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請教大家
#1
@Facebook
證初果後,到二果、三果、四果的「修行方法」。

感恩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
@Facebook
真是大哉問,請已證初果聖者慈悲教導。
Thu Nov 09 11:58:1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
@Facebook
XD 你後面那句請初果聖者開示真有趣~我摸著頭笑很久~看到你這樣回我很猶豫該不
該回XDDDDD 沒證果的可以回嘛~???我是凡間愚癡凡夫XDDDDD
Thu Nov 09 12:30: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4
@Facebook
可以啦,理論上來說我們將來都會解脫,現在先回一下應該是沒關係的。??  

抱歉,開開玩笑,請別介意 :P
Thu Nov 09 12:35:0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5
@Facebook
??? 如果真的證初果 那修行的法次法向就 是正確的 既然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後
面的路會不知道怎麼走嗎? ……所以重點是要先證初果吧……:

雜阿含797(1067)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hu Nov 09 12:05:2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6
@Facebook
SORRY 就是未證果 才不知道後面的道路 請仁者垂哀 條理顯示後面的道路為何。
Thu Nov 09 12:13:5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7
@Facebook
Archie Chuang 那不先問初果 先問後面的是=.=?...雜阿含經文我覺得寫得很清楚了
如果願意看經建議從雜阿含12卷~283經一直看下去吧....
Thu Nov 09 12:23:5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8
@Facebook
謝謝你提供寶貴的意見
Thu Nov 09 12:25:0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9
@Facebook
說一切有部系統答案:和證初果一樣止觀方法。除了加深定力可修可不修。
Thu Nov 09 12:32:2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0
@Facebook
謝謝
Thu Nov 09 17:45:4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1
@Facebook
有部認為提升定力對證果有幫助,有部特色定-雜修靜慮就是一例。
Thu Nov 09 18:34:2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2
@Facebook
一切有部修道證果在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Fri Nov 10 01:24:5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3
@Facebook
從是名為煖  於法覺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觀察四聖諦
Fri Nov 10 01:28:5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4
@Facebook
法增長已  生頂及於忍 

 得世第一法  依於一剎那
Fri Nov 10 01:29:1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5
@Facebook
一切有部經過煖/頂/忍 /世第一 ,才邁向初果
Fri Nov 10 01:33:4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6
@Facebook
比較詳細的說:修出二果三果有兩條路線,把定力直接修上去,或者觀四聖諦。有部
論義世俗道可斷煩惱。還有苦集諦修欲界,滅道諦修三界接可。

白話說,有部認為只要一果者修出初禪,就有了三果。這是世俗道可以斷煩惱。

修阿羅漢只能觀四聖諦,而與以前區別在苦集二諦必須修色界無色界,滅道二諦三界
接可。
Fri Nov 10 11:49:4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7
@Facebook
為何四聖諦觀察對象有三界區別?欲界貪與瞋隸屬欲界,而色界貪無色界貪隸屬色無
色界。
Fri Nov 10 11:51:5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8
@Facebook
Fri Nov 10 12:56:3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9
@Facebook
Fri Nov 10 12:57:4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0
@Facebook
在網路上查詢到的,請大家指教。

如下:

作五項觀察:(1)由此道得來的道智,(2)曾獲的功德的果智,(3) 以之為所緣的涅槃
,(4) 已斷捨的煩惱,(5) 未斷捨的煩惱。 

初二三四果聖者皆如此反照觀察,但四果聖者已無未斷捨的煩惱可觀察。
Thu Nov 09 12:32:3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1
@Facebook
這應該是十六觀智的省察智, 也就是證果後所進行的省察. 不是證果前修行的方法.
Thu Nov 09 20:37:5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2
@Facebook
是的 我們是討論證果”後” 是否再提供補充 謝∼
Thu Nov 09 20:40:3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3
@Facebook
我簡單解釋一下, 十六觀智就是修行的次第. 

以初果來說, 第十四智是初果道智, 第十五智是初果果智. 第十六智就是初果的省察
智.

此時初果聖者會省察道智果智的功德及已斷未斷煩惱.

例如初果斷身見結, 但沒有斷貪、瞋等結。

你所列的就是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確是證果後. 但並不是繼續證二果的方法, 你原
本的問題應該是要問繼續證二果的方法吧?!

要繼續證二果, 方法和證初果一樣, 就是繼續深入十六觀智, 同樣觀五蘊無常、苦、
非我,就如 Linus Hsao 引用的 《雜阿含經》卷10(二五九)經。

二果的道智、果智生起後,依然會有你貼的這段省察智. 四果都一樣,只是四果的省
察智就沒有任何未斷的煩惱可以省察了, 因為煩惱都斷盡了.

所以我只是要表達, 你貼的只是證果後的省察智, 是證果的最後一個步驟. 不是繼續
修證下一個果位的方法, 修下一步的方法就是回到最初的步驟, 再來一次就對了. :)
Thu Nov 09 20:56:2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4
@Facebook
我換個更簡單的比喻好了.

例如要吃一頓美好的餐點, 它的方法是:

買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飽、散步消化。

而Archie Chuang 貼的那段,就類似 "散步消化" 的步驟。

它是吃飽後的動作,但不是準備下一餐的動作。雖然它的確是在吃飽和下一餐的中間
。 :)

而下一餐的方法,就是和第一餐一樣:

買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飽、散步消化。

這樣應該比較好懂了。 ^^
Thu Nov 09 21:08:2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5
@Facebook
Heaven Chou 感恩您
Thu Nov 09 21:10:1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6
@Facebook
看來 Heaven 很會煮菜喔 ∼??
Thu Nov 09 21:16: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7
@Facebook
都一樣,阿含經中就有。
Thu Nov 09 13:47: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8
@Facebook
謝謝你
Thu Nov 09 14:04:4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9
@Facebook
能約略說明或指出經文位置嗎?感恩
Thu Nov 09 14:09:2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0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10:「(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雲何方便求?
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
、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
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
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
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
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
、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Thu Nov 09 14:11:5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1
@Facebook
謝謝??謝謝
Thu Nov 09 14:12:5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2
@Facebook
順便請問法友們:

《雜阿含259經》及《相應部22相應122經》.同樣都是說明:

欲證得初果~四果.都必須如理作意五取蘊為:無常、苦、病、腫瘤、箭、、、、空、
無我。

即使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也依然是如此的修行.為什麼呢?

《雜阿含259經》說:

「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
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相應部22相應122經》說:

「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
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
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 *** ***

然而.在《增壹阿含34品1經》卻是這麼說的:

「諸比丘問曰: 

「阿羅漢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 

「汝等所問何其過乎!羅漢比丘所作以(已)過,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脫,不向五趣
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 

是故,諸賢!持戒比丘、須陀{恆}[洹?]、斯陀含、阿那含當思惟此五盛陰。如是,
諸比丘!當作是學。」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298.htm

《增壹阿含34品1經》說:「持戒比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必須思惟五盛陰。
」

而阿羅漢不在此限.所以就不必思惟五盛陰了?

舍利弗報言:「汝等所問何其過乎!」

這似乎是有點責備的語氣啊! ^_^

請問法友們:

如何解讀《增壹阿含34品1經》?
Fri Nov 10 16:43:2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3
@Facebook
如果不考慮經文傳抄的錯誤,我的善意猜測如下。 :)

前者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辯才無礙的摩訶拘絺羅尊者二位在對答。這二位都是
高手中的高手,他們應該不是有問題在請教對方,而是在彼此印證或參考對方會如何
回答,而且摩訶拘絺羅尊者好像是舍利弗的舅父,所以二位是各盡所能的回答對方的
問題。

至於增壹阿含那段,應該是比丘們在向舍利弗尊者請教,但大概是為了問而問,已經
問過頭了。明明還在學走路,卻問如果100公尺在九秒內跑完,要怎麼保留成績才能
被國際認可?

所以舍利弗尊者才說,你們問的已經超過該問的範圍了,阿羅漢的等級是如何高啊,
還需要我來教他們學習怎麼做嗎?

也就是請那些還在學習中的比丘,不管是初學或證三果,一律思惟五陰無常苦無我。

至於阿羅漢聖者,不是不用做,而是阿羅漢自己知道該怎麼做,你們(指比丘們)不用
替他問,真的阿羅漢也不用我(指舍利弗)來教。所以就沒有說【阿羅漢也是思惟五陰
無常苦無我】。

以上純猜測。 ^__^
Fri Nov 10 21:50:2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4
@Facebook
再順便一提:

思惟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具體修行方法,即是:【四念處】。

《雜阿含621經》、《相應部47相應4經》就都清楚說明:

剛出家的凡夫比丘,應當教他修行四念處。

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聖者,也要繼續修行四念處。

至於所作已作的阿羅漢聖者,仍是不放逸的修行四念處。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21.htm

《雜阿含621經》 

佛告阿難: 

「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
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
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 

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
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
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
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
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相應部47相應4經》

...世尊召喚比丘們……(中略)這麼說: 

「比丘們!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們!那些比丘的四念住修
習,應該被你們勸導、確立、建立,哪四個呢? 

來!學友們!請你們住於在身上觀察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
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身的如實智;請你們住於在受上觀察受,熱心的、正知的、
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受的如實智;請你們住於在心上觀
察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心的如實
智;請你們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為了法的如實智。 

比丘們!凡那些有學、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比丘,他們也住於在
身上觀察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身
的遍知;住於在受上觀察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
一境的、為了受的遍知;住於在心上觀察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
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心的遍知;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
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法的遍知。 

比丘們!凡那些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
、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他們也住於在身上觀察身,熱心的
、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離身縛;住於在受上觀察
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離受縛;住於
在心上觀察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離
心縛;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
境的、已離法縛。 ....

比丘們!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們!那些比丘的這四念住修
習,應該被你們勸導、確立、建立。」
Sat Nov 11 20:46:2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