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讚嘆出生富貴 的問題: 這個問題看了實在充滿疑惑,覺得不問忍不住@@" 在北傳:增壹阿含51品10經中提到: ........略 佛告舍利弗: 「汝等自稱言:『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然,我今日亦不 說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願樂,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 況積多!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由有有 生,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便成五盛陰身。吾今 觀此義已,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 若當舍利弗意欲生者,便當發願生豪貴家,不生卑賤,所以然者,舍利弗!眾生長夜 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然,我,舍利弗!處豪貴家,是剎利種,出轉輪聖王,設 我不出家學道者,應為轉輪聖王,今捨轉輪聖王位,出家學道,成無上道。夫生卑賤 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 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降伏於心。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可以理解是:有錢沒錢都是苦; 然而佛陀卻說,若要投生,就投生有錢人家吧。 可是我在現代看的例子是,許多富二代反而過於放逸而造惡,而佛陀說卑賤家不 容易出家學道,是因為要賺錢養家就很辛苦、而且容易造業嗎? 這裡想提出討論
好問題,我也想知道.
理論上生富貴家之人應是福報甚大。資糧豐厚。但佛陀僧團也有下賤人家呢。
身處善處,比較容易興起善的循環,身處惡處,光要抵抗惡的循環就要用掉很多資源 了,真的很難的...
可能要從古代的生活水準來看。以前營養衛生醫療條件都很差,投生不夠富有的家庭 連能否順利長大都有問題,僥倖長大則需忙於營生活口,若社會地位較低更容易為威 權、動蕩所害,相對現代穩定的社會環境來看,古代中下階層除非有特殊境遇與格外 努力,否則極難有餘裕聞道與修行。
福慧雙修是否比較妥當?
假設心是放逸的, 投身什麼都沒用, 走不上出家學道的路. 如果是想出家學道的, 當 然是投身有錢人家容易些.
我想選擇發願生富豪家應是「當求方便」之故,雖然眾生的煩惱由心想生、不是外在 的貧富條件決定,然而對於信家非家的人來說,富豪家的外緣應該是比較容易出家學 道的。若生在卑賤家,俗務劬勞,志多磨滅,一但錯過暇滿人身,很容易就墮於惡趣 。最後這點貧富皆同。
八難三途。就難以得聞佛法了!
印度有種姓制度,在傳統婆羅門--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
雜阿含1146經.....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死還生自 姓首陀羅]家耶?」 ......這一經就有婆羅門問佛陀說,婆羅門死後下一世還是為婆 羅門嗎?佛陀回答就有四種狀況
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 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白話解釋請洽谷歌大神 ^_^)(雜阿含經1146)
這篇經文也po在這邊,還真的相信..若要投生,就投生有錢人家吧。
不好理解
答案在這:吾今觀此義已,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 處?』 若當舍利弗意欲生者,(便當發願)生豪貴家,不生卑賤,所以然者,.......
只了解【當求方便,降伏於心】。
舍利弗認為: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出生於豪尊與卑 賤是不關出家學道,也就是說得出家學道是無因無緣,然,佛陀對此,佛陀的說法在這一 段"我今日亦不說上、中、下及受生分"......,夫生甚苦,(不足願樂),如彼糞除, 少尚極臭,何況積多!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 甘處?由有有生,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便成五 盛陰身。(苦&集諦)
為什麼【當求方便,降伏於心】?.....佛陀認為舍利弗今生已生是豪尊,但是,佛陀也 警告: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他也跟著佛陀出家學道),然 ,我(佛陀),(佛陀告訴)舍利弗!處豪貴家,是剎利種,出轉輪聖王,設我(佛陀)不 出家學道者,應為轉輪聖王,今捨轉輪聖王位,出家學道,(成無上道)。(雖然出生 很好,但也非脫離輪迴,除非【當求方便,降伏於心】成無上道)
當求方便??有個睇法就是福慧雙修咯…下下人之見解。??????
??怎麼啦∼要開心學佛啊∼
如果不幸了話就會出生在不怎麼有錢ㄉ家庭了
有錢沒錢那是過去今生自己所造作的啊∼我過去生沒修福慧就今生開始修福啊∼
淨空法師就作了改變命運的榜樣啦∼
然而佛陀卻說,若要投生,就投生有錢人家吧。.......這種結論是錯的
各位同修?如何肯定下世必能轉生為人?
可能連我會變豬
敘利亞難民貧苦無依,我們住台灣尚有一口飯吃,超商有零錢捐,每天零錢捐1元, 就有365個善心種子了
喬瑟夫 請問學友:[而佛陀卻說,若要投生,就投生有錢人家吧。.......這種結論 是錯的] ,您認為我對經文提出的疑問 哪裡是錯的? 想理解學友您的依據。 我個人認為 佛陀是以 假設的句子作為結論,結束本經。
我也承認這篇很難理解(前面前面我也這樣說)
佛告舍利弗: 「汝等自稱言:『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然,我今日亦不 說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願樂,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 況積多!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由有有 生,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便成五盛陰身。 .......吾今觀此義已,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 ?』 .......Chen Jian然而佛陀卻說,若要投生,就投生有錢人家吧。.....所以 .....
再簡單回答.....有輪迴流轉的現象(然而)這樣的輪迴流轉現象抓得住嗎?
喬瑟夫 OK,我理解你的意思,希望學友您可以看完全經,再來理解我的提問,我分 佛的回答脈絡如下: 1.舍利弗你說:不稱嘆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說法 2.我,佛也說:不分上中下 3.不管怎樣的上、中、下生,都是苦,不斷的流轉、生就是苦 4.然而,若你舍利弗想要投生的話,那就生富貴家吧 (假設語句出現) 5.眾生被心所束縛,不是被富貴家所束縛。 6.我,佛,出生富貴,是王族,今天離開王位,出家學道,成就無上道。 7.如果我,佛,若今天生在卑賤家,就不能出家學道,反而墮惡趣。(假設句再度出 現,假設句的肯定句-結論) 8.所以,舍利弗,要找到方法,降伏你的心,這都是要學的。 從上述1~7,就我理解,學友您可能只看到1~3, 卻未完整看到佛從1~3推到7.的假設肯定句-結論。 建議可多面理解,若您能完整看完,我想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
我今日亦不說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不說的原因),夫生甚苦,不足願樂, 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況積多!(一點點就很臭了,更何況上、中、下及受生分)
隨喜…我的理解跟你不一樣
Chen Jian 真有耐心! (y)
Chen Jian我也要大大讚嘆!!
感謝 Heawen Chou 與 Alice Chou 學友的稱讚,我也是從heawen學友的邏輯思考得 到啟發的。 說真的,很有緣,從我以前在討論板貼文,有些想法不同的溝通,heawen學友也分享 自己以前的[討論實況],我也漸漸的在學吧^^",以前我不太懂得怎麼回應的@@"
以下這段經文也有點相關: 《中阿含經》卷34〈大品 1〉:「莫畏於福,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 畏於福,不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非福者,是說苦。」(CBETA, T01, no. 26, p. 645, c17-19) 其實佛經本來就是說寧願生人天而不要生三惡道,因為三惡道又苦又沒辦法修行。而 修行最少也要有人天善法,若能修得解脫自然是更好了!
是否阿羅漢因斷五蘊。連世間樂都不敢接受呢?
如果就宗教史的立場,佛世時另一個新興的宗教叫做「耆那教」,以為苦行可以消業 ,所以主張極端苦行。 但佛陀並不認為極端苦行可以消業,反而自殘的苦行也是在「造業」,造自苦的業。 佛教和耆那教在一些義理還有基本戒律上有相似處,因此許多人會分不清。佛陀則常 表示佛教並不主張極端苦行,苦行要在精進修行戒定慧的前提下才是佛陀所稱道的, 而世間的樂是無常的、有後患的,但不是邪惡的,並不須要自討苦吃。 阿建所引用到的經文中,佛陀也說了關鍵:「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
阿含經所說法。是否接近小乘呢?
阿含經不是小乘
其實在場的各位都是有錢人家,才能上FB,沒錢的話也就沒辦法買電腦付電費了 :P 我上週在印度孟買,這是印度現在最大的財經城市,地位類似中國的上海。雖然是印 度最有錢的城市,但是大多人的生活都超苦的,主要幹道旁就可以看到男人全身光溜 溜的靠著一桶水洗澡,主要財經區的路旁還有老鼠到處跑。連老鼠都很慘,身上的毛 像得了癩痢般,一片一片斑白的。 相對於現今印度95%的人,在場的各位都是豪族,比如今印度絕大多數的婆羅門種人 家還有錢。所以別嘆氣,還是趁著此世人身,又在好的環境下,好好修行吧 (y)
我生於香港,對比全世界。我覺得我是幸運的。
夏月木 不要哭啦??∼只要不是修行走錯路-著魔(淨界法師說這個時代若著魔是很難 找到善知識來相救的),其他都是小事
無常隨時出現。我並不知道明天起床是下一天還是下一世。
夏月木 ^_^ 來畫佛教漫畫,你真是畫的超級可愛的 ^_^ 哈∼來幫忙畫孔雀明王經或 雜阿含經????????
從大藏經中的經藏、律藏來看,佛陀並沒有說《阿含經》是小乘。相反地,《雜阿含 經》、《增壹阿含經》等經都有說佛陀的說法是大乘。其實佛陀從來沒有說他曾說過 小乘法。 將《阿含經》判入小乘,是少數中國論師的「判教」,並不見於經、律之中,只能說 各宗派自然認為自己的宗派最好,別的宗派都不那麼完美吧 :)
雜阿含經應該用基本功來解讀。這樣合理嗎?
四阿含經很不好懂喔,包括中觀與唯識學派未必容易了解;但有時放在一起反而容易解 釋,比如本經"(便當發願)生豪貴家,不生卑賤",再看藥師經的藥師12願,反而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