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禪修疑難解(2)《禪修菁華集五、默照》
#1
出太陽了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比較常能保持空念或無念狀態。唯古德
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有念
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執著即可。又何謂天魔、陰魔
、煩惱魔?

答︰居士的保持空念、無念,並非盪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滯寂的頑空,
甚至可能尚在無所事事的無事殼中,所以不能徹見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見
。

禪者用功,必須從念念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跡的自在解脫,
方為真工夫、真見地。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
有念無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對,住空念也不對。永嘉玄覺主張︰「惺惺寂
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惺惺是不空,寂寂是無妄想
。雖無妄想而仍清清楚楚,故非住於空念或無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處。魔的分類有多種,如三魔、四魔、十魔。通
常多稱四魔︰1.貪等煩惱,名煩惱魔,2.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稱為陰
魔,3.死亡稱為死魔,4.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稱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
說,天魔未入定,故起心動念;陰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動念為何事;煩惱魔
則是由於分別起念和不起念而產生的。總之,乃在說明,不論起心動念或不起
心動念,都不是禪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執著即可。」

我們必須明瞭,中國的禪修者,不主張修傳統的次第禪觀,也不主張入次第禪
定,而在於當下直指,雖不能直指,亦當不以「住空守無」為修行。

七
問︰經由觀心,瞭解念頭是因緣而生,是假非實;但雖知假,仍被念頭所迷失
,受其左右而不自覺,以致無法攝心歸空,並進而造業受苦,是何道理?

答︰觀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說的觀想法,理解佛說的因緣法,從理論上已能
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認知,不是由自己內心深處發現的親證實悟。
由教育所得的認知,當然也有用處,只是遇到心相活動的微細處、粗重煩惱的
相應處,往往無法自主,也無能自覺,故稱為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要
想做到念念分明、時時操之在我、剎那剎那都能做自己的主人,必須付出禪修
工夫的時間和努力。縱然見性之後,仍得隨時修持,始能稱為保任。居士有公
務在身,有家庭的責任,只要經常保持細水長流,必定也能日有進境,水到渠
成的。

八
問:我已很能接受「無我」、「無常」及「一切唯心,萬心唯識」的觀點,但
總覺得在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不論日常生活
中的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做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
真正「無我」?

答︰由理解佛法而認知「無我」,並不等於親證「無我」。我有一篇短文,題
為〈從小我到無我〉(編案︰收在本書中),說明小我也是有用,若無小我,
即無能夠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無能夠發心修行的人。由修行而從各個分別的
小我,可進而成為全體統一的大我,再從大我的徹底粉碎,即是到了大地落沈
,虛空也無的境地,才是無我。此一無我,是無小我,也無大我,即是《金剛
經》、《圓覺經》等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
剛經》又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若取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
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
法」。

執著有我,是我;執著無我,也是我。唯有用禪修的方法,如參話頭,才能將
妄情逼盡,使真正「無我」顯現,屆時便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呼吸,也與一切
眾生同樣地吃飯睡覺、屙屎撒尿。居士的情況,是因為尚在信解起行的階段,
未能實證,感覺有我,乃是正常的。

九
問︰通常將起貪瞋之時,反觀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觀心法門,亦頗殊勝。唯
其遇到煩惱太強之時,雖然用心觀照,也無法消除,此時輔以念佛法門,將注
意力移至佛號,或許有用。如果觀心與念佛,都無法消除強烈的煩惱之時,則
應如何對治?

答︰居士所用的「觀心法門」,不知何處學得?從信中所見,雖有點像默照禪
,大體上仍是靜坐的層次,不同於次第禪觀的修法,也不同於正宗禪修方法,
所以僅能在風浪微小之時有用,尚無反制煩惱的功能,更無消滅煩惱的功能。
的確,高聲唱佛號,最能轉移煩惱,即使默念佛號,也較靜坐有效。但是驅除
強烈煩惱的方法,莫過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將心專注於禮拜時的每一個動作,
久久即能遣除強烈煩惱於不知不覺中了。至於久修禪法的人,自不應有太強的
煩惱生起,用一句話頭來對治,便已足夠了。

結論
讀到居士來信,已五個月,由於事忙體弱,未能及時執筆作覆。居士認真禪修
又能虛心發問,且係親身體驗的疑難,可見用心殷切,殊覺可貴。唯其禪修心
境,因人而異,要求的標準,亦人言人殊,我只是從禪籍以及經教所見,加上
自己的淺薄體驗所得,作了如上的答覆,以供參考。


(選自《學佛群疑》)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Mon Jun 17 15:13:08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