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
@Facebook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諸位師兄師姐有何看法?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
@Facebook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簡單的說,都是一樣的出源,一樣的佛智,沒有差別。我能理解
的是這樣。還望各位師兄姐不吝指導。
Sun Jan 01 12:40:4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
@Facebook
萬物有法性,眾生有佛性,佛性(有情眾生)和法性(無情眾生)皆是空性,皆是因緣和
合而成。可連結到 四大皆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概念。
Sun Jan 01 16:22:3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4
@Facebook
原文應該是「同圓種智」,把根本的智慧給圓滿了,意思就是一起來成佛啦!

至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是出自佛經,而是後代中國人的創作,意思就是要
眾生大家都來成佛。

不過若根據佛教的教理,六道眾生都能成佛,無情眾生(植物等)本來就沒在六道內
,也沒有需要成佛,因此若將此句的「無情」解為「無情眾生」,就有點多餘。另一
種解法是將「無情」解為「對我們無情的眾生」,例如陌生人,比較合理。不過畢竟
是後代人創作的句子,原義只能問原作者了。

希望大家都成佛,這是種祝福,祝福是好事。但是否成真,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就
像我祝大家新年快樂,至於新年快不快樂,就要靠每個人自己多加努力了! :-D
Sun Jan 01 21:42:2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5
@Facebook
佛經上無同源種智。
Sun Jan 01 22:08:49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6
@Facebook
就是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
Sun Jan 01 22:17:1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7
@Facebook
末學的個人理解是有情眾生因有思慮想念七情六慾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只要存在任
何一絲的細微思惑便有因果而入輪迴。而無情物質本身已是涅槃寂淨性,因無思惑便
無煩惱故不入輪迴,但無法成佛(因無思),卻已是究竟(畢竟佛最後仍要入滅)。

其實有情動物也仍是由無情所組成(元素,分子原子等,因排列組合不同而有了不同
顯相),故有情與無情本質上是一樣的,只因某些的組合會產生思識進而有了顛倒夢
想,因此區分了有情與無情。

如鈴木大拙的著作中提到我與石頭的差別,當行禪至甚深定境可體會到身為石頭時的
感覺,我就是石頭,石頭就是我,我與石頭無二無異(大概是要到滅盡定吧)也許這就
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真法界吧。
Mon Jan 02 03:19:1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8
@Facebook
就我能理解的佛學,確實可以是如此的。
Mon Jan 02 07:11:1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9
@Facebook
這句話應該是出自中國寺院的發願文/迴向文,可能就是某天某個人覺得,"法界有情
同圓種智"不夠平等,或是他想發個更大的願,所以大筆一揮,就出現"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這種句子了。

任何句子,只要往好的方面想似乎都能有一些領悟,但是不一定符合佛陀的教法。

眾生因為感官與境和合生識,因為有情識而稱為有情眾生。但是煩惱的根源是無明貪
愛,而不是因為有情識。菩薩是覺悟的有情而不是去除情識的有情。修行必須以智慧
見到法,這都是要運用觀察思維的能力,而非弱化或去除這種能力變成石頭。

而且石頭自身是啥,這其實是不可知的。我們只能感受到,石頭跟感官為緣生起的識
。所以是無法交換的,交換只是我們自己的模擬與想像。

經上有個故事,佛陀曾經問一個外道的弟子?多羅,他老師怎麼教他在感官上修習。
?多羅說「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如果想要障蔽感官
思維,想像自己轉成石頭來修行,這其實很接近外道法。佛教的修習法基本上都是明
明了了各種感受,在其中修習不執取不厭惡不忽略。自淨其意才是涅槃之路,而非自
去其意 ^^

六根修習,可以參考這篇經文: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82.html
Mon Jan 02 08:58:0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0
@Facebook
感謝師兄,好個自淨其意而非自去其意,受教了!
Mon Jan 02 09:07:4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1
@Facebook
Ke師兄可能還沒有很深的禪坐經驗,所以把我究是石頭,石頭就是我,當成是一種類
取或交換。

當你有過這種禪坐經驗,你真的會有你我無異,同源種智的感受。

但這畢竟還是落入意識當中。

當你有阿賴耶識如瀑流的經驗,也就是自淨其意派上用場時,可惜的是,佛陀並沒有
明說要如何自淨其意。

自淨其意好像是中國禪宗大師說的。

不管怎樣,謝謝ke師兄來指導提點。如有任何不敬意之處,敬請原諒。我只是提論,
並沒有輕視之意。謝謝。
Mon Jan 02 09:52:5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2
@Facebook
隨喜大家用心的討論,我也來補充一下。

打坐到一定程度的確是會有天人合一的體驗,從「小我」昇華為「大我」。與石頭一
樣這種,是「十遍處」修法中的「地一切遍處正受」,和大地(以及所有物理世界的
堅固性)融為一體。

另一方面,這只是初級的定境。再深入一點的定境,可以感到身體消失。這也只是定
境,還沒有到升起智慧的程度。

佛陀表示佛法修習戒、定、慧的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用俗話來說,可以說是
由小我到大我,再從大我到無我。

就佛陀所說,地一切遍處正受和石頭是否能成佛沒有關係,入地一切遍處正受時,所
有物體的堅固性都能被禪修者操控,好像自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佛陀在《涅槃經
》曾經提過植物不可能受戒,參見: http://0rz.tw/IkFmt ,也就是說植物跟成佛無
關。然而前面一些大德的推論也是有可能的,就是有古德感到和大地同為一體後,有
了一起成佛、呼達啦的想法 :-D 不過畢竟只是個人的感受,和佛法所說還是不太相
同,就當作是個人感想啦。

至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偈子在中國有名是因為白居
易和鳥巢禪師的對話。白居易說這偈是:「三歲小孩都曉得」,鳥巢禪師答:「八十
老翁行不得」。

另一方面,這偈子也是出自佛經中,例如阿難就曾以這偈總結《增壹阿含經》:「時
,尊者阿難便說此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CBETA, T02,
no. 125, p. 551, a11-14)

《法句經》卷2〈述佛品 22〉:「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2)

不過這些談得有點太深了,就實用上來講,我贊同 Chen Pingkun 大德說的:「有緣
、無緣,大家來作伙!」 (y)
Mon Jan 02 18:51:3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3
@Facebook
大剛兄,就密教角度,大地萬物皆是大日如來之一體。
Tue Jan 03 18:00:1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4
@Facebook
Mon Jan 02 21:42:4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5
@Facebook
我也不是很懂,不過我的看法是,同圓種智這句話應該是講證量,是講修行,情與無
情同圓種智,這句話只要看後半句

是講生智慧
Tue Jan 03 12:39:4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6
@Facebook
黃師姊,您好! 我的上篇貼文是針對,如果以為識是煩惱因,想透過學習草木石頭,
來去除識來達到清淨,那是不符合教理的。(這種修法很久以前曾從書上看過,我還
嘗試過 0.0 )

至於禪境的經驗,畢竟很主觀,我本來並無太多意見。在這篇回應您的看法。

禪境的經驗或心得,通常無法用來判斷一種說法是佛法或非佛法。(同理,也不能判
斷啥麼是真理)。除非行者已經真正見法。

影響禪境的因素很多,像是根深蒂固的概念、動機、修法方式、個人的知見...等等
。例如,萬物合一感的體驗,這其實很常見。不只佛教徒,印度教徒或new age學派
,他們也會練習體驗萬物合一,然後趨向梵我合一。而佛教徒的類似體驗則是導向捨
棄我執、離欲解脫。一種類似經驗,兩種全然不同的詮釋角度,重要的其實是在知見
的引導以及抉擇。

再來,萬物合一感不是每種修習都會出現,也不是必經的過程,更不是修行正確深淺
的指標。修習觀察身心生滅的,有些就是直接體驗到身心的快速生滅以及消失。並不
一定都會經歷大我的感覺。

而且,打坐的經驗及感覺本身並不一定都是客觀的真實,就像,修地遍成功的人,可
以把水池觀想成陸地,然後走過去。如果我們跟著走過去,結果可想而知。因為彼此
眼中的世界並不同。

因此,在真正見法之前,比起禪觀的經驗,正見是更重要的判斷標準。應該要用佛法
(經、律)來詮釋及檢驗禪觀的發展是否正確,而不是用禪觀的經驗來背書某個說法是
不是佛法。
Tue Jan 03 16:31:5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7
@Facebook
謝謝指導。每個人在路上的風景不一樣,走的歷程也不相同。若有得罪處,向您道歉
。
Tue Jan 03 16:45:3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8
@Facebook
大家都是來分享心得的啦,不用太客氣。你願意花時間回應我的文章表達看法,我是
覺得高興 ^^
Tue Jan 03 16:52:1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19
@Facebook
謝謝 Sumo 兄的分享。關於「大地萬物皆是大日如來之一體」這種看法,算是民間對
密教義理的比較通俗的理解。另一方面,佛教的密法其實是超過這個境界。

大日如來是法身佛,也就是佛的法、報、化三身之一。「法身佛」這個概念彰顯的是
十方三世所有佛之間共通的德性,最原始的定義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後來可能是為了方便一般人理解,而也將法身佛稱為一尊佛,其實「法
身無相」這是眾所週知的,不見得適合獨立稱為一尊佛,但當作一尊佛也無妨就是了
。

密教的最重要經典《大日經》中,就列了眾生從小屁孩(愚童凡夫)到證悟當中的階
段,其中就有經過「自在天」等中間階段,也就是大我的階段。但這些中間階段都不
是究竟,最後超越了「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才有解脫的大智慧可
言。大智慧是什麼境界?《大日經》是寫:「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
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離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
先佛宣說,離一切過。」也就是證知四聖諦及十二因緣,即因緣及無我。

不過跟一般大眾講成佛的境界,怕陳義過高,所以民間用較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也
有其原因就是了 :-)
Wed Jan 04 11:25:1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0
@Facebook
Wed Jan 04 21:04:4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1
@Facebook
證知四聖諦與十二因緣就是大智慧嗎?
Sat Jun 17 17:29:4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2
@Facebook
看了前面幾位法友們的討論.有些不同的看法.僅供參考:

林子傑法友提及:

【當行禪至甚深定境可體會到身為石頭時的感覺,我就是石頭,石頭就是我,我與石
頭無二無異(大概是要到滅盡定吧)】

這種定境.跟滅盡定毫無關係啦!~  ^_^

滅盡定與無想定合稱二無心定,兩者都是屬於無心定!

而這種[行禪]的定境.仍然有著[自我的感覺]與[石頭的概念].

所以.這種定境與無心的滅盡定、無想定毫無關係!~  ^_^

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差異也很大!

無想定只是企圖滅除心識.而不滅色身.這屬於四禪的範圍.

而滅盡定則是立足於無色界[非想非非想]的八定頂端之上!

*** *** ***

Bowen Ke法友提及:

【障蔽感官思維,想像自己轉成石頭來修行,這其實很接近外道法。】

是啊!~  ^_^

許多禪修者.錯誤的修行[無分別心],模仿[無心木石、槁木死灰],企圖斷除心識、
思想的瀑流,這就趨向於古印度外道修行的[無想定]!

這如果修得好.是可以投生四禪的無想天!

如果修得不好.是會落入癡呆.而與某些特別癡呆的畜生道相應!~  ^_^

*** *** ***

林子傑法友提及:

【至甚深定境可體會到身為石頭時的感覺,我就是石頭,石頭就是我,我與石頭無二
無異...也許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真法界吧。】

Bowen Ke法友提及:

【不只佛教徒,印度教徒或new age學派,他們也會練習體驗萬物合一,然後趨向梵
我合一。...萬物合一感不是每種修習都會出現,...並不一定都會經歷大我的感覺。
】

我個人的看法:

如果禪修者沒有[五蘊、六入、無我]的佛教基本常識.

哪麼.當他在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與[十種遍禪]時.

普遍都會墮入[大我.梵我]的常見!~  ^_^

因為:無量心與十種遍禪的修行方法就是:

觀想十方所緣.然後全心融入所緣的十方世界.此時自然就會生起:【我與十方同體、
無二無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實感覺!

這種非常真實的感覺.其實是一種錯覺!

雖然是錯覺.可是感覺非常的真實!~  ^_^

這種由禪修體驗所產生的邪見.是非常普遍常見的"禪修陷阱"!~  ^_^

另一個非常普遍的禪修陷阱是:

在禪修的親身體驗中.產生了[靈魂出竅]的邪見!~  ^_^

當禪修者在觀想自己的身體時.例如修行:三十二身分、白骨觀、死隨念、四大分別觀
、、、

容易產生[靈魂出竅]的真實感覺.就誤認為這是~靈魂出竅!~  ^_^

這是因為:

禪修者在觀想自己的身體時.依據禪修者的意念.會以各種的觀察視角來觀想自己的身
體.此時就容易產生靈魂出竅的錯覺!

例如:

當我們專心投入的在看飛機在空中所拍攝的[空拍照片]時.就會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會
覺得此時自己是身處在空中.俯視著地面的風景.

當禪修者的心是由上往下"看".

俯視觀想著自己在禪坐時的身體影像時.就容易產生一種錯覺:

覺得此時自己的心飄離了身體.覺得心是飄浮在空中的.心是在空中俯視著地面上的身
體.

此時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頭頂影像.

如果.禪修者的心是由後往前"看".

觀想著自己身體的後背影像時.就會容易產生一種錯覺:

覺得此時自己的心飄離了身體.覺得心是站在自己的身體後面.心在身體的背後.看著
自己的後背.

此時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後背影像.

這些觀想.都容易產生[靈魂出竅]的錯覺!

雖然是錯覺.可是感覺非常的真實!~  ^_^

還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禪修陷阱"就是:[常住真心]!

在禪修中.觀察自己的心念時.清楚的感覺到:

【在妄想雜念的意識心之外.似乎有另一個能覺察妄想雜念的常住真心!常住真心能
夠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的這念心,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未
來始終存在,不曾變異,這是真正的我~常住真心!】

不明瞭心識的運作原理的禪修者.在觀察自己的心念時.常會生起這種[感覺非常真實
的錯覺]!~  ^_^

在禪修之中.可以非常真實的親身體驗到:[大我、靈魂出竅、常住真心]!

藉由禪修的親身體驗.感覺非常真實的錯覺.所引發出來的邪見.是非常難以破除的!~
 ^_^

這就是禪修者藉由禪修的親身體驗.所產生的邪見!

所以.光是靠[禪修、實修].就能夠建立佛法的正見嗎?

例如:在佛世時.有宿命通的外道.看到牛、狗死後生天.

就誤認為:[持牛戒.學牛吃草、持狗戒.學狗吃大便,死後就可以升天!]

也有宿命通的外道.觀察自己的前14世:

前14世投生為人時.都是以殺羊為職業.當命終之後.就接著投生於天界.如此的連續往
返人界、天界各七次.

於是這外道就誤認為:[我此生繼續以殺羊為職業.來世就可以繼續投生於天界!]

這正是藉由宿命通所產生的邪見!~  ^_^

要破除禪修中的邪見:

就必須如實觀察五蘊、六入處!觀察禪修中的心識是如何的運作!觀察邪見錯覺是如
何的緣起!

不理會[五蘊.六入.緣起].而喜歡[談玄說妙、高談佛性、頓超三界、不按修行次第、
強調只實修不讀經、]的禪修者.是很難出離這些"禪修陷阱"的!~  ^_^

學佛法的次第.是聞思在前!

先建立[聞慧.思慧].才進一步開展禪修的[修慧].

如此才不會落入盲修瞎練!~  ^_^

*** *** ***

前面.有法友提及:

【佛陀並沒有明說要如何自淨其意。】

這話令我傻眼!~  ^_^

整部藏經.全部都是在教導如何自淨其意啊!

怎麼會說:[佛陀並沒有明說要如何自淨其意]!~  ^_^

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都是在教導[自淨其意]啊!

持戒:修行五戒、八戒、沙彌戒、比丘戒.以遮止粗重的煩惱.這就是朝向於[自淨其意
]啊!

修行禪定的過程.更是在逐步的自淨其意:

修行初禪.出離[五蓋]的雜染之心.這是淨化心!

修行二禪.出離[尋、伺]之心.這是進一步的淨化心!

修行三禪.出離[喜]之心.這是更進一步的淨化心!

修行四禪.出離[樂]之心.這又是更進一步的淨化心!

修行聞慧、思慧、修慧.都是逐步的在淨化心!.....

如同Bowen Ke法友所說:【自淨其意才是涅槃之路,而非自去其意 ^^ 】

[自淨其意]是[善分別]而不是[不分別],不是斷除念頭.什麼都不想的[自斷其意]!~
 ^_^

法友又提及:

【每個人在路上的風景不一樣,走的歷程也不相同。】

佛陀說:『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佛陀說:[我確實見到古道;被過去遍正覺者們所隨從的古路。] 

佛陀說:[這是唯一的道路,再無其他知見清淨之道。]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走上同樣的一條道路、看著同樣的路上風景!~  ^_^

如果.禪修者不走古仙人道.而堅持要走「自己的路」.

哪麼.[殊途]是不會[同歸]的!~  ^_^

*** *** ***

以上純屬個人的粗淺看法.僅供參考,若有得罪之處.就請多多包涵啦!~  ^_^

以上發言.猜想會得罪許多法友.

如果法友們有不同的看法.歡迎您賜教、斧正!~  ^_^

但是為了避免冗長的辯論.

請恕我:洗耳恭聽您的賜教而不予回應!~  ^_^
Sat Jan 14 20:13:1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3
@Facebook
感謝師兄詳盡解釋
Sat Jan 14 22:06:13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4
@Facebook
師兄果然深入經藏,個人沒有讀過啥經典,只是誦誦經,參加個法會!

最近看了“空海法師”的影片,說到佛只是位覺悟者、而佛法是在解說宇宙萬有的真
理!…

佛法除了讓人解脫輪迴之苦、世間之苦以外!

佛法如何運用在處理人事間一切事物,而達到圓滿呢?
Sat Jun 17 17:43:5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5
@Facebook
初學佛的佛教徒.可學習【端正法】:

學習以「持戒、布施、慈悲喜捨」作為待人處世的準則! ^_^

深入學佛的佛教徒.可學習:【四聖諦】.

守護六根、「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建議您熟讀《吉祥經》! ^_^

《吉祥經》是佛教經典中篇幅短,內容淺白實用的經典之一。

經文雖然不長,但內容豐富,包含待人處世、人格修養、人倫之道、持戒修福乃至修
行八正道。

最終達到:八風吹不動,無往而不勝,隨遇而安、於一切處皆得吉祥。

《吉祥經》全文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祇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
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
福,請求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佈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治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 *** ***

《吉祥經》的詳細解說.建議您可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_Cg9FbxY90&list=PLn5pYBzzBbPksjAlrEyA61av
9JFe0wuPA

《吉祥經》講要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主講
Sat Jun 17 20:34:0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6
@Facebook
感恩師兄!
Mon Jun 19 07:36:0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7
@Facebook
強者如您
Sun Jan 15 09:43:1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8
@Facebook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同「源」種智?應該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
句話含義很深,沒有研究過唯識學的人恐怕解釋得佷拗口,會搞不懂。首先逐字逐詞
詮釋:「情」,指有情識的?生,例如:人。「無情」,指表面上沒有情識活動的山
河大地、草木以及礦植物等是(事實上,最近科學家以儀器探測發現,靜止不動的植
物也有情識的變化,所以稱「表面上」)。「同」,一起或無差別。「圓」,達到大
覺圓滿的狀態(或圓滿地達到「轉識成智」的境界)。「種智」,其全稱是「一切種
智」,也就是佛所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大智度論卷二》記載:唯佛有「一切種
智」,聲聞、緣覺等僅有「總一切智」;因為佛證得「一切種智」,所以達到大覺圓
滿的境界。白話翻譯:「成佛的時候,有情識的?生以及由第八識(阿賴耶識)變現
的山河大地、草木乃至於礦植物等等,都因證得的「一切種智」(了知一切種種法之
智慧),無差別地達到大覺圓滿的境界」。(按:上述論述,籍由唯識特殊的、重要
的「轉識成智」理論,比較容易理解;略而言之,轉識成智,即轉凡夫之「八識」,
成為佛之「四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
轉為「大圓鏡智」。注意到:「大圓鏡智」與「同圓種智」有交涉的關係)。一般人
較難理解的是:理解上,「情」可以同圓種智;為什麼「無情」也可以一起無差別的
「同圓種智」?此時由唯識理論的「萬法唯識」較能理解其道理,所謂「萬法唯識」
也就是說: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唯是心識變現的體狀;所以「無情」的山河大地、
草木以及礦植物等,其實也是「唯識所變現」的體狀。成佛的時候,既然轉識成智,
包括「第八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那麼由唯識(按:山河大地等「器界」其
實是由第八阿賴耶識所做的變現)所變現的「無情」,當然也應該隨著轉為「大圓鏡
智」所變現的「器界」。又,佛學有「器界說」:所謂「器界者」,世界如器,即國
土也。謂器界亦能說法者,即如來不思議神力而變現也。如華嚴經,菩提樹等能作佛
事。又如極樂國土,水鳥樹林雲臺寶網,皆演妙音是也。
Thu Jun 08 09:51:04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29
@Facebook
識有了別之義,屬於名法,是一種主觀經驗。而大部分宣稱植物有意識的實驗,通常
都是測量植物的電磁波或電阻之類的變化,這其實只是一種色法,就像是人的生理現
象。看到植物有電波的變化,去推論植物有意識,這可能有點一廂情願。以現代的科
技來說,要創造出能依照外境起生理變化的機器人,並非難事。同樣的邏輯,就會推
論出這些機器人也有意識了。我個人覺得,有生化現象,不能直接推論到有意識。

另外,成唯識論,卷2說: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如契經說:「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此頌意言阿賴
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輾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論》說:「阿賴耶識與雜
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余
因緣不可得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所以在解釋萬法唯識時,要小心不要落入第一因的概念,那不符合佛教的緣起說。
Tue Jun 20 00:37:0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0
@Facebook
唯識宗極少在緣起論上打轉,成唯論曰「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
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
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
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注意到到: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而非在邏
輯推論上打轉,論到最後茫無頭緒!
Wed Jun 21 02:15:2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1
@Facebook
證二空,斷我法二執,這不只是唯識學的目標,而是佛教的共同目標。而斷我法二執
的關鍵,剛好就是對於緣起如實知。末學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主張唯識宗不講緣起。
其實有人乾脆把唯識學稱為阿賴耶緣起。唯識學的核心在於闡述阿賴耶識跟諸轉識之
間緣起。

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也是唯識的核心跟大綱。依他起性,就是
講緣起法。遍計所執性是指因為對於緣起(依他起性)不如實知,而產生我執法執。圓
成實性則是由於了解緣起,達我法二空而見到的真如。

這三自性的綱要,跟緣起、無常、苦、無我、涅槃的義理,在大方向上並不相悖。不
明白緣起,反而才會茫無頭緒,甚至以為自己在學佛,卻一堆外道思想。

有興趣可以參考成唯識論卷八,幾乎整卷都在說緣起。

以下節錄中華百科的三自性說明:

一、法相宗之說法(成唯識論卷八)

(一)遍計所執性:由種種因緣所生之本無實體的存在,因眾生之執著而為實我實法
,此種迷性為能遍計。其識對象的境界為所遍計。依其識與境,而誤認為心外有實體
的法存在-遍計所執。其存在本由迷心而顯現,故為當情現相。依真理而言,這是不
實在的情有理無知法,完全沒有實體,故為體性都無。就遍計所執性,印度的論師之
間有異說,但法相宗以護法之說為正義。

(二)依他起性:「他」指由種種因緣而起的,緣合則生,緣離則滅,乃如幻之沒有
固定的實在,故為如幻假有,假有實無。這由悟真理的智慧才能知道,迷情中的眾生
無法理解,故為理有情無。這有:染分依他起性與淨分依他起性二種。染分就是有漏
的一切,淨分是指無漏有為的一切。但淨分之依他,是離開煩惱而包含在圓成實性,
對此,染分依他則為依他起性。

(三)圓成實性:是依他起性的真實之體之真如,是遍於一切而圓滿無缺-圓滿,是
不生不滅-成就,而其體是真實的-圓成實。真如是離開一切相的無相,是一切存在
之本體,是真實的,故為真空妙有,僅依開悟真理的智慧,才可得知故為理有情無。
此三性之關係是不即不離。以蛇、繩、麻之比喻來說,若愚人(能遍計)於闇夜見繩
,以為是真實的蛇(為實我之相的遍計所執性)而感到驚恐,由於覺者(佛、菩薩)
之教法,才知不是蛇(生空),而是類似蛇的繩(依他起性的假我),進而其實際執
著的繩(實法之相的遍計所執性)並沒有實體(法空),其本質是麻(圓成實性),
其繩(依他起性)是由種種的因緣而由麻假作繩的形態。
Wed Jun 21 22:53:0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2
@Facebook
這個似乎是天台宗理論才能解釋的。不熟天台理論,只是有聽過。
Wed Oct 25 20:32:3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3
@Facebook
解深密經卷第二.一切法相品第四[0693b21] 「復次,德本!a.相名相應以為緣故,
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b.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c.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這先後有別
,要先知道為何"有執",依著依他相上之遍計所執(相執)即可知依他相
Wed Oct 25 23:38:56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4
@Facebook
凡夫"愛"執為"有"與依著依他相上之遍計所執(相執),下場就是" 生 '~~~~>生
~~~~~>老死一大苦聚集(此有故彼有;依他起性)
Thu Oct 26 00:06:0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5
@Facebook
(反之) 凡夫"愛"不執為"有"與依著依他相上之遍計所執(不相執),結果就是" 不生 
'~~~~>不生~~~~~>不老死一大苦聚集(此滅故彼滅;依他起性)......其決定在於遍計
所執的不執
Thu Oct 26 01:09:5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6
@Facebook
心;眾生;佛三無差別同源的真如本性;而佛才能到達超越情與無情的智慧境界
Thu Oct 26 23:15:2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7
@Facebook
六祖壇經 

五祖法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Fri Oct 27 04:35:28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8
@Facebook
所以無情當作無生講,不是所謂石頭,花草那種無情
Sun Oct 29 14:21:42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39
@Facebook
空性。

唯識論~唯心論。

法相宗~禪宗

有宗一空宗

風動帆動,還是心動?

善知?。?悟。即佛是眾生。一?悟時。眾生是佛。

( 眾生=浮躁。佛=心 )

故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有情,無情皆是心造作。

善知?。摩訶般?波?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在口?。口?心??。如
幻如化如?如電。口?心?。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
。心?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
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無有頭尾。?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如是。
Sun Oct 29 14:42:21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40
@Facebook
善知?。莫聞吾?空?即著空。第一莫著空。?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世界
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人善人。?法善
法。天堂地獄。一?大海。須彌?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如是。  善知?。自性
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人性中。??一?人?之與善。盡皆?取?捨。亦?染著。心如虛
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Sun Oct 29 14:43:1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這句話
#41
@Facebook
你說的是

無情不是指草木石頭
Sun Oct 29 14:44:07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