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轉載]皈依已如何保護
#1
BlackJack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http://www.bwmc.org.tw/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皈依已如何保護

-------------------------------------------------------------------------------
-


                                                                  上日下常法師
                                                      民國八十三年七月精進共修


                              觀功念恩的殊勝

   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數同學未能獲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確
的方法繼續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經論上告訴我們:「資糧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
作何事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既然一切都是業感的,覺受生起的早晚無關緊要,重要
的是信心的有無。「早」「晚」其實是比較出來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
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緣的欠缺,因此,不要因為「早」而驕傲,也不要因為「
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薩無一例外,皆從凡夫時把握正確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
絲毫不能勉強而行或越級而走。

   大家對這個道理認識後,應該做些什麼呢?簡單扼要的說:淨罪集資。皈依是進入佛
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續下去,還須繼續如法積聚資糧才能漸次產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諸
位也努力淨罪集資,但總是積集得不夠,或者被其他惡業抵銷,如今,依法了解體會個中
含義,再經過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會有所改變,也就是說:集聚的資糧會超過我們所
損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順利前進。今天向各位說明這個特點,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後
繼續努力淨罪集資,使這次佛七的成果不斷增上。

   諸位經過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過頭看看以前讀過的經論,對所學的教授會產生不同
的認識。以前偏重於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經過自己認真修持,得到體驗後,不再僅是一個
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來使用的方法。就如別人告訴我們某一個概念,似
乎聽懂卻是模糊的,時間久了,這個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們將此概念透過實
際的行持,久而久之,會深埋在潛意識裡,遇見任何事情,那個概念自然會浮現反映出來
,所以目前我們要依佛的教誨去行持,使產生如此的功效。

   現在,我們就回過頭來溫習廣論,先翻開第二十三頁,這之前是在說明如何聽聞、如
何說法。修學佛法最主要的內容是三學--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靠聞、思、修;而
從聽聞開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證,一步一步增長,因此聽聞軌理的教授對我們特別重要
。依軌理聽聞講說後要做什麼事呢?就是二十三頁告訴我們的「完結軌理」部分,在此提
出三點:

   一、「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
處。」

   此句話是承續上文,告訴我們講聞後應做的事。實際上,我們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
德,都應回向,即使沒有功德,也不妨回向。經過這次努力共修後,大家重新研讀這一段
話,是否有不同的感受?這幾天,在實際用功當中,應該有不少同學體會到什麼叫「猛利
欲心」。「欲」就是自己的好樂心,這次共修我們好樂的是皈依,不僅是大聲念、用力拜
而已,而是發自內心深處,非常強盛至誠皈投的心。於是,發乎內,形於外;拜也好,念
也好,因為猛利欲心的推動,一心皈投依靠三寶,此時,才真正體會到:啊!皈依原來是
這樣!大家都知道造業「意樂」最重要,這種強盛皈投依靠的心就是最好的意樂,這是有
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回向,使這個功德不會失去,而且更深遠更增長。已造之業不
失,業增長廣大,這是業的特徵,無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回向呢?舉個例子說明吧!
譬如我們在用功時,第一支香感覺很相應,第二支香這種感覺不見了,或者,第一天很好
,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時也會如此,昨天很強勁,今天就是提不起來,這都沒有關
係,因為感覺雖然過去了,但是回想起來,卻餘味無窮,乃至永生難忘!也就是說,親自
去體會的感受會在心裡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這個影響就是善淨之業,為此我們要回向,
如果我們不如法回向,這個影響會很快消失。

   那麼如何回向呢?回向兩處:現時、究竟。為利益一切有情要圓成無上菩提是我們究
竟的目標;為了達成此目標,眼前要如何希願呢?可分為「個別的」和「共同的」,個別
的可依個人的狀況回向,共同的就是我們團體的同心同願,我們想把佛法如理地學,如理
地弘,想把殊勝的教法在漢地流傳,就得靠教證具足夠量的師長,乃至於法王能到這裡攝
受我們,有了這個「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回向所希願處。

   二、「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
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這句話給予我們精神上莫大的鼓勵。我們以七天的時間精進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
所產生的力量,雖僅是一炷香的時間,亦定能生如經上所說所有勝利。這幾天,諸位全神
貫注一心皈依,是否體會其中殊勝的利益?進一步,漸次深入其內涵,把握其精要,會產
生怎樣的效果呢?由這個因緣,以前所集的種種業障一一淨除,而且,近來新集積的業障
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淨除與否,我們未具佛眼,無法看見也無法知道,但我們信得
過佛所說的話。那麼,諸新集積能截其流呢?業流主要的就在我們意識之流當中,可惜,
我們的意識之流通常都是和煩惱相應,陷於雜染當中,因此要一心專注於佛法是很困難的
。所以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靠,當皈依的覺受生起的時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雖然
根本而微細的雜染談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雜染肯定暫告截止。不過,放鬆以後,這些煩
惱雜染又會慢慢的現起,屆時該怎麼辦呢?經過一番用功後,再回過頭研讀經論上的教授
,仔細體會其內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確的概念清晰的種在識田裡,遇境時自然可
以引為依循,漸次淨化煩惱,不再集積罪障。

   三、「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
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這一段話指的是應該如何聽法、如何說法。以諸位目前的狀況是以聽聞為主,那麼,
聽聞之前要如何準備呢?應該先思惟聞法的勝利,由於認真思惟,因而對聽聞產生很強盛
的好樂心,因為好樂心的驅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師,聽聞時能斷器三過,具六種
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醫生,依醫服藥,得到了藥很認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說都是「
極大教授」,我們要在聽聞之前對這些道理產生正確的認識,做為修行的前行。

   這些道理是用來對治煩惱的,但是,假設不能如理思惟獲得確定不移的正確了解,不
但不能對治煩惱反而增長煩惱。各位這幾天,是否也有類似的體驗呢?最近,天氣很熱,
流得渾身是汗,拜得腰痠背痛,很多同學起初都覺得苦不堪言,慢慢地這種感覺或者減輕
,或者消失,因為自己堅定的信心,全神貫注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不可思議的,熱不見了
,汗不見了,痛也不見了,這種現象不是講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無
實際經驗,雖欲強詞奪理,但是,說了半天道理,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更騙不了
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開口,好好的用心去體會這個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這道理放在
心中思惟串習,隨時都有機會受用。

   我平日常強調一件事--觀功念恩,千萬不要觀過念怨。通常我們對境時老覺得眼前
所見明明一無是處、錯誤百出、毫無價值,怎麼觀功呢?比如這幾天在此明明酷暑難耐、
汗流浹背、腰痠背痛,怎麼忍受呢?但是,當我們全神投入,心裡想的只有皈依,這些感
覺不是都消失了嗎?親身體會的人了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未親自品嘗的人永遠體會不出
個中奧妙,這確是勉強不來呀!佛法原來就是如此!「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認真
行持,覺受自然出現,否則,心裡嘀咕著:怎麼這樣呢?怎麼能接受呢?甚至於往壞的方
面去輕毀,說不定有一天,會變成像提婆達多那一類的人。如果開始的時候未照著信心去
實踐,就完全無法體會真正的境界,這種心理如果留存下來且繼續累積,別人遇見境界會
增上,我們卻每況愈下。

   經論上明白告訴我們,修行完全在個人的意樂,完全是業所感的。因為往昔造了業,
所以今日感得這樣的果,已到成熟階段的業是沒有辦法轉變的。但是往後的狀況呢?卻決
定於我們現在所造的業,而造業是依據自己的意樂,如果意樂隨著以前的貪瞋癡,天氣熱
,環境不如意,心裡就生起煩惱,然後,去找一把扇子搧涼,去吐苦水怨天尤人,這都是
飲酖止渴的辦法,不但不是解決之道,甚至於會越演越烈,萬劫不復。認識佛法後,了解
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業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謂「觀業忍受求加持」,現在
我不再因循舊習而且努力依法扭轉。開始的時候,因為強烈的等流習氣還在,會感到力不
從心,那時一定要靠信心支持,所謂「信心信信」,就是這個道理!想想看,為什麼有人
會成功,有人會失敗,有人造善業,有人造惡業呢?這完全視個人心中對教授是否具足信
心。行持時,是否依方法認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會改變的!我真希望這次共
修大家都能親身體驗到這種境界!我們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業力所感的,佛經上指出譬
如一杯水,人看見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見的是琉璃、水晶、七寶等,魚看到的是他的住處
,餓鬼看見的是一片火海,地獄眾生看見的是油鍋,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緣
起,認識了這個特質,要把握住正知見,努力扭轉!經論上說佛無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
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間所有的東西,都以「空性」呈現,所以空性無所不在。同樣的,
我們受皈依,佛無所不在,法也無所不在,如果我們如法實踐,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覺受、
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後證得佛真正的法身。

   這次我們依循正知見努力後,就要繼續淨罪集資,隨時要在腦海中以正知見引導我們
。為什麼我要不停的講「觀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況,每個人都依
著自己的習性和觀念去看待事物、去衡準他人,因而產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積,粗猛
的煩惱都由此生起,煩惱生起了,我們不就繼續造業流轉生死嗎?相反的,如果我們感覺
這件事具有存在的價值,能滿足我們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氣和的對待人、
事、物?以世間的例子來說明,譬如經商,有個人想和你談生意,因為有錢可賺,你不但
不嫌他佔用時間,反而會很高興的忍受他的煩雜。諸位!做一個有情生命無法避免的事實
是,一定要與其他有情共存共榮在這個世界上,不僅是同類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類的狗
、雞、鵝也無一例外,彼此之間不時地相遇,卻又必須互相依存,到那時候,心裡會生起
個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徵--執著「我」,怎麼辦?靠佛法來淨化,來解決。這就
是佛法之所以珍貴的道理,不是談高深玄妙的理論,而是針對最現實的問題一針見血地解
決。佛陀就最切身最實際的問題,告訴我們解決的辦法,我們依著方法漸次增上,不但自
己能從痛苦中脫離,而且能幫助他人。

    觀功念恩對我們的價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談到的流汗、痠痛等等,若
用另一個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於轉化,還能增長功德,獲
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價並不大呀!較之於平日為了世間虛名浮利所付出的代價真是
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輪迴、圓滿無上菩提的因,何樂而不為呢?各位回到家後,絕
對不可能像在佛寺裡,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為要工作賺錢,要料理家務,當俗務纏身時
,皈依是很難做得很圓滿的,怎麼辦呢?這就是何以要從觀功念恩去引發的道理。各位體
會後,於日常生活當中,不斷思惟觀察,進而善巧利用。剛開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
自己為例,出家三十年,是學佛的專業人員,努力這麼久都做不到,何況你們是業餘的?
除非各位像祖師大德一樣,是多生多劫修行轉化而來的菩薩!儘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卻
這麼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麼,如何下手呢?建議每位回家後,務必認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
自己的狀況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內容呢?初期越簡單越好,不要
列個密密麻麻的功課表,結果力不從心,一樣都沒完成,使信心漸失。

   記得早晨起床後就是「皈依」,至誠懇切地念三遍,假如家裡有佛堂,跪在佛前,否
則,坐著連念三聲。而後,心中思惟發願:暇滿人身難得,我得到了,難道就這樣為世間
的虛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淪痛苦嗎?今天有幸遇見佛法,認識世間的安樂都是無常,都是虛
幻,我千萬別再為它欺誑,我要一心效學佛法。學習廣論的同學還要加上一個願:努力學
習殊勝圓滿的宗大師教法,並且隨分隨力弘揚,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早晨如此皈依後,
那麼一整天都有一個行事的準則,不再茫茫然無所適從,甚至於造了惡業都不知道!

   真心發願,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業。譬如說,自己多年的壞
習慣,今天能夠擋住使它不發作,就是一個善。譬如說看見一個半開半關的門,就想:「
蒼蠅蚊子會飛進來干擾大家,結果人們又會傷害牠們。」於是趕緊把門關好,這也是一個
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們看了後無動於衷的人事物,會因為我們肯用心,認
真關心,而成為我們行善的對象,所以並不一定是放生或到鳳山寺參加打掃法會才算行善
。鳳山寺的打掃法會一個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許一年你才輪到一次,如果你立願行一
百個善,豈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發願行善,然後就自己的狀況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勵自
己,在一天當中,我應該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個佛弟子,檢討自己:修學佛法後我的行
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應該怎樣努力?大家要隨分隨力,開始不要訂下太多,三個
月後,如果很認真,會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到時候衝勁會越來越強。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應的,晚上是總結,檢查早上發的願是否得到結果。根據經論所
說,造了業,反省後發現是不對的,好好懺悔,不會感果;對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
且比原來的果還要殊勝。如果再懂得回向無上菩提的話,現前究竟皆圓滿,如果未善巧的
回向,雖然眼前很好,往後卻淪於三世怨。

   諸位依法訂下「戒行持犯」的軌則後,努力執行,從實踐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其功德,
等到產生效果,再把「觀功念恩」「觀過念怨」擺進去,兩相比較後發現,對自己最有價
值的是觀功念恩。看別人的功,別人不一定有好處,但自己一定有好處;看別人的過,別
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來就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世間沒有一
樣東西不是心畫的,也就是自己的業所造的,業的特徵就是自己的意樂。這絕不只是一個
理論,各位要透過不停地努力行持,從實踐中體會這個教授的內涵,使理論變成潛意識中
牢不可破的概念,屆時你就不會覺得沒有功可觀了,因為一切唯心造呀!舉個例子,學開
汽車,教練告訴我們開車的方法,我們記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駕駛座上,看到馬路那麼多
條,車子那麼多輛,手忙腳亂無法下手,等到不斷練習後,時間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
,自然而然,左轉右轉,煞車起步運用自如。

   廣論上告訴我們皈依後應學、應止--「教授中出分二:別學、共學。初中分二:遮
止應學、修行應學。」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後實踐的正確方法。所謂的「別學」是
指皈依三寶個別要做的。先就應該遮止,不能學的是什麼來討論:

   一、「皈依佛,不應皈依諸餘天神。」我們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圓滿的是佛,所以
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應離損害心。」也就是對於諸有情,捨離損害。既然皈依三寶,
對三寶自然能夠恭敬,但是對其他眾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對象,何須恭敬!」如果你
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皈依,必須對一切眾生恭敬且遠離損惱,為什麼呢?佛告訴
我們的無非是「法爾」的道理,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為佛,是依著正確方法努
力造善業,由修滅道二諦,斷證而圓滿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間真正造的罪是什麼呢?上不
敬三寶,下不慈眾生,所以才會輪迴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對三寶要恭敬,
對眾生要慈愛救護,怎可再損惱傷害?意樂、加行都不可以,實際上加行是由意樂而來,
所以要從根本的意樂上做起。

   三、「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我們好像都沒有和外道共住,其實不是,外道是
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甚至於毀謗三寶的人,有些惡知識雖然不是外道,但專門說些似是
而非的道理,混淆視聽,使我們非理作意。例如:觀功念恩是正確的,惡知識卻自認為一
番好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乍聽之下,好動聽好客觀,結果幫助我們增長觀過念怨的念頭
,而使我們造惡業,多可怕呀!因此,惡知識是親近不得的。

   下面繼續談談皈依後應修應學的三種:

   一、敬佛,對於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繪畫,不管是好是醜,都應看做是可敬田,當成
真正的佛。

   二、敬法,「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千萬不能做為貨物,去買賣或抵押,
不能擱在露地或不淨處,或和鞋襪並放,或跨越,這些都是不敬法寶,更會感得智慧日益
低下之果,萬萬要斷除呀!

   三、敬僧,「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憍是放逸本」,諸位!千萬要小心啊!我們不是要淨罪集資嗎?一切功德
就從恭敬三寶增長啊!

   大家參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經過這幾天的用功後,發現原來的信心
是很虛浮的,對境的時候根本派不上用場,所以信心非經過實際驗證不可,並將此體會變
成潛意識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遠不會消失。舉經論上的一個公案向各位說明:有
一個人拜訪舍利弗尊者,請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觀察了很久,認為他沒有善根而拒絕他,
他只得拜託別人,一個一個的請求,結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沒有一個接受他,一致認為他
沒有善根。他傷心地在門口哭起來,正好佛陀從外面回來,看見一個老人哭得那麼傷心,
就問其原因,他抽搐的說:「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准我出家。」佛陀說:「你要
出家?好!好!你進來吧!」他高興的隨著佛陀進去,世尊就對他說:「善來比丘」,他
就鬚髮自落,袈裟著身。經世尊一說,老人證果了。大家驚訝極了,就請教佛陀因緣。佛
告訴大家:無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急得爬到樹
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從天空走過,他正巧看見,非常歡喜的一稱
:南無佛。因此善根,今天證了果。《法華經》上有這麼一句話:「若人散亂心,入於塔
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我們現在何只念一稱呢?不知念多少稱了,但像今天
以打七的心意,一稱南無佛,才有力量!為什麼呢?是不是業?業是不是我們的意樂?平
日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意樂?嘴巴上輕浮的念著,不能說沒有力量,但是真正的
效果是很小的。

   經上為什麼稱它為散亂心呢?是以較高的標準來看。修學佛法有三個狀態--戒、定
、慧,進入定慧中,才成不動業,現在我們還沒有得定,都是「散亂位」,散亂位當中的
念法就是心中至誠懇切的意樂了。不過,這個念法不會持續到無量劫以後,如果好好努力
,不斷增上,我們想要的果會很快現起。如果真正照廣論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經過阿
羅漢那一環,繞大圈子,對我們這是很實際的問題。諸位有了這個體認後,信心增長了,
對廣論所說的理論會更加清楚,理論清楚後就是實踐的時候,那時的走法就和以前大異其
趣。

   我們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為什麼要從此下手呢?之前講到已造之業不失壞
,但要增長業才一定受,決定受的業當中,又可依受果的時期分為:現法受、順生受、順
後受。現法受是現生就受,順生受是來生受,順後受是後世再受,從第三生以後乃至到無
量劫。現法受的原因何在?請大家看廣論第一三九頁,決定受當中,那些果現法就成熟?
〈本地分〉中所說都是由於增上意樂!一、增上顧戀意樂和貪相應造作不善業。二、增上
不顧意樂和無貪相應作諸善法。三、增上損害和瞋相應,於諸有情所損惱。四、增上慈悲
和無瞋相應。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對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損害或增上淨信,七和八是就
恩田而言,即對三寶、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樂所作不善和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
法。以上八種業都是現法受。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有了覺受後,因增上的貪、增上的瞋而
造作現法受的罪業機會就會大大減低,即使偶然犯了,我們會懺悔,所以惡的事情肯定能
夠掃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從現在開始,以增上意樂造作諸善業,意樂一轉,業
就開始隨之轉變,如果這力量很強盛,肯定能增上!諸位記住這個道理,然後努力實踐,
慢慢如法薰習,自然所求皆得,乃至無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況世間的事呢!因此,各位
皈依後,要努力把得到的繼續增上是很重要的。

                                如何做戒行持犯

   今天主要的是談怎麼做戒行持犯。為什麼要談這個題目呢?我們既然要求無上菩提就
必須生生增上,這條菩提道路不論我們怎麼走,禪、淨、律、密無一例外,要生生增上要
先得到暇滿人身,要得到暇滿人身,淨戒是根本,有這個根本才談得到施等助伴,然後才
有無垢淨願。如果淨戒根本不具足的話,施就不是助伴,所有的努力包括財敬供養、身語
承事、依教奉行就談不到了,這些是世間的福德,弄得不好淪為三世怨。淨戒是根本,所
以談戒行持犯。有一點要先說明一下,聽聞佛法,聽懂的程度和相應的程度成正比,從高
的標準去看,我跟你們一樣不懂,從淺的標準去看,你和我一樣全懂。所以,最重要的是
就自己了解的範圍從基礎上面去增上,千萬不要在意別人。但不在意別人是很難的,因為
世間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實上,名聞利養是自他比較出來的,我們盡心盡力從自己內心
怎樣去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以再說明這點,是為了避免有的同學認為自己不
行而停滯不前,因為一有這種念頭就被自己擋住了,反之,好的同學不要傲慢,因為我們
的目標一直要到成佛,每一個人盡自己的力量去走這條路。最重要的是如何淨罪,而在淨
罪集資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淨戒,那是個根本。

   根本的淨戒說實在的是以出家為準的,在家居士是不容易做到的。功過格或戒行持犯
是具體而微的戒的標準,戒的特徵也就是戒行持犯。從皈依開始,皈依已就有皈依的學處
,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比丘乃至菩薩學處,每一個人根據自己不同的程度,努力把握
戒的根本,然後,依循戒,所做的行為才有準則,施等才都是助伴。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
,正確的動機就是淨戒的根本,做這件事如果是幫人家忙,那是無畏施,供養錢,那是財
施,我以什麼樣的願心做,怎樣做,做完了怎樣回向,正確了解了,淨戒為根本、施等助
伴、無垢淨願三者是同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如果真正做得圓滿,自然具足這三個條件,現
在我們就從皈依開始,皈依是根本,所有的萬行是助伴,以無垢的淨願去回向。

   皈依後應遮止、應修學的我們已經討論過,其中應該做到的部分是恭敬三寶,目前觀
功念恩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方便,也是我們一步一步地學戒行持犯的方法。首先,數數思
惟三寶的功德,然後皈依,如果是出家同學數數思惟尸羅的勝利。兩者不一樣,前者是共
下士皈依已的學處,後者是共中士求解脫道的下腳處,雖然兩者差距很大,但其中心都在
思惟殊勝的利益。為什麼要數數思惟呢?這一次,各位同學來打佛七,應有一種體驗,皈
依沒有很強大的心力是皈依不起來的,為什麼呢?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大,而我們處在
其中不自覺地跟隨著它轉而不得自在,因此非得踏實努力產生好的覺受不可。如果沒有好
的覺受產生,諸位雖然想要一心至誠懇切皈依,但這個念頭就是提不起來,即使偶然提起
,卻因雜念紛飛,隨提隨失,沒有力量。如果這個訣竅沒抓到的話,要談其他的也莫可奈
何。如果你體會到這一點,就是最好的覺受,它告訴我們無始以來習氣的力量非常強大,
就像我們坐在火車上,根本不覺得火車在動,住在地球上,絕對看不見地球在轉,雖然看
不見事情的真相,但我們坐在火車上卻跟著火車動,住在地球上,卻跟著地球轉,我們隨
著業流走而無可奈何,這就是當你想去努力皈依的時候,卻提不起來的原因。所以不以強
大的力量去思惟的話,不可能策動我們去受皈持戒。

   進一步來說明,大家都曉得修學佛法不走出家的路是沒有希望的,但是我們卻擋不住
世界上的種種事情,例如上廣論研討班,研討完了以後內心想的是趕快回家,世間的特點
就在這地方。所以首先要思惟皈依、尸羅的殊勝利益,才能產生強大的心力,想想皈依的
真實內涵,然後才能生起殊勝的信心。真正的尸羅是皈依以後進一步如法去行持,出家同
學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受戒固然有大勝利,受了以後不好好去護,卻有非常嚴重的過患。
皈依也是一樣,本來沒有得到,但是如果得到了卻失去,那是最大的損失。為什麼不能持
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都在煩惱當中,使我們的行為都不能跟戒相應。

   現在我們先看廣論上講的皈依。先自第九十八頁倒數第二行,至心懇切皈依希望三寶
從中救護,如果對皈依二因只是嘴巴上講講而已,那麼皈依的心意就流於虛言,假如對於
皈依的原因堅固猛利的話,就能夠產生很大的力量轉變自己的心意。不僅僅是如此,我們
再看第一百零二頁倒數第三行,前面告訴我們念佛的功德,不管用哪一種方式,如果能至
誠懇切地去憶念,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就是下面這句話:「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
猛利常恆相續。」在座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感受,一種是思惟以前做錯了自己無法忍受,
以懺悔的心皈投依靠,還有一種是至誠懇切的皈依,不管怎樣都必須數數憶念思惟才能體
會到「勢猛利常恆相續」的狀態。我希望你們出現了這種感覺的話自己知道,這是真正得
力的原因,怎麼來的不管它,要不斷地不斷地如法努力才能產生這種感覺,這完全不是講
講道理,或不停跪拜或者是想某人是佛、某人是菩薩等等而來的,這些都了不相干。是不
是全心全力的思惟憶念、是不是想到前面的苦逼、是不是想真正的皈依,這才是真正的力
量!我想大家都能體會到這幾句話,如果還沒體會到沒關係,有的是機會,只要有信心,
繼續努力,遲早會出現的。

   這個狀況,且看第一百零三頁第二行:「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
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這句話對很多人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常時修持
」至少一口氣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乃至整年、一生,絕對不是隨便做一做就了事的,或
者認真的思惟,或者很誠懇的皈投依靠。剛開始覺得很困難,現在了解只是「稍難」不是
那麼難,的確,沒跨過之前往往覺得非常難,那怎麼辦呢?只有靠一樣事情--信心。現
在最難的是之前要摸索,有了信心後,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你不會懷疑的去做,如果照你
自己的方法就摸索不出來。有了信心後,做錯了去問老師,針對錯誤改正,努力下去,堅
持下去,雖然「初開始修心稍難」,等到相應了,一旦生起,心裡就很歡喜。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旦皈依的感受起來
,這句話就容易做到了,因為粗猛的煩惱制住了,才有機會真正看看外面的景色。我們的
動是相對的動,就像電影片不斷的在轉,明明是一張空白的螢幕,可是我們就看見螢幕上
各式各樣的動作,然後為了這些動作而感受到悲歡離合。現在有一種電影叫做「立體電影
」,看了好像自己在裡頭一樣,譬如立體電影上有條船,從老遠開過來,就會感覺撞到我
身上,甚至覺得我已經上了船,船開始擺動,自己的頭跟著暈起來,實際上自己並沒動,
是外面的境界動。反過來,外面的境界沒動,自己動時產生的效果也是一樣。當粗猛煩惱
制住的時候,才能了解處在無始以來的業流當中,根本不可能談戒!皈依是很重要的原因
,大家從這裡看就更清楚。

   以前我們常常說「佛講的」,但也只是嘴巴說說而已,說過就算了,原因就如剛才所
講的那些,今天若皈依的覺受生起,「佛講的」對我們的意義就不一樣了,假如更進一步
去實行的話,越向上就越不一樣。所以最後一行說「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
要怎麼觀察,這是真正的難處,我們看外面的種種很簡單,但皈依要往自己內心去看,那
就很困難了。皈依最起碼的下限未生起來之前,我們根本沒辦法比較,這是為什麼學廣論
要有一些基本條件的理由。這是個理路,這個理路對還沒體會到的人根本觀察不出來,體
會出來的人就可以去觀察,只要繼續的努力觀察,不但廣論,整個的佛法都是如此。如果
不去觀察,就是「隨心愛樂」也就是隨著無始以來的習氣,即使講了一大堆理論,都是紙
上談兵!但在實踐之前,理論是必要的,因為可做為修行的指標。反過來說「內返其意,
詳細觀察,極為諦實。」這下我們真能看出來其間的差別了。所以這兩點要比較清楚。

   現在進一步告訴大家,這次有很多同學生起很好的覺受,但是回去以後會消失,而且
肯定會消失。不是故意讓你們洩氣,相反的是為你們打氣,否則的話,消失時心裡會恐慌
。記不記得我們畫曲線的情形?白板上增上的曲線看得清楚嗎?它不是呈一條直線一直往
上去的,因為我們的心永遠在生滅起伏中,遇到某種因緣起來了,起來時間的長短也因人
而異,但是到最後都會沉下去。如果諸位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慌了,然後不停地努力,它
又生起來了,這一次生起來時,比前一次要高一點,再下一次生起時又比這一次更高一點
。要到什麼情況下這條曲線才不會這麼的上下升沉?要到跟定慧相應時,這條曲線的頻率
才會減緩,高低之差也不是很大,但它的進一步,如果要一直保持一樣,要到證見空性以
後才有可能。所以儘管掉下來,因為有了這個經驗,使你的信心跟以前大不相同。因此,
回去以後,消失了不要怕,應該保持內心的淨信心,繼續增上。

   那為什麼會掉下來呢?佛法本來就是緣起之法,為了說明這個現象,我們要討論中士
道的十二因緣。佛法的整個重心就是「因緣」,因緣有內外之分,任何一個結果的產生,
無一不是內外因緣和合的。因是什麼?緣是什麼?內是什麼?外是什麼?現在簡單的向各
位說明。「內因」主要的就是指我們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外因
」指的是種子生芽、芽生葉、葉生莖、莖上開花、花上結果。「外緣」是指地、水、火、
風、空、時,也就是一顆種子到結果所需要的條件。地、水、火、風、空叫「五大」,任
何一樣東西沒有五大是不能存在的,例如一顆種子一定要靠一個東西支持它,那就是地。
在地上播種後,一定要靠水、肥料、陽光滋潤。水、肥料在「地大」和「水大」中,陽光
在「火大」中。「風大」使它動搖,使它充滿生氣。「空大」不障礙性使它得以伸展。最
後一個叫「時大」,如果時間未到,它長不出來。這雖是簡單的比喻,但都是經論上告訴
我們的道理。「內緣」是指我們的色身和心,是地、水、火、風、空、識最後一個,不是
「時大」,而是「識大」。《大乘稻芊經》上的說法是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楞嚴經》上的說法是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六大的說法是把「根大」併
在地、水、火、風、空「五大」中。我們的心沒有「根」是不行的,那個根就在「五大」
中。我們的色身是四大所組成,缺一都不可。這也是前幾天,大家用功的時候,我告訴你
們:「這個身體是需要的哦!」請問沒有這個「內緣」,可以修行嗎?就像種子沒有地啊
!「識」的特徵是一種業流,平常的狀況,罪惡雜染的業流永遠在滋長中,現在由於至誠
皈依,使它不滋長,而且暫時停下來。除了皈依這個原因外,也牽涉到定學這個條件,定
之前需要念力的生起,而念力又需要很多條件,它們都有其特別的「緣」才能成就。今天
,諸位打佛七,雖然有很多好的緣配合,但是同樣的,這些緣會生起,也會消失,自然有
它的起伏,所以,如果還在凡夫位上,沒有得「根本定」之前的,一定要睡眠,這是莫可
奈何的事情。佛法就是法爾如此,當你往上推的時候,推到某一個程度,自然而然就會往
下掉,因為無始以來強猛的習氣一定會超越它的,這就是掉下來的真正原因。

   我們再回到「皈依」的部分,第一百零四頁第一行:「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
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皈依至於扼
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皈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前面我們談到皈依要「內返
其意,詳細觀察。」現在這一段就是教我們怎麼觀察,要不停思惟佛為什麼有此功德、佛
為什麼為佛,使生起念恩心、淨信心。實際上不僅是「思佛功德」,「法、僧亦爾」,這
才是正確的皈依。如果不能這樣做,能轉變心意的皈依都生不起,其他的更不用說了。現
在世間很多地方,很流行學定,原因是學定對身體有絕大的好處、對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他們就努力的去學,相似的定就會出現。同樣的學「皈依」也是一樣,數數思惟它的
殊勝,然後就會生起皈依的心。

   反過來「皈依」生不起,「戒」就做不好。為什麼呢?這有個特別的原因,請大家翻
開中士道第一百九十五頁「學戒之理」,就是修什麼道才能滅除煩惱,特別提出「四犯因
」: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熾盛。現在我們重新溫習:

   一、無知:無知有兩種意義--有一種無知是根本不懂佛法,沒有聽說過佛法。另一
種是指持戒的無知,對治這種無知,一定要把法透過內心的體驗,當境界現起的時候,能
把煩惱看得清楚,也就是廣論所說的:當我們對境界,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便能認識「此
即是彼」,知道自己的貪瞋等,這個才是真正持戒所要的「知」,這是比較難察覺的。所
以廣論告訴我們,真要持戒的話,最起碼亦須聽「對法」,了解什麼是佛法、什麼是煩惱
的行相。譬如我們會念:「煩惱才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
不間斷。」但是,到底什麼是雜染呢?怎麼個雜染法呢?若未曾正式且認真的如法行持,
是很難體會的。

   以上是從「四諦」去討論,如果從「十二因緣」討論,無明的真正意趣是「大黑暗」
,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那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空、緣起!空、緣起不是嘴巴說說
而已,而是對境的時候看見它,由於無明,所以對境的時候貪、瞋、癡就生起,而貪瞋癡
生起來自己根本就看不見。為什麼我們不要觀過念怨而要觀功念恩?如果不這樣努力的話
,由於觀過念怨,心裡就隨順著煩惱而走,完全控制不了,觀功念恩就容易控制得住。觀
功念恩也要有訣竅,不要學了觀功念恩就想最有功德的是太太,那就完了,因這是和「貪
」相應,最多眼前家裡面會是恩恩愛愛,但是,你內心越來越雜染,更不願意跳出來,所
以,觀功念恩一定要依照著佛法。

   由於無明所以出現了貪、瞋、癡相,如果你平常不真正的努力的話,很難看清楚,總
有自己的道理,這是無明,無始以來順生煩惱的隨眠以及順生煩惱的境界現起。像這些道
理都是我們眼前要「知」的,所以說「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要從哪裡聽聞
呢?從師、從友。善知識--師、友不是沒有,只是自己要具足兩樣條件:第一,自己有
否宿生的善淨業;第二、自己有否淨信心。最好的師長僧團就在眼前,如果沒有具足淨信
心的話,也沒有用,提婆達多、善星比丘、俱伽黎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放逸:這一點完全在於自己的內心,不要說在家居士做不到,就是僧團也一樣,
希望大家努力去做。「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以及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
。」這個是自他兩方面,都在如法的師友團體當中。譬如說這次大家深深的體會到什麼是
放逸、什麼叫不放逸,凡是得力的同學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從這方面努力,一點都鬆懈
不得,每一念都要拚命。我自己多多少少有一點體驗禪宗祖師所說的話,我們常說:「為
學如逆水行舟」,禪宗的祖師怎麼說明這句話呢?祖師說,逆水是指流過坡度很陡的流水
,我們用力一撐,向前一尺,但當逆流沖下時,卻下滑三丈,努力半天,向前一尺,結果
一沖,沖了三丈遠,等於退下二丈九尺。以平常人去看,這還有什麼希望?但學了佛,真
的用力過的人,會體會這句話的真正意義,而且信心不退,繼續往前,難關會克服的。

   三、不敬:諸位拜的時候是不是很至誠很恭敬?如果真正相應的時候,恭敬心不用提
自會生起。沒有生起怎麼辦?儒家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句話:「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安而行之」是宿生修過的,我們的狀況是「利而行
之」或「勉強而行之」。這樣做有很大的好處,勉強自己然後用大氣力做,自然就生起來
了。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生不起來。如果不努力的話,真正的恭敬心就生不起來,但是
如果不恭敬的話,這個努力也會徒勞無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

   四、煩惱熾盛:它有一個專門對治的方法,今天不詳細說明,總之,要先觀察認識自
己哪項煩惱盛,想辦法對治它。現在我們真正能夠做到的是什麼呢?就是犯了以後要努力
悔除。請看第一九六頁第三行「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
力悔除。」所以懺悔是很重要的。跳出生死輪迴,「戒」是很重要的根本,諸位有了這個
認識後,就可以感受到,要想爬上去的確不容易,不過先不要思惟很難,否則,沒有人想
修行。我們先了解理論,了解理論後,沒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因為無路可逃,怕苦而逃
的,結果越逃越苦。所以有的人理論了解後,觀察思惟能夠深切的認識到這一點,那就不
會有問題,有的人雖然了解,但還是要逃,結果,吃盡了苦頭,無量阿僧祇劫後又回來了
,這完全視個人的資糧夠不夠,煩惱深不深,所以鼓勵大家先研討廣論的原因在此。尤其
是在家居士,就算認識了理論,怎麼可能把全部精神放進去拚幾天、七天、或四十九天、
三年乃至一生?應先思惟生死輪迴當中只有這麼一條路,然後思惟「走的勝利」、「不走
的過患」,好好的集聚資糧才能夠打贏這場硬戰。現在請翻到第一九八頁,祖師康壟巴說
:「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我們要記得《法華
經》兩句話:「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這樣,「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怎麼辦呢?一切皆
繞於戒,或者從皈依開始,或者從戒開始。下面又說:「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
這一點對我們極端重要。

   我真正在忙的就是這個,自己老覺得做不好,我天天念「觀業忍受求加持」,但是境
界現起的時候就很難了。有的時候我也看講十二緣起的《大乘稻芊經》,經上面說:無明
緣行,行緣識,或者種子生芽,芽生葉,葉生莖。種子不會說我要生芽,這個芽也不會說
我是從種子生出來的,但是種子就生了芽。如果我們仔細看的話,我們生煩惱的時候有沒
有先準備我要生煩惱?沒有呀!煩惱就生起來了,煩惱也並不曉得我是哪裡生的,這就是
它的麻煩,那怎麼辦?好像我們沒有希望了。有,就是皈依!為什麼皈依三寶?我們累積
的資糧是不是根據三寶而來?在你的周圍一定有師、有法。師跟法相應,講「師」的時候
,「法」已經離不開了,友也是跟法相應的,講「友」的時候也已經跟「法」相應了,反
過來說,講法的時候離不開師跟友,這就是三寶的特點。

   這是為什麼惡知識不能親近,一定要遠離的道理。我們現在皈依的三寶是和法相應的
,今天大家在一起感情很好,但我們是跟法相應還是跟感情相應?如果把握得住這個特點
,對我們就極端有價值。平常的時候要培植信心,功德就會漸漸增上。說到這裡,也許有
的同學會覺得自己不行,我要特別鼓勵你們,和你們一樣,你們今天花了七天,我不只七
天,三十年了!到現在皈依還沒有學好,我還在學皈依。所以大家不要覺得自己不行,例
如如淨法師,像你們這麼拜,就拜了兩年哦!只要肯下功夫,咬緊牙關,即使不能像如淨
法師那樣,可是很多和經論上相應的會漸次生起,我自己是過來人,鼓勵大家不要怕!這
些都是我們最佳的指導,但願你是最後一個,然後能以自身的經驗鼓勵別人:不要害怕!
我就是這麼過來的!

   請各位看第一百九十八頁第二段「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
,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這是根本,戒淨了以後,才能生出定慧,才能脫
出生死流,要鬥就必須先「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如何鬥呢?就必須「煩惱
才生,視如怨敵,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這段
文字,現在就以「十二因緣」的角度去解釋。下面要解釋的,是各位要注意的,自己要心
平氣和的想一想。

   我之所以一下用那個方法,一下用這個方法,主要是讓各位就自己的狀況選擇其中一
個去使用。當然,了解了一個方法以後,旁徵博引是最好的。能夠旁徵博引,遇緣的話,
就能任意的運用。現在請看第一八四頁第二段:「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什麼是所引、什麼
是能引?「果位識乃至其受是為所引」「依無明之行叫能引」。那麼,如何引呢?怎麼會
引呢?「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薰業習氣之理。」「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
轉成如是諸果。」這是十二因緣當中最難懂的,卻是我們真正用功的地方,也是實際行持
當中最佳的一個方便。無明的特徵是因為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使對境的時候生起貪瞋癡,
那麼,我們究竟要看清楚什麼真相?空緣起,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業所感的緣起之相。上
次我們談到渾身是汗,熱得要命,心裡煩躁不已,如果全神貫注,汗不見了,熱不見了,
煩躁也不見了,說明了什麼?沒有一件事情一定如此的,看你以什麼業,感得了什麼樣的
果,但是業是人造的,以前我們造的業是這樣的,所以今天感到熱、煩躁、拜得腰痠背痛
、汗流浹背。

   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順生煩惱的隨眠,一條路用正知見對治它
。順生煩惱很容易,用不著努力,就可跟隨著它;正知見就難了,所以要數數憶念正知,
要密護根門,不斷的努力。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因為無明,所以隨順著以前的習氣,
因為無明故生起貪瞋癡,也就是順生煩惱的隨眠。當我們了解這個特點以後,眼前我們的
心情就大不相同。所以說「無明緣行」,都是無明的關係。所以對境的時候,好的生起貪
,不好的生起瞋,癡是對事情的真相迷闇無知。舉個例子說明,比如昨天和太太鬧意見,
心情很不愉快,後來檢點一下,覺得自己錯了,於是買個禮物,陪個笑臉。結果昨天你發
脾氣的時候,太太還保持平和,但過後越想越氣,想得一肚子怨氣,所以今天一看到你,
整個脾氣發作把禮物摔掉,弄得你下不了台。你們想想是不是經常發生諸如此類的事?唉
!我們始終看不見事情的來龍去脈,無始以來,我們怎麼可能看得見?「癡」是個根本,
迷闇使我們對境的時候,老懸在這個地方轉。

   現在我要以「觀功念恩」和「觀過念怨」的情況來說明,例如說:遇見一個人,這個
人也許無關緊要,但以你的眼光,你的角度去看,很難看得順眼。世間本來就是如此,如
果你看得順眼,你就是菩薩了,在沒有成就之前,不會看順眼的,只有在很強盛的貪愛情
緒煩惱當中,才會看順眼,但那是增長煩惱的。雖然和你無關,你心裡就對他打個小小的
問號,這就是「能引」,能引出來的原因,「在因位識中薰業習氣之理」,就是這種狀況
,看不順眼這一念還沒感果,但在因位識中,心裡就生起了小小的煩惱。再舉個例子,父
母嘀咕:「兒子啊!你要好好念書哇!」第一次,你聽了沒什麼感覺,第二次,父母又嘀
咕:「我們一天到晚辛苦還不是為了你呀!」這次,你就想:「為了我,最好給我一點錢
,讓我去看電影。」但未發作,這個都是「因位識」。夫婦之間、親子之間、周圍的所有
人之間,常常會這樣,這個叫做什麼?業,薰業習氣就是這種狀態。那麼如何引生呢?這
個看不順眼的念頭存在心裡了,並沒有冒出來,「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就這樣引出來了。說明心裡存了這個結了以後,造了業,這個業,有時候不現起,有的時
候現起,這一生是如此,前生也是如此,現在再看,你和這個人有了「看他不順眼」的念
頭後,再遇見時,又對境了,這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受」支,是業感果的時候,這個境
界現起的時候是無可奈何的,所以我們一生都在「受」支當中,因為業而受,自己有個知
覺,覺得歡喜、不歡喜,這個「受」支的特徵就是依據自己的習性而來,絕對不用去想說
:唉!我要不要愛啊!這個十二因緣的前支,絕對不會說我要生下面一支,下面一支也絕
對不會說我是前面一支生的,這是「法爾」道理。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去認識它?有了這樣
的認識,我們才有機會一心一意的找對治的方法。

   「取」的形相呢?就是四種資糧當中「不取行相,不取隨好」,現在就是取隨好,儘
管這個境界不現起,但是,腦筋還是不斷的想,不斷執取這個境界,平常「觀過念怨」是
不是就是這樣來的?不斷的愛取滋潤,薰習業的習氣,種下去的識種子不停滋潤,愈來愈
強,「堪能令有大力之理」,使它力量越來越大,大到壓不住了,爆發了,就是這個道理
。實際上不要等到爆發,正在愛取滋潤的時候,就注定將來一定會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這是為什麼我們要「觀功念恩」,不能「觀過念怨」的原因,觀過觀了半天,真正傷害的
是自己,因為你腦中完全隨著煩惱轉。了解十二因緣並去用它,其好處就在這裡。了解了
十二因緣後,就能了解:別人沒有是非好壞,自己是隨順著煩惱習氣還是正知見轉,才是
最重要的。

   這裡有幾個特點是大家要特別注意的,生煩惱的前後,自己完全不知道,無明這一支
永遠在,無明的因緣所以有行,行的因緣所以有識,前後相關,非要靠正知見不可。我們
努力的思惟觀功念恩對我們的好處、觀過念怨對我們的傷害。我們不觀業果的話,戒不能
淨,我們必須觀業忍受。有的業只是短時的忍受,有的業卻須長時忍受。《地藏十輪經》
上有一段公案指出,有一些人懺悔,懺不乾淨,世尊告訴他,你一直要懺到賢劫千佛才會
乾淨。《觀佛三昧經》上面還有一段公案,有人所造的業,連賢劫千佛都懺不乾淨,莊嚴
劫佛出世也懺不乾淨,一千個佛,一萬個佛,都不能懺乾淨!我們了解這一點,知道觀過
念怨太可怕了,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反觀自己,趕快懺悔啊!這是我建議大家晚上做戒
行持犯的重要理由。正面的我們不一定產生很大功效,負面的無論如何努力擋住它,最好
的方法是觀業忍受,如果懂得觀業忍受,會加強耐力,不是抱怨,而是如何去忍受,唯一
的辦法是從皈依開始祈求,集聚資糧,淨除罪障。這些慢慢的、慢慢的出現的時候,後面
的好境界自然會出現。

   各位回去以後,要隨時觀察自己粗猛的等流習氣。但在家裡,很難看見,萬一在家忍
受不了,我歡迎各位隨時回到佛寺住一晚。僧團存在,法一定存在。要建立一個僧團真不
容易啊!這不僅僅靠師父、法師,還包括法人團體、研討班,乃至於所有在家居士的力量
才能促成的。帶頭的人只是代表這個僧團,舉個譬喻,一個國家,一面國旗,一位元首,
大家千萬不要只看見國旗,看不見國家啊!只看見元首,看不見全國國民啊!了解團體存
在的絕端重要,從這個概念上了解觀功念恩,境無所謂好壞,在你如何去看它,儘量從好
的方面去看,這樣做會改善我們。鼓勵大家多參加如法的活動,諸如到法人辦公室、鳳山
寺當義工等等,雖不能擋住我們粗猛的現行,卻可以幫助我們集聚資糧,我們要同時做淨
罪、集資兩件事。自己學會了以後,由家庭成員當中開始,推到研討班,再向上推,由俗
而僧,一直到最高的善知識,這個金字塔的形狀,擺在心裡面緣念它,縱橫之間,產生了
一個最佳的平衡,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總之,諸位要善巧實際的應用。

   總之,皈依淨戒是根本,這是行為的準則,然後發願回向,這是主要的原則。對境的
時候,可以用幾種方法:第一種,檢查自己,境界生起,是用正知見、正念、正思惟對它
,還是順自己的習性,順生煩惱的隨眠去做?第二種,用十二因緣的方法去看境界。第三
種,觀功念恩,即使觀不起來,至少不是觀過,至少背著廣論在腦海中。如果都不行,逃
開這個環境,到佛堂裡多念幾聲皈依。這些基本把握住,早晚做戒行持犯就有內容了。至
於「立」的內涵,可依個人的標法去訂,以時量、數量、質量三者去衡量,比如說,我定
下每天起床要三皈依,至少要念幾聲,一天念幾次,是匆匆忙忙的念,還是口到心到認真
的念,從質量方面去提升。每星期或每個月結算一次,好好檢查是進、是退,還是拉鋸戰
?想辦法從這地方增上。

                                修信以為根本

   請看三十一頁第九行的偈頌。修信,可以守護增長一切功德,就像瀑布一樣勇猛有力
,可以除掉我們內心的疑慮,這時候就真正生起淨信心。這個淨信心不是平常我們所說「
我相信」而已,必須自己經過一關關去克服內心的障礙,才算是真正的淨信。「除疑度脫
諸暴流」,因為我們以前都在煩惱相應的暴流當中,現在真正努力照著去做時,這個皈依
的力量就產生了,所以「信能表喻妙樂城」。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功德的根本。信心
一消失,馬上就退。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的暴流太強盛了,在我們真正一步一步走上去
的時候,絕對不能停,慢一點都危險,何況是停呢?所以要靠真正的淨信心。阿底峽尊者
說:「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
何能生?」故沒有淨信心,大乘功德生不起來。

   我們目前處在末法時代,的確是幾乎沒有法了,大多數人學「淨土法門」,如果宿生
有善根,有淨信心,走淨土法門也很好,實際上淨土法門就是學「皈依」。但與各位學的
皈依不一樣,必須要有好條件,又能真正走上去,因為愈走上去,功德是愈大,相對的也
愈難走。重點不在於你走得好或走不好,而在於你真正走過去時,你會生起真正與法相應
的喜樂,那個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接著看三十二頁第二行「信心信信」。藏文本中,信心、信信是同一字,重複是強調
它的重要性。尊者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淨信心,而且特別強調淨信心的重要。當第一步
皈依心生起來的時候,實際上還是由於你自己的信心,你真正的願意照師長的方法全心全
意去做時,自己最清楚。實際上「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能畫的是我自己,可是想
要把諸世間的功德畫成功,還必須靠信心信信。今天重新再看這一段內涵,是不是有不一
樣的覺受?這裡面是有很多的特點。

   接下來,除了修信外,還要觀功念恩等等。從皈依開始一步一步走下去,了解到一切
都是業所感得的,我現在尤其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假使各位信不過這一點,不照這個去內
觀,就會突不破,就像裡面有東西塞住了。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的強盛。以世
間法來說,有幾種可能:有一種,可能是自己看錯了,另一種可能是師長的錯誤。我們剛
開始的時候,往往對自己的錯誤很難看得見,以我自己為例,就很明白這一點,尤其是到
現在年紀大了,有了些經驗,回過頭去看看,自己一生簡直是不曉得在做些什麼!但是當
時看不見,小的時候尤其看不見。現在大家回想看看,會不會有同樣的情況?等你慢慢年
紀大了,漸漸會看見一點點,如果你能修學佛法,或許還看得見,如果你不修學佛法,就
看不見了。

   我講一個我自己實際的例子,我念中小學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大戰,那時生活都很
苦,在鄉下都是種田人家,當時我只管念書,種田的事都是由家長在做。有一回,正好是
農忙的時候,當我放學回家後,飯還沒有弄好,就發了頓脾氣。當時還覺得很有理,好像
理直氣壯,就沒想到大家都這麼忙,還要弄飯給我吃,晚一點還發脾氣。我講這個提醒大
家,平常我們都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就是這樣,自己的過錯總是
看不見。世間輪迴本來就是這樣,在真正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這是我們的致命傷,自己的
錯看不見,還要看別人的錯,自己根本就錯了。現在真正要走這條路,不要說師長的錯不
能看,就是別人有錯也不能看。因為我們現在全部精力要去修行,如果去看別人的錯,那
所緣的全都錯了。當皈依的覺受生起來以後,你能體驗到一分,就能離開一分生死輪迴的
因,你還願意做這個事情嗎?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過,自
非卻是左。」真正修道人他只看自己對不對,這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一旦你對師長起了觀
過心,你的信心就會生不起來,他要告訴我們的話,不管你怎麼聽,就會走了樣,一走了
樣就來不及了,自己也沒希望了。所以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是教授,一點都不能弄錯啊!
像你們今天不會看我的過失,也不會看這個團體的過失,但是你們容易看廣論研討班同學
的過失,對你們仍是個致命傷,我很誠懇地也衷心地提出來,希望諸位注意要多觀功念恩
,不要觀過念怨,這是我實際上的經驗。不要觀過了半天,回過頭來,才看見他沒錯。真
正念恩是對出世的特點來說的,而且這個恩是要用我們的智慧去看才看得出來的,不是拿
我們的感情去看的。譬如:大家來這裡,真正能生起這樣的覺受,就算我本事再大,總有
人學會,有人不一定學會。實際上是靠著在這個團體當中認真照著去做,受到團體的保護
,比較沒有機會讓你越出軌道,所以這個團體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這趟我帶回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教授,是一位大仁波切告訴我的。因為我們一路修行上
去,總會遇見一些障礙,這是很正常的,這些障礙除了廣論上所說的,還有很多是你不修
行不會現起,在修行時才會現起的。譬如說,假定我們今天不修行在家裡多痛快啊!熱可
以吹電扇、喝可樂等等,不用像現在渾身是汗,汗流浹背多痛苦啊!這是事實,你是來修
行的,其實這裡庫房裡邊也有很多電扇,我都不拿出來,這是有原因的,在這裡先不細講
。所以像這種情況,你只有修行才會有。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種就是外來的魔障,他來
的時候非常厲害,為什麼呢?其實他們以前都是修行人,假定不修行,他也不會變成一個
大力鬼,變成一個天魔。六道當中,阿修羅道與天道是並立的,有時候阿修羅道就是併入
天道,稱為五道,福報比我們人道大,他憑什麼?修行!又為什麼修了半天還跑到阿修羅
道?今天我們有了這個覺受,檢查一下,平常我們講很多道理,也很努力去做很多功德,
但是內心的意樂如何安立呢?我們學了皈依,有好幾位同學透過用功後,跑到我這裡很深
切的求懺悔,令我非常的感動。不要說你們有這種感覺,經過了這樣的實踐,我自己實在
也感受到,我們在寺院裡,美其名要弘法,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真正要完全隨順著佛法去
做,的確不太容易,只要稍微偏一點點,下一世來的時候就會出錯!可是這偏的樞紐在哪
裡呢?也就是說如果你真正努力的時候只管反觀自己內心,不見他過,這是正確的。一看
別人的時候,就已經錯了,你只看別人錯,老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如果他修行有了
覺受生起來,你也會看不順眼他修行的功德。

   有一個公案:虛雲老和尚在世的時候,他在福州鼓山傳戒,因為他老人家的功德很大
,又是學禪的,有一次跟大家一起坐禪,在禪堂裡難免有的人會打瞌睡,就有一位非人把
那位打瞌睡的和尚抓出來,丟到外面吃苦頭,並說:「老和尚出世這麼難得教你們修行,
你們在這裡不好好修行,還在打瞌睡,應該受到懲罰。」當時虛雲老和尚馬上就制止他們
,請他們不要管。

   實際上,世間人難免有很多的欲望,通常兩個人的意見相對時,就互相起瞋恨心。以
前我遇見過一個例子,夫妻二人同樣修學佛法,一位學得比較深入,認為凡事以學佛為主
,家庭為副;另一位比較淺,認為佛法是要學的,但是要以家庭為重。所以當意見相對立
時,學得較淺的那一位就發起瞋心來了,就說:「我將來生生世世找你麻煩。」當時我聽
後覺得很不安,所以這一次聽了仁波切的話後,就慢慢地體會到惡願不能發,當然我們也
不會發這麼大的瞋心,平常真正對境時,至少要隨喜,特別要注意這個特點。當大家回去
的時候,要把這些重要的觀念記住,最好的方法是做戒行持犯,每天晚上做,或者每一個
禮拜做,要仔細看看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想辦法把它拿掉、鏟乾淨。這樣才可以真正走
增上生的路。

   另外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如果接觸佛法久的人,可能聽說過,例如:大小乘之爭、
顯密教之爭、性相之爭等。出家的同學對這個比較了解一點。印度當年對這些爭論得非常
厲害,在《律相感通錄》上記載一件事情,如果大乘行者落單,跑到小乘盛行之地,乃至
會被小乘僧團的人弄死,因為他們對立得非常厲害。所以我們一開始時千萬不要走錯,這
都是仁波切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可以做好的是不去障礙別人,可是別人來障礙我時,怎
麼辦呢?現在念一段話給你們聽:如果一個人修學佛法學得非常好,或依靠自己的善知識
,或依靠本尊,那麼魔就沒辦法來傷害他,就好像諸位今天學皈依。這裡面包括依靠善知
識,依靠本尊。如果自己真正有了很堅強的信心,有一點力量,能夠一心一意專注,魔是
沒辦法傷害你的。當我們在學皈依的時候,遇見任何困難,如果能夠至心皈依、供養、祈
求,那非人就不會來干擾你。所祈求的願望都能夠獲得,就是大力鬼神也沒辦法傷害你。
這二點都是皈依真正實際上的內容。

   接下來講兩個故事給大家聽一聽,輕鬆一下。第一個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昨天法人辦
公室陳耀輝居士打電話給我,說有一位女士,懷孕前幾個月時,曾經照過超音波,知道懷
的是女孩。懷孕後有一次她回娘家,剛好她父親到山上打獵,捕獲到一頭野豬,約有四百
多斤重,她也幫著家人把那頭豬殺了,大家分著吃很高興。因為那頭野豬的後腳被陷阱夾
壞了,有留下很深的印痕,才被捕獲的,所以她記得很清楚。過了幾個月後,她生產了,
結果是個男孩,小孩的雙腳就像那頭野豬的腳一樣,有很深的印痕。由於她的婆婆是個佛
教徒,直覺就想到這個小孩是那頭豬來投胎的,全家人就很緊張不知如何是好,就請問陳
居士。透過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警惕,讓我們了解到生死輪迴當中,所有的人都
是互為冤親債主。

   另一個故事就是登在《科學時代輪迴錄》裡,煮雲法師所寫的一篇文章。地點在基隆
,時間大概在民國三、四十年,女主角叫陳美月,福建永春人,二十三歲跟著她丈夫到台
灣來,還帶著一對子女,那個時候還是日據時代。後來她丈夫罹患肺病死掉了,經過十年
,生活苦不堪言,就改嫁給本省籍的黃石良,夫妻感情很好,因為當時戶籍規定,不是本
省人不能報戶口,所以在戶籍上他們是姘居關係。原本相安無事,就有好事者取笑黃石良
,這麼傻,還代別人養子女!養了半天這算什麼名堂啊!陳美月心裡也很難過,就說不然
你離開,再找一位太太。但是黃石良心一橫,他不甘心把她讓給別人,就拿了殺豬刀殺她
,連兩個小孩也不放過,結果那女兒當場被他殺死,兒子跑出去求救。陳美月昏倒被送到
醫院時,全身的血已流乾了,根據醫生的判斷,因為她的腸子已經整個被切斷了,絕對熬
不到當天晚上十二點。結果奇蹟似地她居然沒死,當時醫生認為她不可能救得活,也沒把
她的腸子處理好,就隨便塞進肚子裡縫合,等她死了也就算了。所以由於腸子沒處理好,
後來肚子就常常痛,中間也開了幾次刀,還是沒弄好。後來她一直祈求觀世音菩薩,常常
祈求後,夢見觀世音菩薩給她打針,隔天就發現肚子裡有東西從傷口露出來,拉出來竟是
一條布,那是以前沒處理好亂塞進去的。病好了以後,她就常常在菩薩前痛哭流涕說:「
我到底造了什麼業?為什麼感得這種果報!」有一天,似夢非夢當中,看到一幕,她覺得
自己是個公子,帶著一個僕人在郊外打獵,看見前面有一隻猩猩,就拿出弓箭對準猩猩射
了一箭,隨後他的僕人就追過去把猩猩殺死了。接下來又看見一幕,有一隻猩猩在追他,
一直追到河邊,他跌落到河裡,那隻猩猩同樣跳到河裡想辦法要把他弄死,正在危急的時
候,觀世音菩薩出現了,對著猩猩說:「畜生!你生為畜生還要傷人。」就命隨從的人把
牠關半年,如果牠改好了就讓牠出來。然後她就醒過來了,就想到原來黃石良是她前世所
射傷的那隻猩猩;她的女兒就是前世那位僕人,所以才會被黃石良殺死,自己只受了傷而
已。同樣地,當時黃石良也受了點小傷,住在同一家醫院中,常常問別人她死了沒?知道
她還活著,就想盡辦法要把她弄死,結果被人家發現,因此讓警察給抓走了,判了十五年
的刑。她想觀世音菩薩只說關半年,為什麼被判十五年呢?但是過了半年以後,由於他在
牢裡表現很好,就被釋放了出來。

   由上面兩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殺業的可怕,還有家庭的真相,我們就是放不下,才
會造成今天這種結果。這次生起的皈依之量,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保護它。其實這個內涵都
在廣論上面,現在我們把它總結成很簡單的「戒行持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過格。所
射傷的那隻猩猩;她的女兒就是前世那位僕人,所以才會被黃石良殺死,自己只受了傷而
已。同樣地,當時黃石良也受了點小傷,住在同一家醫院中,常常問別人她死了沒?知道
她還活著,就想盡辦法要把她弄死,結果被人家發現,因此讓警察給抓走了,判了十五年
的刑。她想觀世音菩薩只說關半年,為什麼被判十五年呢?但是過了半年以後,由於他在
牢裡表現很好,就被釋放了出來。

   由上面兩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殺業的可怕,還有家庭的真相,我們就是放不下,才
會造成今天這種結果。這次生起的皈依之量,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保護它。其實這個內涵都
在廣論上面,現在我們把它總結成很簡單的「戒行持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過格。所
以,各位回去以後,至少要很認真的做下面兩件事:

   一、早晨起來,好好的認真發願、皈依。

   二、晚上臨睡之前,好好的皈依、懺悔、回向。懺悔以前做了那些不對的事,下一次
一定要把它改善,做對的事,就要發願回向無上菩提。

--
    行善作惡會改變命運之常軌,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之心;一切禍福,不離步步所行。」
Sun Jul 13 13:24:20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