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社會家庭穩定的基礎。
(2)的確修行是向自己負責。所有凡夫都有煩惱,也很容易在無意中造成他人的困擾
。
會修行的人,即便遇到不是自己造成的困難,也能把握機會,從中得到修行的益處。
【廣欽老和尚說厲害的修行人特別喜歡在逆境中修行。】
雖然我們還不能如佛陀、聖弟子完全清淨,至少要練習解毒的功夫,被世間過毒到了
,能越快放下越好XD
雜阿含卷四十二,1154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2.html#一一五四
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名字取名叫健罵,果然很沒禮貌,遠遠看見就惡口開罵。
然而世尊說什麼呢?清淨的人不會受到瞋恨辱罵的影響。這些有毒的東西,就像逆風
把砂土原封不動地吹回去給原來的人。
「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
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
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75經:
「不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
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
(CBETA, T02, no. 99, p. 350, c18-21)
《四十二章經》:「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
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CBETA, T17, no. 784, p. 722,
b22-24)
(3)佛教並不否定有樂受,只是必需明白樂受在無常之下終將敗壞。
中阿含216經,說明了「諸愛皆苦」的道理,對於樂受生起貪愛,進而執取、想恆久
擁有,正是一大苦因。
____________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
懊惱。」
梵志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
當知若愛生時,生喜心樂。」
____________
這位居士不認同佛陀的說法,他說:
「愛會生種種苦惱?愛應該是生歡喜快樂才對啊!?」
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離開之後,遠遠看見城中有群在遊戲賭博的人,想說世間聰
明的人就是這些擅長博戲的人,不如我來問他們,佛陀和我的說法哪個才對?
「世中若有聰明智慧者,無過博戲人,我今寧可往彼,若與瞿曇所共論者,盡向彼說
。」
博戲人怎麼回答他?一開始又是發生了什麼事,才和佛陀有那樣的對話?
詳情請看→http://goo.gl/0bvrls