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
@Facebook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退」?」

這個問題,佛光大辭典的辭條:「六種阿羅漢」(「九無學」及「阿羅漢」)有所解釋
。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85%25AD%25E7%25A8%25AE%25E9%25
98%25BF%25E7%25BE%2585%25E6%25BC%25A2.html

印象中,經典(可能在律藏?)有提過比丘生病退失的例子因而想自殺。大家如果有看
到相關經文記載,還請告知,謝謝。
Thu Nov 09 08:58:1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2
@Facebook
好像在那個經文看過, 大概意思是佛陀用射出去的箭比喻阿羅漢果位, 雖然能維持
八萬四千大劫, 成就阿羅漢后不轉修菩薩道的話最終還是會退轉的.
Thu Nov 09 10:13:4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3
@Facebook
想看此經,請問是那一經?
Thu Nov 09 12:50:2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4
@Facebook
有這種事?我也想知道是那部經
Thu Nov 09 20:09:5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5
@Facebook
說的是雜阿含(1091)經嗎?但瞿低迦沒生病,卻是六次退轉,於第七次以刀自殺,成就阿
羅漢.
Thu Nov 09 10:30:4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6
@Facebook
此書有答案。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432
Thu Nov 09 12:41:2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7
@Facebook
找到出書之前版本,因為版權問題,所以就不拍書放上來了。
Thu Nov 09 18:40:2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8
@Facebook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FAD67FC5028C44583537EB46B2892
4C5
Thu Nov 09 18:41:1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9
@Facebook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86456EC03F35C8DF5E97902894D03
184
Thu Nov 09 18:41:4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0
@Facebook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12DF0C64F0AD13FFD78B9C798BD46
D3B
Thu Nov 09 18:59:2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1
@Facebook
部派佛教中,有三種說法:一、大眾部、化地部主張「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
」(大正49.15下,17上);二、有部主張:「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
16中);三、經部師認為:預流果無退,阿羅漢亦無退(大正29.129下--130上)。
Fri Nov 10 15:33:3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2
@Facebook
定力可能會退(例如生病),但解脫智(有現証不受後有的經驗)不會退。
Thu Nov 09 13:10:3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3
@Facebook
那定力退轉的情況下,還可以馬上涅槃嗎?
Thu Nov 09 13:12:3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4
@Facebook
可,那就是該比丘自刺的原因(記得?四禪八定本身就是死亡模擬),前提是該比丘已
經不受後有了,阿含中有此例。理論上也有可能生前無有果証,在死亡過程(中有)當
中証阿羅漢順便涅槃,但這樣的人比較少且太冒險。
Thu Nov 09 13:15:0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5
@Facebook
Linus Hsao 麻煩拿出經文來,謝謝。:)
Thu Nov 09 13:20:4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6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47:「(一二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
篤。

時,尊者舍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
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摩
訶拘絺羅默然許之。

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

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憑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雲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
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

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
殺,不樂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
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非不適意。」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無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
唯欲自殺,不樂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
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
我、相在不?」

闡陀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言眼
、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
不相在。」

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
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殺,
不樂苦生。」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闡陀:「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
,則為動搖;動搖者,有所趣向;趣向者,為不休息;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隨趣
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
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如所說句:『無所依者,則不動搖;
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
,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
苦聚滅。』」

闡陀言:「尊者摩訶拘絺羅!供養世尊事,於今畢矣!隨順善逝,今已畢矣!適意,
非不適意。弟子所作,於今已作。若復有餘弟子所作供養師者,亦當如是供養大師,
適意,非不適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難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爾時
,尊者闡陀即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尊者闡陀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尊者闡陀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雲何?世尊!彼尊者闡陀當至何
趣?雲何受生?後世雲何?」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記說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供養世尊,於今已畢;隨
順善逝,於今已畢,適意,非不適意。若復有餘供養大師者,當如是作,適意,非不
適意。』耶?」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世尊!彼尊者闡陀先於鎮珍尼婆羅門聚落,有供養家、極
親厚家、善言語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
家。舍利弗!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
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無大過故,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
以刀自殺。」

如是,世尊為彼尊者闡陀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歡喜作禮而去。
Thu Nov 09 13:26:2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7
@Facebook
謝謝。:)
Thu Nov 09 13:26:5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8
@Facebook
《增壹阿含經》卷19〈四意斷品26〉:「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臥在大小便上,意欲自刀殺,無此勢可自坐起。是時,
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可持刀來,吾欲自殺。所以然者,如今日釋迦文佛弟子之
中,信解脫者無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脫。所以然者,然如來弟子遇苦惱時,
亦復求刀自殺。我今用此命為?不能從此岸至彼岸。」

是時,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後世,不知從此岸至彼岸,亦復不知死此生
彼,便授刀與之。時,婆迦梨手執刀已,以信堅固,持刀自刺。

是時,婆迦梨以刀自刺,而作是念:「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惡利不得善
利,於如來法中,不得受證而取命終。」是時,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陰:是謂此
色,是謂色習,是謂色滅盡;是謂痛、想、行、識,是謂痛、想、行、識集,是謂痛
、想、行、識、滅盡。彼於此五盛陰熟思惟之,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於有
漏心得解脫。爾時,尊者婆迦梨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爾時,世尊告阿難:「諸比丘在舍衛城
者,盡集一處,吾欲所敕。」

是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集諸比丘,在普集講堂,還白世尊曰:「今日比丘已集
一處。」

是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當於爾時,弊魔波旬欲得知
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為在何處?為在人耶?為非人耶?天、龍、鬼神、乾沓?、阿
須倫、迦留羅、摩休勒、閱叉?今此神識竟為所在,在何處生遊?不見東西南北,四
維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處。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莫知所在。

爾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精舍。爾時,世尊觀魔波旬欲得知神識所在。
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聞此精舍之中有大聲乎?又有光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已見。」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識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說婆迦梨比丘神識為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當作如是持。」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諦?」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諦。」

阿難白佛:「此比丘抱病經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謙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
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
時,即思惟如來功德;捨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
丘思惟此已,諸有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已般涅槃。」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意斷之法四闇、老耄法

阿夷、法本末舍利、婆迦梨」(CBETA, T02, no. 125, p. 642, b29-p. 643, a24)
Thu Nov 09 13:27: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19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3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

時,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饒益,
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時受意解脫
身作證,尋復退轉。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習,以自饒益,時受意
解脫身作證,而復數數退轉;乃至六反,猶復退轉。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葉樹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
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六反退轉
,而復還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復還得,莫令我第七退轉,我寧以刀自殺
,莫令第七退轉。』若彼比丘以刀自殺者,莫令自殺,出我境界去,我今當往告彼大
師。」

爾時,波旬執琉璃柄琵琶,詣世尊所,鼓絃說偈:

「大智大方便,自在大神力,

得熾然弟子,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當制,勿令其自殺,

何聞佛世尊,正法律聲聞。

學其所不得,而取於命終。」

時,魔說此偈已,世尊說偈答言:

「波旬放逸種,以自事故來,

堅固具足士,常住妙禪定。

晝夜勤精進,不顧於性命,

見三有可畏,斷除彼愛欲。

已摧伏魔軍,瞿低般涅槃,

波旬心憂惱,琵琶落於地。

內懷憂慼已,即沒而不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來,共至仙人山側黑石室所,觀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
。」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見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告諸比丘:
「汝等見此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不?」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見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煙起,充滿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惡魔波旬於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
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爾時,波旬而說偈言:

「上下及諸方,遍求彼識神,

都不見其處,瞿低何所之?」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堅固士,一切無所求,

拔恩愛根本,瞿低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86, 
a2-b21)
Thu Nov 09 13:29:4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20
@Facebook
最後一經就是定力退但解脫智不退的例子,其他是幾種自刺卻解脫的例子。但重點都
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刺後還得有不受後有的程度,否則就是犯殺業。
Thu Nov 09 13:30:5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21
@Facebook
大感謝!果然是很冒險,死都死了,也不能爬起來說: 不算不算∼重來!
Thu Nov 09 13:32:0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22
@Facebook
程度不夠自刺,犯殺業還無法懺悔(都死了啊),很慘的。
Thu Nov 09 13:33:5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23
@Facebook
而最後那經,比丘"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卻六反退(轉)後,同時也驚動波旬,波旬還親
自找佛陀想阻止該比丘自刺,因為波旬也曉得比丘自刺後就涅槃了(若彼比丘以刀自
殺者,莫令自殺,出我境界去,我今當往告彼大師)。
Thu Nov 09 13:41:1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有個比較有趣和有爭議的相關問題:阿羅漢會不會「?
#24
@Facebook
這句話最有趣:「尊者婆迦梨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Thu Nov 09 16:49:4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請教大家
#3
@Facebook
證初果後,到二果、三果、四果的「修行方法」。

感恩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4
@Facebook
真是大哉問,請已證初果聖者慈悲教導。
Thu Nov 09 11:58:1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5
@Facebook
XD 你後面那句請初果聖者開示真有趣~我摸著頭笑很久~看到你這樣回我很猶豫該不
該回XDDDDD 沒證果的可以回嘛~???我是凡間愚癡凡夫XDDDDD
Thu Nov 09 12:30: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6
@Facebook
可以啦,理論上來說我們將來都會解脫,現在先回一下應該是沒關係的。??  

抱歉,開開玩笑,請別介意 :P
Thu Nov 09 12:35:0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7
@Facebook
??? 如果真的證初果 那修行的法次法向就 是正確的 既然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後
面的路會不知道怎麼走嗎? ……所以重點是要先證初果吧……:

雜阿含797(1067)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hu Nov 09 12:05:2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8
@Facebook
SORRY 就是未證果 才不知道後面的道路 請仁者垂哀 條理顯示後面的道路為何。
Thu Nov 09 12:13:5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9
@Facebook
Archie Chuang 那不先問初果 先問後面的是=.=?...雜阿含經文我覺得寫得很清楚了
如果願意看經建議從雜阿含12卷~283經一直看下去吧....
Thu Nov 09 12:23:5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0
@Facebook
謝謝你提供寶貴的意見
Thu Nov 09 12:25:0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1
@Facebook
說一切有部系統答案:和證初果一樣止觀方法。除了加深定力可修可不修。
Thu Nov 09 12:32:2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2
@Facebook
謝謝
Thu Nov 09 17:45:4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3
@Facebook
有部認為提升定力對證果有幫助,有部特色定-雜修靜慮就是一例。
Thu Nov 09 18:34:2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4
@Facebook
一切有部修道證果在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Fri Nov 10 01:24:5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5
@Facebook
從是名為煖  於法覺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觀察四聖諦
Fri Nov 10 01:28:5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6
@Facebook
法增長已  生頂及於忍 

 得世第一法  依於一剎那
Fri Nov 10 01:29:1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7
@Facebook
一切有部經過煖/頂/忍 /世第一 ,才邁向初果
Fri Nov 10 01:33:4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8
@Facebook
比較詳細的說:修出二果三果有兩條路線,把定力直接修上去,或者觀四聖諦。有部
論義世俗道可斷煩惱。還有苦集諦修欲界,滅道諦修三界接可。

白話說,有部認為只要一果者修出初禪,就有了三果。這是世俗道可以斷煩惱。

修阿羅漢只能觀四聖諦,而與以前區別在苦集二諦必須修色界無色界,滅道二諦三界
接可。
Fri Nov 10 11:49:4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19
@Facebook
為何四聖諦觀察對象有三界區別?欲界貪與瞋隸屬欲界,而色界貪無色界貪隸屬色無
色界。
Fri Nov 10 11:51:5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0
@Facebook
Fri Nov 10 12:56:3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1
@Facebook
Fri Nov 10 12:57:4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2
@Facebook
在網路上查詢到的,請大家指教。

如下:

作五項觀察:(1)由此道得來的道智,(2)曾獲的功德的果智,(3) 以之為所緣的涅槃
,(4) 已斷捨的煩惱,(5) 未斷捨的煩惱。 

初二三四果聖者皆如此反照觀察,但四果聖者已無未斷捨的煩惱可觀察。
Thu Nov 09 12:32:3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3
@Facebook
這應該是十六觀智的省察智, 也就是證果後所進行的省察. 不是證果前修行的方法.
Thu Nov 09 20:37:5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4
@Facebook
是的 我們是討論證果”後” 是否再提供補充 謝∼
Thu Nov 09 20:40:3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5
@Facebook
我簡單解釋一下, 十六觀智就是修行的次第. 

以初果來說, 第十四智是初果道智, 第十五智是初果果智. 第十六智就是初果的省察
智.

此時初果聖者會省察道智果智的功德及已斷未斷煩惱.

例如初果斷身見結, 但沒有斷貪、瞋等結。

你所列的就是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確是證果後. 但並不是繼續證二果的方法, 你原
本的問題應該是要問繼續證二果的方法吧?!

要繼續證二果, 方法和證初果一樣, 就是繼續深入十六觀智, 同樣觀五蘊無常、苦、
非我,就如 Linus Hsao 引用的 《雜阿含經》卷10(二五九)經。

二果的道智、果智生起後,依然會有你貼的這段省察智. 四果都一樣,只是四果的省
察智就沒有任何未斷的煩惱可以省察了, 因為煩惱都斷盡了.

所以我只是要表達, 你貼的只是證果後的省察智, 是證果的最後一個步驟. 不是繼續
修證下一個果位的方法, 修下一步的方法就是回到最初的步驟, 再來一次就對了. :)
Thu Nov 09 20:56:2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6
@Facebook
我換個更簡單的比喻好了.

例如要吃一頓美好的餐點, 它的方法是:

買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飽、散步消化。

而Archie Chuang 貼的那段,就類似 "散步消化" 的步驟。

它是吃飽後的動作,但不是準備下一餐的動作。雖然它的確是在吃飽和下一餐的中間
。 :)

而下一餐的方法,就是和第一餐一樣:

買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飽、散步消化。

這樣應該比較好懂了。 ^^
Thu Nov 09 21:08:2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7
@Facebook
Heaven Chou 感恩您
Thu Nov 09 21:10:1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8
@Facebook
看來 Heaven 很會煮菜喔 ∼??
Thu Nov 09 21:16: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29
@Facebook
都一樣,阿含經中就有。
Thu Nov 09 13:47:3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0
@Facebook
謝謝你
Thu Nov 09 14:04:4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1
@Facebook
能約略說明或指出經文位置嗎?感恩
Thu Nov 09 14:09:2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2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10:「(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雲何方便求?
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
、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
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
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
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
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
、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Thu Nov 09 14:11:5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3
@Facebook
謝謝??謝謝
Thu Nov 09 14:12:5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4
@Facebook
順便請問法友們:

《雜阿含259經》及《相應部22相應122經》.同樣都是說明:

欲證得初果~四果.都必須如理作意五取蘊為:無常、苦、病、腫瘤、箭、、、、空、
無我。

即使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也依然是如此的修行.為什麼呢?

《雜阿含259經》說:

「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
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相應部22相應122經》說:

「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
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
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 *** ***

然而.在《增壹阿含34品1經》卻是這麼說的:

「諸比丘問曰: 

「阿羅漢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 

「汝等所問何其過乎!羅漢比丘所作以(已)過,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脫,不向五趣
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 

是故,諸賢!持戒比丘、須陀{恆}[洹?]、斯陀含、阿那含當思惟此五盛陰。如是,
諸比丘!當作是學。」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298.htm

《增壹阿含34品1經》說:「持戒比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必須思惟五盛陰。
」

而阿羅漢不在此限.所以就不必思惟五盛陰了?

舍利弗報言:「汝等所問何其過乎!」

這似乎是有點責備的語氣啊! ^_^

請問法友們:

如何解讀《增壹阿含34品1經》?
Fri Nov 10 16:43:2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5
@Facebook
如果不考慮經文傳抄的錯誤,我的善意猜測如下。 :)

前者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辯才無礙的摩訶拘絺羅尊者二位在對答。這二位都是
高手中的高手,他們應該不是有問題在請教對方,而是在彼此印證或參考對方會如何
回答,而且摩訶拘絺羅尊者好像是舍利弗的舅父,所以二位是各盡所能的回答對方的
問題。

至於增壹阿含那段,應該是比丘們在向舍利弗尊者請教,但大概是為了問而問,已經
問過頭了。明明還在學走路,卻問如果100公尺在九秒內跑完,要怎麼保留成績才能
被國際認可?

所以舍利弗尊者才說,你們問的已經超過該問的範圍了,阿羅漢的等級是如何高啊,
還需要我來教他們學習怎麼做嗎?

也就是請那些還在學習中的比丘,不管是初學或證三果,一律思惟五陰無常苦無我。

至於阿羅漢聖者,不是不用做,而是阿羅漢自己知道該怎麼做,你們(指比丘們)不用
替他問,真的阿羅漢也不用我(指舍利弗)來教。所以就沒有說【阿羅漢也是思惟五陰
無常苦無我】。

以上純猜測。 ^__^
Fri Nov 10 21:50:2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請教大家
#36
@Facebook
再順便一提:

思惟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具體修行方法,即是:【四念處】。

《雜阿含621經》、《相應部47相應4經》就都清楚說明:

剛出家的凡夫比丘,應當教他修行四念處。

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聖者,也要繼續修行四念處。

至於所作已作的阿羅漢聖者,仍是不放逸的修行四念處。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21.htm

《雜阿含621經》 

佛告阿難: 

「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
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
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 

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
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
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
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
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相應部47相應4經》

...世尊召喚比丘們……(中略)這麼說: 

「比丘們!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們!那些比丘的四念住修
習,應該被你們勸導、確立、建立,哪四個呢? 

來!學友們!請你們住於在身上觀察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
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身的如實智;請你們住於在受上觀察受,熱心的、正知的、
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受的如實智;請你們住於在心上觀
察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心的如實
智;請你們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為了法的如實智。 

比丘們!凡那些有學、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比丘,他們也住於在
身上觀察身,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身
的遍知;住於在受上觀察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
一境的、為了受的遍知;住於在心上觀察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
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心的遍知;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
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為了法的遍知。 

比丘們!凡那些煩惱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已作、負擔已卸、自己的利益已達成
、有之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他們也住於在身上觀察身,熱心的
、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離身縛;住於在受上觀察
受,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離受縛;住於
在心上觀察心,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離
心縛;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
境的、已離法縛。 ....

比丘們!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們!那些比丘的這四念住修
習,應該被你們勸導、確立、建立。」
Sat Nov 11 20:46:2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