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請問各位大德
#1
心猿
要從金剛經的整本觀點來談「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一句。
才會比較正確而不會誤解。
金剛經的重點在於須菩提的問題「如何維持菩提心?」
於是釋迦牟尼回答「不住相、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說,「不住相」、「不執著於相」、「無所住」才是
金剛經所要講的重點。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一句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要破除莊嚴相這個目的而言的。

以下我把「不住相」、「不執著於相」、「無所住」統一用「不著相」
這個名詞來講

「著相」跟「不著相」有什麼不同呢?
著相佈施的話,就會認為有我在佈施,有佈施的東西,有被佈施的人。
然後就會起貪著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會妨害到下次的佈施。

不著相佈施的話,就會認為我是無常,佈施的東西也無常。
被佈施者也是無常。知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是不持久的。
自然以這種心態來行佈施,就不會貪著於佈施,也不會妨害到
下次的佈施,這樣才能如須菩提所問的「降服其心,住菩提心」了。
這種佈施,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三輪體空」。
也就是沒有施者,沒有受者,沒有施物。
也就是不執著於施著,不執著於受者,不執著於施物。
明白的知道施著、受者、施物三者是無常、無我、空。

同樣的「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也是用來說明
莊嚴是無常無我的,莊嚴是不持久的,莊嚴是幻影,
不要貪求莊嚴,不要執著莊嚴。
前面有一句「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這句話中,「莊嚴」是動詞,
我當莊嚴佛土,就表示這裡面有「我」、「莊嚴的動作」、
「被莊嚴的佛土」,就不是三輪體空了。
所以這種就不能稱之為菩薩,因為沒有三輪體空。

所以、被莊嚴的佛士應該是無常的,無我的,空的。
所以後面才會說這一句「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非莊嚴,指的是不著莊嚴相。
名莊嚴,指的是不著莊嚴相的莊嚴。

所以我個人以為,反而是rosa(莎玲)從無常的觀點來談。
比較接近金剛經的原意。
而yuan (緣) 所說的「否定關於" 莊嚴佛土的識見"」
若把它解釋成不執著不認同關於「莊嚴佛土」的想法。
大致上也滿合乎金剛經的說法,但不如rosa接近。
而images大德所說「文字語言有侷限性」就比較遠離金剛經的意思了。
當然,我也同這三位大德一樣,不太確定自己說的正不正確。
所以這也是僅供參考了。

※ 引述《fike (fike)》之銘言:
> 金剛經裡的: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這句該如何理解..
--
獅子吼站 相關資源: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電子三藏結集中            http://ccbs.ntu.edu.tw/cbeta
◆ 修改: 03/02/25  8:39:23 <61.228.27.142> 
◆ 修改: 03/02/25  8:42:51 <61.228.27.142> 
Tue Feb 25 08:31:08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2
莎玲 ...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要從金剛經的整本觀點來談「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一句。
> 才會比較正確而不會誤解。
> 金剛經的重點在於須菩提的問題「如何維持菩提心?」
> 於是釋迦牟尼回答「不住相、無所住而生其心」。
> 所以說,「不住相」、「不執著於相」、「無所住」才是
> 金剛經所要講的重點。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這一句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要破除莊嚴相這個目的而言的。
> 以下我把「不住相」、「不執著於相」、「無所住」統一用「不著相」
> 這個名詞來講
> 「著相」跟「不著相」有什麼不同呢?
> 著相佈施的話,就會認為有我在佈施,有佈施的東西,有被佈施的人。
> 然後就會起貪著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會妨害到下次的佈施。
> 不著相佈施的話,就會認為我是無常,佈施的東西也無常。
> 被佈施者也是無常。知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 是不持久的。
> 自然以這種心態來行佈施,就不會貪著於佈施,也不會妨害到
> 下次的佈施,這樣才能如須菩提所問的「降服其心,住菩提心」了。


    這裡說的內容 跟我在聖嚴法師所寫的金剛經與心經(心經禪解)

    看到的 是類似的看法 :Q
.
.
.
.
Sun Mar 30 16:06:17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3
制心一處
※ 引述《rosa (莎玲 ...)》之銘言:
> > 要從金剛經的整本觀點來談「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一句。
> > 才會比較正確而不會誤解。
> > 金剛經的重點在於須菩提的問題「如何維持菩提心?」
> > 於是釋迦牟尼回答「不住相、無所住而生其心」。
> > 所以說,「不住相」、「不執著於相」、「無所住」才是
> > 金剛經所要講的重點。
>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 這一句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要破除莊嚴相這個目的而言的。
> > 以下我把「不住相」、「不執著於相」、「無所住」統一用「不著相」
> > 這個名詞來講
> > 「著相」跟「不著相」有什麼不同呢?
> > 著相佈施的話,就會認為有我在佈施,有佈施的東西,有被佈施的人。
> > 然後就會起貪著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會妨害到下次的佈施。
> > 不著相佈施的話,就會認為我是無常,佈施的東西也無常。
> > 被佈施者也是無常。知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 > 是不持久的。


「無我」與「不著相」關係密切,遠甚於「無常」
色受想行識找不「我」(不變的實體)的存在,不論採用純然利他的菩薩行,
或運用甚深止觀功夫來照見五蘊皆空,都能達成洞察無我目的
不著「我」相布施,沒有施者的觀念
不著「人「相布施,沒有受者的觀念
不著「眾生」相布施,不見眾生殊異
有著「壽者」相布施,不見靈魂不滅,只有因緣聚滅

仁者所言:
「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是不持久的。」
既然是夢幻泡影,何苦勤於布施?(布施還是菩薩六度之首咧!)
何以布施不能持久?無常???


> > 自然以這種心態來行佈施,就不會貪著於佈施,也不會妨害到
> > 下次的佈施,這樣才能如須菩提所問的「降服其心,住菩提心」了。

只因一切都是「不能持久」的、「無常」的?
用這種心態恐怕尚不足以降服「其心」
因為菩薩誓願宏深,廣度一切眾生,生起救拔如斯無量眾生的菩提心,
必須有堅固的心理建設,否則極易遇挫而灰心退志
佛陀便開給這些發大心的菩薩一帖對治良方---學習無我觀

a. 放下自己,(才有餘力)提起眾生~~~
b. 照見五蘊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a和b好像還有點關係哩~

。。僅供參考。。 ^__^

>     這裡說的內容 跟我在聖嚴法師所寫的金剛經與心經(心經禪解)
>     看到的 是類似的看法 :Q
> .
> .
> .
> .

--
世界上無處不有「苦」,然而苦多半出於對自我的執著,
對無常缺乏體解,對苦的原因一無所知…

世間充滿苦難,人生也不盡完美,
但徵結的所在乃:人性之不完美。
是故佛陀教我們要「自淨其意」就是這個道理。
2003年 4月 1日 16:59:54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4
制心一處
Sorry 容我補充一下,兼改個錯字…

※ 引述《egofree (制心一處)》之銘言:
> 「無我」與「不著相」關係密切,遠甚於「無常」
> 色受想行識找不到「我」(不變的實體)的存在,不論採用純然利他的菩薩行,
> 或運用甚深止觀功夫來照見五蘊皆空,都能達成洞察無我的目的
> 不著「我」相布施,沒有施者的觀念
> 不著「人「相布施,沒有受者的觀念
> 不著「眾生」相布施,不見眾生殊異
> 不著「壽者」相布施,不見靈魂不滅,只有因緣聚滅
> 仁者所言:
> 「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是不持久的。」
> 既然是夢幻泡影,何苦勤於布施?(布施還是菩薩六度之首咧!)
> 何以布施不能持久?無常???
> 只因一切都是「不能持久」的、「無常」的?

欲降服「其心」光靠無常觀是不夠的,
因為無常(遷流不息)只是名色的現象,
> 菩薩誓願宏深,廣度一切眾生,「生起救拔如斯無量眾生的菩提心」,
> 必須有堅固無比的心理建設,否則極易遇挫,而灰心怯志
> 佛陀便開給這些發大心的菩薩一帖對治良方---學習無我觀
> a. 放下自己,(才有餘力)提起眾生~~~(others first)
> b. 照見五蘊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nothing inside the self, do 
everthing to save suffering beings)
> a和b好像還有點關係哩~
> 。。僅供參考。。 ^__^
> >     這裡說的內容 跟我在聖嚴法師所寫的金剛經與心經(心經禪解)
> >     看到的 是類似的看法 :Q
> > .
> > .
> > .
> > .

--
世界上無處不有「苦」,然而苦多半出於對自我的執著,
對無常缺乏體解,對苦的原因一無所知…

世間充滿苦難,人生也不盡完美,
但徵結的所在乃:人性之不完美。
是故佛陀教我們要「自淨其意」就是這個道理。
2003年 4月 1日 17:33:00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5
莎玲 ...
※ 引述《egofree (制心一處)》之銘言:
> ※ 引述《rosa (莎玲 ...)》之銘言:
> 不著「人「相布施,沒有受者的觀念
> 不著「眾生」相布施,不見眾生殊異
> 有著「壽者」相布施,不見靈魂不滅,只有因緣聚滅
> 仁者所言:
> 「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是不持久的。」
> 既然是夢幻泡影,何苦勤於布施?(布施還是菩薩六度之首咧!)
> 何以布施不能持久?無常???

  如果以夢幻泡影來說 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例如作了壞事 果報會過去 但不能說沒有

  作的人還是要接受這果報 等到這些夢幻泡影過去了

  還是不持久的 不堅固的 如果是以這個觀念

  並不能說有人作了壞事 為什麼不受報 因為不是不報

  時機未到

  相反的來說 作很多好事 在好的果報中 人比較不會

  因困苦而作出惡業  佈施當然不能常久 例如你今天

  佈施一位困苦的人一頓餐 明天他還是會餓 你佈

  施產生的結果已經過去

  如果以這樣的想法來談無我 無作 選擇好的行為

  (如持戒律)來學無我 就很符合大小乘經文所說的

  不會因為什麼都談無我 而以這為藉口或亂學來作

  惡

  我只會這樣想  不一定對啦

  福慧雙修 !!

> > > 自然以這種心態來行佈施,就不會貪著於佈施,也不會妨害到
> > > 下次的佈施,這樣才能如須菩提所問的「降服其心,住菩提心」了。
> 只因一切都是「不能持久」的、「無常」的?
> 用這種心態恐怕尚不足以降服「其心」
> 因為菩薩誓願宏深,廣度一切眾生,生起救拔如斯無量眾生的菩提心,
> 必須有堅固的心理建設,否則極易遇挫而灰心退志

  確實是要有堅固的心理建設 才能自利利他
Wed Apr 2 11:10:40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6
心猿
※ 引述《egofree (制心一處)》之銘言:
> 仁者所言:
> 「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是不持久的。」
> 既然是夢幻泡影,何苦勤於布施?(布施還是菩薩六度之首咧!)
> 何以布施不能持久?無常???

我個人是以為「無常觀」可以來斷絕對「布施」的貪著。
因為在行布施的時候,會有順境如別人對你的稱讚與感謝。
也會有逆境,不識好人心認為你多管閒事。
這時都需要以「無常觀」來對治。
任何的稱讚感謝,是無常無我的,不要對它貪著。
任何的逆境、毀謗傷害,也是無常無我的,不要對它起瞋心。
如此一來,以無貪無瞋的布施為目標,才可以持續的布施。
這是個人的想法,只供參考,若有意見歡迎指正。

而布施是夢幻泡影,眾生苦亦是夢幻泡影。
虛幻的病就要虛幻的藥來對治,這是滿合理的。


> 只因一切都是「不能持久」的、「無常」的?
> 用這種心態恐怕尚不足以降服「其心」
> 因為菩薩誓願宏深,廣度一切眾生,生起救拔如斯無量眾生的菩提心,
> 必須有堅固的心理建設,否則極易遇挫而灰心退志
> 佛陀便開給這些發大心的菩薩一帖對治良方---學習無我觀
> a. 放下自己,(才有餘力)提起眾生~~~
> b. 照見五蘊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 a和b好像還有點關係哩~
> 。。僅供參考。。 ^__^

可否進一步說明何為「放下自己」?放下自己跟不放下自己有何差別?
何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與不照見五蘊皆空有何不同?
Wed Apr 2 12:14:40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7
制心一處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 仁者所言:
> > 「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佈施也一樣是夢幻泡影, 是不持久的。」
> > 既然是夢幻泡影,何苦勤於布施?(布施還是菩薩六度之首咧!)
> > 何以布施不能持久?無常???
> 我個人是以為「無常觀」可以來斷絕對「布施」的貪著。
> 因為在行布施的時候,會有順境如別人對你的稱讚與感謝。
> 也會有逆境,不識好人心認為你多管閒事。
> 這時都需要以「無常觀」來對治。
> 任何的稱讚感謝,是無常無我的,不要對它貪著。
> 任何的逆境、毀謗傷害,也是無常無我的,不要對它起瞋心。
> 如此一來,以無貪無瞋的布施為目標,才可以持續的布施。
> 這是個人的想法,只供參考,若有意見歡迎指正。
> 而布施是夢幻泡影,眾生苦亦是夢幻泡影。
> 虛幻的病就要虛幻的藥來對治,這是滿合理的。
> > 只因一切都是「不能持久」的、「無常」的?
> > 用這種心態恐怕尚不足以降服「其心」
> > 因為菩薩誓願宏深,廣度一切眾生,生起救拔如斯無量眾生的菩提心,
> > 必須有堅固的心理建設,否則極易遇挫而灰心退志
> > 佛陀便開給這些發大心的菩薩一帖對治良方---學習無我觀
> > a. 放下自己,(才有餘力)提起眾生~~~
> > b. 照見五蘊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 > a和b好像還有點關係哩~
> > 。。僅供參考。。 ^__^
> 可否進一步說明何為「放下自己」?放下自己跟不放下自己有何差別?
> 何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與不照見五蘊皆空有何不同?

放下自己的貪瞋痴,可以更輕鬆自在;
照見「身心是由色聚組成」,而這些色聚並沒有「不生不滅的常住實體」,
斷除身見(薩迦耶見,或稱我見)的人,才有穩定而不退轉的力量,
進行苦海救人的不可能任務--眾生無邊誓願渡!

好比父母親老念惦著自己的神經質,如何給孩子足夠(不求回報)的愛?
---摘自當代精神分析大師荷妮的著作
--
世界上無處不有「苦」,然而苦多半出於對自我的執著,
對無常缺乏體解,對苦的原因一無所知…

世間充滿苦難,人生也不盡完美,
但徵結的所在乃:人性之不完美。
是故佛陀教我們要「自淨其意」就是這個道理。
2003年 4月 2日 18:07:49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8
心猿
※ 引述《egofree (制心一處)》之銘言:
> > 可否進一步說明何為「放下自己」?放下自己跟不放下自己有何差別?
> > 何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與不照見五蘊皆空有何不同?
> 放下自己的貪瞋痴,可以更輕鬆自在;
這個我不明白,何謂「放下自己的貪瞋痴」?
一個人自從出生以來,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就會哭會生氣,有瞋心。
一出生以來就不明事理半夜大哭大鬧不讓父母睡覺,這是有痴心。
吸乳汁還唯恐吃得不夠,讓母親乳房痛得要命,這是有貪心。
我不明白,「放下」兩個字怎能說得這麼輕鬆。

> 照見「身心是由色聚組成」,而這些色聚並沒有「不生不滅的常住實體」,
> 斷除身見(薩迦耶見,或稱我見)的人,才有穩定而不退轉的力量,
為什麼斷除身見,會有穩定不退轉的力量呢?

> 進行苦海救人的不可能任務--眾生無邊誓願渡!
> 好比父母親老念惦著自己的神經質,如何給孩子足夠(不求回報)的愛?
> ---摘自當代精神分析大師荷妮的著作
Thu Apr 3 09:07:44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9
制心一處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 放下自己的貪瞋痴,可以更輕鬆自在;
> 這個我不明白,何謂「放下自己的貪瞋痴」?
> 一個人自從出生以來,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就會哭會生氣,有瞋心。
> 一出生以來就不明事理半夜大哭大鬧不讓父母睡覺,這是有痴心。
> 吸乳汁還唯恐吃得不夠,讓母親乳房痛得要命,這是有貪心。
> 我不明白,「放下」兩個字怎能說得這麼輕鬆。

提得太累太苦,就放下吧!
先放下自己的不完美,去觀照眾生的苦難,
會發現原來自己的「麻煩」都是微不足道的…
至於當初為什麼要提起?這就要好好傷腦筋了…
大德如果想到,不妨惠予告知… ^__^

> > 照見「身心是由色聚組成」,而這些色聚並沒有「不生不滅的常住實體」,
> > 斷除身見(薩迦耶見,或稱我見)的人,才有穩定而不退轉的力量,
> 為什麼斷除身見,會有穩定不退轉的力量呢?

漢譯《雜阿含》所云:[107]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
與無間等(現觀)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必定〔至〕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因為斷除三結之首-身見的人,確實理解佛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四諦、
緣起之道理,確立信仰,即住不退轉之位,就不會改信他教或造惡業,
因此也就不會墮於惡趣。由於必定朝向理想而前進,所以必定當來能得到
最高的證悟─正覺。此即名為「正性決定」
(sammatta-niyata, samyaktva-niyata),或「入正定聚」。

斷除身見的方法,有兩個方法:
一:行深利他菩薩行--趣向佛果
二:深入禪定,精修觀慧--趣向四雙八輩

末學
祝您修行成功
--
世界上無處不有「苦」,然而苦多半出於對自我的執著,
對無常缺乏體解,對苦的原因一無所知…

世間充滿苦難,人生也不盡完美,
但徵結的所在乃:人性之不完美。
是故佛陀教我們要「自淨其意」就是這個道理。
2003年 4月 3日 10:52:01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10
嬰愚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這個我不明白,何謂「放下自己的貪瞋痴」?
> 一個人自從出生以來,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就會哭會生氣,有瞋心。

  生理反應無關生不生氣。火災警告器有煙也會叫,那警告器是嗔心?

> 一出生以來就不明事理半夜大哭大鬧不讓父母睡覺,這是有痴心。

  那麼只要父母不在旁,他就不哭?若無,則無關痴心。半夜啼哭皆
  有其因,不是專門來吵父母的。

> 吸乳汁還唯恐吃得不夠,讓母親乳房痛得要命,這是有貪心。

  嬰兒吸乳,母親會痛?你有自己餵過奶嗎?小孩吃奶只有吃不飽
  沒聽過有吃到脹破肚子的。小孩吃飽了或肚子不餓,你拿著飯追
  著要他吃,他都不吃咧,這和貪心無關。

  古大德有時引喻失義,我們要深思一下,不要人云亦云。為人天
  生有三毒,但是和小孩或大人無關。

--
∼∼∼∼∼∼∼∼∼∼∼∼
數息樹邊身,難薄癡貪嗔
∼∼∼∼∼∼∼∼嬰愚∼∼
Tue Apr 8 13:12:05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11
心猿
※ 引述《abstsai (嬰愚)》之銘言:
>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 這個我不明白,何謂「放下自己的貪瞋痴」?
> > 一個人自從出生以來,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就會哭會生氣,有瞋心。
>   生理反應無關生不生氣。火災警告器有煙也會叫,那警告器是嗔心?
> > 一出生以來就不明事理半夜大哭大鬧不讓父母睡覺,這是有痴心。
>   那麼只要父母不在旁,他就不哭?若無,則無關痴心。半夜啼哭皆
>   有其因,不是專門來吵父母的。
> > 吸乳汁還唯恐吃得不夠,讓母親乳房痛得要命,這是有貪心。
>   嬰兒吸乳,母親會痛?你有自己餵過奶嗎?小孩吃奶只有吃不飽
>   沒聽過有吃到脹破肚子的。小孩吃飽了或肚子不餓,你拿著飯追
>   著要他吃,他都不吃咧,這和貪心無關。
>   古大德有時引喻失義,我們要深思一下,不要人云亦云。為人天
>   生有三毒,但是和小孩或大人無關。

唔……請問蔡老師。以上的那些回應。
你是有充份的觀察嬰兒的行為之後說的嗎?
Wed Apr 9 11:51:10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大德
#12
嬰愚
※ 引述《mmonkey (心猿)》之銘言:
> 唔……請問蔡老師。以上的那些回應。
> 你是有充份的觀察嬰兒的行為之後說的嗎?

  這很簡單,只要多問問醫院裡照顧小孩的護理人員
  或者小兒科醫師們就知了。
Wed Apr 9 14:21:1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