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 印老的般若經講記:[二道即五種菩提:本經初由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應云 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經佛解說後,須菩提又照樣的再問一遍
,佛答也大致相 同。所以,本經明顯的分為兩段。大般若經有兩番囑累,智論說:
『先囑累者, 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智者
即曾依此義 ,判本經的初問初答為般若道,後問後答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極
好! ]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 無我慧
,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 法性無相
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 方便道。依
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 般若為道體,
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0/yinshun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