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人在某地方與一位信徒對談,該員大肆談起「無間道」就是無間地獄,.....
我對此看法如下:
「無間」
一般「無間」指的是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之義。
1.例如「無間等」就是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
在雜阿含經(四三五)「無間等」是指漸次現觀四諦。
此經節錄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
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
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
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
2.另外「無間緣」者,於前心與後心之間,「無他間隔」之物體,縱經若幹時前念之
心法,直與後念之心法為生緣也。
.另外無間等法
<雜阿含、十、二五九>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 ,精勤思
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
雜阿含經(七一ま):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
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無間等觀
例如: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三)
『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
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無間地獄」的說法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載,無間(即阿鼻地獄)以「五事業感」,故稱之。即「
無間」之義有五:
一.趣果無間--命終之後,直接墜此獄中,無有間隔。
二.受苦無間--一墜此獄,直至罪畢出獄,其間所受之苦無有間斷。
三.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而無間斷。
四.命無間--一劫之間,壽命無間斷。
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
尚有許多與「無間」有關名詞……………………………………………………….
至於「無間道」在維基語錄中有提出「無間道」這標題。
但內容是為香港連續出品三部電影名為「無間道」,該片導演說取名為「無間道」,
係出自佛教;為使人們了解何謂佛教「無間道」之意,現僅此淺釋之。
我的看法是因這部電影名為「無間道」而有某些人附和而將與「無間地獄」作連接解
釋為:「無間」指無間地獄,無間地獄是一個專門名詞,出自《法華經》、《俱捨論
》、《玄應音義》等佛經,又被譯作「阿鼻地獄」———那是音譯,梵文的拼音是「
Avic in ar - Aka」,「阿鼻」的意思,就是無間。
我想《法華經》、《俱捨論》、《玄應音義》等佛經講的「無間地獄」,並不意味著
等於「無間道」。
「無間」這兩字指的是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之義,也就可把它看成形容詞。
如果後接不同名詞,當會有不同意義。
例如後接「緣」成「無間緣」,它的意思就是於前心與後心之間,直與後念之心法為
生緣也。後接「等觀」成「無間等觀」,它的意思就是就是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
智慧觀察「緣起法」。後接「地獄」成「無間地獄」,它的意思就是這個地獄裡的刑
罰永不間斷。
因此把「無間」或「無間道」直接指無間地獄,是有欠考慮周詳或人雲亦雲。
而【無間道】在『九道』中依《瑜伽師地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世間道】。世間道者,謂由此故能證世間諸煩惱(能擾亂眾生身心,令使
心煩意亂之見思惑)斷,或不證斷,能往善趣(天、人、阿修羅),或往惡趣(餓鬼
、畜生、地獄)。
(二)【出世道】。出世道者,謂由此故能證究竟諸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
惑)斷。
(三)【加行道】。加行道者,謂為斷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勤修加行(
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
(四)【無間道】。無間道者,謂正斷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五)【解脫道】。解脫道者,謂斷無間心得解脫(脫離束縛而得自在之意思,亦
即涅槃之別名)。
(六)【勝進道】。勝進道者,謂從此後發勝加行(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須
加一段之力而修行)。
(七)【下品道】。下品道者,謂能對治上品煩惱(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
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八)【中品道】。中品道者,謂能對治中品煩惱(中隨煩惱,即無慚、無愧)。
(九)【上品道】。上品道者,謂能對治下品煩惱(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
、嫉、慳、誑、諂、害、憍)。
可見「無間道」不是「無間地獄」。
我認為要說法真要依經、律、論,且要深入正思維不要含糊朧統或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