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四念處《禪修菁華集六、五停心四念處》
#1
出太陽了
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種很複雜、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與五停心--即數息、不淨、
慈心、界方便、因緣等五門有密切的關係。現在概略地介紹四念處。

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
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其一,在日後結
集佛法經典之時,每一部經的經文皆以「如是我聞」為起始,表示這是由佛陀
親口宣說,阿難親聞。其二,以戒律為師。其三,依四念處行道。其四,對於
犯戒而不受勸告的比丘,用默擯、不理睬他的方式,讓他心生悔意,自行歸善
。由此可知,四念處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處密切相關。就禪觀次第言,五停心屬於奢摩他,是止;四念處
屬於毘婆奢那,即觀。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針對散心和亂心的人,使他們
能夠循著方法把心集中起來,漸漸地達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後,立即
從定出來,用有漏智慧觀察四念處的身、受、心、法,一直觀想,進而達到發
無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開悟,
在定中心亦無法修;必須是得定之後,從定出,以有漏慧來修四念處,從四念
處發無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觀,從觀發慧,這個與天台宗所講的止觀均等不
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處,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後許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
處,都是不對的。

什麼是四念處呢?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
;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
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
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用這四種的觀想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為了要對
治四種顛倒的錯認和執著。四種顛倒即是淨--清淨的淨,樂--快樂的樂,
常--永恆的常,我--我為中心。由於有這四種顛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
以沈淪流轉在生死中。四種顛倒裡的根本法是「我」,因為「我」,而錯認存
在是常的、永恆的。永恆感從那裡來呢?從接受而來,受從那裡來?受從身體
而來,身體是物質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離物質而作用,身受心動,身
心的感受加起來,就成了我,這是小我。從物質界小我的身體,到禪定中有定
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為恆常,執著以為有我。修四念處,正可以破
四顛倒,出三界。

(一)觀身不淨

觀察我們的身體,用「觀」的方法來觀它。在一般的說法裡,此處往往解釋得
和五停心的不淨觀一樣。但是我認為,如果是不淨觀,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階段
了,所以應該不是不淨觀。若從《俱舍論》來看,它不是重視於身體的不淨;
換句話說,不是身體很髒、很臭的那個不淨,而是煩惱的根源叫作不淨。觀「
身是煩惱根」,所以不清淨。

(二)觀受是苦

通常,人對於身體的諸受,誤認為是樂、是清淨,這種顛倒想所導致的,就是
寶愛這個身體。每個人都貪愛自己的身體,誰不貪愛自己的身體呢?割捨自身
的一塊肉拿去給狗打牙祭去,沒有這樣的事。觀受是苦與觀身不淨是連帶的,
因觀身不淨,而觀察到身體所帶來的並不是好事,都是麻煩事、不清淨的事,
所謂不清淨,指的是煩惱的根源,製造罪業、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體當
作淨、把感受當作樂來看,根本沒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身體的種種呢?有時肚子餓了,吃的時候,吃得很飽,
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時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覺,睡得好舒服
;熱的時候,有涼風徐徐吹來,吹得好舒服;戀愛的時候,親密地擁抱,也覺
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覺身體很可愛,於是起顛倒想,以為身體是受
樂的根本。痛苦的時候是有的,但不會記得住,只記得好的,所以會對身體產
生執著。

很多人不能認同佛教講苦,他所感覺到的都是樂。但若深入地分析、觀照下去
,就會發現,所有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帶來苦的原因;而苦是沒有
止境的,樂是非常有限的。這一生的苦,連續到未來生的苦,即便是這一生,
到最後,此身還是會死亡、會敗壞,結果還是苦。所以說有受皆苦,「樂」不
過是一個假象。因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無常故苦。

(三)觀心無常

心是什麼?前面已提及,心是從身體的感受,而產生的反應和執著。我們的心
,念念不停地跟著所有的受在變化。既然是剎那不斷地改變著,這心當然是無
常的。可是,一般人總認為心是永恆的,譬如:男女間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
,石可以爛,我們的心永遠不變……之類的,此即「常心」。

執著我們的心是恆常的,這種幻覺,是因為不能觀照到心念的變化。所以錯認
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個動腦筋在
想的,也是我的心;身體也許變了,我的心沒有變,環境變了,我的心沒有變
。其實,不是我的心在動,是我的念頭在動。他無法想到心之所以為心,實際
上,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間的連鎖、連結,不能如是觀察,則會愚癡、固執
地想像成是同一個人的心,在不同的時間,想著不一樣的事。其實心念剎那變
異,本是無常。

(四)觀法無我

對於身、受、心三個項目,我們如果從身觀察起,身受心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
成不變的,而是隨時都在交互變化。既然是能夠變化的,當然不是常的,既然
是可以變化的,裡頭有沒有「我」呢?如果能夠變化的是我,那在變化的過程
中,究竟「我」在那裡?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無一不是因緣和
合的暫時顯現。暫時顯現其間,每一點每一點連綴起來,便成為一樁事。從時
間上看,是一個過程,從空間上看,是一個集合體,可是這種集合體仍然持續
在變,過程也不斷在變。「我」在那裡呢?那個是我呢?身體是我嗎?心是我
嗎?接受的「受」是我嗎?通常認為,身體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
受心通通是我。但把這些東西放在空間、時間上來看,就只是因緣的結合、因
果的關係,「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麼來觀身、受、心、法?用慧。在什麼時候來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後
。停於定,止於定時,心根本不動。若得定以後,心能夠動,這不叫念頭,叫
慧,是很清楚的觀照。

以慧來觀身、受、心、法的時候,這個慧本身有被它所觀的對象。如果觀一觀
又停掉,不能持續地一直觀下去、觀完成,那是代表剛剛開始用功的階段。可
是漸漸修觀,先觀身,觀身能夠不斷,再觀受;觀受能夠不斷,觀心,又能不
斷,三種連起來觀,一氣不斷,此即四念處觀成,進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羅
漢果、出三界前的階段了。

四念處的進程分成四個層次,即煖、頂、忍、世第一位,並要配合十六行,即
十六特勝來修,所以觀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謂十六特勝,它的目的是要證四
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聖諦怎麼修呢?就是從四念處而修。在觀
四念處的時候,把四聖諦加進去一起觀,四聖諦每一諦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
共十六行。

觀四念處得力,才知道四聖諦的苦諦究竟是什麼。能夠瞭解到苦諦的實義,才
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證四聖諦,已能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連續
地、不斷地、不退地觀照明徹,而且就在觀上面不會再離開了。故證四聖諦已
具無漏慧,出離三界,永斷生死。


(選自《禪的世界》)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Mon Jul 1 15:41:43 200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