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
@Facebook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小弟求教 大智度論卷十中;【一心敬慎】 其中一段故事:如佛般涅槃後一百歲,有
一比丘,名優波?,得六神通阿羅漢,當爾時世為閻浮提大導師。

彼時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歲,此比丘尼年小時見佛。

優波?來入其舍,欲問佛容儀,先遣弟子。弟子語比丘尼:「我大師優波?欲來見汝,
問佛容儀。」

是時,比丘尼以?盛滿麻油,著戶扇下試之,知其威儀,詳審以不?

優波?入,徐排戶扇,麻油小棄。

坐已,問比丘尼:「汝見佛不?容儀何似?為我說之!」

比丘尼答:「我爾時年小,見佛來入聚落,眾人言佛來,我亦隨眾人出,見光明便禮
。頭上金釵墮地,在大闇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隱皆見,即時得釵。我自是後,乃作
比丘尼。」

優波?更問:「佛在世時,比丘威儀禮法何如?」

答曰:「佛在時,六群比丘無羞無恥、最是弊惡;威儀法則勝汝今日,何以知之?六
群比丘入戶不令油棄。此雖弊惡,知比丘儀法,行、住、坐、臥,不失法則;汝雖是
六神通阿羅漢,不如彼也!」

優波?聞是語,大自慚愧!

以是故言「一心敬慎」。

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是時,比丘尼以?盛滿麻油,著戶扇下試之,知其威儀,詳審以不?

優波?入,徐排戶扇,麻油小棄。」此段不明。如何試威儀呢?

感恩指導??????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
@Facebook
從資料上看,戶扇是指門。

因此比丘尼可能是將裝滿油的?放在門片後一段距離,推門的動作就得非常緩慢並充
滿覺察,一碰到東西馬上就要止住。(好像武林高手的試驗XD)

大阿羅漢優波?多的動作已經很有威儀了,徐排就是從容不迫的推門,仍碰到一點油
出來。

戶扇:http://goo.gl/K3qXwm

《法顯傳》還記載︰「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藍名王新寺,作來八十年,經三王方成
,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鏤,金銀覆上,眾寶合成,塔後作佛堂,莊嚴妙好,梁柱戶
扇窗牖皆以金薄,別作僧房,亦嚴麗整飾,非言可盡。」法顯是弘始二年(400)到
于闐的,八十年前修建的王新寺,開始興建的時間約在東晉•太興三年(320)。

在雜阿含卷二十四623經,可見護持滿油?與繫念四念處的關係: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六二三

......

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
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
滿油?,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輒
當斬汝命。』雲何?比丘!彼持油?士夫能不念油?,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
『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
徐步而過,不敢顧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
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雲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
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
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
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護持油?,

自心隨護,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勝妙微細,

諸佛所說,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專精護持,

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Sun Feb 14 07:59:12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3
@Facebook
聯想到動畫 頭文字D 中,主角爸爸每天在他開山路送貨前,放一杯水在車內的飲料
架上,訓練他開車的穩定度,造就出一代漂移宗師。顯然這種訓練方法古已有之。
Sun Feb 14 08:14:24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4
@Facebook
感恩 感恩。

正法時代之僧團。應該極具威儀。
Sun Feb 14 08:14:28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5
@Facebook
一心??也是五行法之一。??????
Sun Feb 14 08:15:39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6
@Facebook
請問五行法是?
Sun Feb 14 08:17:00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7
@Facebook
簡介

卷17: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卻五事(五塵)色聲香味觸
。除五法(五蓋)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
一心。修四禪八定。
Sun Feb 14 08:19:11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8
@Facebook
了解了,謝謝!
Sun Feb 14 08:20:04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9
@Facebook
似乎是五根、五力的另一種講法?

不知這裡的欲能否對應到信 saddha ?
Sun Feb 14 10:00:55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0
@Facebook
小弟愚昧。只從字面理解。太深入之理解未能領悟。

以工作為例。太多雜念會產生更多煩惱。如果一條心做好面前之事情。感覺會好滿足
。那怕是逆境面前。

所以覺得「一心」是可行的。只是小弟愚見。
Sun Feb 14 10:08:39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1
@Facebook
大德過謙了,感謝您的分享!贊同。
Sun Feb 14 10:13:05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2
@Facebook
粗人一個丫。少時不讀書。大時做運輸。苦力一名。 請勿稱呼小弟為「大德」。只
求各位善知識指導指導。感恩。
Sun Feb 14 10:24:05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3
@Facebook
所謂威儀,「威」要以德顯,由嚴持戒行,能德眾德威嚴。「儀」以行為來表顯,由
動靜合宜,舉止安詳,謹慎莊重,故有儀。具足威儀自然令人望之生敬,渴仰欽羨,
故以威儀細行,即能化導眾生,令入佛道。

在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

   那麼要成就「三千威儀」,就要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處下手。要以「一心
敬慎」貫徹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

  「 一心」者,心無夾雜,純而不染;「敬慎」者,恭敬謹敏之意。以虔恭戒慎之
心受持佛法,時時觀照自身三業,令其如法如律,唯善唯正,無有間斷

   如「出菩薩善戒經」 雲: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
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
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一行謂修道之
人。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住謂修
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歎經法。廣為人說。思
惟經義。如法而住也。三坐謂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
。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四臥謂修道之人。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時暫臥。則
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也。

我們要以「一心敬慎」在生活行、住、坐、臥中,時時念住四念處,保持身、受、心
、法的正知正念無有間斷。才不會被魔民,內身結使,種種先世罪報此種種賊,乘其
所便為其賊所得。於佛法不以一心、不生敬慎,則難有所成,若不專注於一善念,自
身亦無法達到無念,則心所生皆為惡,念念驅馳,則引發身口二業,惡行不斷,招感
輪迴苦報。

  所以大智度論雲:「 佛、闢支佛、阿羅漢一切諸賢聖,皆一心敬慎。 

魔若魔民,及內身結使,種種先世罪報皆是賊,近此諸賊故,應一心敬慎;譬如入賊
中行,不自慎護,為賊所得。 

復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則是諸功德初門。 

攝心得禪,便得實智慧,得實智慧,便得解脫,得解脫便得盡苦。

 如是事,皆從一心得。」

   您問:「是時,比丘尼以?盛滿麻油,著戶扇下試之,知其威儀,詳審以不?

優波?入,徐排戶扇,麻油小棄。」此段不明。如何試威儀呢?

  在此論中說: 優波?進入時,慢慢打開門扇,裝麻油的砵還有一點小溢出,被認為
尚不及以前的無羞無恥的六群比丘的威儀。

   因為如果優波?真正能完全行、住、坐、臥中,時時念住四念處,保持身、受、心
、法的正知正念無有間斷。也就是能如佛、闢支佛、阿 羅漢一切諸賢聖,皆保持「
一心敬慎」,那必然是一滴油也不會溢出。由此可試出優波?威儀到甚麼程度。
Wed Feb 17 11:32:16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4
@Facebook
隨喜大家的討論。正念、正知,一心敬慎,的確是非常讚 (y)

不過岔題八卦一下,龍樹菩薩是西元二世紀左右的大德,離佛世已近七百年,可能因
此聽到的這個傳說是很間接的,似乎有點美化六群比丘 :-p

讀過經律中關於六群比丘記載的人,就會知道六群比丘的惡形惡狀有時蠻誇張的。優
波?尊者既然是六神通阿羅漢,應遠比六群比丘那些凡夫(甚至後來墮入地獄)來得
有威儀不少。

隨手舉一個例子:《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7:「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先入,不繫念
在前,蛇從上墮螫殺;餘比丘啼哭懊惱。諸長老比丘疾出問之,以事而答。諸長老比
丘呵責言:「雲何不繫念在前,入於空房?」諸比丘以上事具白佛,佛言:「今為客
舊比丘制初學法,應盡形壽學;若不學,突吉羅!」」(CBETA, T22, no. 1421, p. 
178, c14-20)

這記載是說六群比丘之一冒失地搶進房間,沒有繫念在前(也就是沒有「一心」),
結果被掉下來的毒蛇給咬死。這是一個六群比丘沒有一心的例子,其他的犯戒例子多
不勝數,不過中國傳統上俗人不閱僧律,在此就不多談。

當然,本篇的主題「一心敬慎」或是「正念、正知」的確是很重要,這是沒有疑義的
,傳說的例子縱然不見得精確,也瑕不掩玉 :-)
Sat May 07 01:01:30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5
@Facebook
小弟俗人,怎麼覺得這篇大智度論有點北傳佛法政治正確的味道。六神通阿羅漢已經
是聖人的極致,在佛陀涅槃之後,六神通阿羅漢就是天上天下的大聖人,卻被說得威
儀比六群比丘還不如.....。像這種內容沒有說到戒律的方法,禪定的方法,觀智的
方法,沒有正向涅槃的文章。看過就放下比較好。
Sat May 07 02:27:31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6
@Facebook
這跟南北傳或政治沒有關係啦,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傳說過久了如果沒查證,自然就
會有些失真 :) 南傳的傳說也有不合理的,也都仍可供參考,只要以經、律為準就
OK了。
Sat May 07 12:19:45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7
@Facebook
所以小弟對南北傳說逸事都沒有興趣,只關心有戒律方法,有禪定方法,有觀智方法
,可以實踐的資訊。其他無助正向涅槃的,都擱置
Sat May 07 13:51:04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8
@Facebook
小弟理解是龍樹菩薩論《一心敬慎》。六神通阿羅漢又如何?自高自大。我慢心還未
除。不能生於佛住世時代,已經是未夠福德資糧了。
Sat May 07 13:27:01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19
@Facebook
佛陀十號裡面有一個就是阿羅漢,佛陀是從無佛法的時代中靠自力找出涅槃的方法,
然後把涅槃的方法教給大家。阿羅漢雖然不是自己找到涅槃的方法,但是也已經證得
涅槃,也一樣可以把涅槃的方法傳下來。雜阿含經反覆開說佛與阿羅漢所正涅槃一致
,並無不同。不要再受北傳大量資訊誤導,小弟也這樣被誤導了20年,說阿羅漢能有
自高自大,我慢心還未除。這完全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毀謗聖人是有因果的。一個
貪嗔癡永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人才能說是阿羅漢。永斷貪嗔癡早就
斷了我執,如何能夠"自高自大我慢心還未除"?????永斷貪嗔癡如何能夠"大自慚愧
"??治經讀經還是先從阿含經下手,從北傳這些資訊下手,會陷入腦筋空轉的原地踏
步。而且這個故事不合理,說一位俱解脫六神通阿羅漢威儀不好,然後考證的方法是
開門的速度快慢,有沒有打翻油,而且是聽說人家要來趕快去弄一盆油放門後???這
是製造陷阱吧!!!這跟威儀有甚麼關係??正常人類會聽說別人要來拜訪詢問學問,就
是弄一盆油放門後嗎??這種無限上綱式道德式抽象威儀的說法,是我最為北傳佛法遺
憾之處。弄得大家捨本逐末,不去專注戒律,專注自己業處,專注禪定,專注觀智,
正向涅槃。搞得大家都在搞威儀道德。請問威儀道德有100分的時候嗎??,威儀道德
到了100與涅槃有關係嗎??威儀道德是涅槃的必要條件嗎??
Sat May 07 14:07:02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0
@Facebook
北傳有很多的資訊是有疑問的,比如有很多橋段式,某個經文某個咒文很珍貴難得,
連釋迦摩尼佛聽了都嘆未曾有都涕淚縱橫,一個貪嗔癡永斷的人根本無法哭泣,任何
一個讀過阿毗達摩的人都知道,哭泣屬於嗔心,是對現狀的抵抗,佛陀根本沒有這種
凡夫心,如何能涕淚縱橫??事實經典紀載,佛陀的原來國家被滅,親族被屠殺,世尊
也不曾涕淚縱橫
Sat May 07 14:10:20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1
@Facebook
只回應哭泣這個點 :) 怎麼不會想說是流傳或譯經時的誇飾呢?或許原本的狀況是:
「好,說得好!」僅此而已。
Sat May 07 15:18:06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2
@Facebook
末學愚笨。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引。更加感恩各位善意討論。

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是否有分別?

聲聞緣覺與菩薩道分別在那裡?

一位證得六神通之大阿羅漢為何要比較?

真與偽,南與北。末學愚笨,一心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

能夠改變,能夠減少煩惱。已經感恩。自知今生時間短暫。沒法證得什麼。能夠逃離
魔掌。已經高興。多謝各位善知識。??????
Sat May 07 16:45:35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3
@Facebook
不用客氣,正法還在,證果依然有望!!先看懂阿毗達摩,阿含經,清淨道論,就會有
較為清晰的眼,知道真實可以實踐的方法,到時就能分辨哪些是樸實有據,那些過於
誇飾
Sat May 07 16:52:53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4
@Facebook
當年年紀小時也很崇拜龍樹的論述,但是我現在只能說龍樹的東西看看就好,如果可
以就別看了。最重要的是北傳阿含經與南傳尼科耶,阿毗達摩會推薦的原因是,要讀
阿含經需要阿毗達摩的知識為基礎
Sat May 07 17:00:34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5
@Facebook
三藏十二部,部部歸宗嘛?

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之著作也會拜讀。

已入手雜阿含經。但智慧所限。有點暈傻暈傻。
Sat May 07 17:07:15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6
@Facebook
Yee Dee 兄弟,壽命有限,別搞甚麼三藏十二部.....
Sat May 07 17:09:53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7
@Facebook
生命有限阿含經讀否?
Tue Jun 07 19:34:09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8
@Facebook
感恩 關心。放下阿含經。再讀維摩詰所說經。
Tue Jun 07 19:46:42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29
@Facebook
Yee Dee 提到能生在佛世又證得果位自然是極大的福報,我也有同感。

不過,在定義上,「六神通阿羅漢」是說這位優波?尊者已證阿羅漢果,又有六神通
。

證阿羅漢果的定義是什麼呢?貪、瞋、癡、慢、疑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因此阿羅漢
是沒有「我慢」的,有「我慢」的就不是阿羅漢了 :)

所以大智度論提到的這個傳說,不在於批評阿羅漢不如六群比丘,而是感性地以古非
今,推崇一心敬慎。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中,佛陀也再三表示證阿羅漢者遠遠優於六群比丘。

<<<<<<<<<<<<<<<<<<<<<<<<<<<<<<<<<<<<<<<<<<<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26〈精進波羅蜜多品9〉:「時毘婆尸如來、應、正等
覺有一聲聞苾芻,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阿羅漢果。既知是已,入彼五百聚落為諸男
子女人、童男童女而說是言:『彼所說法是?惡語、不真實語、無義利語。』時阿羅
漢於彼眾中說伽陀曰:

「『若於正法不了知,彼人即昧真聖道,

汝於邪法堅執著,決定當墮諸惡趣。』

「說是偈已,時彼六群苾芻眾等生大恚怒不樂信受。時阿羅漢生大?念,讚歎佛已,
復說伽陀曰」(CBETA, T11, no. 316, p. 847, c25-p. 848, a6)

>>>>>>>>>>>>>>>>>>>>>>>>>>>>>>>>>>>>>>>>>>>

該經後來佛陀即解說追隨六群比丘的人是「棄捨持戒清淨眾,是故墮此極苦中」,下
地獄了,而「彼六群苾芻眾以虛妄不實故,亦復當墮阿鼻大地獄中。」(CBETA, T11,
no. 316, p. 848, b5-6)

本經中佛陀以過去毗婆尸如來時代的例子告訴大家,阿羅漢才是值得眾生效法的對象
,六群比丘則敗壞佛法,不應效法,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是如此。

不過,不管對方是阿羅漢還是六群比丘,我們都應該一心敬慎,相信這才是大智度論
提到這則傳說的用意 :)
Sat May 07 15:27:28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30
@Facebook
大綱兄的文字立論切入點,溫情而中正平和,讚
Sat May 07 15:32:33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31
@Facebook
您客氣了,我和大家一樣都只是略說己見,灌水而已 :)
Sat May 07 15:35:22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感恩各位善知識指導
#32
@Facebook
順道一提,這個傳說當中的優波?尊者也是佛陀滅度後百年算有代表性的一位尊者。
在馬鳴菩薩造的《大莊嚴論經》中有記載魔王波旬曾找優波?尊者的茶,結果優波?尊
者輕輕鬆鬆就降伏了波旬,並讓波旬歸敬正法。

之後優波?尊者希望波旬化現出佛世當時的形象,波旬就原影重現了佛陀及大弟子在
世時的盛況。優波?尊者看到佛陀的映像,就立刻頂禮下去。波旬禁不起這一禮,就
逃之夭夭了。

這個故事很多人可能都聽過,當中的這位尊者就是優波?尊者。
Sat May 07 15:57:06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