀緣心,就不難做到。

如何來使時間消失?那就應該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個特定的念頭上,這個念頭就
會變得無限長;如果不能繫心於一念,東想西想,時間過得特別快,事實上,
時間浪費更多。時間的長短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比如說良宵苦短,而在苦
難之中,則度日如年,這是主觀的。

但從佛法或禪的修行,開始注意我們心念的活動,瞭解念頭怎麼在活動,究竟
在想些什麼?如果你發覺無事可想,則念頭漸漸減少;如果你對所想的事興趣
濃,則念頭漸漸多而亂,這樣就把時間浪費掉了,把生命浪費掉了。

我常勸人,攝心專注於所做的事上,如此可節省時間,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
,而且比你胡思亂想時做得更好,這是一定的道理。禪的鍛鍊,就是在日常生
活中,學習集中注意力。不論聽什麼,就是聽,清清楚楚的聽下去;不論做什
麼,就是做,清清楚楚的做下去。這樣絕對比胡思亂想時做得更好,工作效率
更高,時間也就經濟多了。

我常勸沒有時間玩的人學打坐、參禪,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玩了。為什麼?

工作時間減少,而工作效率反而更好,這就是善於支配時間。但支配時間以後
,在打坐過程中,如果念頭停留在同一個念頭上,則沒有時間存在的感覺。我
常測驗打坐的學生,經過打坐一個小時以後,我叫他們參禪,過了十分鐘,我
問他們:「你們感覺到剛才有多少時間?」心很亂的人可能說十五分鐘,為什
麼?因為他想了很多事,腿也有點痛,身體也不大自在;心比較專注,坐得情
況較好的人說五分鐘;有的說一分鐘;有的說好像才剛剛坐下去嘛。時間的感
受不一樣。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是心理上感受的時間。

以人的壽命來講,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到八百歲,但世上的人頂多活到一百歲。
為什麼?因為勞神傷腦,身體發生問題。如果心理沒有問題,經常保持輕鬆愉
快,身體不會有病,即使有病也會好。因此對於時間不夠,覺得時間太短的人
,禪的方法可使他的時間拉長,可以活的時間長,可以利用、支配的時間長,
直到最後,時間的感覺消失。

明末憨山大師,常坐在廟前溪上的木橋橋墩上,聽流水聲。一日,他一坐下去
以後,忽然忘掉了自己。先是動念即聞水聲,不動即不聞,眾響皆寂,也失去
了自己。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時,突然間坐忘如睡,五天之後,有人以引磬,
在他耳邊連敲數十聲,他始微微醒覺,開眼視之,不知身在何處?來人對他說
:「我行,師即閉門坐,今五日矣。」憨山答:「不知道啊!我剛剛呼吸了一
下而已啊!」

對憨山大師來說,五天的光陰,只是剛剛的事情,那麼這時間有沒有?時間消
失。因此可用禪的方法,使時間拉長或消失;既然時間能自由的拉長或消失,
故對時間沒有長和短的感受,已經不在乎,也不會緊張了。

(四)從空間的阻礙到空間的粉碎

這個演講室位子,只有兩三百個,還有很多人進不來。因為有位子,而有阻礙
,位子在空間裡,有空間一定有阻礙。一般的觀念認為,空間一定是沒有阻礙
的,空間就空間,怎麼會有阻礙。事實上,我們知道有空間,是因為有阻礙,
才知道有空間。沒有阻礙,不是空間。這個演講室這麼小,怎麼知道它小?因
為來的人太多,位子太少,所以覺得空間太小;因為有阻礙,所以有空間的感
覺。空間存在嗎?空間是不存在的,而是我們人感覺有空間。為什麼?因為有
阻礙。這是佛法的講法。因為空間有阻礙,則感覺空間有大小,距離有長短,
這就是不自在。有空間存在,則不自在。人們覺得地球很小,我們到太空去,
到太空去那裡?到月球去,月球到那裡?到火星去,到太陽系以外的星球去,
到宇宙的深處遠處去。宇宙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障礙,為什麼?我們本身就是
一個阻礙。因為我們的身體佔空間位置,阻礙了空間,才感覺到空間的存在。
由於有阻礙,所以我們要想突破空間是不可能的。要想超乎空間,征服空間,
征服太空,都不可能。只能一步步地發覺阻礙到什麼程度。

空間的位置,從阻礙而產生,也從時間而產生。例如從甲地到乙地,雖沒有阻
礙,卻花費了時間。坐上飛機,從美國到臺灣,天上沒有阻礙,可是一飛飛掉
那麼多時間。這是時間告訴我們,空間距離的存在,如果時間消失,空間就沒
有。

有一篇文章說,如果我們乘坐火箭,以超過光速的速度,飛向太空深處,則時
間的感覺便近於零,而人可繼續生存。因此如果乘坐等光速的火箭,從很遠的
太空轉了一圈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不見了,我們這裡的人也早已不見了,可
是他們還活得好好的,年紀輕輕地回來了。

停止運動及快速的運動,均能使時間的感覺消失,時間消失時,空間的感覺也
沒有。不過,空間的感覺消失並不等於我們要介紹的「虛空粉碎」。

虛空粉碎,是禪的體驗或經驗。禪的體驗裡,有一個層次叫虛空粉碎、大地落
沈。

我們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矛盾、衝突,是因為有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在時
間上,前念和後念的衝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互相矛盾;在空間上,你
和我,氣候和我,一切人、事、物和我,發生相應或相反的種種關係,而產生
喜、怒、哀、樂的情緒,給我們帶來困擾。

但我們可以從修行的方法,而達到忘記身、心以及所處的世界。首先不要理會
聲色貨利的諸多誘惑,只管我自己個人,我的所作所為,再看看我正做的是什
麼,再往內縮小,看我的心在想什麼,再把焦點縮小,看我正在想的那一個念
頭,一直想下去。因為念頭停止在一點,時間即停止,空間亦不存在,對周遭
的一切都很清楚,但不在乎;這一念前後的一切的一切,我都不想----不想過
去,不想未來----即可沒有煩惱、困擾,身心自在,身體從舒暢而消失。因為
你一直停止在這一個念頭上,最後這個念頭本身變成毫無意義,既然失去意義
,這個念頭就不存在,這時身、心、世界都不存在,但有空曠、自在、無限的
感受。

通常修行修到這個程度已有成績,很多人認為到這程度已是開悟、解脫。其實
沒有,因為他「感」還在。這個情況不是空,而是虛空。空是空間,是普通日
常生活的感受,虛空則在禪或定時開始感受到。在此情形下,要把它粉碎,之
後才能進入真正禪的體驗,否則他會走上消極、遁世、厭離。很多有修行的人
,因此而在山裡,終其一生不想出來。他不想再接觸紅塵,他討厭安逸、快樂
的塵世生活。

這個情況不是禪,禪不希望停留在此階段,如停留在此階段,有悖佛法,因此
要用方法。在禪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話頭。修行人如果說他很自在,師父就問
他:「你在那裡?」他回答:「我很自在呀!我遍虛空都在呀!」師父又問:
「什麼東西遍虛空在呀!」他答:「我呀!」師父再問:「你究竟是誰呀?」
那他可能就起了一個大疑情:「我究竟是誰?我遍虛空在,那我這個身體究竟
有沒有遍虛空呢?」那等於一個幻覺,是主觀感覺上的一個幻覺,是虛妄的,
不是真的。他如果產生這種反應的話,馬上感覺到自己的修行不夠,要百尺竿
頭更進一步地參禪。

參禪的結果,因人而不同。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結果,有的人要費多年的工夫,
才能得到結果。如果經常用這個方法,一直用下去,可能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
,使他虛空粉碎,而由宗教經驗落實到實際生活。

所以禪定或是宗教的一種超脫的經驗,都不是禪;禪是要落實到平常的生活裡
。這時虛空對他來說,已不存在:他不貪著虛空境界,而又回到自然的人間;
他已很落實,他叫過來人,他從人間的虛妄,從宗教上的虛妄,又落實到人間
的實在。這時他才是真正的人,活潑潑的活人。他已離凡夫心態的人格,而發
現、成就、成功了實在的人格。這時他不再虛驕、自卑、怨天尤人、悲天憫人
。禪師心裡沒有悲切,因他落實到生活,他更親切、更明白、更積極。他生活
在真實裡,讓人有安全感,如遇活佛、活菩薩。豺狼虎豹不傷害他,狗不會咬
他,蛇遇到他會馴服。

(五)從急如星火到徹底悠閒

由於繁忙和緊張,現代生活的步調急促,因此必須修行禪定或修行禪的方法,
以舒緩這種壓迫感。

禪的方法有二種:一是北宗的漸,即用溫和緩慢的方式修行;一是南宗的頓,
即當下明心見性。

禪的修行必須腳踏實地,勇猛精進。比如臨濟宗採棒喝的訓練方法,逼迫弟子
修行,所謂「香板頭上出祖師」。師父對弟子逼得越厲害,成就越大!不堪造
就,何須逼?禪宗的寺院都是選人修行,故稱禪堂為「選佛場」。資質優秀者
,採逼迫的方式,讓他感悟時間不夠,生命短促,再不用功,就沒有機會。因
此他們往往激起大奮志,將全生命投注到參禪的方法上去。

當然不論我們的稟賦優秀或愚魯,禪的方法都可用上,我們也由此而警覺生命
的短促,必須珍惜時間,努力修行。

禪宗的禪師常問弟子的一句話:「你到年三十夜,作什麼交代?」從前大陸上
民間的習慣,以年三十夜為清償一年債目的限期,所以禪師也這麼問弟子,意
思是,修行人平時不努力,到臨命終時怎麼辦?當你一口氣不來時,你能躲到
那裡去?你有自主生死的把握嗎?

能夠於生死之間,自在、無礙,談何容易;也就因為不知道死後的去處,才會
恐懼死亡,因而使得弟子生起一種迫切感。

禪宗寺院每天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
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警誡大眾精勤修行,有如燃眉之急。
我們在日常生活也當如此,因此我們不知何時死亡?因此要爭取時間,努力修
行。只要努力修行,一定會有成果,所以不必擔心未來。但問現在,不問將來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禪的修行是急的,但從急中得到安全感、安定感,這是起步,然後繼續修行,
修到我剛才所講的層次,若能夠定於一念,時間、空間便會消失,然後虛空粉
碎時,完全落實到人間的生活,這時你什麼都不在乎了!因為時間太長太長,
已長得消失了計算時間的度量。所以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死後到那裡去都沒
關係,到這種境界,你還會緊張嗎?

(六)從撿回自我到自在無礙

所謂撿回自我,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修行禪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與佛無二
無別,佛是什麼,我也是什麼。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
是。」這就是自我的信心。我們相信自己與聖人無二,就是看我們自己是否朝
這個方向走。佛與我們無二,我們本身具備佛的一切,只是我們本身沒有把佛
的功能表現出來。如果我們有這個信心,我們就不會徬徨無助。自信心建立,
落實下來,便會勇往直前的努力去做應做而能做的事。

生命落實,則漸漸由短時間延長為長時間,由小小空間擴展為大的空間。先講
時間的延伸,如果透過生命的過去和未來、生死的過去和未來,生命是無限。
如果時間消失,根本無須講生命的有限或無限,時間還不夠支配嗎?在空間,
我們感覺活動範圍太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量小,所以感到空間的阻礙和狹隘
。如果心量大,你為一個家想,你對這一個家自在;你為一個國家想,你對這
一個國家自在;你為這個世界想,你自己就是這整個世界。

太虛大師從小所想、所說的,都不是他自己,不是他的小廟,而是全體佛教,
而是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因此,任何一個廟,都是他的廟;任何一個地方,
都是他的家。

我在美國還能感化一些洋人,因此我在美國時,我沒有想到我是中國人,我沒
想到我是黃種人。我不因我是法師而自傲,我不因我是黃種人而自卑。他們是
人,我也是人,我關心的是所有人的問題。因此在我的地方,有黑人、白人、
黃人,大家在一起時,水乳交融。

心裡無界限,心外則無界限。我們要深信自己與佛無二無別,一切眾生與佛無
二無別,不卑不亢,即自在無礙。

五、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禪

現在的人生活在前述的緊張、忙碌、壓迫、迷惘的情況下,如果再不從禪法中
得到安全、安定、安慰,實在太可憐!

近世有一位日本人叫作鈴木大拙,他用英文寫了好多關於禪的書,他在紐約哥
倫比亞大學演講,他的書也在英國出版,他的書在歐美暢銷風行,因為西方人
需要它。今天我到美國,還有一些洋人歡迎我,因為他們需要我教的禪。臺灣
也走上現代化的社會和生活,因此我們也需要禪。

禪並不是要我們遁隱山林,逃避現實。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
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他又在說出無相頌時,告訴韋刺史:「在家
出家,但依此修。」「若欲修行,在家亦得。」禪的修行不須逃避現實,逃到
深山,沒有佛法,只有兔角。修行應落實到日常的生活。

在今天日本的社會,禪的訓練已受到若干工商業的重視,以之訓練新進員工,
使他們得安定感、落實感,奮發進取、敬業樂群。禪的訓練可以產生這樣的效
果。

今天的臺灣,禪尚未蔚為風氣,相信總有一天,將會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接受。


(選自《禪的世界》)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Mon Jul 22 12:46:36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