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怎樣修持解脫道?(2)《禪修菁華集六、五停心四念處》
#1
出太陽了
四、佛教的解脫方法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
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因為理論是一回事,實證又是
一回事,正像一部歷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歷史記載的本身,
絕不等於古代的事物狀況;又比如「美國」這個名詞,是指美國那個國家,但
是「美國」這個名詞,絕不就是美國那個國家。所以,講說解脫是不太難的,
要實證解脫就很困難了。因此,儘管多數的人把大道理講得滔滔如流,若他們
的身心行為只是另外的一副面目,這就只是販賣知識的理論,而沒有得到實際
的證驗,和由實踐而來的心得或功效。

那麼,佛教的解脫方法應該怎樣證驗呢?

佛教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為「修持」,也絕對重視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
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實證解脫的境界,終究淪在生死境界而不能
自主於生死;不能自主於生死的人,縱然學佛,縱然出家,縱然自以為是行了
菩薩道,那也僅是種些解脫的種子,等待未來的成熟,現前的身分畢竟還是凡
夫。既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雖行菩薩道,也屬人天業。

所以,太虛大師說:﹁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揚大乘。﹂所謂祖位,就是六
根清淨位,是即將入初地菩薩聖位的候補者。由此可見,我們學佛的人,如果
不重修持、不求解脫,光在言語文句上拾一些古聖先賢的牙慧,作為賣弄的本
錢,那是沒有太大意思的。

說到修持解脫道的方法則不勝枚舉。比如在《華嚴經》中,許許多多的菩薩,
各有各的解脫門。文殊及普賢兩位大菩薩,更是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

不過,解脫道的修持,有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門徑
,從這三大門徑,就可以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三無漏學
」。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現在,就讓我們介紹三無漏學的
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
︾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諸善奉
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世中,離現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對於弟
子們所通用的戒律。我們如果確實做到了這樣的要求,便是一位標準的清淨佛
子。事實上,這在三歲的兒童都說得上口,但在八十歲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貼
切,簡單之中蘊有嚴格的要求,那一個凡夫能夠完全做到?

因此,釋迦世尊的教訓之中,戒是分有層次等級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
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彌戒與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薩戒。這些戒的內
容,本文限於篇幅,不能廣為介紹,如有興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學綱要》
一書。

在此,只能介紹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實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能把五
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
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內容,分為三類:1.身業類有三種:不
殺生、不偷盜、不邪淫;2.口業類有四種: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淫詞
豔語、不散亂雜話;3.意業類有三種: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把十善修好
,就稱為三業清淨,如果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不能導入正軌,不能保持清淨
,那不要說修持解脫,就連一個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
法門,是以持戒為一切法門的基礎。剛開始不能持得清淨,也不要氣餒,只要
持之以恆,漸漸地成為習慣,久了自然就會清淨;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
反對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業類配飲酒戒,前面的身口兩類,配殺、盜、淫、妄的前四戒
,便是五戒的範圍。犯戒以既成的行為事實為主,所以僅有意念犯戒,不成正
罪。但在十善之中,卻以意業的主宰力最強,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內心
的發意,不重肉體的貞操,比如遭人強姦而不受淫樂,便不成犯戒。特別是「
邪見」一項,那是十善的罪魁禍首。所謂邪見,就是不信善惡因果,如果不信
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學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惡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
但是,最大的惡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會考慮到未來的業報問
題,業報問題雖屬於功利的庸俗的範圍,但那確是存在的,並有抑制罪惡作用
及鼓勵行善作用的。既然否定了業報的觀念,巨奸大惡,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淨,才能把心擺得平穩。
戒持清淨了,心擺平穩了,然後才能談到學定的工夫,太虛大師曾說:「戒為
三乘共基。」信佛學佛,如果看輕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學佛法,縱然持咒、習
定,能夠感通神鬼,那也僅是旁門左道而已。(請閱讀拙著《戒律學綱要》)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禪定的名稱叫
作禪那(靜慮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總之,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
的狀態,便是禪定。

定的修持,可以說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顯著
受用,唯有修習禪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稱他們為外道,
都有禪定的經驗。據佛經的記載,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無色界的
四空處定。在中國,太虛大師則說:「在中國書上,只有老子始有此境。」(
《佛學概論》)在西洋的基督教徒,雖然沒有打坐的方法,但在他們的祈禱之
中,往往能夠得到神祕經驗,那也算是禪定的一種。所以也有人說:佛教徒離
開禪定,或者基督徒離開祈禱,就不能得到宗教的實益。這雖未必是絕對的真
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由此可見,禪定對於宗教價值的重要性了。

因為禪定的作用,在消極方面,可以抑制我執、我欲的奔放;在積極方面,又
可以自由開放我們精神生活的天地。禪定既是散心的收攝,所以能夠防止物欲
的氾濫,乃至排除了欲念而進入無欲的狀態。禪定的修得也必須是離欲之後的
事實,所以在(欲、色、無色)三界之中,欲界天是福報而不是禪定,離欲之
後的色界天,才是禪天的開始。因此,要想證得無我,首先要離欲,要想離欲
,最好是修定。禪定既可離欲,離欲之後的精神領域,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領域
。

但是,禪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說的是九次第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的色界定,經過無色界的四空定,進入滅受想定(亦稱滅盡定),才是解脫的
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無我,所以即使到達第
八定,一切物質及妄念都空去了,一個我字還沒有空去,所以出不了三界的生
死,等他們的定力退失,從定中出來之時,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渦中去!

修禪定,不是簡單的事,如果知見不正、夾雜妄念,比如為了求生天國而修禪
定,便挾帶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厭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能
使他依戀定樂而不再希望解脫生死,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稱「著魔」,
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類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蹟,認作是證果。本來,
定中就可能出現幻境和定境兩種現象。但是,幻境與定境不同,從不淨的妄念
中產生的是幻境,這在神經系統不正常的人最容易發現。他們所見的幻境,跟
他們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實,這是他們心底
妄念的反映。未習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微細的
妄念便會趁機顯現,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態之下,就會以為那是一種神蹟。這
是很危險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極容易成為神經錯亂的精神病患
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於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於一點,普化成一片,擴大成一團,把這集中了
的不散亂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為自心的內境,隨著定力的深淺,能把心力擴
大開去,感應開去,其中所得的經驗,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現,感應
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許分別的,只能體會而不能名狀,即使說出來,
那也變了樣的,否則,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現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
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歸納起來,不外是「止觀」的修習與協調。「止」是心
的著落、安定、靜止,「觀」是根據這個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觀,便
會偏於枯槁而易昏沈,如果只觀不止,便會偏於分別而起散心,所以要主張「
止觀均等」,才能產生禪的活用,才能進入定的境域。

中國的禪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誰?」通常被視為禪定的入門工夫。定的
工夫,固然要有靜坐作為基礎;定境的獲得,卻不一定全靠靜坐。所以不稱坐
禪而稱參禪,這個「參」字,就是「觀」的工夫。參「念佛是誰?」,就是觀
「念佛是誰?」,所以天台宗修持的場合不稱禪堂,而稱觀堂,浙江的觀宗寺
就是如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誰的心呢?我念佛當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緊的關頭,就
在這個「我」字上面,從「我」字上面一針見血地戳下去,問:「我在那裡?
」肉體四肢是我?五臟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體究
竟在那裡?找到最後,終究是了不可得,「我」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靜止下
來。一到心止的時候,便得身心輕安,離開定境就不太遠了。但是一般的心止
,未必就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亂的分別心一止下來,就會漸漸地入於
昏沈狀態,那不是定而是枯、而是悶。定不是昏沈,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著一
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後,如覺昏沈來臨,馬上再起觀照思惟:「
念佛是誰?」這樣連續下去,工夫純熟了,自然會引入定心的。

還有一個公案: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教惠明參禪,是用這樣的指示: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就是說,當你正
在不思善也不思惡的心境之時,那個就是自性本體的顯現。試問:我們離開了
善惡的一切心念思惟,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嗎?那也正是一種無我境界
的顯現。所以禪宗教人參禪,還有一句明訓,那就是﹁離心、意、識而參﹂,
不依心體、不藉意思、不用識辨,正在此時,那能還存有什麼事物在我們的腦
中呢?這些都是頓悟的方法,是直下指歸的方法,比起止觀均等的方法,又更
直接了一層,也更高深了一層,這在普通的人,在短時間內,恐怕是用不上力
的。所以用止觀的方法還是比較安全的。

禪觀的方法還有很多。根據唐朝宗密禪師的分類,共有五等:外道禪、凡夫禪
、小乘禪、大乘禪、如來禪。它們的內容頗多,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納。
大致上說,中國的禪宗修的是如來禪,那是一種將定的工夫活現並融和在實際
生活中的禪定,所以經中說「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中國的禪師則說「
飢來喫飯睏來眠」,都是禪定的表現。這使得枯坐守寂的小乘禪,全部活了起
來。但這也有流弊,因為如來禪雖能與實際生活打成一片,若非上上根機的人
,那就用不上力。試問:能有幾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是收攝散心,不
受外境的蠱動便是定,誰能如此了?見色、聞香、聽聲,乃至觸惱等等,能夠
毫不動心嗎?這是很難的修養工夫。如果僅在口頭撥弄幾則禪宗的公案,焉能
算是修禪?所以,安全的修定方法,還是從靜坐及止觀方面著手。

靜坐,不等於修定;修定,最好是請已有禪定修養的人直接傳授,否則就容易
出毛病。比如: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蘊處界觀、數息觀,這是小乘的五
停心觀,尤其是不淨觀與數息觀,最受重視。這些觀法,在南傳的泰國等地,
以及現在的歐美,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的。從文字書本上學,那是靠不住
的。

但是,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靜坐著手。靜坐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第一,要有一
個寂靜的環境;第二,要有一個平靜的心境;第三,要有一個平穩的坐姿。不
論單腿盤坐、雙腿盤坐,或交叉盤坐都可以,主要的是平衡身體的重心,保持
著不倒的坐姿。如果年老的人腿無法盤,也可把兩腿垂地,不過那是不能持久
的,一則要倒,再則由於血液循環的受阻而會使腿腳發生不良的後果。還有,
兩眼的視線,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處之一點,不注意它,也不放棄它,
否則,不入昏沈便會散心。眼睛如覺不適,也可暫時閉上後再微啟。

如果沒有高明的禪師指導,就照上面所說的止觀方法練習也可以,但要注意:
千萬不要希望從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麼神蹟,如果先就存了某種雜念,修持之
後,一定會出岔子。要是不存雜念也有幻境顯現時,那就必須提高警覺,馬上
回心返照,觀察我在那裡?我也找不到時,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對於很可能
出現的種種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切勿以
為是靈驗,也別怕它是魔障。

如果有些人不習慣靜坐,心太散、意太亂,靜不下來,那就另修禮拜、讀誦、
懺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門,這是依賴佛菩薩的他力,提攜接引我們本具的自力
,選定一門,或選定有連貫性質的數門,比如修彌陀淨土的,應該拜彌陀佛像
,誦淨土經論,念彌陀聖號,觀西方樂土的種種莊嚴,這就是一貫性的法門。
只要懇切持久地修持下去,就會漸入佳境。所以,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門,這
是從動中取定的方法。比如︽阿彌陀經︾的念佛法門,也在求得一心不亂,那
也就是定的一種。

修持,最要緊的是信心、敬心、決心、恆心;死心塌地地信,虔誠皈命地敬,
勇往直前地行,持久不懈地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時定數
地修持下去,平心靜氣地修持下去,必然會有成效的。即使久修不驗,那是工
夫不純,不是佛法不靈。在此,我想順便一提:時下一般寺院的課誦,往往只
顧形式唱念,而不顧內心修養與陶冶的修持法,實在是極待糾正的。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
慧,還是不得解脫。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藥;定的作用,像是調補的藥;慧
的作用,像是指導生活的知識。治了疾病,強了身體,還得要有超人的理智,
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於慧的產生,也與戒定有關,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又轉過頭來,
指導持戒,指導修定,就這樣連環地形成了螺旋狀態而向解脫之道邁進。如果
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脫要領的盲修瞎煉!

不過,慧的成長,不一定全部要賴戒定的滋養,所以,通常把慧的來源分為四
類:聞慧、思慧、修慧、證慧。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到的智慧,稱為聞慧
;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後,所得的心得,稱為思慧;再將自己的心得,從事於實
際的踐履,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若能親自體驗到了這種心得的本
來面目,便是證慧。但我在此必須指出,在這四慧之中,除了聞慧以外的其他
三慧,都與戒定有關,特別是與禪定的關係。因此,解脫道的證得,沒有這三
學的相互為用,根本辦不到。雖然有些慧力特別高的人,不必經過呆板的禪定
修持過程,一經點破,就得解脫,但是在其解脫之際,仍得有一種定的力用促
成,不過那是非常快速的,所以稱為電光喻定。由此可見,我們也不必批評不
修禪定的人就等於沒有修持。前面說過,如來是「無有不定時」的,真正的大
定、深定,絕不限於靜坐,《首楞嚴經》所說的大定,也就是這樣的。

五、誰該修持解脫道?

我們中國向來有一種幾乎是根深柢固的觀念:以為修持辦道是出家人的事,布
施供養是在家人的事。其實,佛法不是出家人所專利的,佛法是屬於一切人的
;修持不是祕密的事,出家人固然要修持,在家人也是要修持;出家人固然要
教在家人布施供養,更要指導在家人來如法修持。信佛而不親自修持,便得不
到信佛的確切受用;佛法如不讓大家來普遍地實踐,也就收不到化世的理想效
果。

因此,我要大聲疾呼:﹁打開佛法餐廳﹂的大門,讓所有患著精神飢渴病的人
們,都來盡情地饗用吧!因為佛法不僅是用來點綴寺院的,佛法更是為了紓解
眾生的飢渴(痛苦)而出現的。

(選自《學佛知津》)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Mon Jul 15 20:09:41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