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談一點禪修止觀
#1
@Facebook
談一點禪修止觀

在此先聲明此篇雖是參考以聖嚴師父談止觀內容為主,但未必就是能代表是聖嚴師父
談止觀的法意,只是個人對禪修的心得整理。因為這有加入個人對禪修體驗的看法,
且經過個人思考或轉述都有可能產生某些失真。

一、前言:

    禪宗的修行,通常以「無門為門」,不講次第。通常被稱為「頓悟法門」。然而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東來傳的是如來禪,也就是次第禪觀。直到六祖惠能大師時,
才被一般人分為神秀大師的「北漸禪法」及惠能大師的「南頓禪法」。

   在 六祖壇經定慧品惠能大師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契,悟人頓修。
識自本心,是見本性。」在他來看真正的佛法那有頓漸之分。是因為人的根器有利有
鈍,鈍根的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發現自己的本性。利根的人容易頓悟本性,所謂
「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這樣所謂「自性頓修,無有漸次。」「迷來經累劫,悟
則剎那間。」「一念修行,法身等佛。」「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
。」

    在此談到法的頓漸是指修行者見道悟理的遲疾,即時間的快慢、過程的長短而言
。而見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覺悟兩個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頓漸(頓修和漸修),
又有覺悟的頓漸(頓悟和漸悟)。南頓北漸的頓漸是指頓悟與漸悟,頓悟是突然的、
當下的覺悟,是不經次第、階段而直下證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覺悟。漸悟是不斷修習
,漸次悟入,運用種種權宜方法,經歷由低到高的階段,進而把握真理,體悟真性。
因此在修行的方法上,對鈍根者是否以次第修行的權宜方法,更能使得上力。

    聖嚴師父在初期舉行禪七中,禪修者皆可使用各種方法。包括體驗呼吸、數息、
參話頭、默照、….甚至念佛,以求依個人根器以求頓悟。然而能迅速頓悟利根者,
畢竟少數。因此在他七十歲時,將禪七分為初階、中階、高階禪七,在頓法中帶有修
行方法次第來帶領禪修,或許對一般大眾更能得力。

在初階禪七純以體驗呼吸、數呼吸或數數念佛,使散亂心向集中心。在中階禪七則開
示止觀修法以進入中觀修持,以便銜接高階禪七的中的參話頭與默照修行方法。

二、主文:

   至於甚麼是止觀?心繫一境就是「止」。「覺察」就是「觀」,而知道有妄念,
則是「觀」的功能。「止」可以入定,「觀」可以開智慧。在聖嚴師父 的開示影片
中,講一般由體驗呼吸或數呼吸,使散亂心向集中心而能止觀雙運。在「由止觀進入
中觀」,再進入到話頭或默照。練習止觀的時候有著力點,中觀則沒有著力點。

  止觀的著力點是以「現前一所緣境」,「止」、「觀」的使用方法,要達到「止」
,必須要用「觀」;要「觀」得更清楚,必須要「止」。不跟隨妄念跑,是一種「止
」的功能;而知道有妄念,則是「觀」的功能,在練習的時候,自己也體會到一點點
止觀的效用。在繫緣那一境時,要以覺察連續不斷地維持下去,不要頻繁地更換所緣
境,才容易入定。也就是經文常見的「尋」:找止於所緣境、「伺」:覺察維持一直
在所緣境,如此「尋」「伺」等持使達到「心一境性」。同時在止觀階段是不用數息
,因多加數字的妄念容易干擾修止觀。而一般禪宗的禪修是止觀同時,無有先後。就
是即止即觀。

   「由止觀進入中觀」。練習止觀的時候有著力點,中觀則沒有著力點。止觀的著
力點是以「現前一心」為所緣境,中觀則是放下所緣境。念念不住於過去、現在、未
來。師父說:「放下、不斷的放下!」

   在進入中觀修習前亦可以「直觀」作為修習的前方便,就是如眼看只是看,不給
它名稱、比較、語言的描述、攀緣思考。就如相機只是對被照物影像的呈現,它本是
不帶分別的。聽聲音也只聽是聽,讓聲音在耳根之間自然流動。讓它入流亡所,不給
它名稱、比較、語言的描述、攀緣思考。

禪修的方法,師父說到止觀用到最後,連止觀的著力點也要捨去,一切就是放下、放
下再放下,最後連放下也要放下。

   在“止觀”時妄念、身體的覺受疼痛,我們要把它視為幫助修行的菩薩,不要對
抗它、壓抑它。除了我們以體驗呼吸、感覺呼吸為著力點外,也可以念頭、身體的覺
受疼痛為著力點,使心止於一境而達到入定的效果。而師父講的「體驗呼吸」其實就
是所謂「隨息」。但是「體驗呼吸」在初期是只要知道鼻端「呼吸」的進出即可,到
「止觀」階段的「體驗呼吸」,就要進一步「體驗呼吸進出的感覺」。而體驗呼吸進
出的感覺以鼻端為主,避免體驗太深才容易入定。

  止觀純熟後,要能放捨兩邊亦不執中間,放下苦樂憂喜捨。連「捨」都捨,最後捨
去一切而進入所謂的”中觀”達到”空觀”。

     在止觀純熟達到集中心後,有可能就可達到自然進入默照或話頭。在進入”中
觀”修習中也可達到自然進入默照或話頭。如止觀純熟時,觀心時可能會起正在打坐
的是誰的疑情,就可轉參話頭「甚麼是無?」、「念佛是誰?」。在止觀純熟或進入
中觀時,能現清淨觀照力時,以此清淨觀照力便能觀全身打坐的感覺以進入默照。

  當然以禪宗修行,通常以「無門為門」,也可以不經過此次第直接進入話題或默照
。例如默照的順序可不經過此次第,直接放鬆完身體後,再進入觀照身體覺受的步驟
。

我們開始用心的去"感覺"身體的覺受。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有什麼覺受,都能了了分明
,這就是「照」。專注於身體的覺受,卻不會受到干擾和影響,這就是「默」。默然
覺照身心當下的因緣,同時心是安止不動的,就是「默照」了。同時能達到「身心統
一」、「內外統一」,則亦可進入放捨兩邊亦不執中間的中觀觀法,達到”空觀”。
此時便能如宏智正覺禪師的坐禪箴,所謂"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
照自玅。達到了默照的境界,而悟後"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
杳。"的境界。

    當然我們開始用心的去"感覺"身體的覺受,但是因為"照"並不像修定那樣有個著
力點(如呼吸、數字等)可以施力,因此並不是很容易可以抓到訣竅。

     參話頭也可不經過此次第,而直接由念一句「甚麼是無?」、或「念佛是誰?
」的話頭開始。進而參話頭,起疑團及疑團成片。最後疑團打破桶底脫落,虛空粉碎
、大地落沉,而達到開悟。

三、禪修腿痛的體驗:

   再來我們談常常感覺打坐,腳會痛。除了真能入定,能捨身執或達身心統一,使
身不覺痛受。我們要知道腳要放鬆就不會痛了,而腳放鬆不是在打坐才開始練,平常
心情愉快,全身自然就放鬆了。

  我們身心其實是一體的,所以身體要放鬆,心情也要放鬆,而且平常就要隨時注意
,並不是打坐時才開始練腿上工夫。

    我們要知道你肌肉有感覺的地方,就是你放鬆最好的著力點。例如肌肉運動的感
覺、拉伸的感覺、疼痛的感覺、緊的感覺是你放鬆最好的下手處。平常我們走路、做
運動、工作……時都可利用肌肉有感覺的地方進行放鬆。甚至你在做八式動禪、鬆筋
禪、瑜伽都可利用肌肉運動的感覺、拉伸的感覺、疼痛的感覺、緊的感覺來進行放鬆
。如此隨時隨地進行放鬆,相信很快的能達到全身的放鬆。如此也就能在打坐時容易
放鬆,使腳不容易痛。同時在打坐中產生疼痛的地方,也可以利用疼痛的感覺來放鬆
該肌肉,以減少疼痛,有助於打坐的安定。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談一點禪修止觀
#2
@Facebook
佛法是無為法,有出有入的定,都不是正定,定在那裡是死定
Sun Jan 29 02:16:40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談一點禪修止觀
#3
@Facebook
多謝師兄上傳,明朝後高僧漸少,多因不修止觀,四念住等,囗頭禪一籮籮,到死,
病,衰,敗境一來,一旡是處,止觀等技巧只是工具,不應過分,但若沒這,能悟的
少,能守下去的更少,能解脫的更少上少。??
Tue Jan 31 03:14:1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談一點禪修止觀
#4
@Facebook
破見思煩瑙。再修禪
Thu Apr 06 22:46:45 201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